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德國是否有機會打贏蘇聯?

神風之主~羅


時至今日,比起那些真正的二戰歷史學者,我也還是個歷史小白而已。

1.當我剛喜歡二戰歷史的時候,是個和許多歷史初學者一樣的數字歷史學家:二戰結束時蘇聯有2700萬軍事人員而德國只有700萬殘兵,德國以少打多,被圍攻,開局人口8000萬,蘇聯是這個數字的2.5倍,德國贏個毛?

2.當我成為一個初級歷史小白後,我會說蘇聯地盤那麼大比整個西歐都大,帶著英美的援助和德國死磕,英國還在後方助攻,德國贏個毛?

3.然後我上了大學,記得就連大學外語都有一篇課文講俄羅斯的冬將軍,俄羅斯冬天那麼冷,人家本土作戰的部隊憑什麼在習慣的氣候下輸給你三德子的長途跋涉而來的疲憊之師?德國贏個毛?

現在我覺得,上面的說法真是年輕的想法,太膚淺了,覺得自己發現了一些這個問題的核心:

德吹們一直吹的納粹德國強在哪裡?

強大當然通過戰爭表現出來的,德國的戰果呢?

吞併奧地利、吞併捷克斯洛伐克、搞定波蘭。

這些不過是政治角力,德國前面鋌而走險,後面利用了英法的綏靖和外交欺詐。

閃擊西歐,法國、丹麥、盧森堡、比利時、荷蘭、挪威被打垮。

這是戰術和戰略的雙勝利,但是面對毛熊呢,不太好使。

我們不比較德國和蘇聯,只比較西歐和蘇聯:

閃電戰的優勢在於快和奇:飛機轟炸和鋼鐵洪流開路,切割對方重兵集團,繞過要塞堡壘,迫使政府投降。

第一,閃電戰借用了西歐高度發達的交通網,然而蘇聯的交通網絡遠沒有西歐發達,更糟糕的是蘇聯土地太廣闊,讓閃電戰的優勢再度減弱。

第二,西歐的主力英法,英軍不擅長陸戰,而法國的工業和要塞群過於集中,統治中心巴黎離著邊境又近,導致前線一次大翻車就讓巴黎只能投降。而蘇聯的土地人口可以承受前期400萬軍隊的成建制敗亡和波羅的海加盟國、白俄羅斯、烏克蘭的全境丟失。

這說明了什麼呢,當漢尼拔稱雄羅馬、古斯塔夫和華倫斯坦雙雄爭鋒、拿破崙在歐陸縱橫的時候,幾萬人十幾萬人的戰鬥可以出奇招出險招可以把戰爭打成藝術,但是戰爭玩到蘇德戰爭這種動輒百萬兵力的大兵團戰爭,就是比拼綜合國力了,並非國力越高就一定強,但是蘇聯這般國力讓他有更多的犯錯機會,只要是人類就會犯錯,強如德國普魯士軍官團也不可能滴水不漏,所以此消彼長,德國仍然難以取勝。

剩下的關鍵就是德國方面的五個為人詬病的錯誤:沒有總體戰、沒有用心準備冬季裝備、沒有合理煽動波羅的海諸國、沒有大量派遣佔領區士兵、沒有優先進攻莫斯科。

然而這五點都有其原因,在當時德國也有各種政治上的問題,這五點哪怕穿越回去也並非說成立就成立的。

所以還是那句話,德國贏不了,因為你數數普魯士到德國的戰爭史,德國總是打短期戰爭,一旦變成像一戰二戰一樣的長期消耗戰,就不是德國的長處所在了。


歷史區的哈士奇


二戰塵埃落定至今已有近74年了,但納粹德國能否翻盤一直是國內外軍事歷史迷們津津樂道且爭論不休的永恆話題。在肥鵝看來,德國沒有機會打贏蘇聯,即便是蘇聯沒有得到美援,德國也打不贏,當然在這種情況下蘇聯和德國會打成兩敗俱傷,最終走上談判桌。而之所以美英不遺餘力的為蘇聯輸血也是不希望看到這樣的局面,只有讓這倆互掐繼續鬥下去,才能讓美英在戰後獲得更大的利益。

