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和趙括一樣開始沒有實際經驗,但韓信當大將統兵後比趙括好了很多,原因是什麼?

軍統60


這個問題很好!

這個世界上會吹牛的人很多,關鍵是如何鑑別出真牛B的人和假牛B的人。

畢竟,我們大多數人這輩子應該沒什麼機會為選拔軍事主官而煩惱,但是,卻很需要學會識別一個人是不是說起來那麼厲害,真的可以託付重要的事情。

選拔趙括:善於談論兵法

關於趙括,他父親趙奢的評價已經點出了他和後來韓信的區別。

史書上說趙括,基本除了長平之戰的記載外,都很少,只是說他會吹牛,談論起兵法來連他的名將父親都說不過他。可是,趙奢是真說不過他嗎?當然不是。趙奢說:“打仗是很兇險的事情,一不留神,就會全軍覆沒,可是,趙括卻把打仗說得很容易,將來,不用他就好,如果被他忽悠了,用他為將,那趙軍的覆滅一定是因為他”

知子莫如父。

趙括只是儘自己的本分。只是,趙括的父母親都看出兒子不可用,為何趙王還用呢?

所以,真不要再為趙括到底牛不牛逼去爭論了。

我承認,趙括應該不是庸才,趙軍發起進攻或許是朝堂上的決策,我也承認,他在敗局中有一些閃光點,我還承認,那個時代的將領打不過白起不是什麼特別丟人的事情!

但是,戰爭不是體育比賽!

體育比賽中,你輸了比賽,表現出閃光點,未來可期!

戰爭,勝了就一統天下,輸了就國破家亡,閃光點不閃光點沒有意義!

強調趙括的閃光點,讓埋骨長平的四十萬趙軍將士情何以堪?

戰爭失敗了,家國就會受難。所以,失敗了,找再多理由,表現再多閃光點有何意義呢?

選拔韓信:多方考察

可能收到影視劇的影響,很多人認為,劉邦和蕭何只是聽了韓信幾句話就覺得他牛逼了。

其實不然!

韓信投奔劉邦之初,確實沒有受到重用,但是,在這期間,他已經表現出了自己的牛逼。

有一個成語叫推陳出新:韓信投奔劉邦後,被叫去做倉庫管理。他提出了推陳出新的方法,糧倉開兩個門,前門進新糧,後門出舊糧。簡單的創新,就保證了倉庫既通風,不容易發黴,又使得糧食的倉儲時間一目瞭然,極大地提高了糧倉的運轉效率。

同時,蕭何也是和韓信做過多次交流。韓信對山川地勢、己方特點、敵方弱點都一清二楚,這才確認是人才!

在啟用韓信前,蕭何做過長期觀察

一個能夠做項羽的執戟郎(相當於警衛員幹部),居然不和一個無賴大家,從人家胯下穿過。這是何等的胸懷?

一個行伍之人,能馬上把糧倉管理得井井有條,這是何等的智慧?

不只是聽他說什麼,細細觀察他的作為,金子,即使被埋沒著,也能發出微弱的光芒。

這個是我的意見。韓信和趙括,和我們沒有關係。

我祝福朋友:選對對自己最重要的事業夥伴、人生夥伴!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其實,趙括沒大家說的那麼差,他雖然比不上多多益善的韓信,卻並非真的如史書上所說的那樣,只懂紙上談兵,更不是趙軍長平之戰慘敗的主要責任人。

趙括於韓信最大的差距,其實在運氣;

事實上,長平之戰勝敗的關鍵,並非在於兩軍主帥軍事指揮能力的高低,也非在於兩軍兵力之多寡,其根本是在於秦趙兩國的國力差距。

長平之戰,秦軍投入六十萬,趙軍投入四十五萬,這是一場賭上國運的大戰役。因此,雙方誰也無法有能力取得速勝。尤其是趙軍主帥廉頗,在初戰不利的情況下,決定固守營壘,堅守不出,以逸待勞的尋找秦軍弱點,再一舉擊敗他們。這便將長平之戰拖入了僵持階段,從軍事力量的直接對抗,轉變為國力的消耗。

