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和朱允炆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蒙古爲什麼沒有趁虛而入?

beyondwusheng


靖難時期,蒙古一方是沒有實力乘虛而入的。

洪武二十一年(1388)捕魚兒海之役,北元大汗脫古思帖木兒兵敗之後被也速迭兒殺死,北元陷入分裂。脫古思帖木兒一死,不僅僅是宣告忽必烈一系子孫對於蒙元帝國統治的結束,同時也宣告了蒙元帝國作為一個政治實體的完全解體。同情脫古思帖木兒的大臣,如知樞密院事捏怯來,表示恥於向弒君篡位的也速迭兒稱臣,便主動向明朝請降。
上圖捕魚兒海之戰進軍示意圖


非忽必烈系的也速迭兒殺死忽必烈家族的後裔,意味著原來大家默認的汗位繼承的基本規則被打破,等於又回到了一切憑實力說話,通過武力決定汗位歸屬的混亂狀態。洪武二十一年(1388)到建文四年(1402),這十五年中,蒙古汗位六次易手,而且汗位傳承非常不穩定。也就是說,靖難時期以及前後幾年內,蒙古和明朝,各自都陷入了殘酷的內部鬥爭之中。

蒙古不但沒有乘虛而入攻打明朝,而且在靖難中成了朱棣一方的助力。

洪武二十年(1387)九月朱元璋平定遼東,收降納哈出之後,為了鞏固對這一地區的軍事管理而擴建成為大寧都指揮使司,統轄附近諸衛。在這一地區的衛所中,有不少士兵是蒙古降人,個體戰鬥力較一般漢地士兵為強。最為重要的是,這些蒙古降人對於自己作為被征服者的生活並不滿意,他們不能夠繼續原來的牧民生活,卻只能從事屯田等半強制的勞動。現在有機會跟隨燕王一起給明朝政府搗搗亂,一旦能夠成功,倒是個擺脫眼下無聊生活的途徑,故此這些蒙古降人後來以較漢人更大的熱情投入了朱棣的靖難部隊。

朱棣通過大寧的渠道,招誘大寧、朵顏、福餘,也就是後來有名的兀良哈三衛的蒙古人,將部下的蒙古兵將分為五軍,解決了自己兵員不足的問題。


鄧海春



明成祖朱棣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而眾所周知,這位傳奇皇帝的皇位也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從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奪來的。

為此朱棣進行了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而這期間明朝北方的蒙古竟然沒有趁虛而入,這讓很多人覺得很奇怪。

下面宋安之來給大傢俱體說說其中的原因。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當時蒙古已經無力南下了,而且內部也陷入爭權奪利的內亂之中。

大家熟悉的歷史中明朝是靠著第一次北伐成功開國的,可以說是打破不能自南向北統一中國的魔咒。

其實鮮為人知的是,元朝全國性政權結束以後,又在北方大草原繼續抵抗明朝,是為北元政權,因此明朝在建國後自洪武三年到洪武二十九年又進行了八次北伐。

其中洪武二十年的第六次北伐中,藍玉在捕魚兒海之戰中奇襲北元政權,此戰北元損兵折將達十萬之多。(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北元末代皇帝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和太子雖然逃脫,但次子地保奴和太子妃還有吳王和代王等宗室一百多人被俘,牛羊馬匹十幾萬及其北元政權的寶璽和金銀印章等盡入明軍之手。

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逃脫後不久就被其部將也速迭爾縊殺。

至此北元算是徹底滅亡。

後面的第七次和第八次北伐是由九大塞王中的晉王朱棡和燕王朱棣統領的,雖然規模沒有之前大但也大大打擊了蒙古。

也就是說明朝北伐開國時結束了元朝全國性政權的統治,開國之後的第六次北伐是將割據政權北元徹底消滅,至此迴歸蒙古部族狀態,之後兩次北伐更是打擊蒙古的勢力。

而且自從北元滅亡以後,蒙古草原上就開始了對於大汗之位的爭鬥,恢復元朝全國性政權的口號成為過去式,大家的目標成為了大汗之位,草原上也並不是那麼太平了。

所以說到了朱棣起兵靖難之時,蒙古不只是元氣大傷無力南下,就是內部也是不太平,朱棣起兵的同年蒙古鬼力赤發動政變成為實際統治者,但為了穩固內部,也並沒有心思南下。

也就是說當時蒙古既沒有能力加上內部爭權奪利的原因就沒有南下襲擊明朝了。


宋安之


我們都知道,當時朱棣當時很早就被朱元璋冊封為燕王,很早就就蕃北京成,提父親朱元璋守衛邊境防禦北方殘餘勢力北元勢力,自從朱棣去了燕地北京,北元勢力被燕王朱棣掃蕩了n次,但是每次北元都被朱棣打的落花流水,虧不成軍說明朱棣燕王很有軍事天才,軍事謀略,很像他的父親朱元璋,但是由於明朝的接班制度是立長不立幼!所以朱棣在長期的用兵當中提升很多知識,閱歷。朱棣在長期的北伐當中戰勝了太多次的北元殘餘勢力,使北元聞風喪膽,對朱棣有很大的心裡陰影!所以朱棣與朱允文打的不可開交的時候,蒙古殘餘勢力是無動於衷的!





北風之神529


北元在明太祖時的捕魚兒海一役之後名存實亡,黃金家族權威不在。蒙古分裂為幾個部族,後面先後崛起的瓦剌和韃靼兩部還未成形,東部蒙古諸王早就臣服明廷,有些還支持燕王參戰。自己尚且在混戰中,哪有實力干預靖難之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