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项羽坑杀降王降卒降民,与刘邦得天下后诛杀功臣,哪一个性质更恶劣?

橘子7954


人无完人,事无对错。评说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的好坏,得看从哪个角度来看。

如果从自身角度来说,不论项羽杀降还是刘邦诛杀功臣,虽不能说是无可厚非,其实也很正常。

二十万秦军降卒对于项羽来说是什么?其实就是定时炸弹。一旦处理不好,很容易炸得自己“粉身碎骨”。

虽然项羽是反秦联军的上将军、统帅,但他的嫡系部队不过三两万人,那些诸侯军队根本靠不住。一旦这些降卒反水或是跟其他诸侯勾结,后果不堪设想。

将威胁扼杀在摇篮之中,这应该是项羽当时所想的。

再说刘邦诛杀功臣,一句话:侧卧之榻岂容他人鼾睡。这应该就是帝王之术。

都是一个个有权、有兵、有粮、有地盘的王公,而且个个都在楚汉战争中为刘邦立下过汗马功劳,谁敢保证这帮家伙没有与刘邦分庭抗礼的想法。

在权力面前,其他都是假的。

如果我们自己是项羽、是刘邦,难保不跟他们做的一样。

如果从性质的角度评说,或许项羽更恶劣些吧。毕竟,自古以来“杀降”多为人们所不齿。对方之所以投降,是为了能活命。你再杀了他,似乎有点背信弃义的味道。而且,杀手无寸铁的人,也不是那么光彩的事儿。

而且,杀降“不详”,似乎杀降的人都不得善终。比如白起、项羽、常遇春。

反观刘邦,虽说是诛杀功臣,其实杀的都是“异姓王”。千百年来,人们总说刘邦诛杀“异姓王”是为了自己的皇位,但从效果来说也使国家长治久安,不再陷入分列之中,黎民百姓不再受战乱之苦。

自己的一点浅薄观点,供大家闲来把玩。


喧嚣平原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咱们在评价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古人时,一定要设身处地。

项羽杀降卒是事实,刘邦杀韩信,彭越,英布,等功臣也是实。要论单纯的伦理道德,一个搞屠杀,杀降。一个忘恩负义,卸磨杀驴。都是非常恶劣,甚至罪大恶极。


但是咱们想事情不能这么简单,项羽是变态吗?他杀人很爽吗?都不是!他也不想杀人,之所以坑杀二十万降卒是有许多不得已的原因。

降卒比他的军队都多,怎么管理?项羽的嫡系就两三万人,加上诸侯联军也就十万人,可是秦军降卒却有二十万!战场上项羽不怕,但是你把这二十万人放到军营里一但炸营麻烦就大了。再说,这二十万人你得管吃管住吧,项羽哪里来那么多军粮管他们。还是不管让他们饿死?要把他们押送到后方,二十万人得用多少士兵押送才能保证半路不会出事。或者说敢往后方送吗?项羽还要西征和刘邦抢关中。要说全放了,那巨鹿之战就白打了。项羽对那二十万人善良,就是对自己残忍。相比二十万人的性命,项羽更看重能不能灭秦,楚国能不能复兴。

至于刘邦,守仁君一直不赞同刘邦杀功臣一说。


能对刘邦称的上臣的,是周勃、陈平、樊哙、张良、萧何、灌婴、曹参等人。韩信原本也是刘邦的臣子,但是后来他还是选择了自立。

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王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刘邦的反项盟友。灭项之后刘邦是汉王,韩信是齐王。你能说这两个人谁高谁低?是韩信、英布、张耳、姬信(韩王信)、吴芮、臧荼六位王拥戴刘邦这位汉王称帝。这七个人从根本上来说其实是平等关系。

再说这几个异姓王里,韩王信投靠匈奴被杀,臧荼造反被杀,张耳之子张敖的臣子试图刺杀刘邦,结果刘邦也只是把张敖降为列侯,吴芮的王位传了数代,英布最后也是光明正大扯旗造反。后来的燕王卢绾也是扯旗造反,还投靠了匈奴人。

刘邦其实真正冤杀的人只有两个,韩信和彭越,而这两个人其实都是吕后杀的。

但是刘邦不该对这些异姓王下手吗?就算他们不造反,但是刘邦百年之后呢?这些人个个居灭项之功,他们会把刘邦放在眼里,但是刘邦的儿子他们还会看得起吗?到时候如果他们造反,不仅汉室危矣,刚刚太平没多久的天下又会陷入动乱。刘邦对异姓王下手,巩固了政权,稳定了天下,是一个非常明智的举动。



