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刀,為什麼遊牧族喜歡彎刀,農耕族喜歡直刀?

宇來宙去


彎刀利於馬上劈砍,不會脫手。

切過五花肉的朋友都有體會,肉很多時候都是劃開的,直上直下除非是很用力地剁,不然很難把肉切開。彎刀砍殺時,由於刀刃是曲線,在手臂的配合下會從敵人的身上劃過,這樣傷口比直刀更長更深。

不過彎刀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防止“脫手”。在戰馬高速奔跑狀態下,騎兵每一次砍殺,手掌都要承受巨大的撞擊力。彎刀可以為騎兵卸掉一部分力量,而直刀則不行。即便沒有脫手,刀已經砍入對方身體,不能迅速拔出,而彎刀則不存在這種問題。

蒙古人用得環刀就是從中亞穆斯林手中借鑑而來的彎刀。《黑韃事略》中記載:

有環刀,效回回樣,輕便而犀利,靶小而褊,故運掉也易。

日軍騎兵用得時直刀,二戰時在蒙古騎兵面前吃了大虧。日本是島國,沒有騎兵作戰的經驗,而且缺席了一戰的考驗,所以在二戰前,日軍很多武器設計都犯了想當然的錯誤。

當時日軍騎兵裝備的是32式騎兵刀,刀身是直的,重心偏向刀尖利於突刺,但不利於劈砍。日軍就是簡單地把步兵拼刺刀思路轉接到騎兵砍殺上。

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中,日軍第23師團的騎兵聯隊僅在開戰前靠偷襲贏了一次蒙古騎兵,蒙軍師長沙日佈陣亡。之後被蒙軍騎兵打殘,根本沒有還手之力。戰後總結經驗,日軍騎兵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沒有換裝改進型的九一式騎兵刀。

農耕民族不騎馬,作戰時講究的是“一寸長一寸強”,彎刀刀身短,在步兵近戰時比較吃虧,所以都用直刀,這個沒什麼好說的。


史料不輯


事實上這是個觀念誤區,事實上像影視劇裡面的那種彎刀在遊牧民族中壓根沒有流行起來過,尤其是東亞的遊牧民,經常用的短兵是雙刃劍、直刀和鈍器。反倒是農耕民族,才有使用彎刀的條件。

在青銅器時代,真正把彎刀大規模裝備入軍的是埃及人,而他們的武器被稱為鐮型劍,但是自從古典埃及王國滅亡之後,鐮型劍也就成了博物館裡的擺設品,因為鐮型劍製作複雜,從經濟角度看,很難大規模裝備成軍。順便一提,《權力的遊戲》裡面遊牧民用的刀的原型就是這個。

而在鐵器時代早期,人類無法將鋼鐵融化,只能是加熱變軟,然後用鐵錘鍛造武器。因此這一時期世界各地的鐵質刀劍都是直刃的,比如中國的環首刀,再比如羅馬的短劍。



指紋烽火工作室的相關研究證明了中原地區的直刃刀是根據遊牧民族使用的刀劍改進的。在漢匈戰爭期間,漢軍的敵人匈奴所用的刀劍也是直刃刀。再早期西亞地區的斯基泰人騎兵應用的則是雙刃直劍。


世界上最早出現彎刀的地方是中亞,時間大概是在11世紀左右,中亞的半遊牧民族在長期的征戰中發現刀身略帶弧度會讓騎兵在騎行過程更便於砍殺。這一武器方面的改進很快就流入了東亞和歐洲,並且根據當地的特點進行了改進。

宋遼西夏金等東亞國家相繼在中國的本土刀裡面加入了彎刀的元素,像宋代的手刀,西夏的騎刀,刀身都開始出現了弧度,但是這個弧度很小,並沒有影視作品中的那麼誇張。包括後來征服世界的蒙古人,所用的武器其實多是骨朵和長槍,真正的蒙古刀,弧度不比日本刀的大,這也是受冶鐵技術的影響。


