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莫斯科战役后德军不把主力放在苏联北部的列宁格勒?

余生弄你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有多支精锐部队,他们都可以独立参战,并且在多个战场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他们分别是第一党卫队装甲师,也就是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第二党卫队装甲师,又叫帝国师或者第二装甲师,第三党卫队装甲师,又叫骷髅师,第五党卫队装甲师(维京师),第十一装甲掷弹兵师(诺德兰师)…



德军王牌部队,其实最精锐的都是武装党卫军,这些部队当中的士兵作战顽强勇敢,大多都是比较狂热的纳粹分子,而且很多都是由医生等学历和素质较高的雅丽安人组成。二战的时候德军的战斗范围铺得很宽,每个部队都有他自己的任务,列宁格勒战役,德军总共把苏军包围了将近900天多天,当时德国最精锐的部队正在其他地方作战,如果需要那些最精锐的部队赶过来,那也得他们抽得出身来才行,再说最初的时候,德军对苏联还是有很大的优势,已经对列宁格勒的产生了包围,也没有必要抽调最精锐的部队过来。

说起列宁格勒(今天的圣彼得堡),最早是由彼得大帝建立起来,他一直是俄罗斯帝国的首都,在1917年的时候,布尔什维克从临时政府手中夺过来政权,他拥有300多万人口,也算是当时苏联的第二大城市了,所以希特勒一直想把列宁格勒消灭,这样他可以使布尔什维克的大本营在这个地球上消亡。


战斗打响不久,德军就占领了几个重要铁路的交叉点,切断了列宁格勒同其他地方的联系。负责进攻列宁格勒有第16集团军。坦克第4集群的摩托化第39军,还有其他几个摩托化军。第18集团军。第16集团军的支援部队等等。苏联方面是由常胜将军朱可夫指挥。在德军包围列宁格勒区间,希特勒曾经做过指示,如果苏军投降,不接受投降,因为当初战斗发生之前,他就说过要把列宁格勒从地球上抹去,他的目的就是想把列宁格勒里面的人困死饿死冻死,通过封锁空袭和炮击,把列宁格勒夷为平地。

朱可夫指挥手下一共挖了93英里的防坦克战壕。设置了125英里铁丝网。7179条步兵班战壕,389英里交通壕,140座钢筋混凝土炮兵掩体,建立了487个装甲火力点。1500个防坦克障碍物还有用钢轨焊成的拒马,1395个土木火力点,在那些建筑物内还修建了很多防御点,建立了1100个左右的指挥所、观察哨,还有地下掩体。


在列宁格勒保卫战当中,每天都有四五万人参加各种防御工事的修建,而且大部分都是妇女,儿童和孩子,而这些还都是在饥寒交迫下完成的。在列宁格勒城市里,当时到处设满路障,军队还构筑了6个防区,这些工事和防御措施,在长达800多接近900天的德军包围和火力打击当中取得了很好的作用。

10月,德军从列宁格勒抽调几个师派往莫斯科参加战斗,然后抽调一个西班牙师派往列宁格勒,结果交通遭受到了苏联游击队的破坏,所以这支西班牙师并没有按时赶到列宁格勒,迟到了一段不短的时间。而朱可夫将军也接到了斯大林的命令,让他把工作交给霍津将军,因为在莫斯科局势比较严重,需要抽调朱可夫去指挥战斗(其实在那个时候,德军在列宁格勒的战斗已经从攻势转为守势,他们的损失也非常严重)。


德军从1941年9月开始对列宁格勒的封锁,一直到1943年初,英勇的列宁格勒人民和苏联军队一直在坚持斗争,许多人在这个过程中英勇的牺牲,列宁格勒的人们也盼望着援军早日到来。而朱可夫将军参加完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的战斗之后,他和伏罗希洛夫制定了突击计划,命令沃尔霍夫方面军和列宁格勒方面军各自组建一个突击集团,两个集团相向突击。

