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項羽坑殺降王降卒降民,與劉邦得天下後誅殺功臣,哪一個性質更惡劣?

橘子7954


人無完人,事無對錯。評說一個人或者一件事的好壞,得看從哪個角度來看。

如果從自身角度來說,不論項羽殺降還是劉邦誅殺功臣,雖不能說是無可厚非,其實也很正常。

二十萬秦軍降卒對於項羽來說是什麼?其實就是定時炸彈。一旦處理不好,很容易炸得自己“粉身碎骨”。

雖然項羽是反秦聯軍的上將軍、統帥,但他的嫡系部隊不過三兩萬人,那些諸侯軍隊根本靠不住。一旦這些降卒反水或是跟其他諸侯勾結,後果不堪設想。

將威脅扼殺在搖籃之中,這應該是項羽當時所想的。

再說劉邦誅殺功臣,一句話:側臥之榻豈容他人鼾睡。這應該就是帝王之術。

都是一個個有權、有兵、有糧、有地盤的王公,而且個個都在楚漢戰爭中為劉邦立下過汗馬功勞,誰敢保證這幫傢伙沒有與劉邦分庭抗禮的想法。

在權力面前,其他都是假的。

如果我們自己是項羽、是劉邦,難保不跟他們做的一樣。

如果從性質的角度評說,或許項羽更惡劣些吧。畢竟,自古以來“殺降”多為人們所不齒。對方之所以投降,是為了能活命。你再殺了他,似乎有點背信棄義的味道。而且,殺手無寸鐵的人,也不是那麼光彩的事兒。

而且,殺降“不詳”,似乎殺降的人都不得善終。比如白起、項羽、常遇春。

反觀劉邦,雖說是誅殺功臣,其實殺的都是“異姓王”。千百年來,人們總說劉邦誅殺“異姓王”是為了自己的皇位,但從效果來說也使國家長治久安,不再陷入分列之中,黎民百姓不再受戰亂之苦。

自己的一點淺薄觀點,供大家閒來把玩。


喧囂平原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咱們在評價一個人,尤其是一個古人時,一定要設身處地。

項羽殺降卒是事實,劉邦殺韓信,彭越,英布,等功臣也是實。要論單純的倫理道德,一個搞屠殺,殺降。一個忘恩負義,卸磨殺驢。都是非常惡劣,甚至罪大惡極。


但是咱們想事情不能這麼簡單,項羽是變態嗎?他殺人很爽嗎?都不是!他也不想殺人,之所以坑殺二十萬降卒是有許多不得已的原因。

降卒比他的軍隊都多,怎麼管理?項羽的嫡系就兩三萬人,加上諸侯聯軍也就十萬人,可是秦軍降卒卻有二十萬!戰場上項羽不怕,但是你把這二十萬人放到軍營裡一但炸營麻煩就大了。再說,這二十萬人你得管吃管住吧,項羽哪裡來那麼多軍糧管他們。還是不管讓他們餓死?要把他們押送到後方,二十萬人得用多少士兵押送才能保證半路不會出事。或者說敢往後方送嗎?項羽還要西征和劉邦搶關中。要說全放了,那鉅鹿之戰就白打了。項羽對那二十萬人善良,就是對自己殘忍。相比二十萬人的性命,項羽更看重能不能滅秦,楚國能不能復興。

至於劉邦,守仁君一直不贊同劉邦殺功臣一說。


能對劉邦稱的上臣的,是周勃、陳平、樊噲、張良、蕭何、灌嬰、曹參等人。韓信原本也是劉邦的臣子,但是後來他還是選擇了自立。

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王嚴格意義上來說是劉邦的反項盟友。滅項之後劉邦是漢王,韓信是齊王。你能說這兩個人誰高誰低?是韓信、英布、張耳、姬信(韓王信)、吳芮、臧荼六位王擁戴劉邦這位漢王稱帝。這七個人從根本上來說其實是平等關係。

再說這幾個異姓王裡,韓王信投靠匈奴被殺,臧荼造反被殺,張耳之子張敖的臣子試圖刺殺劉邦,結果劉邦也只是把張敖降為列侯,吳芮的王位傳了數代,英布最後也是光明正大扯旗造反。後來的燕王盧綰也是扯旗造反,還投靠了匈奴人。

