你或許想不到,唐朝明相狄仁傑僅是個三品官

狄仁傑是盛唐時的股肱之臣,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但細心的朋友會發現,他的實際品級卻僅為三品。如此位高權重之人,僅是個三品官,是因為唐朝不設一、二品官制麼?

如果這麼理解,或許也有一點道理,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唐朝的官職其實比較複雜,基本上承襲了隋朝,但又有不小的改革。在大家的印象中,握有實權的官員,基本都是一品大員。這一點,可能主要是受明清兩代影響所致,但卻不能通過後世的官制來推測前朝的情況。

你或許想不到,唐朝明相狄仁傑僅是個三品官


唐代設有一品、從一品、二品、從二品官員,也有與之相當的爵位,但真正掌握實權的卻是三省六部,其中又尤以尚書省最為重要。

隋唐兩代是我國古代官制的變革期,這一階段承上啟下,整個官制亦趨於完善。其中,最為明顯的表現就是,唐代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並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你或許想不到,唐朝明相狄仁傑僅是個三品官


在這套建制下,中書省負責草擬政令,門下省主要進行審核,而尚書省及其六部是具體的實施者。如此安排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官員間相互牽制,從而加強皇權。三省的長官直接向皇帝負責,又提高了行政效率。

按照官位品級來看,三省的長官分別為中書令、侍中、尚書令,有時會加尚書銜。不過,到唐太宗時出於避諱的原因,又進行了調整。自唐初到太宗這段時間,核心官制的情況可以從《新唐書》中得以窺見: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長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此宰相職也。其後,以太宗嘗為尚書令,臣下避,而不居其職,由是僕射為尚書省長官,與侍中、中書令中書令號為宰相。——《新唐書》

這段話翻譯過來即為,唐初沿襲了隋朝的制度,由三省長官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同執掌政事,他們的職位相當於宰相。後來,因為李世民曾擔任過尚書令,為了避諱,就不再設尚書令,而改設僕射,相當與尚書令,也即為宰相。

你或許想不到,唐朝明相狄仁傑僅是個三品官


到武則天掌權時,不僅改國號、遷都,而且把各級官吏的名銜一大部分進行了變更。不過,各省、部的官職地位,還是大體相當。狄仁傑是武則天最為倚重的大臣,職位最高時,做的是正三品的內史,並逝世於任上,地位相當於宰相。

那麼,在正三品的狄仁傑之上,還有沒有更高的官位呢?

答案是肯定的,在三品之上,還有許多更高的品級,官位頭銜就更多了。然而,諸如三公、三師、天策上將等頭銜及皇親國戚所獲的爵位,雖然品秩要高,卻無實權。

從這一角度來看,正三品甚至是從三品、正四品官員,反而掌握著國家的實權。唐代統治者很聰明,他們利用低品級的官吏,來負責具體的政令,反而讓品級更高的官員,成為虛設的官員,這樣一來,便加強了皇權。

你或許想不到,唐朝明相狄仁傑僅是個三品官


到明代時,索性不設宰相,改為權分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官員,直接對皇帝負責,為了減輕皇帝負擔,又設立內閣,實行票擬。而到清代雍正朝時,則乾脆設立了軍機處,軍機大臣且無實權,將皇權發展到了頂峰。

透過狄仁傑的品秩與職權,我們應該看到的是古代官制與皇權變化之間的聯繫。至於誰是一、二品,似乎反而沒有那麼重要。畢竟,實權是不是比虛銜更重要呢?

你或許想不到,唐朝明相狄仁傑僅是個三品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