在歐洲,有弧度的刀劍也開始盛行起來,比如埃及馬穆路克用的大彎刀和水手們的大彎刀,然而這些彎刀的使用者都是農耕民族,遊牧者如蒙古和突厥的後裔,仍然是更中意略帶弧度的刀劍。

(馬穆路克騎兵刀)

中國的明清時代,所用的刀結合了蒙古刀的特點,是頭重,身細,刀尖有一定弧度,非常利於砍殺,可以說是中國刀劍最人性化效率化的階段。而像電影裡那種和西亞刀類似的大彎刀,在中國是壓根就見不到的,無論農耕還是遊牧。



火器工坊


並不存在遊牧民族喜歡彎刀農耕民族喜歡直刀這回事

上圖為匈奴墓葬出土的鐵製匈奴刀劍,可以看到匈奴的刀劍一樣是比直男都直,並沒有使用彎刀,而匈奴顯然是遊牧民族。如果覺得匈奴只是孤例,那麼我們再看鮮卑。

吉林省榆樹市老河深村在1980~1981年發掘出西漢晚期到東漢初期的公共墓地。其中就有出土鮮卑人的武器,其中也並無彎刀,相反,有大量的直劍。同時也可以發現,鮮卑人所使用的直劍和匈奴人的也沒太大差別。


上圖是現存於臺灣故宮博物館的明代繪畫《出警圖》局部,可以清楚地看到,圖上錦衣衛所佩戴的就是很彎的彎刀。如果覺得繪畫作品不夠有力,那麼我們再看存世的實物。

上圖為國家博物館所收藏的的一把刻有“萬曆十年,登州戚氏”八個字認定為戚繼光的佩刀。可以看到,這把刀依然是彎的。而中國顯然是標準的農耕文明。


實際上早期遊牧民族的刀也是直的,遊牧民族的彎刀也是後期演化而成。在彎刀出現以後,中國等農耕文明也迅速改用彎刀。如果非要拿彎刀還沒出現的時期中國直刀跟彎刀流行後遊牧民族彎刀進行對比,那麼顯然是得不出什麼正確結論的。


那麼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彎刀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呢?這點有不少人都認為是阿拉伯最早出現的彎刀並傳入中國。但實際上阿拉伯國家早期依然也是使用的直刀,而非後來聞名天下的彎刀。


上圖為公元767年的一把阿拉伯直劍,劍上面還刻著阿拉伯文。


事實上彎刀最早是北亞的突厥人使用的,但是由於後期突厥人開始信仰伊斯蘭教,於是突厥彎刀被帶入了伊斯蘭國家,並且流行開來。但中國早在伊斯蘭國家流行彎刀前就已經接觸了突厥彎刀。契丹鑌鐵刀的形制來源,就是突厥刀樣式的繼承,所以其實在宋代我國就已經出現了彎刀,著名的雁翎刀最早就是在宋代出現的