劉邦其實真正冤殺的人只有兩個,韓信和彭越,而這兩個人其實都是呂后殺的。

但是劉邦不該對這些異姓王下手嗎?就算他們不造反,但是劉邦百年之後呢?這些人個個居滅項之功,他們會把劉邦放在眼裡,但是劉邦的兒子他們還會看得起嗎?到時候如果他們造反,不僅漢室危矣,剛剛太平沒多久的天下又會陷入動亂。劉邦對異姓王下手,鞏固了政權,穩定了天下,是一個非常明智的舉動。



綜上所述,劉項二人的行為都不惡劣,都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所做出的最明智,最合理的選擇。


守仁讀仁


其實,兩人都很惡劣,如果要深入的區分,肯定是項羽的性質要惡劣一些。因為項羽殺的人,是已經投降的士兵。更重要的一點是, 那些投降的士兵是修建驪山陵墓的苦役,都是一些貧苦老百姓,項羽將他們殺了,無非是濫殺無辜。所以,這個消息一傳出去,對項羽很不利,項羽人生當中最大的汙點也來源於此。所以,從這一點來看,項羽是不得人心就是因為濫殺無辜。包括,進入咸陽以後,項羽也是不節制的亂殺無辜,導致咸陽的老百姓人心惶惶。無論是當時的老百姓,還是諸侯,對項羽這種惡魔般的屠殺,其實都非常的恐懼。

對項羽恐懼,就是害怕他,為他效力,都是迫於其淫威,真正能服人的不是靠殺人建立起來的。而是,像劉邦那樣愛民,進入咸陽“約法三章”這是以理服人,用事實和道理去說服他人。而項羽恰恰和劉邦相反,劉邦雖然在軍事上吃虧,但是民心所向,失敗了很多人支持他。而項羽失敗了,基本就是人心渙散,最後就是死路一條。可以說,項羽就是軍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小白,他不懂得籠絡人心。

我們再來說劉邦,劉邦打天下,其實主要靠他那一幫大臣。沒有那些功臣,劉邦不可能做皇帝。劉邦殺了多少功臣呢?其實,也不多。比起朱元璋,他其實就是小菜一碟。劉邦殺了那些人呢?我相信,大多數人會不約而同的說——韓信。其實,韓信不是劉邦殺的,是呂后殺的。漢初三傑當中,就一個韓信被呂后幹掉。此外,漢初封了七個異性諸王,即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韓王信。

其中,韓王信、彭越、英布、臧荼這四異性諸侯王不是因為犯事,就是被人誣告說謀反被反殺。且這幾個人最初都不是跟隨劉邦打天下的,他們是半路出家,只要犯事因為害怕就起兵造反,劉邦真正殺掉的大功臣還真沒有幾個。異性王當中的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都死在劉邦前面,只是後來子孫的王號被取消,且子孫都沒有被殺。像蕭何、張良、陳平這些頂級謀士劉邦也都沒殺,雖然劉邦晚年有那個心殺韓信,其實也有心軟的時候。還是,那句老話,比起朱元璋,劉邦其實差得遠。所以,項羽殺降卒,和劉邦殺功臣,誰的性質惡劣,肯定是項羽的性質要惡劣一些。當然,劉邦殺功臣,也非常惡劣,他開啟了殺功臣的歷史先河,比起他的兒子漢文帝,評價就沒有那麼好了。


謀士說


項羽活得痛快,劉邦活得灑脫。

項羽的痛快在於擋我者殺。

劉邦的灑脫在於順我者昌。

如果站在現代人道主義的立場,項羽殺降的行為肯定是更加惡劣的,是反人類的罪行。

如果項羽是在21世紀幹了這樣的事情,肯定會遭到全人類的譴責。

項羽這個行為就相當於大屠殺,就相當於希特勒。

而劉邦殺功臣的行為,只是政治鬥爭的權謀之戰。我們今天的世界,不也正在經常發生這樣的事情嗎?不過大家更文明瞭,沒有必要殺了對方,只要把對方鬥倒就行了。

如果站在個人成敗的角度來說,項羽的行為也是惡劣的。

我們一開始說過,項羽活得痛快,他是一個快意恩仇的英雄,千百年來,為後人稱頌。李清照詩云: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但你只快意了自己的恩仇,不顧及別人的利益和人心背向,最後只能落得眾叛親離,烏江自刎的悲劇下場。

項羽這一路都是殺過來的,他不屑於和別人講道理。

起義時,衝進縣衙一刀砍下縣令的頭,然後手刃縣衙內數十人;

