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隆中對》為發展綱領,有諸葛亮輔佐,為什麼蜀漢會第一個被滅?

五月_殤


《隆中對》幾乎是完美的作戰方陣(只有一個小瑕疵,會在文章最後分析),在此之前400年,韓信曾經提出了《漢中對》,都是提前對未來的天下格局做出預判,指出自身的優劣和對手的優劣,從而提出了未來的綱領和戰爭方針。但是結局不同的是,劉邦憑藉韓信的《漢中對》開啟了兩漢400年,諸葛亮《漢中對》下的蜀漢,正如題主所言,成為了第一個被滅的國家。

然而,蜀漢第一個被滅,與諸葛亮以及《隆中對》是沒有關係的。要知道,關羽在水淹七軍的那段時間,完全是忽視了《隆中對》的指導,不僅拒絕了東吳的聯姻,,而且還與東吳軍隊多有摩擦,燒掉了人家的糧草。關羽死後,劉備舉兵伐吳,也是脫離了《隆中對》的教訓,而曹操死後,本來依據《隆中對》,是蜀國和吳國共同滅亡魏國的最佳時機,然而卻因為夷陵之敗,導致吳蜀兩國關係緊張,蜀國自身元氣大傷,魏國平安度過虛弱期。

照理說,蜀國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界,曹操在時,曾經在奪取漢中後企圖直接攻打在益州立足未穩的劉備,但是劉備依據有利地形,把曹操耗的堅持不住了,許都甚至因為曹操長期不在,發生了漢獻帝聯合太醫的叛變。曹操不得已返回首都,劉備從漢中反推出去,力斬夏侯淵。這極大的證明,《隆中對》中的軍事策略是沒有問題的。

諸葛亮五次北伐,如果從一個整體去看,每次都是取得了一定的進展,而絕非五次失敗。根據《三國志·諸葛亮傳》的描述,最後一次北伐的時候,蜀國軍隊在邊境屯田,木牛流馬運輸糧草,已經實現了自給自足的狀態,根本不拖累蜀國內地,甚至軍隊不用老百姓供養,給了蜀國同時開戰與休養生息的機會。反觀魏國,戰線拉得很長,第四次北伐,30萬大軍被諸葛亮8萬擊退,張頜被斬殺。第五次北伐,魏國糧草運輸線拉得很長,國家崩潰在即,然而諸葛亮與司馬懿對耗1年後卻死了,他比司馬懿大兩歲,卻比司馬懿早死17年。成事在天,並非沒有道理。

至於後來姜維時期,表現與諸葛亮完全是天壤之變,與《隆中對》沒有任何關係,無休止的北伐耗盡民力,用裴松之註釋《三國志》時的話,直接可以評價“嗚呼!姜維天水一匹夫!”本來蜀國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被輕易攻破艱險地勢下的防禦的,然而姜維居然撤出防禦,天真的幻想把對方引進蜀地消滅,結果魏軍進來之後,蜀人大亂。

如果說諸葛亮有什麼遺漏,那麼臨死前沒有帶走姜維,算是最大的失誤;《隆中對》也有一點點瑕疵,就是這個方案建立在吳國會為了大局著想的基礎上,卻忽視了人的思維是不穩定的,照理說兩個弱者共同對付強者魏國,這是情理中的,但是孫權這個精神病,從他晚年濫殺就可以知道,他是一個會做出損人不利己事情的人。諸葛亮千算萬算,也不知道孫權是這樣的人。


村中無人對局


《隆中對》的主要內容是這樣的:曹操佔據北方而且勢力強大,東吳經過孫氏家族三代經營牢不可破,此兩者暫時不可與之為敵也,唯有先佔有荊州,後再取益州和漢中,擁有此兩州便可進取中原,恢復漢室江山。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為什麼最後諸葛亮還是失敗了


1.先失荊州

劉備在赤壁之戰後佔有軍事戰略要地荊南四郡,後為了與曹操集團奪取漢中,率領大部分部隊與曹氏集團爭奪漢中,劉備出發前命令關羽鎮守荊州。

劉備讓關羽鎮守荊州不可妄動,誰知關羽在劉備取得漢中後私自出兵攻打曹操,導致東吳趁荊州兵力空虛之際出兵襲取荊州,關羽也被殺害,荊州七郡全部落入東吳之手

2.夷陵大敗,大傷元氣

劉備在登基稱帝后,為了奪回戰略要地荊州,為替關羽報仇為名盡出蜀中能戰善戰的8萬多將士。

雖然劉備在初期取得很多勝利,但後來由於制定的戰略方針出現重大失誤導致被東吳大將陸遜打敗,劉備逃往白帝城。至此蜀漢集團原先較強於東吳,但經此一役後,蜀漢變成三國裡最弱的一方。