雁翎刀


人渣嘯西風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完全是從作戰角度考慮。

對於遊牧民族來說,在馬上劈砍,彎刀更符合力學原理,劈砍的威力更大,刀鋒可以造成更大的損傷。

這是無數實戰得來的經驗。

對於農耕民族來說。

揮刀砍人尤其是對有衣甲防禦的人,步兵砍殺往往不能造成致命傷。

所以,刺遠比砍更厲害。所以,農耕民族很多實用劍或者直刀,後者也是可以刺殺的。

刺殺使用的力量較少,還可以造成致命傷。

但這對於遊牧民族不是問題,因為騎兵有馬匹,馬匹衝鋒的附加力量很大,優秀騎兵可以一刀將人劈成兩段。


薩沙


各人觀點如下。

首先,分析彎刀和直刀的優劣。

彎刀,優點在於在馬上高速衝鋒時對砍時不容易折斷,有物理學的優點。

缺點是相比直刀更短些,所謂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

還有一個原因是遊牧民族的冶鐵工藝差,所以,必須採取彎刀的造型。

直刀,優點在於更加長,劈砍時更加優勢。

缺點是容易折斷。

其次,遊牧民族的彎刀和農耕民族的直刀在不同歷史時期交鋒。

起初,遊牧民族憑藉彎刀在與漢族鐵劍交鋒,屢屢得手,漢族鐵劍兩面有刀鋒,不利於馬上劈砍。

後來,漢朝時出現環首刀,只有一面有刀鋒,另一面是厚厚的刀脊。這樣在與彎刀對砍時便不再那麼脆弱,反而能把彎刀砍斷。

後來,唐朝又改進環首刀,出現唐橫刀,加上夾鋼工藝更是所向披靡。

遊牧民族的彎刀早就不能與唐刀相比了。

以上盡是我各人觀點,有不同觀點請評論,點關注。謝謝!


就愛講故事


戰爭中使用的武器是與戰鬥的形式相關的,有什麼樣的戰鬥形式就有與其匹配的武器,武器的適用性決定武器的優劣,而不是人的好惡決定的!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會切菜的人就會明白菜刀的鋒刃是怎麼應用的,切菜的動作是下切與斜割的結合,並不是直直的切下去,刀刃的接觸軌跡是個弧,這樣切菜才省力與快捷!尤其切割有肉皮等的難切之物!

明白這一原理,再回到本體上,一般題主所說的農耕應該泛指以步兵作戰的群體(儘管農耕也有騎兵,但那是另一個與胡服騎射有關的問題了),步兵作戰都是列陣而進的,進攻步伐基本統一併強調配合,速度不是很快,那麼要想穩準狠地擊倒前面的敵人,就得有一個快速的接敵的動作,那麼,優選的動作就是突刺,拼刺刀的那個動作,刀尖軌跡仔細觀察也是刺割的軌跡,這是經過長久實踐的優選,既能達成前探的速度又能達成接觸的衝擊力度,這對於著甲的戰士是致命的,而這個動作是比揮舞任何武器都要快的接敵,並且對於不怎麼齊頭並進的密集步兵戰陣中隊友,突刺這也是最安全的動作,且衝鋒攻擊中不會給你多個組合擊打敵人的機會,瞬間就決定了你死我活。而突刺動作與敵人是點接觸,矛或槍類的是最有效的,針對不同的作戰對象有點花樣那就是戟或戈,用刀自然在這一群體裡也是優選突刺,那麼刀尖是最重要的部位,現在的尖刀班的比喻即是如此,為了降低突刺入人體的阻力,自然刀刃要直、刀鋒要銳利,而劈砍是次要動作並且要格擋,所以刀刃腰部不適合太鋒利,故而刀基本趨於直、刀頭兼顧劈砍格擋適當寬厚些!

對於遊牧部落,其作戰形式以馬上為主,馬上作戰的優勢就是一個人馬合一的快,而騎兵衝鋒時靠的就是衝擊力,就是要圍繞一個快字來進行,騎兵與敵人接戰那就是快到一瞬間,不會有廢話,自己與敵人的相對速度不會給自己第二次機會,後面的戰友也不容得你慢下來,否則就追尾了,那很危險,又由於騎兵的特點戰鬥隊形的相對鬆散,那麼騎兵的優選動作就是揮舞,而此優選適合揮舞的武器就是刀,注意此時刀的接敵軌跡是刃部的切割,揮舞已經有了足夠的動能,人馬合一的速度就是接敵的速度,再考慮收刀的動作也必須快與容易,因此較細、輕薄而有韌性的彎刀是最合適的了!

步騎作戰相生相剋各有優點,並不是總體上步兵就打不過騎兵,比如諸葛亮的八卦陣(不是評書中的)與曹操多騎兵北方軍隊的對陣、李陵與匈奴的最後一戰、清兵收服蒙古人的戰爭等等。

戰爭打的不只是武器,至於彎刀與直刀各有他們的世界!