宋義救趙時,要坐山觀虎鬥,項羽不同意,衝進帳篷,一刀砍下了宋義的頭;

20萬秦軍降卒只是有些抱怨,直接就給埋了;

攻入咸陽,火燒阿房宮,把已經投降的秦王子嬰也給殺了;

齊國反叛,他攻下一城,屠一城,讓本來投降的人又叛變了;

楚漢相持數年,他不耐煩了,提出和劉邦單挑,劉邦不幹,他直接就把劉邦射翻了;

義帝楚懷王,他看著不順眼直接就給殺了。

項羽手起刀落,殺盡心中不平事。他殺人不從天下道義出發,也不從政治利益出發,只從心中的好惡出發。

20萬秦軍降卒,只是稍有抱怨就被殺了。有人分析說項羽是迫於無奈殺了他們,說他們人太多不和諸侯軍一條心,糧草跟不上等等。

困難肯定是有的,但難道真的只能一殺了之嗎?而且殺了真的是最佳的選擇嗎?

劉邦西進滅秦,也降了很多秦地,甚至有些是他主動去招降的,那不也相安無事嗎?

況且劉邦被封為漢王,封地就在秦國故地,也沒有誰反劉邦呀?

項羽一路殺來,失去天下道義人心,雖然百戰百勝,勢力卻越打越小,最後落得烏江自刎的下場。

所以站在他自身成敗的立場看,殺降對他的影響也是相當惡劣的。

我們再看劉邦。

劉邦活得灑脫,順我者昌。這個“順我者昌”的意思是說,只要是符合我的利益,甭管他什麼世俗偏見,道德束縛,尊嚴身份通通可以拋開。

劉邦一路走來的理念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所以人才諸侯,最後都聚集到了劉邦周圍,大家一起滅了項羽。

在眾諸侯的一再擁戴下,劉邦做了皇帝。

後來劉邦所謂的誅殺功臣,我認為是沒什麼錯的。

我們後來人之所以覺得劉邦誅殺功臣,有點不對,是因為我們不理解劉邦他當的那個皇帝和後來朱元璋當的那個皇帝有什麼區別。

朱元璋當的皇帝,是中國皇權集權的巔峰。朱元璋和大臣們的關係,那是不對等的。他殺功臣那是想殺誰就殺誰,想收拾誰就收拾誰,任你再大的官兒再大的功勞,隨便安個罪名,找兩個捕快就把你幹了。

而劉邦那個皇帝就不一樣了,劉邦那個皇帝準確的說叫天下共主,和春秋時期諸侯國和周天子的關係差不多。

大家擁立你做老大,但各有各的地盤,史學界把秦末到漢初的這段時間叫做後戰國時代。

戰國諸侯嘛,大家各懷鬼胎,你防著我,我防著你,你怕我吞併了你,我怕你吞併了我,所以劉邦和他的所謂“功臣”們的形勢其實是這個狀態。

只能說最後劉邦牛逼把諸侯王都幹掉了,劉邦如果不牛逼,很可能就被韓信、英布和彭越幹掉了,那樣中國的歷史就要改寫了。


剛剛歷史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項羽搞了幾次屠殺,劉邦又誅殺了多少功臣。下面,我就以史書的記錄來看說說:

第一,項羽殺了多少降兵?

據《史記》所載,項羽第一次大屠殺是屠襄城。“項梁前使項羽別攻襄城,襄城堅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第二次屠城陽:“項梁使沛公及項羽別攻城陽,屠之。”這次項羽與劉邦一起攻城陽,屠城之事,多半是項羽乾的。

第三次新安大屠殺:“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坑殺二十餘萬人,這次大屠殺,與白起在長平的大屠殺有得一比。

第四次屠咸陽:“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把秦王子嬰也殺了,殺人放火,搶錢搶女人。

第五次是再屠城陽:“漢之二年冬,項羽遂北至城陽,田榮亦將兵會戰。……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把齊國的降卒都坑殺了,把城池室屋都燒了,而且一路攻至北海,沿途燒殺搶掠,“多所殘滅”。

第二,劉邦殺了多少功臣?