1941年6月22日,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德國糾集550萬大軍從三個方向大舉進犯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殘酷血腥的東線戰場由此拉開序幕。

古德里安曾在自己的回憶錄裡寫道,1941年8月4日在鮑裡索夫舉行的軍事會議上,希特勒曾對自己說:”如果我早知道你在書中(指的是1937年出版的那本《注意!坦克!》)所提到得蘇軍坦克的數量是真的,我相信我可能就不會發動這場戰爭了。“可見希特勒在發動這場戰爭後曾有過後悔,但開弓箭豈有回頭的道理,戰爭已經爆發且此時仍然是勝利的,因此也不可能談判。

1941年冬季來臨之前,一路高歌猛進的德軍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戰役勝利,將其戰線拉得過長補給跟不上,兵力得不到及時補充等弊端都掩蓋了,直到折戟莫斯科城下,被蘇聯紅軍打得丟盔棄甲,潰退數百公里,這些問題才一一暴露出來。而此時原本寄希望能夠迅速擊敗蘇聯這個龐然大物的“巴巴羅薩”計劃,已然宣告破產。

緩過氣來的蘇聯(位於西部的工業企業大部分被遷往後方,並很快恢復生產),國家進入總動員,國家機器高速運轉起來,源源不斷的武器通過鐵路被送到前線官兵的手中,從後方徵召的新兵也源源不斷的開赴前線。在人力物力上,總動員起來的蘇聯是當時的德國無法比擬的。

蘇聯的國土幅員遼闊,德軍攻佔了以後要分兵把守,因此,越往凍進攻,用於進攻的兵力就越少。這也是為什麼德軍在莫斯科城下折戟沉沙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其進攻已經是強弩之末了。有的人或許會反駁,如果德國早幾個月發動對蘇戰爭,那麼早就拿下莫斯科了。拜託,德國人的失敗可不全是“冬將軍”的功勞。如果這樣說的話,那庫爾斯克戰役的失敗是因為天氣太熱嗎?

當然1942年春夏蘇聯紅軍的大舉反攻屬於斯大林的樂觀誤判,最終導致蘇聯紅軍的大規模折兵損將。但我們可以發現,此時的蘇聯是有實力反擊的,只不過是樂觀冒進才最終嚐到了苦果。如若是穩紮穩打,結局會是另一個樣子也未可知。

蘇聯在次年贏得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庫爾斯克戰役的勝利後,從防禦轉入戰略進攻,這時的希特勒即便是想跟斯大林媾和,後者也不會同意的。當然庫爾斯克戰役的勝利美援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往後東線的德軍在短短2年內被蘇聯打得節節敗退,最終轉進柏林。儘管這裡面離不開美援的幫助,但是中國有句俗話打鐵還需自身硬,蘇聯贏得最終勝利最關鍵還是得自己的力量過硬才行。

德國的綜合國力遠不如蘇聯,它發動對蘇戰爭也是因為在迅速擊敗包括號稱歐洲陸軍第一強國的法國在內的西歐各國,讓希特勒的野心不斷膨脹到想要稱霸世界。然而北極熊的屁股豈是那麼好摸的,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把自己都搭進去了。

再最後提一個德國失敗的很關鍵原因——民族政策。納粹德國在佔領區實施的高壓民族政策不得人心,這讓它在掠奪他國資源上效率低下。正應驗了中國人的那句老話:倒行逆施必然長久不了。

如有疏漏,還請多多斧正。

我是肥鵝,一個熱愛歷史的碼字鵝,請切莫吝嗇您的贊,它將是俺不斷前行的動力!


