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討伐孟獲時蜀漢國內空虛,魏吳兩國為何不趁機偷襲?

馮開朗


諸葛一生唯謹慎,在諸葛亮南征蜀中時,蜀漢並不是國內空虛,早已做好各項安排。

夷陵之戰後,諸葛亮緩和了與東吳的關係,在劉備死後,諸葛亮與東吳重新結盟,派出鄧芝與陳震出使東吳,孫權接見後亦派出張溫出訪蜀漢,兩國交好。

兩國雖交好,但諸葛亮並未放鬆對東吳的警惕,諸葛亮在225年南征孟獲時,李嚴鎮守永安,永安是益州的東邊門戶,是進入益州的唯二通道之一,當時李嚴是與諸葛亮共同託孤的重臣,官至中都護,並且統領蜀中諸軍事,可見蜀漢對東吳的防範心很嚴。



而益州的北邊門戶漢中,同時也是進入益州的唯二通道之一,由魏延鎮守,魏延從219年蜀漢拿下漢中後,就一直是由魏鎮守,十幾年來,並無差錯。

而且進入漢中要穿過數百里的秦嶺山脈,道路難走,運輸困難,魏國想要攻打漢中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諸葛亮除了在蜀漢內部作了一系列安排外,三國鼎立的形勢在諸葛亮南征期間對蜀漢較為有益。

夷陵之戰後,曹丕對於孫權稱臣的反覆感到憤怒,而且又由於夷陵蜀漢的慘敗,國力衰微,曹丕覺得蜀漢的勢力無法威脅到魏國,在夷陵之戰後,把東吳視作最大的對於,曹丕這一階段(從222年到226年),主要對東吳用兵。



222年10月,曹丕兵分多路大舉進攻孫權,孫權部孫盛、呂範、諸葛謹均被魏軍擊敗,僅濡須一路朱桓擊敗曹仁,挽救了江東不利的軍事局面,曹丕見無利可圖遂退軍。

222年年底,曹丕又派曹真征討河西之地的胡人叛亂。223年及224年曹丕主要處理內部政務,此時曹丕上位也不過4年。



225年,諸葛亮南征。同年,曹魏北部邊疆發生動亂,鮮卑首領軻比能叛亂,被幷州刺史梁習擊敗。當年10月,曹丕巡視與江東接疆的前線揚州,臨江觀兵,隨後回師。曹丕在226年的正月回到洛陽後就病重,之後開始權力交接,無力對外征戰。

諸葛亮南征期間,曹魏除了應付邊境上的叛亂,主要精力就是對付江東孫權,根本無力再對蜀漢發動襲擊。而江東孫權亦由於曹魏的軍事壓力,而全力應付,再加上與蜀漢議和同盟,也不會對蜀漢發動襲擊,要知道無論哪一方勢力也不願兩線作戰,尤其是面對強大的對於。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確實,許多人曾有過這樣的疑惑。諸葛亮率大軍深入不毛,討伐孟獲之時,大將趙雲、馬岱、張嶷、馬忠等大將盡皆隨徵,就連駐守漢中要地的魏延也一同調用。

此時,蜀漢國防守禦之力已然直線下降,而且時間跨度長達八個月之久(建興三年(225年)春出征,到九月返回成都),如此良機,為何曹魏、東吳不趁機攻打蜀國呢?

那麼,諸葛亮南征時,曹魏、東吳都在幹什麼呢?

建興三年(225年)三月,諸葛亮南征剛剛出發,魏文帝曹丕親率大軍便兵發召陵(今河南郾城東),打通討虜渠,已做好征伐權的準備工作。同年八月,大軍進入淮南;十月,已調集各路大軍數十萬,兵至廣陵(今江蘇揚州)故城,一切就緒,準備渡江。怎奈,天氣轉寒,江面結冰,戰船難以進入江中,而孫權也早已做好各項防禦工作,靜待曹魏之敵。見此,曹丕大嘆,有此天塹,難以攻克也。無奈之下,曹丕只得無功而返。

而這時,諸葛亮卻已南征勝利,順利返回成都。曹丕聞報後,懊悔萬分。同樣,在當年的八個月時間中,孫權正在全力防禦曹丕來犯。

正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如果用這句話來形容曹丕,卻是恰如其分。本想利用這個機會,一舉攻滅東吳,再趁諸葛亮南征之時,以大勝之師攻伐蜀中,完成老子曹操未盡遺志。但是,曹丕也不想想,無論是文韜,還是武略,自己可有勝過老子之處?老子有生之日,都沒有成功,自己一樣都比不了老子,反而還想一舉統一天下,這不明擺著異想天開嗎。