悲劇的是,廉頗這種打法,以趙國的國力根本就耗不起。秦國的綜合國力實在太強大了,針對廉頗的堅守戰術,秦國直接調集百萬青壯,疏通渠道,使秦軍得以直接從水路運糧,極大的提升了前線的糧食供應效率,其運糧速度和體量,比路途更近的趙軍還要快。

此外,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以後,國家的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耕戰結合的社會生產,使得秦國國內的糧食供應,足夠支撐秦軍數十萬大軍打消耗戰。但趙國不行,這樣僵持沒幾個月,趙國國內的糧食就已經消耗完了。

同時,長平之戰又抽空了趙國大量的青壯,使得趙國後方的農業生產大受挫折,很快國內也到了無糧可食的地步了。因此,趙軍如果繼續堅持廉頗的戰術,他們最終將會敗給他們自己。而這才是趙國最終決定起用趙括的原因!

我們過去提及趙括,就總是想到紙上談兵,事實上趙括並非真如史書上說的那麼不堪。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自幼熟讀兵書,接受良好的軍事教育。因此,論軍事理論素養,趙括絲毫不比韓信要差。但是,趙括的運氣卻比韓信差太遠了。因為,他首次統兵就要面對秦國的戰神白起,和他手下那六十萬虎狼之師。這樣的對手,是同時代的名將廉頗和樂毅都無法戰勝的。

其實,趙括指揮後,從一些細節上,我們也能看到他的不簡單,絕非是紙上談兵之輩。首先,在出戰之前,趙括可是詳細的勘察過戰場的地形條件的;其次,在指揮過程中,初出茅廬的他卻能夠做到下令果斷,而且令出必行,這也是趙軍諸將中無人可及的;此外,就是即便陷入秦軍的重圍,趙括還能統兵固守40多天而不亂,並且多次身先士卒帶兵突圍;最後,趙括雖然戰敗了,但卻也讓不可一世的秦軍付出了近二十萬人的損失,而自己也是力戰而死的。

所以,通過這些細節,個人認為,趙括其實算是雖敗猶榮的。至少對於一個初次出陣就面對身經百戰的戰神白起的青年將帥來說,能把戰爭打成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

與之對比,韓信就幸運得多了。被拜為漢軍大將後,韓信通過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讓漢軍一舉擊敗章邯、董翳、司馬欣等人,還定三秦。

但大家想過了沒有,此章邯已非往日的章邯了。章邯、董翳、司馬欣等人過去都是秦將,而當年項羽坑殺秦軍降卒二十餘萬人,唯獨只有他們三人得以苟活,秦地百姓早已對他們恨之入骨。他們雖然被分封到三秦當王,卻日夜揹負秦地百姓的痛恨,不得民心,早已淪為喪家犬了。

而劉邦先入關中,本來按照“先入關中者為王”的約定,漢王就該是關中的王。而且,劉邦進入秦地後,廢除秦法,約法三章,婦女無所幸,府庫無所取。他的行為深得民心,與之後的項羽形成鮮明的對比。因此,章邯等人本來就不是漢軍的對手,即便指揮的人不是韓信,而是劉邦,或是樊噲等人,照樣能夠取勝。

在舉個例子吧,就是著名的井陘之戰,韓信背水一戰,以3萬敗趙軍20萬。但是,這一戰除了得佩服韓信出色的戰術和指揮水平外,還得佩服的其實還是他的運氣。因為,此戰趙軍的主將陳餘是個自以為是的傢伙,根本不配做韓信的對手。而且,當時趙軍的李左車其實早就看出了韓信的意圖,並且提前作出了預警,如果不是陳餘的迷之自信,那麼韓信根本贏不了此戰。

假如韓信和趙括一樣,一開始就直接面對一個強大到無法戰勝的對手,比如讓韓信一上陣就直接對決項羽的主力楚軍,那麼韓信勝算又有幾成呢?別忘了最後的垓下之戰,韓信可是以六十萬漢軍的絕對優勢兵力,才能確保戰勝項羽的十萬楚軍啊!

