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皇帝劉邦的成功哲學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平民皇帝,一個是劉邦,一個是朱元璋。

起於微細、平復亂世、登頂九五,必是非常之人,待得非常之時、且有非常之運。所以說,劉邦和朱元璋必是極為厲害的狠角色,時運疊加,而後功成名就。

因此,從中國歷史上尋找成功學的案例,非這兩個人不可。沒背景、沒人脈、沒錢財,完全憑一己之力,實現了可以想見的最大成功。

比之朱元璋,劉邦更為不易。

朱元璋是元末一眾平民領袖中走出來的平民皇帝。陳友諒和張士誠等,都是與朱元璋一同爭天下的平民領袖。所以,元末農民起義才真是農民的起義,沒有貴族什麼事,大家都是從最底層往上爬、公平競爭。

秦末農民起義則不同。雖然是平民出身的陳勝、吳廣點燃了導火索,但之後的世界卻是六國貴族的天下。秦末亂世,與其說是農民起義,倒不如說是貴族的復辟戰爭。所以,劉邦是從秦末一眾貴族中走出來的平民皇帝。

平民皇帝劉邦的成功哲學

漢高祖 劉邦

劉邦的求職簡歷:他不是簡單的無賴

無論是在秦帝國求職謀生,還是在亂世裡建功立業,劉邦總得準備一份過得去的簡歷。也就是說:劉邦得有個基本素質,否則無論再怎麼上天眷顧,他也難得成功。

劉邦,是秦帝國治下泗水郡豐縣中陽里人,父稱太公,母稱劉媼,本以務農為業。但劉邦不事生產,而且為人大度,豁達好施,“好酒與色”。

這種性情,完全與小農之家的出身不相符。連他的父親劉太公也認為兒子劉邦必是個無賴,沒辦法養家餬口。為什麼會這樣?

原因就是劉邦讀過書。劉邦曾與自己的發小——盧綰,師從馬維先生、在馬公書院讀書。只有濡養心智的讀書,才能讓人不落窠臼於既定模式,生長出與出身截然不同的性情。

在少年之時,劉邦特別仰慕結交天下名士的信陵君魏無忌。及至壯年,則外出遊學,並與信陵君的門客張耳相識相交,在張耳門下做客數月。及至魏國被滅,始皇帝求索張耳、張耳逃匿,這才中斷了劉邦與張耳的交際。

平民皇帝劉邦的成功哲學

張耳劇照

所以,遊手好閒、不務生產、酒色之徒,或許僅是劉太公及保守鄉人的評價。換一種大格局、大尺度的褒義評價,也是可以成立的。比如:

有大志向的人,不顧眼前的苟且;有大氣度的人,不計眼前的小利;有大德行的人,不拘眼前的小節。而這個人就是那個吟唱《大風歌》的漢高祖劉邦。

從這個角度看到的劉邦,是不是更為契合他以後的成就呢?

也許這樣就可以解釋:劉邦為何能“試為吏,為泗水亭長”。讀過書、遊過學、結交過名士張耳,做一亭長,應該德能匹位了。

這也能解釋呂公為何一面之交就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大齡剩男劉邦。能口占《大風歌》的劉邦雖然稱不上文學之士,但確實是讀過書的。這便足以碾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這種讀書的經歷、遊學的經歷、結交名士的經歷以及做亭長的經歷,自然也能讓劉邦生出幾分與眾不同的氣韻。

劉邦的非常之時:時勢才能造英雄

如果天不與時,即便再有大才,劉邦仍舊可能是劉太公及鄉人口中的:遊手好閒、不務生產和酒色之徒。

也許,很多有大志向、大氣度和大德行的大人物,都是在這種評價下老死餘生的。雖是非常之人,但不得非常之世,也難建非常之功。

秦末亂世,給劉邦提供了機會。那他是怎麼做的呢?

亡命豐縣山澤的劉邦,立即率眾奪下沛、豐及周邊地區作為根據地。然後,擊敗前來平叛的泗水郡郡監,後又擊殺泗水郡郡守。

這一套操作是極為順利的。眼看劉邦就能鞏固豐沛、割據泗水而成一方諸侯了。但是鎮守豐邑的雍齒造反了,投靠了魏國周巿。雖然劉邦馬上回兵、襲奪豐縣,但卻被雍齒和豐縣子弟給打敗了。