內部派系爭鬥

劉備集團共有三個派系,分別是:跟隨劉備多年的老派、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以李嚴為首的益州本土派。劉備在世前,尚能平衡壓制住三派,但劉備在白帝城病故後,三派之間的矛盾就激發出來,尤其是益州派李嚴與荊州派諸葛亮的爭鬥最激烈。

劉備病故前,讓李嚴和諸葛亮齊心協力輔助後主劉禪。李嚴為了獨掌朝政,處處與諸葛亮作對,但後來諸葛亮通過打壓和拉攏益州派,漸漸地“事無鉅細,鹹絕與亮”獨掌朝政。

而且蜀漢的南中地區少數民族難以管制,經常起兵反抗蜀漢朝廷,所以這也是一大隱患。

最後總結:通過以上種種分析,諸葛亮之所以六出祁山都沒能收復中原有以下四個原因:

第一,蜀漢集團失去了荊州這個極為重要的軍事戰略要地,無法兩邊出兵進取中原

第二,夷陵一役大敗喪失了很多精銳的將士,而且損失了劉備集團多年積攢的錢糧,至此劉備集團失去絕對的優勢。

第三,蜀漢集團內部派系之間不和,而且益州南中地區少數民族時常叛亂,內部不穩定也是主要原因。

第四,曹魏和東吳的人口、經濟發展均比蜀漢要多、要好。

綜合以上四個原因,諸葛亮在劉備死後還能維持蜀漢暫時沒有被吞噬,還能進行六出祁山的戰役,已經實屬不易,還要他收復中原真的很難辦到。

以上觀點如有不好之處,還請在評論區留言,如果有不同意見,歡迎各位也在評論區留言,碼字不易,麻煩各位點贊、關注、轉發。謝謝閱讀!


小小歷史顯微鏡


曹操出身官宦之家,起兵之初得到曹家、夏侯家的全力支持,開局就是地方實力派。後來接連戰勝袁紹等對手統一中原,開創曹魏基業。

孫權繼承父兄基業,保有江東,選賢用能,善於制衡,後來更是奪取荊州虎視天下。

劉備不過賣草鞋出身,到了建安十三年(208年)靠著一股子兄弟義氣和漢室招牌奮鬥半生也不過只有新野彈丸之地,就這彈丸還是借別人的。他能想到十年之後坐擁益州、荊州即位漢中王?翻遍史書還有比《隆中對》更神的戰略規劃麼?一副爛牌打成這樣,已經非常成功了。

劉備死後,諸葛亮扶助幼主勠力北伐,打得曹魏雍凉日夜膽戰心驚,只敢被動防守。如果不是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持續攻伐、步步蠶食搞不好真能北定中原也未可知。到二十九年後,景耀六年(263年)年鄧艾偷渡陰平,諸葛瞻父子戰死,蜀漢共存續42年。

實力遠超蜀漢的曹魏也不過多了4年國祚。

對比三國,唯有蜀漢朝堂無宗室之殺戮,無奸佞之篡逆,不聞狡兔死走狗烹之事。有為弟報仇捨棄天下的大哥,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想要逆天改命的丞相,有著一幫懷揣著“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理想的英雄豪傑。

其國破之時,這股子英雄義氣又在蜀國名將之子孫身上顯現。

趙雲之子趙廣官拜牙門將,為掩護姜維主力退回劍閣,於沓中戰死。

蜀漢駙馬、丞相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在鄧艾偷渡陰平後,死守綿竹,最終戰死,時年三十七歲。

諸葛瞻之子諸葛尚當時為蜀漢先鋒,曾兩番衝鋒陷陣,曾獨自奮力殺退鄧忠、師纂二將,勇創敵軍,後聽聞其父諸葛瞻敗亡後,嘆氣說:“我父子受到國家重恩,不能早日斬殺黃皓,讓國家受辱人民遭殃,才導致今天的失敗,還活著幹什麼!”於是諸葛尚策馬衝入魏軍陣中戰死,時年僅十九歲。

張飛之孫,張苞之子張遵綿竹之戰隨諸葛尚作戰,諸葛尚戰死後,繼續與魏軍交戰,最終力戰而死。

傅彤之子傅僉與蔣舒防守陽安關,結果蔣舒投降胡烈,胡烈趁防守空虛攻襲陽安關,傅僉奮勇力戰,手下將士差不多都戰死了,仰天嘆道:“我生為蜀臣,死亦當為蜀鬼!”最終戰鬥至死。

