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筆下的郭靖守襄陽蕩氣迴腸,真實的守城英雄更加可歌可泣

2018年10月30日晚,湖北襄陽的古城牆上點滿蠟燭,為金庸送行。

金庸筆下的郭靖守襄陽蕩氣迴腸,真實的守城英雄更加可歌可泣

襄陽是金庸武俠世界裡最著名的一座城,在《神鵰俠侶》裡,金庸描寫了郭靖、黃蓉鎮守襄陽抵抗元軍,兩人在襄陽城一守數十年,城破之時,以身殉國。

金庸筆下的郭靖守襄陽蕩氣迴腸,真實的守城英雄更加可歌可泣

在襄陽城裡,黃蓉生下了小女兒郭襄,郭靖對楊過說出了那段蕩氣迴腸的話:

“大丈夫一生當為國為民,方為真正的俠之大者。”

襄陽位於長江的支流漢江邊上,歷來是軍事重鎮,襄陽失守,元軍便能沿漢江直下長江,南宋朝廷將無險可守,所以郭靖說:

“襄陽是大宋半壁江山的屏障,此城若失,只怕我大宋千萬百姓便盡為蒙古人的奴隸了。”
金庸筆下的郭靖守襄陽蕩氣迴腸,真實的守城英雄更加可歌可泣

因為金庸對郭靖、黃蓉守襄陽的描寫,使襄陽家喻戶曉,前些年,襄陽曾經想建造郭靖、黃蓉的雕像以資紀念,但因為郭靖、黃蓉是虛構的人物,故事裡的一些情節和歷史事實有出入,給郭靖、黃蓉立像,容易傳播錯誤的歷史知識,所以反對意見不少,最後雕像沒有建。

郭靖、黃蓉雖然是虛構的小說人物,但也反映了真實的愛國情懷和俠義精神,中國歷史上,這樣的英雄人物從不缺少,就在小說裡郭靖、黃蓉守襄陽的前幾十年,襄陽就有過真實的守城英雄,其蕩氣迴腸之處比起小說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是趙淳、趙萬年的襄陽守城史。


金庸筆下的郭靖守襄陽蕩氣迴腸,真實的守城英雄更加可歌可泣

那時是1206年,這時和南宋對峙的北方政權還不是元,是金。

1206年10月,金兵以二十萬大軍南下,攻陷棗陽、光化和神馬坡,橫掃江漢,殺向襄陽。當時襄陽城守軍只有一萬多人,強敵壓境,人心不穩,襄陽不少官員相繼出逃。

趙淳當時是襄陽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他出生軍人世家,是和辛棄疾一樣聞名朝野的主戰派名將。強敵之下,趙淳果斷棄守與襄陽一水之隔的樊城,將樊城內外數萬軍民撤入襄陽城中,集中兵力,固守襄陽。大戰之前,趙淳立下誓言:

“吾今帥襄陽,值虜入寇,誓當死守報國。”

在九十多天的襄陽保衛戰中,趙淳踐行了他的誓言。

趙萬年是趙淳的得力幕僚,襄陽這段歷史全靠趙萬年當時記錄下的《襄陽守城錄》才為後人所知。


金庸筆下的郭靖守襄陽蕩氣迴腸,真實的守城英雄更加可歌可泣

當時趙淳帶領全城官兵修造武器,儲備糧食,全民動員,奮勇迎戰。

趙萬年的《襄陽守城錄》記載:

“公(趙淳)日夜勞心,寢不安枕,食不下咽,衣不解帶,事無鉅細,必竭心思。故隨機應變,每發必中,如開重濠以陷炮,穴牆道以出兵,織竹籠以絆馬,用層桌以列弩,夜易收兵之號,潛駕襲虜之舟,作泥炮及蒺藜箭,皆兵法所不載。”

守城之戰中,趙淳隨機應變,創造了許多兵法未載的守城方法,還抓住機會主動出擊劫寨,燒燬金兵攻城器械,牽制金兵攻勢,減輕守城壓力。

當時金兵統帥完顏匡多次以屠城威脅,勸降趙淳,趙淳一身正氣:

“各事其主,惟當以死報國,安有降理?我只有韋孝寬故事,你有軍馬,我亦有軍馬,我更有長江之險,無限戰船,以待你來。”

從1206年11月到次年2月,襄陽被圍90多天,襄陽守軍與金兵大戰20多場,抵擋住了金兵34次水陸攻城,在兵力懸殊、一個援兵都沒有的情況下,以萬餘孤軍,抵住了二十萬金兵。