平民皇帝劉邦的成功哲學

雍齒

雍齒造反、鄉人背叛、豐邑被佔,而且損兵折將,內外交困之下,劉邦投靠了當時的最強勢力——項梁項羽的楚國集團。

陳勝、吳廣的揭竿而起點燃了反秦的熊熊烈火。此時的天下,一起湧出了魏、齊、燕、楚、趙、韓等六大集團,都是在原來六國勢力的基礎上快速形成的。

這些集團的領導層,要麼是陳勝派出略地的將軍謀士,如趙國的武臣,要麼就是六國的王室貴族,如魏王咎、齊王田儋等。中間層多為六國遺老舊臣,如張耳、陳餘等。底層為六國各自封地的黔首百姓。

而這所有集團中,項梁的楚國集團是最強的,反秦最堅決、兵鋒最猛烈,勢力擴張也最為迅速。所以,投靠楚國勢力的劉邦是有可能建立大功業的。

平民皇帝劉邦的成功哲學

項梁劇照

但好夢不長啊!史詩級BOSS章邯的出現,徹底澆滅了項梁的復國大業。章邯一出手就在定陶之戰擊潰了楚國的主力軍團,順便讓項梁領了盒飯。

被打得苟延殘喘的楚國勢力只能全面收縮。劉邦也就只能跟著猥瑣了。但項梁一死,劉邦卻因禍得福,從此嶄露頭角,進入到楚國集團決策層的關注範圍,並被譽為:寬大長者,還被委以進軍咸陽的重任。

平民皇帝劉邦的成功哲學

章邯劇照

剿滅項梁後,章邯就率軍就北上,目標直指趙地。這個時候,楚國的最好戰略就是派遣一支軍隊乘虛進兵咸陽,一是可以得地,而且是得秦的核心之地——關中地區;二是可以亡秦,打了半天不就是要滅秦嗎,與其跟章邯打不如直接跟秦二世打;三是可以減輕河北方向的壓力,讓張耳陳餘等人能夠得以喘息,不至被徹底剿滅。

但是,楚國諸將沒人敢去。都被章邯及其率領的秦軍給打怕了,哪還敢兵進咸陽。危難之時方顯英雄本色,這個時候獨有項羽和沛公劉邦願意前往。

平民皇帝劉邦的成功哲學

項羽這種人,霸氣總是掩不住的外露,永遠無法給人以安全感。特別是當領導的,手下有項羽這麼一號人,你天天想得不是他幹活怎麼樣,而是擔心自己什麼時候被他幹掉。所以,楚國君臣決不允許項羽獨率一軍,更不能把建大功勳的機會留給他。於是就這麼分派了:劉邦自領一軍,進兵咸陽;項羽給宋義當副手,去河北救趙。

劉邦的非常之運:運氣就是那種不講理的東西

說實話,劉邦是一個很有韌性的將軍,真得是“勝不驕,敗不餒”,即便屢戰屢敗,但仍能屢敗屢戰。但劉邦真心不是一個能征善戰的將軍。

所以,其兵進咸陽(摘自《史記》的記載):一與彭越俱戰秦軍,不利;二與魏兩將軍並攻昌邑,未拔;三因酈食其襲陳留,得秦積粟;四與酈氏兄弟偕攻開封,未拔;五戰秦將楊熊,大破之;六攻穎陽,屠城;七因張良略韓地轘轅。

平民皇帝劉邦的成功哲學

酈食其

就是這種戰績,有勝有敗、敗多勝少。這麼打、還要直取咸陽,確實有點兒困難。還好,破鼓萬人捶,大秦江山已是風雨飄搖,投降的比戰敗的要多得多。

進入咸陽的最大障礙是秦帝國的南陽郡及郡治宛城。劉邦要攻下這個地方可是要費點時間的。可能等到項羽的諸侯聯軍到了,劉邦還在南陽地界上轉悠。

但南陽郡郡守舉眾投降了。所以,劉邦軍不戰而勝,還收攏 了南陽郡的秦之甲卒,引兵向西、直取咸陽。

有非常之才,待得了非常之時,但要是沒有足夠好的運氣,也是白搭。比如說武帝時的李廣、文帝時的賈誼,要麼是安邦之才、要麼是治國之才,也趕上了國家的上升期,但就是時運不濟,不是未能封侯就是不得重用。

但劉邦就不一樣,他可是真有好運氣。首先是得人的運氣。比如:一直不離不棄、給他月下追韓信的蕭何,還有關鍵時刻出現就能發揮巨大作用的酈食其、張良等。這些人就是老天派下來、幫劉邦打怪升級的。

平民皇帝劉邦的成功哲學

蕭何

其次是時機的運氣。能夠獨領兵進攻咸陽,這種運氣項羽就沒有。作為關中門戶的南陽郡說投降就投降了,只能說劉邦的運氣實在太好了,否則沒法解釋。

這還不算完,好運氣還在後邊。函谷關和武關,都是秦人百年經營的重要關隘。當初山東六國合兵百萬,幾次進犯,都無功而返。劉邦能攻下來嗎?