且當時,尚書蔣濟極力勸諫曹丕伐吳,奈何其就是不從,純粹的蠻幹瞎幹。也不想想兵發有雲:“正奇結合才是取勝之道,出奇不意更是取勝精髓。”那有緩緩進軍,連續準備七八個月之久,不明顯的結敵人充分準備的時間和機會嗎。明顯的未戰,敗象已顯。

此外,同年鮮卑軻比能部,再次侵擾魏境幷州,幷州刺史梁習率軍將其擊退。

由此可見,曹魏當年局勢也是多事之秋,並分不出多餘的力量來征伐蜀漢,也給了蜀漢一次難得的喘息之機。

同時,駐守漢中的王平,同樣採取的是魏延的防禦戰略,就算曹丕來犯,也不是一月兩月就能攻克的,那時諸葛亮同樣有時間可以及時回防。

所以,魏國攻蜀的所有機會已經失去。

那麼,連連大勝的東吳又為什麼不趁機攻打蜀漢呢?

一方面,江州有李嚴(劉備託孤的領兵重臣)鎮守,並已扼守各處關隘,孫權並無可趁之機。

另一方面,孫權先是同劉備夷陵大戰,接著又應對曹魏三路大軍入寇,國力耗損已是極其嚴重,已處於國力疲憊、軍隊厭戰的不良局面,同樣非常需要生養休息。

三方面,孫劉又是剛剛結盟,在沒有太大實際利益的情況下,自然沒有必要撕破臉皮。

四方面,雖然孫權接連連大勝曹丕,諸葛亮也取得南征勝利,但是兩國實力依然弱於魏國,只有孫劉聯盟保持三國鼎立,才對東吳和蜀漢最為有利。

五方面,主要還是魏吳兩軍僵持,無暇分身故。

因此,諸葛南征之時,孫權就更加不會趁虛而入。


祥子談歷史


也許有人在想這樣一個問題,公元225年諸葛亮南下平定南中孟獲叛亂時,也正是蜀漢政權內憂外患之際,三年前,蜀漢集團在夷陵之戰中遭受重大慘敗,已喪失對外作戰能力,以至於隨後發生在益州地區的叛亂,在長達三年的時間裡蜀漢集團無力應對,直到三年之後,諸葛亮才積蓄力量對反叛勢力展開反擊,可在這個時候,面對虛弱的蜀漢政權,強勢的曹魏和逐漸崛起的東吳卻為何沒有趁機採取軍事行動呢?



原因就在於,當時的蜀漢雖然虛弱,但周邊兩個政權卻沒有動手的空間,蜀漢政權在脆弱,也足以能夠應對來自外部的入侵。

很大程度上由於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讓大家記住了蠻夷孟獲這個人物,但在真實的歷史上,他的存在感則小很多,說的直白一些,他雖然在南中地區展開反叛,按他的自身實力根本對蜀漢形成不了威脅,甚至整個南中地區的反叛力量,都不足以向蜀漢政權展開直接對抗。



其實在諸葛亮平叛之前,南中地區最大的反叛力量還是雍闓集團,作為南中地區的地方豪族他的勢力最大,但即便如此他也只能做到佔山為王,將南中建設為國中之國,根本無力向北發展,以至於諸葛亮開啟平定南中之戰時,僅僅動用了3萬兵馬,並分三路出擊打擊各處的反叛力量,換言之南中各處反派力量連上萬人的蜀漢軍隊都抵擋不過,這也是那一時期偏遠少數民族和地方豪族的現狀,在正統王朝不管的情況下,尚能憑藉地區力量勉強佔地為王,但當正統王朝舉國體制前來鎮壓時,則完全抵擋不過。



所以南中之戰,諸葛亮不過動用3萬軍隊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徹底平定南中,由於動用的軍隊很少,蜀漢的主力仍然可以在邊境防範外敵可能的入侵,尤其與孫權的再度聯盟,讓蜀漢政權可以將絕大部分注意力放在益州的北部,以防範曹魏的入侵,而在整個戰爭中週期實在過短,以當時的交通條件,不到六個月的時間,無論曹魏還是孫權都很難立刻做出反應,諸葛亮完全可以利用這段時間迅速平定來自內部的反叛。

可以說,南中地區的反叛勢力對於蜀漢集團來說,即便當時蜀漢集團處於內憂外患當中,但南中可憐的少數民族資源也很難撐起一個強大的軍事力量,在蜀漢面前,這樣的力量完全不足為懼。


