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進步?還是悲劇?一場鬧劇引發的四十年浩劫

是進步?還是悲劇?一場鬧劇引發的四十年浩劫

每每說到歷史上的弱智皇帝時,晉惠帝“何不食肉糜”的笑話總會被提及。無獨有偶,法國也流傳著一個雷同的故事,被稱為“赤字皇后”的瑪麗·安託瓦內特在聽聞法國貧民連麵包都吃不起時,說出了“讓他們吃蛋糕”的可笑回答,成為這個“赤字皇后”不識民間疾苦的又一罪證。

“食肉糜”載於正史,晉惠帝想翻案都難;但“吃蛋糕”的典故僅可見諸盧梭的雜文集《懺悔錄》,連野史都算不上。而且,原版故事僅僅記敘了一位善良的“高貴公主”倡議讓領不到禱祝麵包的窮人去吃蛋糕,原本是褒揚美德的故事;誰想卻被斷章取義後,又張冠李戴在了“赤字皇后”的頭上。

是進步?還是悲劇?一場鬧劇引發的四十年浩劫

世界歷史課上,我們知道以路易十六夫婦為代表的法國王室儼然是全民公敵,終結了封建統治的法國大革命無疑是一場進步的革命。但當我後來親身來到法國,卻發現當今的法國民眾對於那段時期的看法並沒有那麼非黑即白。

儘管從政府的立場,象徵著自由、民主、人權的法國大革命無疑是積極的,在巴黎亦建有不少紀念革命的標誌物。但對法國國民而言,卻存在幾派意見,其中不少人都對狂熱得幾近癲狂、暴力得幾近血腥、權力鬥爭多過民權鬥爭、破壞了無數歷史文物的大革命抱有批判性的看法,亦有對在革命中被殺的路易十六與瑪麗·安託瓦內特抱有同情乃至緬懷的民眾。

除此之外,關於法國大革命,還有不少的誤解,或是被春秋筆法所掩埋的真相。

法國民不聊生是因為王室的窮奢極欲

不可否認,路易十六與瑪麗·安託瓦內特、以及貴族階層喜好聚會、鋪張奢靡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國庫的巨大負擔。但國庫虧空的更大原因,是自路易十四、十五以來法國為爭雄歐洲而付出的巨大軍費開支,具體表現在七年戰爭和支援美國獨立戰爭所造成的消耗。法國作為歐洲大國,強敵環伺,且國家實力本就是此消彼長的事情,歐陸爭霸實在算不上路易十六的罪過。

是進步?還是悲劇?一場鬧劇引發的四十年浩劫

屋漏偏逢連夜雨,當時法國又遭逢大災荒,這才有了把“讓他們吃蛋糕”張冠李戴在王后頭上的說法。為緩解民眾的災難,路易十六甚至帶頭吃起當時無人問津的土豆——雖然比不上自己節衣縮食來得得人心,但其實是更切合實際的解決方案。

後世觀點,不少史學家都認可路易十六是個熱愛人民的善良君主,他更多的錯誤是對大臣、王后及貴族們過於軟弱。至於瑪麗·安託瓦內特,也有不少人認為她之所以惹人討厭,是因為她來自當時法國的主要競爭對手奧地利,為不少與她無關的事背了黑鍋。

國王召集“三級會議”對第三等級無理壓榨,導致了大革命的爆發

這個說法既對也不對。路易十六召集“三級會議”的初衷,其實是希望對富有的第一、第二等級進行徵稅,來彌補國庫的空虛。但迫於教士與貴族們強大的政治力量,財務改革失敗,國王也很無奈啊。

三級會議是法國古老的國民議會形式。同時召集教士(第一等級)、貴族(第二等級)、普通民眾(第三等級)進行國家級別的政治議題討論。每個級別分開投票,得出結論後每個等級再按1:1:1的加權進行歸票。

但在民眾看來,你國王當然是和貴族們串通一氣,來剝削我們的。於是三級會議的鍋,也被甩到了路易十六的頭上——當然,作為一個封建君主,卻如此沒有話語權和執行力,軟弱的路易十六也難辭其咎。

攻佔了象徵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獄

是進步?還是悲劇?一場鬧劇引發的四十年浩劫

1789年7月14日的“攻佔巴士底獄”是法國大革命的開端,如今也作為法國的國慶日,成為自由民主的象徵。但這件事本身,卻是個徹頭徹尾的鬧劇。

巴士底獄曾是一座軍事堡壘,後改建成監獄。民間將其傳說成一個極其恐怖的地方,國王把那些和自己對著幹的人全都關押於此。

於是,三級會議談判失敗後,在不知名者的挑唆下,民眾組織起暴力武裝,攻陷了巴士底獄。結果,裡面沒有政治犯,也沒有殘暴的獄卒與恐怖的刑具,只有1個典獄長,以及7個罪犯——4個做假證的,2個精神病,1個性變態。縱然如此,衝動的民眾還是殘忍地殺死了這個正在照顧精神病患的典獄長。

比起國王的暴政,攻陷巴士底獄這件事才更像是個暴行。

法國大革命是進步的革命

一般認為,法國大革命的進步意義,在於推翻了封建王權,宣示了自由、民主、人權。但其實,反觀整個革命進程,其暴力、血腥、野蠻的程度,遠超國王治下的法國,這也是為何如今法國民眾並沒有那麼推崇法國大革命。

是進步?還是悲劇?一場鬧劇引發的四十年浩劫

推翻波旁王朝後,滿腔熱血的民眾並沒有停止革命。各派勢力在利益的驅使下,開始赤裸裸的權力鬥爭,派系之間屠殺每天都上演著,無數屍體被運送至如今的巴黎地下墓穴,草草掩埋。著名化學家拉瓦錫,曾擔任王國的包稅官,便在革命中被送上斷頭臺,面對學界的求情,法官只說了一句“共和國不需要科學家”。

是進步?還是悲劇?一場鬧劇引發的四十年浩劫

雅各賓派革命領袖羅伯斯庇爾,掌權後實行獨裁統治,與封建王朝無異,甚至更為血腥暴力,他不斷用革命的名義剷除異己,甚至以連坐的形式屠殺舊貴族,將財產分發給所謂的“愛國者”。用斷頭臺殺了無數人的羅伯斯庇爾,最後在熱月政變裡也被送上了斷頭臺。

總得來說,法國大革命的象徵意義,以及革命過程中的主要指導思想、觀點、理論都有足夠的社會進步性。但由於時代侷限性,以及權力誘惑等因素,這些進步思想並未能夠貫徹始終,得到足夠的彰顯。

最後,本就財務虧空、民不聊生的法國,更在大革命中淪為人間煉獄,周邊敵國虎視眈眈。此時,對付外國屢立戰功的拿破崙強勢登場,收拾了殘局,結束了這個始於人權宣言、卻早已泯滅了人性的革命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