黃權之子黃崇跟隨諸葛瞻抗擊鄧艾。大軍到達涪縣,諸葛瞻止步不前,黃崇多次勸他應快速向前行軍,佔領險要地勢,不讓敵軍進入平原,諸葛瞻猶豫不決,沒有采納黃崇的意見,鄧艾得以長驅直入。諸葛瞻退守綿竹後,黃崇激勵部下將士,決心戰鬥到死,死於亂軍之中。

李恢之侄李球,隨諸葛瞻守綿竹戰鄧艾,曾向諸葛瞻建議分兵出城扼守險要隘口,未被瞻採納。隨諸葛瞻出城迎戰,最終陣亡。

劉備之孫,劉禪第五子劉諶,在聽聞舉國投降的消息後到昭烈廟中痛哭,殺死妻子、兒子後自殺殉國。

蜀漢的朝堂閃現著一種理想主義的光輝,這英雄的史詩彷彿有著穿越千年的力量。一代一代的傳唱中這些忠勇、情義變成了我們整個民族的文化符號印在了民族血脈的深處。


建寧李俊陽


諸葛孔明未出茅廬先定三分天下,後面的歷史走向,正如諸葛亮隆中對之言,先取荊州在圖益州,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可以說諸葛亮在戰略制定上還是很成功的,只可嘆在戰術上隆中對只完成第一步,取下荊益兩州富國安民等待時機,接下來的第二步,兩州並進共取天下,卻因關羽剛而自矜,以短取敗,孫劉聯盟破裂,關羽兵敗身亡,劉備復仇在敗,蜀國就此徹底丟失了隆中對中,最重要的支點荊州,到此隆中對計劃沒有實現在戰略上的成功,後面諸葛亮姜維,只有憑蜀國一己之力翻越秦川北伐這一條路可走,蜀國在三國中,屬於是最弱的,更可悲的是後面沒有人才接任,不然也不會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所以蜀國第一個被滅是必然的,只有北伐成功,才能續命,不然諸葛亮也不會竭盡全力北伐,無奈於魏蜀之間的差距,導致北伐很難成功。


小穎說


哈嘍,我是“翻皇帝棺材板”喜歡歷史的理工生,如果喜歡我的回答別忘了點擊關注哦。

《隆中對》中,孔明為劉備作的規劃是正確的,但到後期卻沒了實行的條件了,所以造成了漢室未興,蜀漢己亡的局面。

劉備三顧茅廬,終見到了諸葛亮,諸葛亮為劉備制定了一個三步走20年安天下的戰略,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

作者陳壽在《隆中對》一文中這樣描述了諸葛亮的戰略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裡面有幾個重點,

第一、對曹操不可與之爭鋒,對孫權可以為援不可圖伐江東。

第二、荊益兩州是將軍成大事的根據地。

第三、得兩州之地後應該內修政理,外結好孫權。靜待天下之變。

可見,可見諸葛亮為劉備制定的戰略可謂有理有據,但在實踐的路上則至少犯了兩個大的錯誤,導致了最終的結局。

其一,關羽失荊州,關羽失了荊州不僅導致劉備集團實力大減,還直接導致了孔明戰略中,天下有變後,命荊州之軍向宛、洛進軍的戰略無法實施。

其二、劉備稱帝后攻伐江東,這一事件明顯與當時制定的戰略不符,最後彝林之敗又使實力更加變弱。

經歷了這兩次矢敗,諸葛亮的戰略己沒有了實現的基礎了,後來又發動了5次北伐,導致國力又一次嚴重虧損,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蜀漢最先滅亡了。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哦。


海馬歷史


隆中對確定的路線方針是正確的!這一點不容懷疑!只所以造成蜀未滅吳魏,而自己先滅亡,其原因有以下幾點:①劉備得兩川兼荊襄之地,為蜀鼎盛時期!本應養精蓄銳,視天下形勢而動!不料雲長氣傲不聽司馬王甫之言,失地陷城,全軍覆沒,元氣受傷,失去出兵中原的戰略要地!②劉備窮頭命,以私廢公,不顧諸葛亮和趙雲等苦諫,兵敗託孤白帝,使蜀國元氣幾乎損傷殆盡!曹魏發五路大兵伐蜀,幸虧諸葛亮憑几萬兵力安居平五路方保無虞,此諸葛莫大之功!③後主劉禪軟弱無能吃喝玩樂,一切軍政全由孔明操持,決非聰明之主,此為蜀國先滅亡之根本原因!④孔明,姜維出歧山,伐中原皆是魏國不毛之地,人煙稀少。糧草千里轉運艱難,每因糧草不濟無功而返,犯了兵家之大忌!⑤對手強大,魏國兵多將廣,交通運糧都方便,蜀是以弱徵強,勞民傷財,焉能不敗?