不過,個人還是認同韓信的綜合能力是要優勝於趙括的。首先,韓信畢竟是在戰爭的一線接受過洗禮的,而且在拜將之前,也是在基層歷練過的。因此,韓信絕對比出身名門的趙括更加靈活,更懂得用兵和練兵之道。


其次,韓信能夠在沒有公信力的情況下,通過治軍快速樹立自己在軍中的威望,進而不斷在征戰中取得進步,總結經驗。而趙括畢竟出身條件好,不用面臨這樣的困難。

所以,綜合來看,韓信自然也是要比趙括優勝不少的。但倘若上天能給趙括多一些運氣呢,估計趙括也能成為一位了不起的將帥啊!


這些歷史要讀



其實我們也可以這麼問,劉邦就是個泗水亭長,為什麼做皇帝能做的這麼稱職呢?

蕭何不過是縣裡的一個文書,怎麼能做到大漢的宰相,誰教他做的呢?


想明白了這些,韓信和趙括都沒有實際經驗,但是韓信比趙括強的原因,其實很容易解釋。

這個世界沒有什麼妖魔鬼怪,也沒有什麼鹹蛋超人。

所謂的戰爭,本質上就是國家之間的械鬥,無非是升級了而已;

所謂的治理國家,和治理一個公司,一個村子,也沒有多大的區別。

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便是此理。、

所以,一法通,則萬法通。

韓信自小生活於民間,對人情冷暖,世間百態都早已爛熟於心;蕭何雖然是個縣裡的小文書,但是到了朝廷,除了工作環境有變化,人與人的那一套,又哪裡有什麼大的區別?至於劉邦,對付地痞流氓的那一套,拿到朝堂上做,也一樣的有效。

而趙括呢?

不過生活於溫室的花朵,

雖然長的很好看,

但是,對真正的人世間,大概是一無所知。

連人心是怎麼樣的都不知道,談什麼打仗。

兩者間的區別,太大了。


有人說,那霍去病為啥能那麼牛,好像霍去病也沒有經歷過俗世的種種磨礪吧?

所以霍去病那麼早就死了啊。

以霍去病的性格,善終的可能性,是沒有的。

人人都覺得霍去病比衛青強,

其實,霍去病比衛青,差多了。

霍去病的幸運,在於死的早,死的是時候。

若非早死,絕無可能如衛青般善終。


人總是有一種情緒,對於高高在上的人,總覺得神秘莫測,覺得甚是高深,

所以總有一種敬畏,一種仰視。

所以有時候看看自己,就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自慚形穢的很。

其實有什麼呢?

再漂亮的女人也拉屎,再光輝燦爛的帝王也吃喝拉撒睡,再富有的人也睡不了100平米的床。

其實大家的日子大抵差不多。

所謂的神仙般的日子,大抵不過是人們內心的妄念罷了。




有些事情,懂了就是懂了,不懂,便是不懂。

韓信懂了,劉邦懂了,蕭何懂了,便是屠夫樊噲也懂了,那便是懂了。

帝王將相,封侯拜相,不過如此而已。

有些人不懂,

有些人相信讀書多才能懂;有些人相信家裡有礦才會懂;有些人相信家裡要有人做官才會懂;有些人相信有好老師才能能懂。

好吧,如此想來,也甚好。


佛語有言,“頓悟”。

在人生的某個瞬間,“頓悟”了,一切便明瞭。

其實,這和讀書多少,有沒有礦,有沒有權,有沒有人,原來並無多大關係。



韓信悟了,趙括沒有。所以趙括和韓信是不同的。


張子曰


那麼同樣對軍事有極深理解的趙括為什麼沒有像韓信那樣成就一世英名呢?