为了确保突击成功,最高统帅部又派去了支援部队,1943年1月12日战斗打响了,随后的几天时间为了突破德军的防御圈子,战斗进行的非常激烈,苏联军队的滑雪步兵旅越过了封冻的拉多加湖,从背后对德军实施了突袭,战斗到了1月18日,两个突击军团顺利会师,列宁格勒的封锁终于被打破。


列宁格勒保卫战从1941年9月打到1944年1月,苏联军队最后组织由列宁格勒方面军,沃尔霍夫方面军和波罗的海第二方面军,对德军发动了进攻,最后成功收复了列宁格勒,列宁格勒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惨烈的几次战争之一,给双方都造成了很重的损失,在900天的攻守战当中,总共有150多万人把生命留在了这里,在缺衣少食饥寒交迫的情况下,最严重的时候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好在被苏联军队制止了。


唐僧他不懂爱


巴巴罗萨计划最先是以列宁格勒为主要目标,要求攻占。但7-8月间希特勒与德陆军总司令部、中央集团军群爆发北攻列宁格勒中攻莫斯科南攻基辅之争。8月21日希特勒最终决定南下基辅,也就有了号称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合围战—基辅战役。


9月6日希特勒决定基辅战役后进攻莫斯科,北方集团军群的第4装甲集群调配中央集团军群。9月30日“台风行动”开始,北方集团军群也停止对列宁格勒的进攻。

10月16日北方集团军群第39摩步军通过沃尔霍尔夫河进攻季赫温,并希望由此前出至斯维里河,实现与芬兰军第6军的会师,彻底封锁列宁格勒。但在苏军反攻下,12月9日德军撤出季赫温,22日退回沃尔霍夫河进行防御。可说北方集团军群的失败要早于莫斯科前中央集团军群。


1941年12月5日苏加里宁方面军投入进攻,6日西方面军加入,而苏军的大反攻一直持续到42年4月20日,最后沿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大卢基—韦利亚—勒热夫—乌格河—奥卡河—马扎河—奥廖尔—库尔斯克—哈尔科夫至黑海一线转入防御。

4月5日希特勒签发“第41号”令,决定“一当天气与地面条件好转……要利用自己的优势,再度夺取主动权,为此必须使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集中于南线,目的是在顿河以西消灭敌军,夺取高加索油田并越过高加索山脉。”



也就是说德军的战略方向转向南方,以剥夺苏联的经济区,获取石油为目标。这也是考虑到列宁格勒及其周边地区遍布森林、湖泊、沼泽不利于机械化部队大规模进攻的结果。


历史扒粪机


莫斯科会战并不完全代表苏德战争

前几天,在分析莫斯科会战失败的问题当中,我说是因为希特勒抽调准备攻打莫斯科的军队调往基辅,所以才导致德军错过攻下莫斯科的最佳时机,导致了莫斯科会战的失败!竟然很多网友认为,打基辅是正确的,喷我啥也不懂!

在这里解释一下,可能是我没有表述清楚,这里讲的是为啥没有打下莫斯科,不是讲整个苏德战争的成败,关于先打基辅还是先打莫斯科,从战略上没有谁对谁错,历史也不会给人们检验的机会,打下莫斯科也不代表德国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很明显的一个道理,将原本攻打莫斯科的军队调到基辅后,白白浪费了一段时间,天气转凉的同时让苏军有更多的时间构筑防线,最终导致德国错过攻击莫斯科的最佳时间。

长期以来,我们对苏德战争的关注点,也就是先打莫斯科,还是先打基辅,莫斯科会战和斯大林格勒会战是怎么输的,却忽视了在北方的列宁格勒会战。

希特勒的巴巴罗萨是如何布局的

在巴巴罗萨计划中,德军是兵分三路向苏军进攻,中间是中央集团军群,辖50个师及两个旅,任务是围歼白俄罗斯的苏联红军,然后是直取莫斯科;南线是南方集团军群,辖57个师及13个旅,任务是向基辅和整个乌克兰进攻,以夺取苏联在该地区的资源;北线是北方集团军群,辖29个师,任务是消灭波罗的海沿岸的苏联红军,打下列宁格勒。