很多人一說到劉邦,就想到殺功臣,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其實這個事,還要分析一下。

首先,與其說劉邦殺功臣,不如說削平藩王。諸侯王是很獨立的勢力,與功臣並非一個概念。比如說劉邦封賞功臣時,以蕭何為第一,蕭何只是侯,地位其實是在七大諸侯王之下,可見所謂功臣,並不包括諸侯王在內。劉邦所封賞的功臣,包括蕭何、張良、陳平、周勃、灌嬰等,基本上都是善終的。被殺的,主要是諸侯王。

其次,諸侯王死了五個,其中三個是死於叛亂,兩個是被處死。

西漢七個諸侯王分別是:楚王韓信、梁王彭越、長沙王吳芮、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後來是盧綰)以及韓王韓信。長沙王吳芮與趙王張耳是得以善終,盧綰是逃到匈奴後,死在匈奴。

因叛亂被殺的是三個諸侯:韓王信、臧荼、英布。最早叛亂的是臧荼,這個可視為楚漢戰爭的一個尾聲。韓王信是在匈奴大舉南下時,投降匈奴的。英布是在韓信、彭越死後,因恐慌而叛反,最終被殺。此三人之死,與劉邦有關係,但不是說完全是劉邦的責任。

被處死的兩王,大家都很熟悉:韓信與彭越。但是真正殺害兩人的,並不是劉邦,而是呂后。如果劉邦要殺韓信,那只是一句話的事,可是一直都沒殺,直到他不在長安時,呂后自作主張,把韓信殺了。對於彭越,劉邦只是流放,後來呂后又把他逮回來處死了。韓信與彭越固然死得比較冤,但並非毫無理由。在漢楚戰爭中,兩人都曾抗命不出兵,以此要脅劉邦封他們為諸侯。這其實也是被殺的深層原因。

第三,項羽的罪行比劉邦要惡劣得多

上面分析了,漢初功臣真正被處死的人,只有韓信與彭越兩人。而兩人實際上都是死於呂后之手。有人會問,死於呂后與死於劉邦之手不同嗎?確實不同。大家看看劉邦立太子之後就知道,他想立戚夫人之子如意為太子,最終被呂后所阻,貴為皇帝,劉邦居然無法保護最心愛的女人,戚夫人後來悲慘的命運,劉邦是看到了,但他竟然改變不了。呂后也是中國歷史上無冕女皇,所以大家在明確一點,韓信與彭越是呂后殺的,不是劉邦。

這樣看起來,劉邦在殺功臣這事上,並沒有很多人想象的那麼惡劣。而項羽的罪行大了去了。劉邦殺的,不過數人而已,而項羽所屠,動輒一城,上至秦王子嬰,下至降卒百姓,屠殺數十萬人,這些都是無辜之人,可謂是罪行滔天。


君山話史


這個自然是項羽殺降性質更惡劣。當然這個結論也會因為所站的角度不同而有所改變,在此咱們先站在起事者的角度來分析。

原因一:

投降,意味著放棄抵抗,意味著不具備反抗能力,降者可以完全被定義為弱勢群體,所以站在道義上講,項羽殺降完全是違背天道,無論是出於何等考慮。

至於幫助劉邦打天下的功臣們,需要承認的是,打下整個天下,確實跟他們有著莫大的關係,但他們無論多大功勞,終究只是臣子,更何況“功高震主”,他們在統治者心裡的去留,並不是取決於他們“會不會”造反,應該是由他們“能不能”造反來決定,“君子無罪,懷璧其罪”,設想自己若是統治者,怎會允許自己身邊有除了自己還拿著槍的第二個人。

原因二:

“得到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打天下的這個過程,人心是最重要的,這個時候的人心但凡是有一點動搖,都將是滅頂之災,更何況,投降的人都殺,以後誰還敢投降。因此打天下,最重要的是穩民心。

至於劉邦建國,滅殺異姓王,也可以看作是穩定社稷的一種手段,天下初定,求的是一個社稷太平,而各異姓王小朝廷與漢國並存,無異於多了很多國家穩定的不確定因素,因此為了追求政權穩固,劉邦做法也許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穩固社稷的最好的辦法了。

以上為小編個人看法,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閒話雜說


站在現代人道主義的立場,1項羽殺降的行是更加惡劣的,是反人類的暴行,和他反對的所謂的暴秦一樣殘暴,以殺降屠城為樂。如果項羽生在21世紀幹了這樣的事情,肯定會遭到全人類的譴責。這是大屠殺,滅絕人性,是希特勒式的人物。2劉邦殺功臣的行為,放在現代也只是政治鬥爭,權謀之戰,殺了幾個人而已,換來的是避免了以後的大戰,避免了更多人的死亡。實際上無關緊要,對普通人來說走運了。