究其根本原因,我認為是因為趙括沒有指揮打仗的經驗,而韓信一路跟隨項梁項羽耳濡目染之下自然對指揮打仗頗有心得。

反觀趙括雖然其父親是趙國名將趙奢,但他父親對趙括這個好苗子並不重視還認為趙括對戰爭太過輕視。

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③,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史記.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

翻譯為:趙奢說:“用兵打仗是關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卻把這事說得那麼容易。如果趙國不用趙括為將也就罷了,要是一定讓他為將,使趙軍失敗的一定就是他呀”。

由於內心對趙括不以為然,趙奢出征沒有一次帶著趙括,這就造成了趙括雖然熟讀兵書但是對戰爭理解十分淺顯。

如果把趙括放到我們現在來看,哪一個將軍不是一將功成萬骨枯,對生死看淡不是很稀鬆平常之事嗎?

所以這是趙括統兵不如韓信的主要原因。

其次,趙括能夠領兵全是因為秦國奸細在趙國散佈謠言,秦軍對於趙括早有防範。而韓信則是由蕭何直接舉薦的,其他國家對於韓信都是不瞭解的。

所以韓信能夠一展胸中抱負,而趙括只能飲恨長平。

你說要是趙奢能夠把趙括重視起來,盡受統兵為將之道趙括會不會和韓信一樣留下一世英名呢?


前史今說


很明顯趙括背了鍋 韓信打戰前完全是紙上談兵吧!只是兵書懂的多,而趙括除了兵法比他父親還好 平時也有跟父親出征 雖然不是主帥也算個謀士 算是歷練過的,只是長平之戰第一次當主帥!重點是他不知道對方主帥什麼時候變成白起了,他如果知道是白起 以他對白起的用兵瞭解 以及能力!是不可能追擊中計的!趙括是明牌 白起這邊 鑽石一下換成了王者, 重點是自己還不知道!趙王再昏庸也不至於把這樣的大任交給一個只是紙上談兵的人吧!生不逢時而已!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一個人有信用在國難當頭請戰的 沒點逼數 信心 敢打嗎 壓力就得多大?唯一的變數就是不知道是白起 如果知道 這一戰也得輸 但絕對不會全軍覆沒!韓信如果第一戰 遇到的就是項羽 估計也得涼!韓信跟項羽一直都避其鋒芒 不敢直接交戰 雙倍兵力都不敢打項羽 唯一就是垓下之戰 那是十倍於項羽的兵力 合圍才贏!不然如果讓韓信項羽打一個長平之戰 試試!韓信代表秦國 項羽代表趙國!項羽能贏!


周安然zl


韓信與趙括是有區別的,韓信是經歷過戰爭的。韓信投奔劉邦之前,一直在項羽身邊工作,項羽滅秦的重大戰役,他都參加了,並提出了不少建議,只是未受重視。比如,韓信參加了鉅鹿之戰,後來韓信在討伐趙國的井徑之戰,就靈活地運用了破釜沉舟的戰鬥經驗,在河邊紮營,背水一戰,士氣大振,徹底打敗了強大的趙國。

正是韓信長期在項羽身邊工作,對項羽更加了解,對項羽和各路諸侯的特長和弱點都非常瞭解,韓信對付他們,才那麼的從容和淡定,遊刃有餘。韓信為什麼投靠劉邦,不去投靠魏王豹、趙王歇、齊王田榮呢?也就是說,韓信是做過調查研究的,是做足功課的。蕭何月下追韓信,與其說是蕭何愛才,不不如韓信作秀。以韓信的本領,蕭何追得上嗎?

劉邦出身草根,身經百戰,是見過大世面的,起用韓信,是經過考察和深思熟慮的。韓信是幹過管理糧草倉庫的。在這期間,他幹過兩件事:倉庫管理制度改革和戰時糧草調運方式方法。確實顯示韓信非凡的才幹,然後再看了韓信的上書,才破格提拔,築臺拜將的!


