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不寒而栗的“好孩子”陷阱

每个父母都想培养出好孩子,但到底什么是好孩子,标准不一,莫衷一是。

其实,只要孩子过了六岁,到了开始上学的年纪,很多家庭的好孩子标准就很单一了:学习好。

过了18岁,标准换成了“上个好大学”,毕业后,“进了大公司或考上公务员”才有资格成为家长们交口称赞的好孩子。


陷阱一:会读书就是好孩子?


有对父母,膝下一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那个男孩几乎是好孩子的标准模板,打小长得白嫩,说话也甜,在大人面前背唐诗背得贼溜,学习成绩不费太大力气,就名列前茅。

父母认为,会读书就是好孩子,其他事一律不要他插手。饭递到嘴边,恨不得嚼碎了给他,衣服放到床头,恨不得连内裤也帮他穿上。

可以说,18岁之前,他一直处于生活无法自理的状态。

大学的时候,他去了邻省一所985名校,四年本科熬完后,不知道该干嘛。女友去国外读研,家人鼓励他也跟着去。因为终日死宅在家打游戏,早过了截止日了,他还没有递交一份申请。女友一气之下跟他分了手。

家人这才着急了,托人好说歹说给他找了份国企的工作。可男孩经常迟到早退不说,在一次重要的项目签约会上,本来负责起草合作文件的他不止没把合同带来,甚至连本人都消失了。

当天,所有人把他电话打爆了都没接通。后来才知道,头天晚上挑灯奋战打游戏的他又睡到昏天暗地,忘了上班。

这下,公司果断裁掉了他,此时距离他入职还不到3个月。

后来他干脆心安理得地啃老了,生活费管父母要,房租还是奶奶从牙缝里省下来给他。除了满足基本生存所需,他也没管父母多要钱。他妈妈逢人就夸儿子很懂事,向家里要的钱不多。

我听了后何止震撼,简直不寒而栗。原来这些所谓的“好孩子”更容易变废柴啊。

细思极恐,事实上,自从孩子有了成绩,有了竞争,我们这些家长就很难免俗,或多或少将成绩列为衡量孩子能力的一大参考项。

此事对我有莫大警示之效。我家当当如今也有恃宠而骄的苗头,经常在沙发上学葛大爷,懒洋洋的。老人们视他如心肝,处处顺着他。不加以引导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啊啊啊。

让人不寒而栗的“好孩子”陷阱

从“好孩子”到“巨婴”,仅有一步遥。这一步就差在,关于“好孩子”的定义,不能一味按父母那一套来。

父母眼中单一标准的“好孩子”,除了读书以外什么都不会,根本就是典型的高分低能。

还记得小时候课上说的“德智体美劳”吗?别说,这五个层面还真是长大后在社会独立行走的基础。

拿“体”这一项来说,孩子们虽不是什么运动健将的料,但我们一直认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多运动有助磨练坚强意志。在身边家长不断增加孩子学习时间的大趋势下,我们逆流而上,坚持让孩子每天腾出时间来运动。

让人不寒而栗的“好孩子”陷阱

打羽毛球

让人不寒而栗的“好孩子”陷阱

跑步

日本著名经济评论家、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的大前研一说,他的两个儿子都不怎么爱学习,但他从未命令他们“快去念书,去写作业”。原因是他并不认为学校的教育有多大的价值。

他在自己的书中写道,“不管把他们丢到世界哪一个角落,都活得下去。就算是赤手空拳,也能靠自己挣一口饭吃。我认为培养孩子这样的生存力,才是教育最大的目的。”

在此也希望那个男孩不要就此驻足不前,家长也别灰心丧气。人生很长,走些冤枉路又何妨,培养孩子习得大前研一所说的“生存力”,人生漫漫,任他闯荡。


陷阱二:听话就是好孩子?


男孩的妈妈至今后悔送孩子去外地上大学,她说孩子从小很听话,要是一直守在父母身边,肯定不会落到现在这步田地。

凡事都听父母的话就是好孩子吗?

纪伯伦说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如果家长不尊重孩子是独立个体,用孩子的生命来验证自己过往的经验,替他包办一切,为他遮风挡雨,会发生什么后果?

孩子跳过了踉踉跄跄摸索世界的过程,很可能连独立行走的能力都丧失了。

让人不寒而栗的“好孩子”陷阱

具备独立人格,恰恰是成为一个好孩子的首要条件。精神不断奶,难成大器。

孩子过度听话的背后,往往是最糟糕的亲子关系——上对下的权力关系,一方凌驾于另一方,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

鉴于家长在体力和经济上具备碾压性优势,往往最后妥协的是孩子。作为弱势群体,孩子也容易习得讨好父母的方法。听话是一个最简单高效的手段,省去思考,不用质疑,照做就是。