不管能與不能,差不多同時發生的幾件事成為劉邦得以扣關的致勝因素:一是河北戰場已經結束,作為秦帝國唯一的一支生力軍章邯的刑徒軍投降了。二是秦帝國嚴重內亂,趙高弒殺秦二世,並派遣使者與劉邦談判“約分王關中”,就是一起把關中秦地給分了,大家都做王。三是秦帝國繼續嚴重內亂,子嬰誅殺趙高。

平民皇帝劉邦的成功哲學

趙高

再怎麼集權強大的帝國也是由一股股的勢力凝結起來的。李斯被殺,則丞相李斯為首的李斯勢力就基本被幹掉了。章邯投降,這個震動更大,不管是軍隊還是朝堂都會有各種見風使舵者或機會主義者趕緊“棄暗投明”,這是一股無法統計的勢力從秦帝國的母體脫離了。秦二世也是一股勢力,那是皇帝啊,皇帝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機構,趙高弒殺了秦二世,肯定也得剪除秦二世的勢力以及嬴氏皇族的勢力。而秦子嬰誅殺趙高呢?也必然要剪除趙高的勢力,趙高掌權多年,培植的勢力起止百千萬?

無論是忠誠還是奸臣,倒下的絕對不是一個人而是一股勢力。所以,無論鋤奸也罷、祛惡也罷,總之都是從母體往下割肉。從最短視的角度看,這些真得不是什麼好事。就這樣,李斯勢力、章邯勢力、二世勢力、趙高勢力,等等都被剪除掉了,剩下的大秦帝國還有什麼呢?

所以,什麼武關、函谷關,什麼藍田大營,什麼偌大咸陽,以及什麼大秦帝國,現在就是一個空架子擺在了劉邦面前。就這運氣,都能氣死天下豪傑。所以,劉邦堂而皇之地進入了大秦帝國的首都——咸陽。

劉邦的非常之才:忍到不知任性為何物

啥叫霸氣,就是不講理;啥叫霸王,就是不講理的王。遇到項羽這樣的狠角色,千萬別去正面剛,一般人真心剛不過。所以,你得忍,要以劉邦同學為榜樣。

事先約好了“先入定關中者王之”,但項羽就是不講理了。

首先是擺了一桌鴻門宴,差點兒在宴會上就把劉邦給宰了。

平民皇帝劉邦的成功哲學

鴻門宴

其次是將關中秦地三分給投降的三名秦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翳,關中之地有主了,你劉邦就別想在這稱王了。

第三是將劉邦一眾勢力分封到巴蜀、漢中之地。現在說那裡是天府之國,當時可謂是不毛之地,就這地方,你劉邦必須得去。

鴻門宴險些被殺、不得王於關中秦地、被髮配到邊遠之所,這些劉邦都忍了。

但是,這種忍耐是為了積蓄力量,也是為了避其鋒芒。待到項羽及各諸侯就國,劉邦便“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舉拿下關中秦地,且兵出函谷關、開啟統一大業。

接下來就是四年的楚漢爭霸:打得是又亂又慘。這期間,劉邦還得忍。

首先得忍功臣貪婪。拿下了齊國,我韓信就得做齊國的代理國王,你劉邦表個態吧。劉邦怎麼表態呢?劉邦的答覆是:當什麼代理國王,從今天起你就是齊王。

平民皇帝劉邦的成功哲學

韓信

第二得忍強敵奪愛。彭城之戰,劉邦的父母妻子都做了項羽的人質。這個時候,劉邦要做的就是忍,就是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能衝動著與項羽決戰。

第三得忍自己無能。跟項羽打仗,劉邦幾乎就沒打贏過。但他確實發揮了屢戰屢敗和屢敗屢戰的劉氏韌性。而且作為領導幹部,劉邦真正做到了身先士卒、迎難而上,項羽這塊最難啃的骨頭就得由我劉邦來啃。但是,劉邦是真心打不過項羽。

