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讨伐孟获时蜀汉国内空虚,魏吴两国为何不趁机偷袭?

冯开朗


诸葛一生唯谨慎,在诸葛亮南征蜀中时,蜀汉并不是国内空虚,早已做好各项安排。

夷陵之战后,诸葛亮缓和了与东吴的关系,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与东吴重新结盟,派出邓芝与陈震出使东吴,孙权接见后亦派出张温出访蜀汉,两国交好。

两国虽交好,但诸葛亮并未放松对东吴的警惕,诸葛亮在225年南征孟获时,李严镇守永安,永安是益州的东边门户,是进入益州的唯二通道之一,当时李严是与诸葛亮共同托孤的重臣,官至中都护,并且统领蜀中诸军事,可见蜀汉对东吴的防范心很严。



而益州的北边门户汉中,同时也是进入益州的唯二通道之一,由魏延镇守,魏延从219年蜀汉拿下汉中后,就一直是由魏镇守,十几年来,并无差错。

而且进入汉中要穿过数百里的秦岭山脉,道路难走,运输困难,魏国想要攻打汉中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诸葛亮除了在蜀汉内部作了一系列安排外,三国鼎立的形势在诸葛亮南征期间对蜀汉较为有益。

夷陵之战后,曹丕对于孙权称臣的反复感到愤怒,而且又由于夷陵蜀汉的惨败,国力衰微,曹丕觉得蜀汉的势力无法威胁到魏国,在夷陵之战后,把东吴视作最大的对于,曹丕这一阶段(从222年到226年),主要对东吴用兵。



222年10月,曹丕兵分多路大举进攻孙权,孙权部孙盛、吕范、诸葛谨均被魏军击败,仅濡须一路朱桓击败曹仁,挽救了江东不利的军事局面,曹丕见无利可图遂退军。

222年年底,曹丕又派曹真征讨河西之地的胡人叛乱。223年及224年曹丕主要处理内部政务,此时曹丕上位也不过4年。



225年,诸葛亮南征。同年,曹魏北部边疆发生动乱,鲜卑首领轲比能叛乱,被并州刺史梁习击败。当年10月,曹丕巡视与江东接疆的前线扬州,临江观兵,随后回师。曹丕在226年的正月回到洛阳后就病重,之后开始权力交接,无力对外征战。

诸葛亮南征期间,曹魏除了应付边境上的叛乱,主要精力就是对付江东孙权,根本无力再对蜀汉发动袭击。而江东孙权亦由于曹魏的军事压力,而全力应付,再加上与蜀汉议和同盟,也不会对蜀汉发动袭击,要知道无论哪一方势力也不愿两线作战,尤其是面对强大的对于。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确实,许多人曾有过这样的疑惑。诸葛亮率大军深入不毛,讨伐孟获之时,大将赵云、马岱、张嶷、马忠等大将尽皆随征,就连驻守汉中要地的魏延也一同调用。

此时,蜀汉国防守御之力已然直线下降,而且时间跨度长达八个月之久(建兴三年(225年)春出征,到九月返回成都),如此良机,为何曹魏、东吴不趁机攻打蜀国呢?

那么,诸葛亮南征时,曹魏、东吴都在干什么呢?

建兴三年(225年)三月,诸葛亮南征刚刚出发,魏文帝曹丕亲率大军便兵发召陵(今河南郾城东),打通讨虏渠,已做好征伐权的准备工作。同年八月,大军进入淮南;十月,已调集各路大军数十万,兵至广陵(今江苏扬州)故城,一切就绪,准备渡江。怎奈,天气转寒,江面结冰,战船难以进入江中,而孙权也早已做好各项防御工作,静待曹魏之敌。见此,曹丕大叹,有此天堑,难以攻克也。无奈之下,曹丕只得无功而返。

而这时,诸葛亮却已南征胜利,顺利返回成都。曹丕闻报后,懊悔万分。同样,在当年的八个月时间中,孙权正在全力防御曹丕来犯。

正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如果用这句话来形容曹丕,却是恰如其分。本想利用这个机会,一举攻灭东吴,再趁诸葛亮南征之时,以大胜之师攻伐蜀中,完成老子曹操未尽遗志。但是,曹丕也不想想,无论是文韬,还是武略,自己可有胜过老子之处?老子有生之日,都没有成功,自己一样都比不了老子,反而还想一举统一天下,这不明摆着异想天开吗。