如果站在個人成敗的角度來說,項羽的行為也是極為惡劣,是個屠夫劊子手。項羽這一路都是殺過來的,他不屑於和別人講道理,起義時,衝進縣衙一刀砍下縣令的頭,然後手刃縣衙內數十人,宋義救趙時,要坐山觀虎鬥,項羽不同意,衝進帳篷,一刀砍下了宋義的頭;

20萬秦軍降卒只是有些抱怨,直接就給埋了;

攻入咸陽,火燒阿房宮,把已經投降的秦王子嬰也給殺了;齊國反叛,他攻下一城,屠一城,讓本來投降的人又叛變了;楚漢相持數年,他不耐煩了,提出和劉邦單挑,劉邦不幹,他直接就把劉邦射翻了;義帝楚懷王,他看著不順眼直接就給殺了。項羽手起刀落,殺盡心中不平事。他殺人不從天下道義出發,也不從政治利益出發,只從心中的好惡出發。

20萬秦軍降卒,只是稍有抱怨就被殺了。有人分析說項羽是迫於無奈殺了他們,說他們人太多不和諸侯軍一條心,糧草跟不上等等。但是辦法總是多於困難,但難道真的只能一殺了之嗎?而且殺了真的是最佳的選擇嗎?劉邦西進滅秦,秦地多有投降,都是相安無事呀?劉邦被封為漢王,封地就在秦國故地,也沒有誰反劉邦呀,反而都跟隨劉邦出戰。項羽一路殺來,失去天下道義人心,雖然百戰百勝,勢力卻越打越小,最後落得烏江自刎的下場。所以站在他自身成敗的立場看,殺降對他的影響也是相當惡劣的。

劉邦也是順我者昌逆我者死。但是隻要是符合劉邦的利益,世俗偏見,道德束縛,尊嚴身份等通通可以拋開,給你生路。所以劉邦一路走來,天下英才都聚集到了劉邦周圍,合力剿滅項羽。在眾臣民的擁戴下,劉邦稱皇帝。戰國諸侯相互提防,相互吞併的常態導致劉邦和所謂“功臣王”不信任,相互提防他們不反又怎麼會死?漢初的老實的異性王也是有沒削的,大漢100多個侯劉邦一個沒殺。王陵之母以死明志令其不得背叛劉邦,紀信等為劉邦而死,這些不都是人心所向嗎?。正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好應用於這個時代。 劉邦仁慈博愛,深得人心,是天下人的選擇,是人心所向的天子。漢家之名於始此。男子漢,好漢等名詞僅僅是人們對強漢的懷念嗎?


你d感覺


“劉邦誅殺功臣”與“項羽坑殺降卒”,從對後世的影響來看,無疑是劉邦誅殺功臣的影響更大。若但從惡劣程度來考慮,誰更惡劣呢?

(劉邦)

我們先來說說,為什麼說“劉邦誅殺功臣”的後世影響更大。

所謂的後世影響,是由兩方面產生的:一是在史書上的影響。二是在民間傳說中的影響。

史書上所記載的,都是帝王將相的事情;所評價的,也都是帝王將相的事情。老百姓是很少有人去關注的。所以,韓信、彭越、英布這些人被殺,肯定是被史書重點關注的。至於被項羽坑殺的那些降卒,就沒人在乎了。

還有,史書都是為勝利者寫的。項羽是一個失敗者,他的事蹟,史書上也就是提一下而已。項羽都只是提一下,那些降卒,就更是提也沒人提了。而劉邦是成功者,劉邦的事蹟,史書肯定是會大加渲染的。

再說民間傳說。有個偉人說過,在階級社會里,統治者的思想,就是老百姓的思想。統治者怎麼說,老百姓就怎麼看。統治者對劉邦的事蹟大力宣揚,對項羽的事蹟不怎麼在乎。所以,劉邦誅殺功臣,在民間得到了廣為流傳。而項羽坑殺降卒的事情,後世知道的卻很少。

(項羽)

不過,若說到影響的惡劣程度的話,我認為,項羽坑殺降卒的事情,影響更惡劣一些。

劉邦雖然誅殺功臣,手段太過殘忍。但是,因為劉邦所建立的是一個皇權社會,要求中央集權,那些功臣們要造反,劉邦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保持國家統一和穩定,避免老百姓再經受戰亂,他誅殺那些挑起戰亂的人,也是情有可原的。