遼寧資深球迷


諸葛亮有三不怕,就是他敢玩七擒孟獲這個把戲的底牌。

一仗天險,不怕偷襲。要在隆中時,他的重要策略就是西取西川,仗天險。這也是他在當臥龍先生的時候,已經盤算好了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個地理環境,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為什麼諸葛亮還沒出山就已經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態勢,這也是諸葛亮放“自己製造一個明主”這樣大話的底氣。我們看看蜀中有什麼地勢,用李白的蜀道難來看一看:

李白的蜀道難,東西南北都看見了,東吳和北魏來偷襲他,是不用擔心的。

二仗人心,不怕內亂。自白帝城託孤之後,諸葛亮地位超然,具有尚父地位,在遺老遺少中,本身諸葛亮就具備讓人信服資質,從來都是算無遺策,更是還會夜觀天象,掐指一算等等裝神弄鬼的把戲,更是收穫了一大批粉絲,有風吹草動他都瞭如指掌。在外的軍士,跟著諸葛亮打仗,那都是一個字爽,不是包襲後路,就是掩殺而出,總是出其不意,很少有硬拼死守的戰術,跟著他打仗,那叫一個爽,沒有不贏的,諸葛亮的手腕,在士兵中是有口碑的,同時粉絲也是無數,對他的決策也是深信不疑的,人心就是他的又一張底牌。

三仗糧草足,不怕來戰。夷陵之戰後,蜀國損失慘重,孫子兵法有言,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東吳也是拖得夠嗆,國力還是比較空虛的,我們看看三個歷史都知道,東吳從孫堅開始,跟著曹操18路諸侯,伐董卓,得了玉璽返回江東的時候,又跟劉表打了一架,回去以後有來報仇,又是一架,接著曹操來了,又打了一個赤壁之戰,赤壁之戰以後,又跟劉備打了一架,這一架一架又一架,古代打仗可不是拿嘴打呢,是錢、食糧、輜重、軍械,跟劉備打架,他是虧空比較大的,但是劉備這邊呢,蜀中,卻很少打架,除了馬騰來嚯嚯了一次,打了一次,就沒有什麼戰事,相對國力來說,是比較充沛的,要不然,蜀國也不敢在收拾了南蠻之後,就開始北伐。魏國就不用說了,赤壁之戰之後,損失慘重,國力虧空太大,曹操才有了養民休戰之策。


房眼世界


因為曹丕一心伐吳呢,魏吳相爭,又怎麼會有餘瑕偷襲蜀漢呢?



魏黃初六年(225)三月,曹丕至召陵(今河南郾城東),開鑿了一條討虜渠,溝通穎、汝水道,通漕淮南,使淮河以北各支流溝通舟 楫,形成一個新的運河網,準備以水師伐吳。五月,曹丕至譙(今安徽毫縣),八月從渦水入淮河,十月抵達廣陵(今江蘇揚州),“士兵十餘萬,旌旗數百里”。

諸葛一生惟謹慎,他敢於南征,就是做好了萬全的準備


曹丕大舉伐吳的情報,自然會被蜀漢所知。之前諸葛亮已經做了外交準備,即先後多次派陳震、丁厷、陰化、鄧芝等使節與東吳修好,而東吳因為面臨曹魏的軍事威脅(之前已經大戰過一場了),也欣然同意。

同時諸葛亮已經花了一年多的時間來休養生息,積蓄軍用物資,使蜀漢在夷陵慘敗後損失的元氣稍有恢復,打一場小戰爭的物質準備已經充分。

於是在得知曹丕伐吳後,諸葛亮抓住這個時機,親自率軍南征。生性謹慎的諸葛亮並沒有動員大軍,總兵力估計不會超過2萬人,當時蜀國有名的大將均沒有參加這次戰役,這就是諸葛亮以防萬一的軍事準備:

鎮東將軍趙雲坐鎮江州(今重慶渝中區),都護李嚴、護軍陳到鎮守永安(今重慶奉節),以防備東吳。

鎮北將軍魏延守南鄭,護軍吳壹守陽平關,以防備曹魏。

而南征部隊看起來有三路,其實兵力都不多:



中路軍:庲降都督李恢率領的是南中的駐防軍,兵力很少,只有叛軍的幾分之一,估計也就是一兩千人。



東路軍:丞相府門下督馬忠之前只是漢昌縣長,率領的部隊也只是諸葛亮直屬部隊的一部分,也只有一兩千人。

只有西路軍諸葛亮率領的是主力,但除了參軍楊儀外,沒有任何大將隨行,可見兵力也不多,可能在萬人左右。

高定在叛軍中實力最強,但也不堪一擊

諸葛亮之所以只率少數兵力平叛,一是因為蜀漢軍隊主力要分防魏、吳。二是因為叛軍本來就不強。戰鬥力最強的越巂郡夷帥高定此前率軍圍攻新道縣,結果被時任犍為郡太守李嚴輕鬆擊敗。當時犍為郡總兵力才五千,可以想見叛軍戰鬥力之弱。三是叛軍此前早有內訌,漢人叛軍首領雍闓已經被高定的手下殺了,可見漢人叛軍的戰鬥力還不如高定的少數民族叛軍,而且互相之間也不可能支援了。

叛軍只是仗著蜀漢此前的危機囂張而已,打起來完全不是蜀漢正規軍的對手

事實證明叛軍確實不堪一擊。三月出兵,只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已經完全平定越巂郡(四川西昌)、牂柯郡(貴州省),殺死二郡的叛軍首領高定和朱褒,益州郡(雲南省)的叛軍主力也被李恢打得落花流水,只有雍闓的副手孟獲率殘部退到瀘水以南的熱帶叢林頑抗,但路已經被李恢截斷,只是困獸猶鬥而已。

諸葛亮《出師表》稱“五月渡瀘”,說明五月之前他就已經平定了瀘水以北的高定叛軍

於是諸葛亮“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之地)”,很快擊敗孟獲。因為孟獲太弱了,而且其東有李恢、西有呂凱(唯一沒有叛變的永昌郡),被包圍在一個狹小區域內,也不怕他能夠逃跑,諸葛亮還有多餘時間“七擒七縱”(次數可能沒有那麼多),終於徹底打掉了叛軍的抵抗心理,在秋天之前完全平定了南中。

諸葛亮之所以敢玩“七擒七縱”,是因為已經把孟獲包圍在狹小區域,不怕他跑上天去

而這個時候,曹丕才走到安徽呢。從戰役規模來看,諸葛亮南征只是一場平定偏遠地區叛亂的中、小戰役,時間只有四、五個月,兵力不過一兩萬,又是抓住了曹丕伐吳的大好時機,再加上萬無一失的準備,所以很順利地完成了。


海軍史研究會員


諸葛亮兵發南中平定雍闓,孟獲的叛亂,是做了一定的準備的,對於曹魏和東吳的戰略防範還是有預案的。建興之初,諸葛亮派鄧芝出使東吳,恢復了吳蜀聯盟,雙方互相抱團,才有可能讓曹魏忌憚幾分,軍事上守住巫峽峽口,東吳會知難而退。曹魏攻打西蜀,有秦嶺之險,漢中一帶可以自保,又有巴山蜀道,難以突破,蜀漢如此山川險固,曹魏莫敢深入,所以諸葛亮攻打南中沒有後顧之憂。


黑山松水九臺人


諸葛亮南征孟獲,肯定也是做了一番精心算計的。一,東吳肯定不會來犯。荊襄夷陵之戰後,東吳明顯佔了便宜,現在長江上游安全了,又好不容易恢復了吳蜀聯盟,況且曹魏一直虎視眈眈,孫權絕對不會來找事的。二,曹魏方,曹丕篡漢後第一場出擊,而且還是親征,當然想一戰成名,立下千秋大業,但伐吳失敗,身心俱疲,而且蜀地易守難攻,沒有充分的準備和好內應配合,比伐吳更難。顯然,精明的諸葛亮看出來了,曹丕的軍事才能比他父親曹操差的太大,之前夷陵之戰後蜀國是最脆弱的時候,都沒有伐蜀,而去伐吳,導致吳蜀迅速恢復了聯盟,現在,曹丕哪有心思來伐蜀。


笑傲江湖161104


有諸葛亮主次蜀國軍政。蜀國不會速亡。蜀國一旦被魏國滅亡。下一個就吳國。魏吳是不會結盟的。


赤兔馬奔騰


諸葛亮足智多謀,非常強勢。諸葛亮不去招惹他們,就已經夠他們偷著樂的了。他們哪裡敢主動招惹諸葛亮,自己找難受呢?

雖然諸葛亮六出祁山都失敗了,但當時只有諸葛亮主動發動戰爭打別人,而無人敢發動戰爭打諸葛亮。


用戶75243375789


關係緩和。互有牽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