GXC0107


兩點聲明,一韓信沒有一開始就帶兵,二趙括並不差。

《漢書·趙尹韓張兩王傳》記載張敞給漢宣帝上了一封奏章,其中有這麼一句話——“蕭相國薦淮陰累歲乃得通”。

累歲是至少一年,劉邦在公元前205年提拔韓信為左丞相,派他率兵攻打魏國,“其八月,以信為左丞相,擊魏”,這才是韓信首次帶兵記錄。

與一般人印象中中什麼“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經典傑作不同,史記中並沒有記錄,這後人附會到韓信身上的,韓信很有可能根本沒有拜為大將軍,漢初根本沒有大將軍,倒是有一個太尉,名字也叫韓信,他是韓王室的人,歷史為了區別稱之為“韓王信”。

韓信拜將很有可能是司馬遷把韓王信的事蹟移花接木到淮陰侯韓信身上的。

撇開他有沒有拜將不談,史記中韓信首功確實是“擊魏”,也就是說韓信很可能在之前被作為參謀或下級軍官運用。

————————

所以說韓信還是一步一個腳印提拔上來的,雖然速度依然比普通人快——1年時間。

二、

趙括的對手是白起。趙括確實輸了,沒得洗白,但換別人就不輸嗎?輸給第一名就說明是垃圾廢物嗎?顯然不合理。

長平之戰的侷限性。此戰阻擊戰,秦趙兩國已經相持了3年,雙方都難以為繼,特別是趙國,長平的地形不適合趙國擅長的騎兵運動,可以說戰場主動太小了。

趙括不失將軍的勇武。戰爭指揮藝術這麼深奧的東西我是不懂的,起碼趙括是死在衝鋒路上,並沒有像某些外行人一樣手足無措。

————————

我不是替趙括洗白,有些人把趙括捧得很高,非此即彼,這不是正確的思考方式。

我認為趙括至少是個及格的將軍,但僅僅是及格是不夠的,對面是頂級的白起。


az2777


那你換一個問題。為什麼現如今出來的大學生,我們都說他們高才低能呢?而一些經歷過社會風雨動盪的人卻能夠做到從容不變的在自己的崗位上面處理的各種各樣的事情。

學習是知識的積累,這一點沒錯,沒有前期的積累知識,你不可能做到後來的應變自如,不然出現任何事情你都不知道該幹什麼,但是學習就只是積累知識嗎?如果是這樣,那麼古代的那些思想家就不存在它們存在的意義了,這些思想家究竟是幹什麼的,他們就是負責疏通學生的思路,為學生創造一套屬於自己的,能夠使用這些知識的方法。

什麼意思?這麼跟你說吧,我們都知道做菜的話,需要一把刀刀是由什麼組成的木頭,鐵,一把優勢的刀,其中鐵的成分更加複雜,當你擁有一把好的刀,那你切菜砍瓜如同家常便飯,處理各種事情,那不信手拈來,但是如果你手裡只是擁有一塊兒鐵,那這塊鐵就算用來砸核桃你都覺得不順手。

我們學習知識現如今注重的是知識的堆積,而不是知識的使用,這是一個最大的問題!這是學了那麼多,卻不會用,不如白學!

我們說到古代的紙上談兵,道理也是一樣,只不過他們付出的代價比我們現如今一句空話,付出的代價還要打,那是幾十萬條人命啊!

趙括可以說是這其中的代表人物,講一句實話,現如今所有,任何一個大學生拉出去都能夠跟趙括一拼高低,為什麼?不就是比芝士嗎?不就是比說嗎?現如今大學生哪個不會說哪一個得到的知識不比趙括少?現如今的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擁有了各種各樣方便的搜索引擎以及書籍,能夠豐富我們的知識面。面對趙括這樣的千古流傳的紙上談兵的大家,我們都能夠從容不迫的應對。