F14560678


這是源於歷史傳承的緣故。最早的刀劍都是直的,這是從石器時代變化來的,石器時代第一種武器是長矛然後是短矛,然後是木劍,這主要是因為當時沒法獲得其他金屬武器,這種武器的作用主要是為了刺,這種刺功能相對省力得多,即便普通人也駕馭得了!而擁有青銅武器以後最早的鑄劍師便以木劍作為模板打造青銅劍,這是以農耕作為主要生活方式的燧人氏部落的主要武器,也是當時所有部落的武器,但是意外與明天永遠不知道哪個會先來。

當時有一個部落撿拾到一把隕鐵兵器,這是隕石摩擦以後留下的殘骸,彎刀形狀,這就是最早的那把彎刀,這是一塊鐵隕石,而又經過大氣層摩擦高溫鍛造,這使得這塊隕鐵異常堅硬跟鋒利。這把刀由於是鐵器,對砍當時的青銅劍來說都是不在話下,於是被當成了神兵,並落到蚩尤手裡,也就是後世稱的蚩尤劍。

蚩尤部落是漁獵部落,這個部落的人都是獵人跟戰士,這些人力氣大,劈砍有威力大。由於蚩尤劍作為一個模板,那麼所有人就以擁有一把上古神兵作為自己的武器為驕傲,因此,蚩尤部落的人開始仿製蚩尤劍。

炎黃蚩尤大戰以後,蚩尤的部落被擊敗,打散到世界各地,尤其是一部分人逃入草原,這部分人最後演化成最早的遊牧民族,他們使用的彎刀是基於對祖上工藝的傳承。


優己


首先糾正一下,彎刀並非只有遊牧民族用,而遊牧民族之所以選擇彎刀,是因為在馬鐙發明之後,騎兵徹底成了兵王,彎刀才正式掌握在遊牧民族的手中,

直刀的巔峰是唐朝,唐刀四制中的橫刀,就是直刀的頂點,至此也是終點,但工藝流傳,而直刀這種制式,在後期歷史中就少見。

話說回來,直刀不適合馬上作戰,但極其適合海戰。

在船上戰鬥,揮砍的大動作會受到船的搖晃所影響,而直刺這種簡單直接,又極具殺傷力的動作很容易在搖晃的船上完成。

另外,直刀破甲能力很強,韌性和硬度都很強,


古道東風


其實並不是遊牧民族喜歡彎刀,而是工藝不達標妥協後的結果。刀越直,越細,就越考研工藝水準。鍛造技術越好,越能打直打細,技術越差,打造彎的才不會斷,比如抗日戰爭時期的大刀隊對日本刀,其實就是技術被碾壓的無奈選擇,砍不過就加厚加重。

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一直嚴重缺鐵,中原民族一個控制手段就是嚴禁鐵器出口,造成了北方遊牧民族鐵鍋等鐵器昂貴,刀劍質量一直比不過南方中原,甲冑就更別說了。這個成效一直很好,唐朝以前的漢族對北方少數民族的壓制其實就是制度和裝備的雙重壓制,一直到唐朝混一宇內,結果就是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得到了刀劍冶煉技術,大量鐵器流入。唐朝興盛時還好,一旦唐朝衰落,北方遊牧民族失去壓制,他們還學到了唐朝的制度,所以宋朝的積弱跟唐朝有很大關係,北方遊牧民族一旦學到了先進國家制度還有鐵器的技術,加上騎兵的加成,中原漢族政權就受到了很大威脅。無論是遼,還是金,再到元和清,都是如此。


呢喃的風箏


跟冶金技術、作戰方式有關。


跟兵種有關:

遊牧民族以騎兵為主,騎兵善於機動,適合野戰,打仗時,善於多是劈砍,用劍會折斷,因而多用彎刀。

農耕民族以步兵為主,多守城,船戰,步兵作戰以刺為主,用彎刀會折斷,所以需要直刀,或者劍。



冶金技術來講最早產生的是劍,後刀。

原因非常簡單,青銅先出現,鐵後出現,由於青銅屬性,很難鑄成長劍,也很難鑄成刀,所以青銅器時代,和鐵器誕生初期,都是劍,還是短劍。所以最初的騎兵、步兵,用的都是劍。

隨著冶金技術進步,才出現了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