在所有攻城方法都用盡之後,金兵終於撤圍而去,在襄陽城外留下了砍伐林木修建的大量營寨,和金軍題在營寨牆壁上的一首詩:

千辛萬苦過江來,較場築座望鄉臺。襄陽府城取不得,與他打了半年柴。

這些留下的營寨木料,後來還真就給襄陽軍民作了半年柴火燒。

這場襄陽保衛戰的勝利,為南宋朝廷偏安東南,保有半壁河山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因為南宋戰、和兩派的政治鬥爭,《宋史》裡對長達3個多月的襄陽保衛戰惜墨如金,只有“乙酉,趙淳焚樊城”“辛丑,金人圍襄陽”等寥寥數語,趙淳的守城功績沒有得到認可,《宋史》也沒有為趙淳立傳,明成化《通鑑綱目續編》還把趙淳汙為逃將,說“趙淳焚樊城而遁”,並斥其“忠安在乎?”

還好有趙萬年的《襄陽守城錄》記錄下了這90多天的每一場戰事,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才沒有模糊在歷史深處。

史料記載清人武崇曜讀到《襄陽守城錄》後慨嘆:“(趙)淳之功安可沒哉?”學者章學誠也在《開禧守襄陽傳》中給予趙淳高度評價,他總結說:“故人心悅服,眾志成城,以逸待勞。用寡勝眾,非偶然也。”

除了《襄陽守城錄》,趙萬年還寫下了不少詩歌,多角度展示了這90多天裡的驚心動魄。其中有一首詩寫於臘八節:

臘八危家餉粥有感襄陽城外漲胡塵,矢石叢中未死身。不為主人供粥餉,爭知臘八是今辰。

《襄陽守城錄》記載,在臘八這天,“探得虜賊欲從江北渡過南岸,遂差裴顯部官兵駕船迎殺之。”這首詩就是趙萬年在這場大戰後寫的:刀光劍影中,我尚未戰死沙場,如果不是喝到了危家主人餉軍的臘八粥,我都不知今日是臘八!

這是在金戈鐵馬中,恍惚間回味生死的悲壯。誰都不知道明天是否會破城身死,現在只是同仇敵愾,不做他思。這一碗兵荒馬亂中的臘八粥,讓將士們喝出了生離與死別。

趙萬年在這90多天寫的詩作裡有以身許國的赤膽忠心:

歲暮歲暮嗟為客,那堪覆被圍。一心惟許國,視死已如歸。 除夜除夜春牛吼,開正虜騎多。有謀思卻敵,休問命如何。

有強敵未破的憂心忡忡:

二月三日登城郊外春色可人而虜騎未退平生春日不傷春,今日逢春愁殺人。觸目旌旗非族類,無言桃李少精神。可憐野興牽羈興,不分紅塵雜虜塵。直待元戎攘卻後,峴山無惜領嘉賓。

還有打了勝戰之後的豪情萬丈:

正月初三至初五再攻焚其攻具虜騎大卻鵝車虎炮與雲梯,堪笑胡兒巧用機。大帥胸中攄妙算,一時談笑盡灰飛。 臘月初三日虜人攻城以強弩射退獲捷四圍鉦鼓震天鳴,虜騎平明盡逼城。萬弩應弦因退走,卻疑城上有神兵。 毀土山築土為山號距堙,胡兒痴計要攻城。誰知壯士中宵出,三月工夫一夜平。

這些詩雖然文辭並不精美,藝術水平也不高,但它們是英雄用生命寫下的,以血書成,是沉甸甸的史詩。

趙淳出生于軍人世家,沒有詩文傳世,世人對他的瞭解頗少,他流傳下來的文字可能只有一兩塊刻在襄陽城外謝公巖上的摩崖石刻。

金庸筆下的郭靖守襄陽蕩氣迴腸,真實的守城英雄更加可歌可泣

“慶元己未寒食日,率兵將官以下,遍祭戰歿將士於巖亭之野。酹酒焚幣,成禮而去。清明覆攜家來此,遙睇松楸,用修時祀。河陽趙淳題”。

趙淳的這塊石刻稱為“野祭題名”,祭祀時間是1199年,在1206年的襄陽保衛戰之前。

據《元史》記載:“慶元四年(1198年),蒙古行軍千戶張好古攻樊城。”

趙淳在1199年野祭的可能就是1198年這次戰鬥中犧牲的將士。他在寒食日帶領將士祭奠之後,第二天清明日時又帶家人來祭祀。

刻文簡單、質樸,不重文采,沒有誇飾,只有瞭解過這段歷史,你才會知道,這淡淡文字下的波瀾壯闊。

這才是真正的守襄陽的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