从兵力的部署上来看,北方集团军的战略地位是德军三路中最低的,而南方集团军群的兵力最多,可见,在德国最高统帅的心目中,对苏联南方资源的窥视。

随后,北方的挪威和芬兰组成的两个集团军,分别支援北线和中线。

在战争初期,德军的进展极为顺利,中央集团军群率先攻下斯摩棱斯克,合围了苏联红军十几个师,距离莫斯科只有380公里,属于临门一脚的状态。

这个时候南方集团军群在基辅遭遇强烈的阻击,于是希特勒将中央集团军群一部分调入基辅作战,基辅战役从进攻苏联就开始打,到中央集团军切断苏联红军在基辅的退路后,完成了对苏联西南方面军的围歼,在该次战役中,德军围歼苏联红军66.5万人,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歼灭战。

可以说,希特勒的三路大军,中线和南线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唯有北线没有彻底拿下列宁格勒,拉了德军的后腿。

列宁格勒在苏德战争中占据怎样的地位

列宁格勒原名叫彼得格勒,是以前沙俄的首都,是苏联最大的工业中心和第二大交通枢纽,也是波罗的海的重要港口,在苏联有巨大的影响力,十月革命就是从这里爆发的。

如果拿下列宁格勒,对于德国来说好处是巨大的,可以将德国与北欧密切的联系在一起,而北欧大部分都是支持希特勒的,其中瑞典的铁矿石是德国重要的原料供给地。正因为如此重要,希特勒将其看作征服苏联的重要象征之一,叫嚣要在1941年9月1日之前占领列宁格勒。

希特勒对德军将领们说:"彼得堡自然应该先占领,而且要毁灭它,占领和毁灭这个城市,不仅可以取得巨大的战略利益,让德国严严钉死彼得大帝打开的"欧洲之窗",把波罗的海变成德国的内海,而且通过占领······还能瓦解敌人的反抗意志,摧毁他们的士气。"

德军北线为何没能攻下列宁格勒

希特勒明显高估了自己的军队,一直到九月份,德国北方集团军群经过重重努力,才到达列宁格勒,这时双方的实力对比是这样的,德军一共22个步兵师,3个装甲师,3个摩托化师,一个党卫军骷髅摩托化师,北方还有芬兰集团军的策应。

而苏联西北方面一共5个集团军,37个步兵师,9个骑兵师,10个装甲旅。

从具体的装备躲避来看,苏军西北方面军火炮和飞机都是德军的几倍,唯有装甲坦克双方能够达成持平, 1941年9月8日,德军开始大规模包围列宁格勒,但是无论如何攻击,始终未能全面突破列宁格勒的防线。

这个时候,希特勒发动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计划,从中央集团军群支援过来的装甲兵团交还中路,这样的情况下,北线经过奋力一击没有得逞后开始转入战略围困,开始了持续达900天的列宁格勒保卫战。

从苏联方面来说,列宁格勒保卫战牵制了德军和芬兰的很大一部分兵力,保护了其苏联北方的其他地区。

实际上,在战役持续阶段,北线的德军只占德军在苏德战场上的五分之一,双方还真不知道谁牵制了谁。

莫斯科会战结束后,德军为何没有把主力放到北线的列宁格勒

总体来看,莫斯科会战如果德军胜利,为了扩大战果会支援北方集团军群,然而莫斯科保卫战的失败,让这种方案变成了不可能,持续大规模的作战,让德军的资源已经到达了极限,尤其是莫斯科会战期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加入到盟军当中,对德国更是进行全方位的打压,封锁了德国从海外可能获得的任何能源的可能。

德军如果不能获得迫切需要的石油资源,那么德国只有举手投降的份,在接下来发生的斯大林格勒会战,实际上就是德军的垂死挣扎,如果能够夺得斯大林格勒后方资源,德国方能有获胜的希望,相反,列宁格勒只是苏联的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德军的最终目的也不是要占领他,而是要消灭他。