且当时,尚书蒋济极力劝谏曹丕伐吴,奈何其就是不从,纯粹的蛮干瞎干。也不想想兵发有云:“正奇结合才是取胜之道,出奇不意更是取胜精髓。”那有缓缓进军,连续准备七八个月之久,不明显的结敌人充分准备的时间和机会吗。明显的未战,败象已显。

此外,同年鲜卑轲比能部,再次侵扰魏境并州,并州刺史梁习率军将其击退。

由此可见,曹魏当年局势也是多事之秋,并分不出多余的力量来征伐蜀汉,也给了蜀汉一次难得的喘息之机。

同时,驻守汉中的王平,同样采取的是魏延的防御战略,就算曹丕来犯,也不是一月两月就能攻克的,那时诸葛亮同样有时间可以及时回防。

所以,魏国攻蜀的所有机会已经失去。

那么,连连大胜的东吴又为什么不趁机攻打蜀汉呢?

一方面,江州有李严(刘备托孤的领兵重臣)镇守,并已扼守各处关隘,孙权并无可趁之机。

另一方面,孙权先是同刘备夷陵大战,接着又应对曹魏三路大军入寇,国力耗损已是极其严重,已处于国力疲惫、军队厌战的不良局面,同样非常需要生养休息。

三方面,孙刘又是刚刚结盟,在没有太大实际利益的情况下,自然没有必要撕破脸皮。

四方面,虽然孙权接连连大胜曹丕,诸葛亮也取得南征胜利,但是两国实力依然弱于魏国,只有孙刘联盟保持三国鼎立,才对东吴和蜀汉最为有利。

五方面,主要还是魏吴两军僵持,无暇分身故。

因此,诸葛南征之时,孙权就更加不会趁虚而入。


祥子谈历史


也许有人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公元225年诸葛亮南下平定南中孟获叛乱时,也正是蜀汉政权内忧外患之际,三年前,蜀汉集团在夷陵之战中遭受重大惨败,已丧失对外作战能力,以至于随后发生在益州地区的叛乱,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蜀汉集团无力应对,直到三年之后,诸葛亮才积蓄力量对反叛势力展开反击,可在这个时候,面对虚弱的蜀汉政权,强势的曹魏和逐渐崛起的东吴却为何没有趁机采取军事行动呢?



原因就在于,当时的蜀汉虽然虚弱,但周边两个政权却没有动手的空间,蜀汉政权在脆弱,也足以能够应对来自外部的入侵。

很大程度上由于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让大家记住了蛮夷孟获这个人物,但在真实的历史上,他的存在感则小很多,说的直白一些,他虽然在南中地区展开反叛,按他的自身实力根本对蜀汉形成不了威胁,甚至整个南中地区的反叛力量,都不足以向蜀汉政权展开直接对抗。



其实在诸葛亮平叛之前,南中地区最大的反叛力量还是雍闿集团,作为南中地区的地方豪族他的势力最大,但即便如此他也只能做到占山为王,将南中建设为国中之国,根本无力向北发展,以至于诸葛亮开启平定南中之战时,仅仅动用了3万兵马,并分三路出击打击各处的反叛力量,换言之南中各处反派力量连上万人的蜀汉军队都抵挡不过,这也是那一时期偏远少数民族和地方豪族的现状,在正统王朝不管的情况下,尚能凭借地区力量勉强占地为王,但当正统王朝举国体制前来镇压时,则完全抵挡不过。



所以南中之战,诸葛亮不过动用3万军队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彻底平定南中,由于动用的军队很少,蜀汉的主力仍然可以在边境防范外敌可能的入侵,尤其与孙权的再度联盟,让蜀汉政权可以将绝大部分注意力放在益州的北部,以防范曹魏的入侵,而在整个战争中周期实在过短,以当时的交通条件,不到六个月的时间,无论曹魏还是孙权都很难立刻做出反应,诸葛亮完全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迅速平定来自内部的反叛。