而且,嚴格地說,在劉邦誅殺功臣過程中,手段最惡劣的,並非劉邦,而是呂后。比如呂后殺彭越,彭越向呂后求情,最後卻反被呂后殺掉,這是很不厚道的。但這畢竟不是劉邦親自動手。至於殺英布、陳豨,包括韓信(韓信也是呂后殺的),確實是他們造反了,劉邦不得不帶兵討伐他們。

但項羽就不同了。項羽坑殺降卒,降卒們非常無辜。

為什麼說降卒無辜呢?

這些降卒,他們原本是驪山刑徒。當了殘暴秦朝的刑徒,被迫去進行無休無止的勞動改造。這是無辜的第一層意思。

後來,秦朝讓刑徒們去打仗,參與鎮壓農民起義。打仗當炮灰,這是無辜的第二層意思。

(章邯)

接著,章邯沒和他們有任何商量,就帶著他們投降了。這些行為,並不是他們自願的。這是無辜的第三層意思。

接著他們抱怨項羽對他們不好。這個抱怨也是很正常的。確實項羽只是封了章邯等少數幾個人為王,對大多數士兵,並沒有當回事。在暴秦那裡,還有軍功獎勵制度。投降了項羽,卻什麼也沒有。再加上之前劉邦做過“約法三章”的好榜樣。三方面對比,士兵們抱怨,也是很正常的。士兵們的合理訴求沒有得到滿足和解釋,反而被坑殺了,這是無辜的第四層意思。

就算是抱怨議論,也是隻有少數人抱怨議論,並不是所有人抱怨議論。項羽卻不管那些人是不是抱怨議論過,一併誅殺。這是無辜的第五層意思。

有這五層意思,項羽坑殺降卒這事,就是天大的冤案。

不僅僅是冤案,而且是慘案。

白起坑殺降卒,已經是讓人神共憤了。而且白起被殺的時候,他還認為他的被殺,正是當年坑殺趙國降卒的惡報。項羽卻並不吸取教訓,還要繼續這樣幹,還要繼續製造這樣的大慘劇。這不是文明的進步,而是文明的倒退。是人性罪惡最集中的表現。


張生全精彩歷史


章邯率20萬秦軍投降,理論上說,這二十萬人已經成為俘虜。

我們無從考量項羽當時的心境,也許他是為了防止這些人降而復叛,也許他是為了以殺戮震懾秦軍。


不過從結果上看,就是他殺了20萬失去反抗能力的活人。

這個結果,導致無數家庭支離破碎,二十萬人埋骨荒野。

這種殺戮,加深了百姓疾苦,與人們所渴望的起義初衷是相悖的,這是一種暴行。

劉邦誅殺功臣,有他自私的一面,為了鞏固大漢江山,為了防止功臣作亂,他揮下了屠刀。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卸磨殺驢,確實忘恩負義,不過從長遠來看,劉邦避免了戰亂的發生。

對於經歷了秦末至漢初長期動盪,飽受蹂躪的百姓來說,和平才是他們最需要的。

劉邦的殺戮迎合了百姓的期待,而且,他殺人數量是有限的,基本上都是有的放矢。

相比之下,二人之殺,高下立判。


浮沉於史


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評價歷史,必須的有正確的史觀,特別是不能認為總體結果是好的,就拋棄老百姓的死活,以及拋棄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關注個人的得失。

凡是必有兩面。不管是殺降,還是殺功臣,就看對國家和人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或許還應該放在更長的歷史維度。

項羽一次坑殺20萬秦軍降卒,不管是不是加速了暴秦的崩潰,都是老百姓的深重災難。就算是加速了秦朝的崩潰,就要殺20萬人嗎?

這正是是楚懷王一幫人要派劉邦這個“寬厚長者”,而非項羽去進攻關中的重要原因。

從後來關中老百姓的反應來看,他們確實擁戴劉邦,而不支持項羽。

而劉邦殺功臣,特別是殺韓信,則是帝王鞏固統治的權術。劉邦是為了避免後來的天下大亂才殺的功臣,也有把握殺了韓信不會導致天下大亂。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這是韓信等功臣個人悲劇,沒有從根本上危害老百姓。

想一想,古人講“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爺倆都死在了疆場,這一家子該怎麼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