這些知識的積累,完全就是沒有任何條件,沒有任何代價的堆積到手的知識究竟是擁有什麼的作用完全不知道。

我曾經也經歷過這個階段,那個時候大概是一年多前吧,在頭條上面寫文章就感覺遇到一個問題,只要把自己曾經聽別人說起的東西,或者是曾經想到過的東西說出來就行了。至於說這個文章裡面究竟包含著自己什麼樣的思想,不管,只要寫寫別人知道的,寫網絡上面有的就行了。但是這樣發現寫下來的東西有的時候會重複。你寫著寫著會發現哎,這個問題上一次不是已經說到了嗎?而且寫出來的東西一模一樣,跟上次比起來,你沒有任何進步,你寫出來的東西跟別人相似度可以說雷同的要命。

樣的東西有營養嗎?這樣東西寫出來會有人一直看下去嘛?不會!

說到底,知識的積累是為了你以後能夠使用他。韓信這一生,我們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但是毫無疑問,韓信是一個經歷過大事情的人,從容不迫,處變不驚,處理任何事情能夠從實際角度出發,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做出令奇應變,這一點恰恰一個經歷過各種各樣事情洗禮以後,造出來這種從容不迫的性子和能夠實事求是的一種精神。

實事求是,這是毛主席曾經追求的一個境界,為什麼毛澤東能夠保證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因為它的建設並不是建立在虛空之上的空中樓閣,而是一步一個腳印的為整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奠基以後在堅實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大廈,這需要實際操作,(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這需要實際體驗,這需要的是能夠去體驗生活,能夠從事物的小事情,出發去打造出一把屬於自己的刀,屬於自己的思,想讓自己的見解去看待世界,以後得到正確的肯定以後去打造屬於你自己的輝煌!


漩渦鳴人yy


說到趙括,大家肯定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紙上談兵。我個人覺得,關於趙括的個人描寫最精彩的莫過於《東周列國志》裡面的片段。大家有空的話可以回去看看。

關於趙括和韓信這兩個人,他們身上有太多的不同點了。我就找幾點我能想得到的跟大家分享分享。

第一;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所處的時代不同其實沒有什麼真實的可比性,所謂的可比性不過是我們虛構出來的可比性罷了。比如我說,關羽戰秦瓊,誰會贏?誠然,他們所處的時代都是亂世,都是諸侯割據,但是又有所不同。戰國的諸侯國,有著百年甚至數百年的立國根基,而楚漢爭霸時期的諸侯國,不過是項羽分封的名義上的諸侯王罷了,沒有基礎可言。

這時候我們通常會通過他們的對手來做分析,然後用來做對比,殊不知他們各自的對手也是出於不同的時代的。

我們也不妨用他們各自的對手來做分析。(儘量簡單帶過)

趙括的對手——白起。白起是一個可以讓六國聞風喪膽的人物,在他的一生從未嘗敗績,死於他所指揮戰役的六國將士數以百萬計,故此白起也被世人稱為人屠,其中他和趙括交手的長平之戰就是戰國時期規模最大,影響最重要的一次戰役。長平之戰的結果大家都清楚,就是趙括戰死趙國全軍覆滅,白起坑殺趙軍40萬。對於歷史給白起的評價,多大都傾向於白起殘忍好殺,這大概與史記了記載的白起臨死前所說的話有關。其實我個人認為,白起對歷史的進程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要不是白起消滅了六國的有生力量,可能秦統一六國的進程並不能走得那麼順利。

韓信的對手——項羽。項羽,一個幾乎是憑一己之力消滅了秦帝國最後戰力的人。破釜沉舟,表現出了項羽的勇氣,在各路起義軍都拿章邯沒辦法的時候,項羽親率8萬士兵與秦軍進行了一場沒有退路的戰爭,而且贏了,推翻了不了一世的大秦帝國。對於項羽,你是否第一時間想到“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英雄氣概呢?項羽是個天生的將才,倘若認真專研兵法,說不定還真能搞出個楚帝國來,只可惜到最後還是身死,最多也不過搞得個天下第一勇士來。