可以说,南中地区的反叛势力对于蜀汉集团来说,即便当时蜀汉集团处于内忧外患当中,但南中可怜的少数民族资源也很难撑起一个强大的军事力量,在蜀汉面前,这样的力量完全不足为惧。


辽宁资深球迷


诸葛亮有三不怕,就是他敢玩七擒孟获这个把戏的底牌。

一仗天险,不怕偷袭。要在隆中时,他的重要策略就是西取西川,仗天险。这也是他在当卧龙先生的时候,已经盘算好了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个地理环境,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什么诸葛亮还没出山就已经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态势,这也是诸葛亮放“自己制造一个明主”这样大话的底气。我们看看蜀中有什么地势,用李白的蜀道难来看一看:

李白的蜀道难,东西南北都看见了,东吴和北魏来偷袭他,是不用担心的。

二仗人心,不怕内乱。自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地位超然,具有尚父地位,在遗老遗少中,本身诸葛亮就具备让人信服资质,从来都是算无遗策,更是还会夜观天象,掐指一算等等装神弄鬼的把戏,更是收获了一大批粉丝,有风吹草动他都了如指掌。在外的军士,跟着诸葛亮打仗,那都是一个字爽,不是包袭后路,就是掩杀而出,总是出其不意,很少有硬拼死守的战术,跟着他打仗,那叫一个爽,没有不赢的,诸葛亮的手腕,在士兵中是有口碑的,同时粉丝也是无数,对他的决策也是深信不疑的,人心就是他的又一张底牌。

三仗粮草足,不怕来战。夷陵之战后,蜀国损失惨重,孙子兵法有言,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东吴也是拖得够呛,国力还是比较空虚的,我们看看三个历史都知道,东吴从孙坚开始,跟着曹操18路诸侯,伐董卓,得了玉玺返回江东的时候,又跟刘表打了一架,回去以后有来报仇,又是一架,接着曹操来了,又打了一个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以后,又跟刘备打了一架,这一架一架又一架,古代打仗可不是拿嘴打呢,是钱、食粮、辎重、军械,跟刘备打架,他是亏空比较大的,但是刘备这边呢,蜀中,却很少打架,除了马腾来嚯嚯了一次,打了一次,就没有什么战事,相对国力来说,是比较充沛的,要不然,蜀国也不敢在收拾了南蛮之后,就开始北伐。魏国就不用说了,赤壁之战之后,损失惨重,国力亏空太大,曹操才有了养民休战之策。


房眼世界


因为曹丕一心伐吴呢,魏吴相争,又怎么会有余瑕偷袭蜀汉呢?



魏黄初六年(225)三月,曹丕至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开凿了一条讨虏渠,沟通颖、汝水道,通漕淮南,使淮河以北各支流沟通舟 楫,形成一个新的运河网,准备以水师伐吴。五月,曹丕至谯(今安徽毫县),八月从涡水入淮河,十月抵达广陵(今江苏扬州),“士兵十余万,旌旗数百里”。

诸葛一生惟谨慎,他敢于南征,就是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曹丕大举伐吴的情报,自然会被蜀汉所知。之前诸葛亮已经做了外交准备,即先后多次派陈震、丁厷、阴化、邓芝等使节与东吴修好,而东吴因为面临曹魏的军事威胁(之前已经大战过一场了),也欣然同意。

同时诸葛亮已经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来休养生息,积蓄军用物资,使蜀汉在夷陵惨败后损失的元气稍有恢复,打一场小战争的物质准备已经充分。

于是在得知曹丕伐吴后,诸葛亮抓住这个时机,亲自率军南征。生性谨慎的诸葛亮并没有动员大军,总兵力估计不会超过2万人,当时蜀国有名的大将均没有参加这次战役,这就是诸葛亮以防万一的军事准备:

镇东将军赵云坐镇江州(今重庆渝中区),都护李严、护军陈到镇守永安(今重庆奉节),以防备东吴。

镇北将军魏延守南郑,护军吴壹守阳平关,以防备曹魏。

而南征部队看起来有三路,其实兵力都不多:



中路军:庲降都督李恢率领的是南中的驻防军,兵力很少,只有叛军的几分之一,估计也就是一两千人。



东路军:丞相府门下督马忠之前只是汉昌县长,率领的部队也只是诸葛亮直属部队的一部分,也只有一两千人。

只有西路军诸葛亮率领的是主力,但除了参军杨仪外,没有任何大将随行,可见兵力也不多,可能在万人左右。

高定在叛军中实力最强,但也不堪一击

诸葛亮之所以只率少数兵力平叛,一是因为蜀汉军队主力要分防魏、吴。二是因为叛军本来就不强。战斗力最强的越巂郡夷帅高定此前率军围攻新道县,结果被时任犍为郡太守李严轻松击败。当时犍为郡总兵力才五千,可以想见叛军战斗力之弱。三是叛军此前早有内讧,汉人叛军首领雍闿已经被高定的手下杀了,可见汉人叛军的战斗力还不如高定的少数民族叛军,而且互相之间也不可能支援了。

叛军只是仗着蜀汉此前的危机嚣张而已,打起来完全不是蜀汉正规军的对手

事实证明叛军确实不堪一击。三月出兵,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已经完全平定越巂郡(四川西昌)、牂柯郡(贵州省),杀死二郡的叛军首领高定和朱褒,益州郡(云南省)的叛军主力也被李恢打得落花流水,只有雍闿的副手孟获率残部退到泸水以南的热带丛林顽抗,但路已经被李恢截断,只是困兽犹斗而已。

诸葛亮《出师表》称“五月渡泸”,说明五月之前他就已经平定了泸水以北的高定叛军

于是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很快击败孟获。因为孟获太弱了,而且其东有李恢、西有吕凯(唯一没有叛变的永昌郡),被包围在一个狭小区域内,也不怕他能够逃跑,诸葛亮还有多余时间“七擒七纵”(次数可能没有那么多),终于彻底打掉了叛军的抵抗心理,在秋天之前完全平定了南中。

诸葛亮之所以敢玩“七擒七纵”,是因为已经把孟获包围在狭小区域,不怕他跑上天去

而这个时候,曹丕才走到安徽呢。从战役规模来看,诸葛亮南征只是一场平定偏远地区叛乱的中、小战役,时间只有四、五个月,兵力不过一两万,又是抓住了曹丕伐吴的大好时机,再加上万无一失的准备,所以很顺利地完成了。


海军史研究会员


诸葛亮兵发南中平定雍闿,孟获的叛乱,是做了一定的准备的,对于曹魏和东吴的战略防范还是有预案的。建兴之初,诸葛亮派邓芝出使东吴,恢复了吴蜀联盟,双方互相抱团,才有可能让曹魏忌惮几分,军事上守住巫峡峡口,东吴会知难而退。曹魏攻打西蜀,有秦岭之险,汉中一带可以自保,又有巴山蜀道,难以突破,蜀汉如此山川险固,曹魏莫敢深入,所以诸葛亮攻打南中没有后顾之忧。


黑山松水九台人


诸葛亮南征孟获,肯定也是做了一番精心算计的。一,东吴肯定不会来犯。荆襄夷陵之战后,东吴明显占了便宜,现在长江上游安全了,又好不容易恢复了吴蜀联盟,况且曹魏一直虎视眈眈,孙权绝对不会来找事的。二,曹魏方,曹丕篡汉后第一场出击,而且还是亲征,当然想一战成名,立下千秋大业,但伐吴失败,身心俱疲,而且蜀地易守难攻,没有充分的准备和好内应配合,比伐吴更难。显然,精明的诸葛亮看出来了,曹丕的军事才能比他父亲曹操差的太大,之前夷陵之战后蜀国是最脆弱的时候,都没有伐蜀,而去伐吴,导致吴蜀迅速恢复了联盟,现在,曹丕哪有心思来伐蜀。


笑傲江湖161104


有诸葛亮主次蜀国军政。蜀国不会速亡。蜀国一旦被魏国灭亡。下一个就吴国。魏吴是不会结盟的。


赤兔马奔腾


诸葛亮足智多谋,非常强势。诸葛亮不去招惹他们,就已经够他们偷着乐的了。他们哪里敢主动招惹诸葛亮,自己找难受呢?

虽然诸葛亮六出祁山都失败了,但当时只有诸葛亮主动发动战争打别人,而无人敢发动战争打诸葛亮。


用户75243375789


关系缓和。互有牵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