表现之一是虎爸虎妈式教育,父母对孩子过分严厉,要求孩子一切照做、无条件服从,却从不解释原因。

另一种是溺爱,对孩子过度保护,将其牢牢绑在身边,画地为牢,不敢让他离开自己的视线半分,从不信任他自主成长的能力。

前者造成孩子怯懦,遇事不敢担责,抗击打能力差;后者则直接废了孩子的武功,让他养成处处依赖的习惯,对家里一味索取,不知付出。

废青就是这样养成的。溺爱本质上还是家长对孩子高控制欲的一种体现。

一个从小在充足的爱与被爱中长大的孩子,长大后一定坏不到哪里去。溺爱的问题不在于给予孩子的爱太多,而在于爱放错了地方。

我见过真正在充足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从小她想做什么,只要列明理由,能够说服父母,父母都一律支持。她干过一系列疯狂的事,比如十岁就离家跟团去旅行、放弃重点高中选择跟闺蜜去另一所高中等。

父母尊重她的意愿,同时提醒她充分考虑后果,确定代价可承受后,就放手让她去做。

她后来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定、乐观向上的人,内心没什么黑洞,也不缺失安全感,没有什么能真正将她打倒,她永远处于向阳的地方。

童话大王郑渊洁也从不教儿子听话,反而鼓励他藐视权威,有独立的思考。后来儿子郑亚旗第一个藐视的权威就是郑渊洁。他打破了郑渊洁不让作品走商业化道路的禁忌,拿作品版权进行商业运作,使每年收益涨至上亿。

让人不寒而栗的“好孩子”陷阱

那些一味听话、绝对服从的孩子,都是过度迎合父母、迎合周遭环境的牺牲品,自我觉醒要比其他同龄人慢,遇事容易受他人影响,没有主见。

好孩子不能因害怕被人讨厌而放弃做自己。你永远不可能取悦所有人,甚至也不能一直取悦自己的父母,有时候,好孩子就是要适时勇敢地“坏”一点。


陷阱三:不能对自己负责也算好孩子?


巨婴们精神不断奶,经济也鲜少独立,习惯了伸手向家里要,把家长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索求无度,不愿付出。

最可怕的是,不少家长认为,这都不是事儿,不妨碍他是好孩子。

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不等于无原则的爱。

无条件的爱,即我对你的爱不含任何附加条件,也不指望你能回报。

无原则的爱是泛滥成灾的爱,孩子就算做了错事,家长也是直接递上一根棒棒糖,不分是非曲直,不问对错。

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是无私的,孩子会因此相信,无论走了多远,总有一个地方可以回来。而无原则的爱是愚昧的,盲目的,将助长孩子不良习性的产生,如好吃懒做、没有上进心。

如果孩子特别想要什么东西,一定要自己努力去争取。想要有所获得,就必然要有所付出,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没有人能为你的人生买单。

“如果你期待命运会为自己解决问题,那等着你的不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礼物,而是架上的灰尘。”

我家设立了红花榜,只要孩子做了好事,就往上加一朵小红花,做得不好的话,就减去一朵。

让人不寒而栗的“好孩子”陷阱

红花榜

让人不寒而栗的“好孩子”陷阱

叮叮自己洗内衣

让人不寒而栗的“好孩子”陷阱

姐弟俩帮忙擦地

集满十朵小红花,我们可以帮孩子实现一个小心愿,比如去别的小朋友家过夜或约好友一起出门买菜。

让人不寒而栗的“好孩子”陷阱

那些作业没完成、有家长挑灯帮忙做,午餐盒里忘放筷子、有家长特意跑到学校送的小孩,久而久之,还是会把作业拖到最后一晚,丢三落四的毛病依旧不改。他以为总有人会为他兜底,犯错的代价有人会帮忙承担。

发展到严重程度,孩子对未来没有规划、任由懒惰滋长、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彻底失去对人生的掌控权。一个对自己都没有交代的人,又如何有力量去爱别人?

好孩子背后,有好父母支持


我不敢给好孩子下确切定义,大人吃的盐再多,都无法确保自己绝对正确,过往经历和既有积累都是有限的,每个人的认知都存在局限性。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好孩子虽然不能套用同一种模板,但确实存在一些共性。在我看来,独立、自信、勇敢、富有责任感、有爱人和爱己的能力,发自内心地认可自己的价值,就是好孩子。

而每一个这样的好孩子,背后都有好父母支持。

前几年在新西兰旅行时,看到一个走路不太稳当的小孩,在儿童游乐区肆意爬上爬下,跟一群大孩子玩“危险”游戏。他的爸爸在一旁神情紧张,却没有轻易上前伸出臂膀。

这是我理想中的亲子关系,不干涉彼此的生活、不捆绑彼此的人生、充分尊重对方的自由意志、困境时彼此守望相助。亲情之爱很深厚,却不沉重;很自由,但无缺失;很广博,又充满细节。

宫崎骏的电影《千与千寻》,有个巨大的婴儿。他不会走路,终日缩在堆积如山的玩具和零食中,不爽了就哭。有一次阴错阳差跟千寻外出,第一次接触到了汤婆婆所说的“充满病菌”的危险世界。

这一趟旅程回来后,他学会了走路,凡事还懂得自己拿主意。

让人不寒而栗的“好孩子”陷阱

爱孩子,但不用爱来绑架他;

教孩子,但尊重他看世界的视角;

引导孩子行走,但绝不处处扶着他。



作者:叮当妈,资深港漂,经济学博士,叮叮和当当的老妈

深耕育儿、香港教育、亲子游等领域的原创文章,欢迎随时提出意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