在奪了韓信和張耳的軍隊之後,劉邦準備再戰項羽。這時候,郎中鄭忠勸住了劉邦,讓他高壘深塹、打持久戰,別跟項羽正面剛了。於是劉邦就採納了鄭忠的建議。

事情確實是這樣,用簡練的語言就能敘述清楚。但簡練的語言卻無法描述漢高祖劉邦內心的種種不甘:

我劉邦就是打不過項羽嗎?我有從沛豐帶來的子弟兵,被項羽打光了;我有從關中帶來的精兵,被項羽打垮了;我有從燕趙收攏的強兵,被項羽吃掉了。現在我手中還有兵,打不打?劉邦忍了,不打了。就是這樣的心路歷程啊!劉邦就是能做到不任性,於是聽從一個郎中的建議——高壘深塹、當縮頭烏龜。

就是依靠這種忍耐,在持久的拉鋸作戰中,劉邦、彭越等諸侯集團對項羽這個鬼雄人傑形成了戰略大包圍。到了這個時候,楚霸王的力氣、武功和兵法,就全然無用了,只能自刎烏江。

第四得忍盟友反覆。魏豹先從漢後從楚再從漢,但劉邦仍派其留守滎陽。齊王田橫烹殺劉邦的重要謀士酈食其,但劉邦仍舊選擇原諒,招他歸附。叛將雍齒再來歸附,劉邦仍舊用之,最後還封他做了什邡侯。

平民皇帝劉邦的成功哲學

田橫

忍魏豹,是要拉攏魏國勢力;招田橫,是要收復齊地人心;接納雍齒,是為了讓更多人來投靠。雖然忍的理由足夠重要、目的足夠遠大,但是以常人論,又有幾個能如此大度行事?

今之視昔,我們看得長遠了,才能發現這理由的重要、這目的的遠大。但就當時論,可能就是這樣的兩種選擇:一個是快意恩仇但犯點小錯;另一個是長遠謀之但不見好處。

劉邦選擇了後者,做更長遠的考慮,所以要做正確的事,哪怕看不到好處,也要做;不做錯誤的事,哪怕是沒什麼壞處,也不做。

而且,縱觀劉邦一生的履歷,其表面上是率性而為的胡作非為,但對於臨頭大事,他從未感情用事過,而且一直如此。

美國富豪洛克菲勒依靠冷酷地計算,獲得了用之不盡的財富。而劉邦要更厲害,他擁有的不止是對利益的冷酷計算,還有對自己情緒的殘酷鎮壓、對他人劣根性的最大容忍。

這種忍與不任性,劉邦恪守了一生。當皇帝之前,是這樣;當皇帝之後,也是這樣。即便臨死之前,劉邦仍舊如此。

劉邦也有好惡,但自己的惡好必須讓位於理性的權衡。他也有脾氣,但自己的脾氣不能壞了大事。他也有主見,但自己的主見一定要合於眾人。

當上了皇帝的劉邦,很喜歡洛陽,所以準備定都在這裡。但齊人婁敬輓輅直言:

周以德立國、四方效命,故交通便捷的洛陽適宜作為首都。但漢以武建國、四方覬覦,故交通便捷的洛陽會成為眾矢之的。所以,被山帶河、四塞皆固的關中秦地才適合成為漢王朝的大本營。

留侯張良附議婁敬的議論後,劉邦就立即放棄自己的喜好、“是日駕”,當日就出發奔赴關中秦地。

平民皇帝劉邦的成功哲學

張良劇照

當了皇帝、打了勝仗的劉邦衣錦還鄉。在多年之後,回到了沛縣——這個最初發跡的地方,與一眾鄉人縱酒言歡。

就是在沛縣的酒會上,漢高祖劉邦吟唱了那首《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劉邦還道出了自己的兒女情長:遊子悲故鄉。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魄猶樂思沛。

但是,劉邦的家鄉不是沛縣而是豐縣,沛縣僅是劉邦起事的地方。劉邦免除了沛縣的賦稅,但沒有免除豐縣的賦稅。

原因就是當年豐縣子弟同雍齒一起背叛了劉邦。多年之後,這股恨意還在,所以劉邦沒有免去豐縣的賦稅。

“沛父兄固請”,劉邦終於同意了免除豐縣賦稅。對豐縣子弟有恨、跟屬下雍齒有仇,但劉邦卻免了豐縣的賦稅,卻給雍齒封了侯。

人都是有感情的,都想依著性子去快意恩仇。真正能做到“苦其心志”的,實在是少數。但劉邦就是這種少數,關鍵時刻絕對要讓自己的脾氣服從形勢和利益的需要。

劉邦不喜歡太子劉盈,認為劉盈的脾氣太過柔弱,一點兒都不像自己。劉邦很喜歡戚夫人給他生的孩子劉如意,認為劉如意的性子很像自己。所以,劉邦動了廢立太子的念頭。

但是困難重重。首先,太子劉盈是嫡出,劉如意是庶出;其次,劉盈的生母呂后是與劉邦共過患難的夫妻,是原配;第三,張良等朝中大臣反對。

此時的劉邦已然垂暮,即將永遠的閉上眼睛。但當此之時,卻是劉邦的威望最盛之時:

剪滅異姓諸侯王,無人再與其爭鋒。

朝中股肱皆是袍澤弟兄,決策核心最為鞏固。

郡國並行制已經推開,除了三分一的中央轄郡外,其餘皆是劉氏子弟的封國,地方勢力最為可靠。

和親匈奴,雖然不太光彩,但也是在極弱的情況下,漢帝國爭取到的最好結果,邊境總算是安定了。

正是此種情況,劉邦強行另立儲君、自己確定繼承人,是完全可以的。忠於漢室、忠於劉邦的那些股肱大臣,即便不同意,也得執行。而在外的劉氏諸侯王,當然要對這位輩分最高的族長皇帝唯命是聽。唯一不滿意的,就是呂后及劉盈,但可能這是最不重要的。

但是劉邦沒有這樣做,因為這是他的原則。或者說是忍、或者說是妥協、或者說是不允許自己任性。劉邦就是到死也沒有允許自己做出格的事。他讓戚夫人伴舞,自己則吟唱《鴻鵠歌》:

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

然後,毫不任性地閉上了眼睛,結束了這一生的“忍”。

結語:需要歷練一生的“忍”

秦始皇是偉大的,他開創了中華帝國。但作為繼承人的劉邦,也是偉大的。沒有劉邦,可能秦始皇的事業只是過眼雲煙。所以,從歷史功績的角度看,漢高祖劉邦也是大英雄。

劉邦以平民之身、由貴族之中、登頂九五之尊,確實有運氣的成分。但是,劉邦的非常之才,發揮了更大的作用。這一點是必須承認的。

劉邦知人善任。蕭何、張良、韓信都是當時人傑,劉邦能用而且敢用。劉邦點兵不過十萬、韓信則多多益善。沒有氣度、沒有安全感的領袖,是不敢放權給韓信的。但劉邦就是可以。

劉邦是自知的。蕭何、張良以及陳平、酈食其,他們所提的意見和建議,劉邦都會採納。因為劉邦知道自己不如他們,所以就得聽他們的。

劉邦懂得分享。雖然剪滅了異性諸侯王,但漢初功臣將相還是封侯的封侯、富貴的富貴、重用的重用。從蕭何到曹參,再到王陵、陳平以及周勃,都位極人臣。最後,連劉邦的護衛弓弩手申屠嘉,也當上了丞相。這是不容易的。

劉邦是有仁義之心的。蕭何營作的未央宮,雄偉豪華。劉邦打仗回來看到後,就大罵蕭何:天下匈匈苦戰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之所以能說出這樣的話,是因為劉邦能夠感知老百姓的生活多艱。這就是難得的仁義啊。

劉邦是有非常之才的。他不是簡單的無賴和小混混。他是有能力成就非凡的功業的。這裡著重講述劉邦的“忍”,是因為這一點是最難做到的,卻最容易被人忽視。

所謂的忍,不是通常的意志堅定——每天都能5點起床讀書學習。不是的。它是一種對自己內心心魔的控制,是拒絕做一些事的能力。

所謂的忍,不是簡單的鍥而不捨——屢戰屢敗但還能屢敗屢戰、做威靈頓將軍眼前那隻執著的蜘蛛。不是的。它是一種對無能無力的承認,但還要堅定生活和戰鬥的態度。

所謂的忍,不是簡單的忍氣吞聲——照顧到每個人的利益和麵子,成為一種老好人。不是的。它是一種對人性的理解和把握,為了大局而容忍別人的怯懦、貪婪和嫉妒,但不會縱容,是一種大度的氣概。

反觀我們自己,可能更聰明,比劉邦的智商要高;更博學,比劉邦讀得書還多;更知人善任,也能用蕭何、韓信類的人物;更有自知,有心理科學的幫助所以更清楚地認識自己;甚至,更懂得分享、更為仁義,但我們能做到劉邦的各種“忍”嗎?

可以簡單的自問一句:我們能做到不任性嗎?

恐怕這一個“忍”字,需要窮盡一生來歷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