彼得堡的肥天鵝


德國能否打敗蘇聯,或者蘇聯是依靠什麼來打敗德國的,這兩個問題其實一直困擾著很多人,我也有幸讀過不少二戰回憶錄,對於“蘇德戰場”也是著重的觀摩了一番。

從個人觀察角度來說,在正常情況下,德軍必勝無疑,很多人可能會嘲諷我都白看了,那麼我們慢慢說其中的原由。

德國在運用規模最大的閃電戰突襲蘇聯的時候,只要不是瞎子都能看出來,那是摧枯拉朽的進攻,蘇聯基本是一面倒,一直慘死,連撤退尚且無法做到。當然了,很多人說這是蘇聯沒有防備,其實錯了,只要稍微讀過二戰蘇聯歷史的都會知道,蘇聯在邊境也是陳兵百萬隨時做進攻姿態的,而且蘇聯是全員戰備。

那我們從三個方面瞭解一下誰是誰非。

一、軍工力量

德國擁有完善的,先進的軍事裝備生產鏈。 很簡短的一句話,沒必要過多介紹。

蘇聯方面是盲目強大的重工業,缺失的生產線,粗製濫造的軍事工業。這幾個詞可以概括蘇聯的生產環境。

二、軍人和指揮

德國的士兵素質基本沒得說,只能用很強大來形容,而德國主走民族主義政策,剛剛完成了凝聚民族力量的大變動,每個人都充滿了戰鬥力。德國雖然一向是貴族軍事,但是希特勒對軍隊的重新規劃,讓每一個人都有立功而偉大的機會。當然了,最重要的還是指揮官,德國從上到下的指揮官都是有規有矩,在指揮才能方面更是無可挑剔。

蘇聯是要反著來說了,蘇聯士兵是素質極其低下的,大多數是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民兵,很多人說蘇聯的正規軍很厲害,那大概是沒有觀看當時的紀錄片和戰士回憶錄,有時間可以觀摩一下。而蘇聯的士兵戰鬥力也更為低下,俄羅斯男人很懶,洗衣做飯尚且無法做到,如何去做到整訓軍備?其次,蘇聯剛剛經歷了大清洗,屠殺了大多數的軍官階級,蘇聯在二十年間培養的基礎軍事幹部瞬間被自己人消滅,而沙俄時期的偉大軍事將領,也被幹掉很多,蘇聯完全失去了軍事指揮體系。

三、作戰方式

德國軍隊愛惜自己軍人的生命,在作戰時期是儘量減少傷亡的,而士兵也有自我保護意識(話說這是一個人就應該具有的自愛品格,不要跟我說戰場是不允許,如果明知死亡還去送死,那這就不是一場戰爭,而是自我的屠殺)。

蘇聯方面是相反的,由於軍備不足和指揮人員的缺失,蘇聯在熱兵器時期重新發明了石器時代的戰鬥方式,也就是“人海戰術”。這是令人匪夷所思的,眾所周知蘇聯是地廣人稀的國家,但是在損失了人口密集區以後,他們還用了人口大國也不會使用到的人海戰術,這是為何呢?很明顯,蘇聯沒有適當的裝備了。在蘇聯戰爭中期,蘇聯的人海戰術起到幾次小規模的勝利,讓盟軍看到了蘇德戰爭可能取勝的希望,於是加大了對蘇聯的援助,大家可以查閱任何資料,只要是靠譜的資料都可以查到,盟軍對蘇聯的援助,勝過了蘇聯一年的本國生產量。

在蘇德戰爭後期,蘇軍也運用到了強大的火力支援,但是別忘了資源是哪裡來的,更不要跟我說是西伯利亞來的,當時的工業環境一輛坦克在提煉,加工,生產,出產,應用需要多長時間,自己可以想一下。

蘇聯的制勝法寶,我給他起名字叫“不死衝鋒”。死了你是烈士,不死你還是你。日本的什麼“神風特工隊”是有限的,而蘇聯是無限的。

還有就是在當時德軍佔領區的問題,不要忘了,佔領區的國家組成了很多軍隊去攻打蘇聯軍隊,如果說德軍的佔領政策沒有蘇聯好,那他們是不會自願組織起來打蘇聯的。蘇聯的高壓政策是這個世界的噩夢。

好了,很明顯以上都說明德國為什麼會贏,蘇聯為什麼會敗,那為什麼德國最後會輸掉戰爭呢?額。。。試問,一個班裡20個學生,15個打你一個,你能打的過嗎?