張永科38


隆中對的方案可以說是對劉備成就大事的指路明燈,諸葛亮的一切行動都是以隆中對為指導的。但蜀國第一個被滅與隆中對並無直接關係。相反,如果事情真的如隆中對設想的那樣,那劉備真的會成就大事!

首先我們看看隆中對的主要發展路線。隆中對的中心思想是南撫夷越,東結孫權,北拒曹操。具體佈置是劉備佔據荊州和益州。荊州由諸葛亮親自把守,益州則由劉備把守,這一設想在劉備收了鳳雛後就變為了由龐統輔佐劉備把守益州,並在佔領成都後南伐孟獲,諸葛亮則據守荊州並與孫權搞好關係,等到時機成熟諸葛率領荊州之兵北上,劉備率益州之兵東進,對曹操進行兩面夾擊,則大事可定,霸業可成。無奈,諸葛亮沒想到他的計劃敗給了劉備的假仁假義,因為劉備不願奪劉璋的益州,使的鳳雛之計未能成行,最終死於張任之手。劉備以此為藉口才佔據了益州。以一人換名正言順佔領一座城池,鼠目寸光的劉備並沒有看到龐統對於其成就大事的作用。龐統的死使得諸葛亮只能動身前往益州,這樣荊州之地便不再安穩,雖然最終佔據了荊州和益州,但離諸葛亮心中完美的計劃還相去甚遠。

事實證明,隆中對的計劃是不能更改的,雖然現狀並沒有諸葛亮想象中的那樣完美,但我們依然看到了隆中對的威力,關羽北伐曹操,水淹七軍捉于禁,圍攻樊城困曹仁,以至於曹操都要考慮遷都以避其鋒芒。可見隆重對的威力,設想一下,如果當時諸葛亮在荊州,龐統在益州。那天下便唾手可得。

因此,隆重對是成功的,但所輔佐的並非明君,如果劉備完全按照隆重對的方案來又怎麼會有白帝城託孤這悲劇的一幕呢。


情1殤


蜀漢在三國中第一個被滅掉的原因是多方的。最重要的是綜合國力不如魏、吳。魏,擁有兩都l故土,挾帶天子,屬正統之後,更兼當時擁有以中原為中心的西、北大片領土,人口眾多,經濟發達,軍需(糧草、冶鐵、馬匹等)來源極廣,倉庫充盈,文官百人,列將千員…可謂足夠強大。東吳則擁有長江下游富庶的大片土地,航運、桑蠶、鹽鐵、商貿非常發達,又經孫氏三代領導人苦心經營,手下文武眾多…更兼擁有長江天險、荊襄為屏…實力僅次於魏。反觀蜀國,領土、居民只是魏的三分一、吳的二分一左右,名為天府之國,實是人貧地脊,在“閉關鎖國"的情況下,僅靠農業,些許牧業,賦稅收入甚微;人才凋零,文臣武將遠不如魏、吳兩國眾多,且有斷層之象;更兼連年征戰(南征、北伐),糧草從何而來?兵員從何而來?政府公務員開支、將士優撫(金)從何而來?一切都來自民間,沉重的賦稅和兵役,必然會使本來就不富裕的民眾產生厭戰情緒,更兼有本土、外來兩派的微秒相爭。戰略上也有很大失誤,該守的不守,給鄧艾鑽了空子,魏延又被斬殺、黃皓又蠱惑後主……諸葛亮是人,又不是神,怎能扭轉這種大不利的局面呢?被第一個滅掉就是必然的了。


漢強20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跟劉備出山後,水鏡先生說了一句臺詞: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這句話包含了很多內容,孔明雖然遇到了一個真正賞識他的伯樂,但是卻沒有站在最強大的曹操這邊,水鏡算準孔明出山後肯定助劉備奪取西川,依靠地理優勢與曹魏、江東形成三分天下,然而以弱敵強,且遇到曹操這樣的梟雄終難成大業。


迷途小書童HUA安


隆中對其實並沒有過人之處,中心思想就是聯吳抗魏而己,這在三國時期,魯肅曾比諸葛先生先提出了這種建議,凡弱小的國家和個人為了生存都會有此辦法,非奇謀,無奇謀之人,不可造就偉業也。縱觀武侯一生,忠勇、縷敗縷戰,其忠心可贊,精神可嘉,而並非奇才,治國、治軍才能一般,所以才有蜀國越來越弱的結果。中國歷史沒有神人和偉人,誇大神化一個人是非常錯誤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