德国战争资源的短缺使得德国在规划战争方向的时候,只能向持续作战的方向发展,这也是开篇讲的,希特勒为什么要先打基辅在打莫斯科的原因。


史论纵横


1941年到1942年的冬季战役即将结束之际,德军最高统帅部就已经开始考虑1942年的作战计划,考虑的出发点放在了摧毁苏联的战争经济能力上,德军已经承认单纯依靠打击苏联的军事力量已经不可能迫使苏联屈服,新的战略目标将放在那些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地区,以削弱苏联的战争潜力,而苏联的大部分工厂都已经迁往了乌拉尔山区,德军自然就将目光放在切断苏联这个战争机器所必需的“动力”上,即高加索的石油和顿涅茨的煤炭,也就是说德军的进攻重点将放在南翼。



基于上述的战略考虑,南翼的战事将放在第一位,列宁格勒自然也就成为了次要的目标,德军的主力将放在南翼。不过列宁格勒同样成为一个希特勒想急于摧毁的目标,原计划的靠围困迫使列宁格勒“不攻自陷”的策略已经失败,依靠拉多加湖上的冰上交通线,列宁格勒顽强的生存下来。从军事角度来看,德军反而陷入不利的境地,由于未能占领列宁格勒,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主力不得不被牵制于此,无法担负其他战略任务,而且苏军持续不断的反击让德军陷入激烈的防御作战,大量的兵力兵器都消耗在这里,却没有任何战略意义。





1942年夏季的德军已经远不如1941年最初发起进攻的德军,在作战兵力、火炮和弹药、燃料的储备、坦克数量,特别是机动性方面都要比去年弱。为了凑齐在南翼的进攻兵力,德军征召大量的仆从国军队,包括10个匈牙利师、6个意大利师、10个罗马尼亚师,这些师的训练和装备都非常糟糕,仅能负责一些次要的防御任务。德军在兵力上的拮据,使得无法在南翼发起大规模攻势的同时,分出强大的进攻兵力前往列宁格勒。



不过随着第11集团军迅速的结束了克里木半岛的战事,一个完整的集团军的兵力得以解放出来,进攻列宁格勒的计划提前了。希特勒希望依靠这个集团军可以完成对列宁格勒的征服,不过在该集团军刚刚到达列宁格勒前线便被迫卷入一场激烈的防御作战,兵力和物资都消耗于此,而德军最高统帅部无力补充他们的损失,最终进攻列宁格勒的计划也没能实施,兵力不足是主要原因。


战略论


这和德国攻击目标不明确有很大关系,德国前期是想快速击败苏联,从而发动了苏德战争。虽然德军是三箭齐发,但是三个主攻集团攻击强度随目标的变化而变化:前期以聚歼苏联有生力量为主,所以主要集中在中央集团军群,战争结果不出所料,德军完胜俘虏了大批苏联红军和缴获了一大批武器装备;紧接着为了能攻击莫斯科,连续发动了基辅战役和第一次斯摩棱斯克战役,虽然德军最终获得了胜利,但是,苏联也成功的为莫斯科保卫战争取了时间;此时德国为了打通与芬兰军队的通道,控制波罗的海,发动了列宁格列战役,结局却大出德国所望,不仅没有快速取得胜利,反而被苏联方面紧紧拖住了德国的北方军团!眼见不能快速完成战役目的,德国高层决定了新的作战目标,意图10天内攻陷莫斯科彻底逼降苏联,结果整个莫斯科战场持续了足足100天,德国更是输得一败涂地。此刻战争来到1942年6月,虽然中间爆发了几场小战役,不过互有输赢,此刻德国国家资源早已不能满足战争需求,于是德国决定开展斯大林格勒战役,夺取高加索地区庞大的石油,粮食和工业基础,于是战争方向又转向了西南方面军,此战的失利迫使德国不得不将战略方向从进攻改为防御……从此一路失利,德国雄风不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