遠辰史集


如現在當時德國的立場上,對蘇戰爭是必須要打的,而且選擇的開戰時機也是最最好的。至於最後失敗的結局,是由於很多不可控因數(自身政治、經濟、軍事上的錯誤,外部的……)產生的效力超過了德國的能力所造成。

至於德國是否有機會打贏蘇聯,個人認為不但有機會戰勝蘇聯,而且可能性也非常大,但這個看法是有條件的,條件就是德軍需要克服當時實行的很多經濟、軍事等錯誤政策。

單單舉經濟一個方面加以說明,那就是過晚的戰爭“總動員”,使一手好牌打爛。從對蘇作戰開始至43年(或43年中期),大致1.5~2年的時間是德國打贏對蘇戰爭的時間窗口,過了這個期限,則必輸無疑。

對蘇作戰的巨大消耗,使德軍在各個階段的人員和裝備方面損失都得不到完全補充,使戰鬥力不同程度地處於下降通道,很難再現戰爭初期那種大包圍、大前進的景象了。相反蘇軍在初期大失敗後,動員了全國力量(部分外援),對德作戰兵力月平均逐漸從41年的300多萬增加至42年的350~400萬人、43年的450萬人左右,直至44年的超過500萬人。

從41年底開始~43年中,在北翼、中央地段都基本處於勢均力敵的對峙狀態為主,只有南翼發動了較大的攻勢,但不久也由於兵力分散,使在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兩地的德軍連連敗北。就起原因,本質上講就是總體兵力不夠造成(部分被英牽制)。

如能先發進行總動員,裝備、補給、人員等的補充都能將順利完成,不再以打了6~8折戰鬥力的師去完成“蘭色方案”,而且可以新組建一定數量的新部隊,完全可以避免第六集團軍的“悲劇”,甚至可以想象在“蘭色方案”的執行中,完成擊敗蘇軍的目標。

(個人觀點,不足望指正)


探測衛星A


德國進攻蘇聯是認真的,幾乎動用了最重要的精銳力量。如果沒有寒冷的冬天,德國的戰神們應該可以攻佔蘇聯。

蘇德戰爭爆發時,蘇聯軍隊剛剛經歷過大清洗,許多著名戰將被殺害,基層指揮員缺乏,軍隊哪有戰鬥力。

初期的蘇德戰爭,蘇聯完全是靠犧牲幾百萬的軍隊換來的苟延殘喘,幸運的支撐到了寒冬的到來,是嚴寒打敗了強大的德國軍隊。

歷史不能重複,德國雖然戰敗了,但無論是他的將軍元帥,還是德軍戰士,都是令人欽佩的。


奔世馬


二戰時,德國沒有任何機會征服蘇聯。


除非蘇聯發生內亂,否則還真沒有人能夠徹底征服蘇聯/俄羅斯。拿破崙不行,一戰後的反俄聯軍不行,希特勒也不行。俄羅斯人最大的戰友就是嚴寒和廣袤無垠的土地。


如果德國只是想重創蘇聯,迫使蘇聯簽訂城下之盟,讓蘇聯吐出一點利益來,這點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是要想徹底征服俄羅斯,完全不可能。


象眼觀天下


若非美國插一腳,德國秒殺蘇聯,6月22日開戰至11月底已經打到莫斯科,蘇聯輕重工業已全部淪陷,退無可退,德國人嬴了沒美國人的事,所以美國幫助劣等民族斯拉夫人打敗高等人日耳曼人。


口哨之帝


是戰略錯誤,德國軍力隨強但國家太小,資源不夠人太少。前期雖然練練取勝但是進攻莫斯科時已精疲力竭,後勤跟不上,所以失敗。一旦停止進攻蘇聯軍力恢復遠快於德軍,就算沒有美英支援,德國也消耗不起,最後也會經濟崩潰而戰敗。


林曉陸47914313


根本就沒有機會打敗蘇聯,更何況有美國英國等國支持蘇聯,蘇聯的戰略縱深是相當大的,從一個大公國發達展了到一個世界最大的國家,早已經侵略出經驗來了,有英美盟軍扯著德國的後腿,老毛子也不是吃素的


和諧攝製A


如果德國徹底消滅英法聯軍。蘇聯冬天沒有提前到來。日本沒有進攻美國。蘇聯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