第二,兩人的出身。

趙括出身名門望族,父親是趙國著名的將領馬服君趙奢。趙奢評論這個兒子的說,趙括聰明絕頂,論起排兵佈陣來沒有人是他的對手,但是正是因為這樣趙括認為自己是天下無敵,殊不知行軍打仗兵兇戰危,很多事情都要隨機應變,他自己每次接到任務馬上回到軍營和將士商量對策再三恐防有差池,樣樣事情都是如履薄冰,而趙括每次辯論完卻是洋洋自喜,完全不知道將士出征分分鐘將有可能有去無回,如果讓趙括當大將,喪師辱國是必然的事。常言道,知子莫若父。其實這裡應該要討論的是,為什麼趙括每次做辯論都會贏呢?當然,我們不排除趙括真的很有天賦,但是大家可曾想過與趙括辯論的人的身份?想想鄒忌勸齊威王納諫的故事,吾與城北徐公殊美!趙括的厲害,很大程度上是其他人讓出來的,因為他父親是馬服君趙奢。

韓信的出身其實是眾說紛紜,比較多人認同的是他乃是韓國沒落貴族之後。我們從史書上得知,韓信少年時期貧困潦倒,曾於河邊求食於洗衣的大媽,也曾在鬧市受胯下之辱,也曾寄食與某老翁家中。

這樣兩個完全不同的出身,造就了兩種不同的性格。趙括鋒芒畢露,目空一切,韓信隱忍剛毅果斷。

第三,性格的不同形成的對戰爭指揮的不同。

鋒芒畢露的趙括,註定了他不能堅守廉頗定下的堅壁清野用時間拖垮敵人的戰略部署,目空一切則使得他自己堅信自己有辦法能擊潰秦軍的自信。然而秦軍的戰鬥力和白起的指揮能力都是趙括從未接觸過的,很快趙軍就因為趙括過分自信的瞎指揮而陷入了困局,最後全軍覆沒。

韓信的隱忍,讓所有人都猜不透他的想法,暗度陳倉一舉還定三秦;劉邦被困滎陽,韓信自量不是項羽對手,為了整個戰局他決定被掠趙齊而不是拼死解滎陽之圍,要知道劉邦是他的主,主就在滎陽;當後來項羽提出了要平分天下的時候,韓信敏銳的察覺到了楚軍已疲於戰爭,他果斷的聯合各個諸侯圍攻項羽,一舉消滅楚軍平定天下。


證券先生


戰爭是門藝術,並不僅僅是靠熟讀兵書和經驗就能運用自如!

所有的藝術,除了掌握必備技能更需要的是天賦!除了韓信,看看歷史上很多大軍事家戰略家,其實都並不是武將或者軍人出身,比如孫武,孫子兵法流傳前千年,但也只不過是一介書生!再比如諸葛亮,三顧茅廬之前,也只是書生。還有我們的開國領袖毛主席,同樣也是老師出身,並沒有打仗的經驗!

其實縱觀中國歷史,就可以看到,能帶兵打仗名將無數,但是真正有謀略的軍事家戰略家並不多,這也說明,除了對戰爭軍隊本身的瞭解,作為一個軍事家戰略更需要有異於常人,總攬全局,把握時機的天賦魄力和能力!

最後想說的,任何人成功,都絕非偶然,雖然藝術需要天賦,但是你要成為大師,對於專業理論的掌握那肯定也要超出常人,正所謂每一個舉重若輕的背後,都是不為人知的努力和艱辛!

上面所說的軍事家戰略家,雖然出道之前沒有打仗經驗,出身也各有不同,但是卻都是學貫古今,熟知天下大事的學者大師!韓信雖然出身低微但也早已經胸懷大志,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張!孫子同樣未出道已熟讀兵書,胸懷天下!諸葛亮在茅廬已經三分天下!毛主席更是學貫古今,熟讀歷史,地理,科學等方方面面,而且視讀書學習為人生最大的事情!

所以他們的成功,除了自身天賦,都不是偶然的,因為在世人還沒有認識到他們才能能力得時候,他們早就做好了準備,只是在等待一個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