综上所述,刘项二人的行为都不恶劣,都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所做出的最明智,最合理的选择。


守仁读仁


其实,两人都很恶劣,如果要深入的区分,肯定是项羽的性质要恶劣一些。因为项羽杀的人,是已经投降的士兵。更重要的一点是, 那些投降的士兵是修建骊山陵墓的苦役,都是一些贫苦老百姓,项羽将他们杀了,无非是滥杀无辜。所以,这个消息一传出去,对项羽很不利,项羽人生当中最大的污点也来源于此。所以,从这一点来看,项羽是不得人心就是因为滥杀无辜。包括,进入咸阳以后,项羽也是不节制的乱杀无辜,导致咸阳的老百姓人心惶惶。无论是当时的老百姓,还是诸侯,对项羽这种恶魔般的屠杀,其实都非常的恐惧。

对项羽恐惧,就是害怕他,为他效力,都是迫于其淫威,真正能服人的不是靠杀人建立起来的。而是,像刘邦那样爱民,进入咸阳“约法三章”这是以理服人,用事实和道理去说服他人。而项羽恰恰和刘邦相反,刘邦虽然在军事上吃亏,但是民心所向,失败了很多人支持他。而项羽失败了,基本就是人心涣散,最后就是死路一条。可以说,项羽就是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小白,他不懂得笼络人心。

我们再来说刘邦,刘邦打天下,其实主要靠他那一帮大臣。没有那些功臣,刘邦不可能做皇帝。刘邦杀了多少功臣呢?其实,也不多。比起朱元璋,他其实就是小菜一碟。刘邦杀了那些人呢?我相信,大多数人会不约而同的说——韩信。其实,韩信不是刘邦杀的,是吕后杀的。汉初三杰当中,就一个韩信被吕后干掉。此外,汉初封了七个异性诸王,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韩王信。

其中,韩王信、彭越、英布、臧荼这四异性诸侯王不是因为犯事,就是被人诬告说谋反被反杀。且这几个人最初都不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他们是半路出家,只要犯事因为害怕就起兵造反,刘邦真正杀掉的大功臣还真没有几个。异性王当中的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都死在刘邦前面,只是后来子孙的王号被取消,且子孙都没有被杀。像萧何、张良、陈平这些顶级谋士刘邦也都没杀,虽然刘邦晚年有那个心杀韩信,其实也有心软的时候。还是,那句老话,比起朱元璋,刘邦其实差得远。所以,项羽杀降卒,和刘邦杀功臣,谁的性质恶劣,肯定是项羽的性质要恶劣一些。当然,刘邦杀功臣,也非常恶劣,他开启了杀功臣的历史先河,比起他的儿子汉文帝,评价就没有那么好了。


谋士说


项羽活得痛快,刘邦活得洒脱。

项羽的痛快在于挡我者杀。

刘邦的洒脱在于顺我者昌。

如果站在现代人道主义的立场,项羽杀降的行为肯定是更加恶劣的,是反人类的罪行。

如果项羽是在21世纪干了这样的事情,肯定会遭到全人类的谴责。

项羽这个行为就相当于大屠杀,就相当于希特勒。

而刘邦杀功臣的行为,只是政治斗争的权谋之战。我们今天的世界,不也正在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吗?不过大家更文明了,没有必要杀了对方,只要把对方斗倒就行了。

如果站在个人成败的角度来说,项羽的行为也是恶劣的。

我们一开始说过,项羽活得痛快,他是一个快意恩仇的英雄,千百年来,为后人称颂。李清照诗云: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但你只快意了自己的恩仇,不顾及别人的利益和人心背向,最后只能落得众叛亲离,乌江自刎的悲剧下场。

项羽这一路都是杀过来的,他不屑于和别人讲道理。

起义时,冲进县衙一刀砍下县令的头,然后手刃县衙内数十人;

宋义救赵时,要坐山观虎斗,项羽不同意,冲进帐篷,一刀砍下了宋义的头;

20万秦军降卒只是有些抱怨,直接就给埋了;

攻入咸阳,火烧阿房宫,把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也给杀了;

齐国反叛,他攻下一城,屠一城,让本来投降的人又叛变了;

楚汉相持数年,他不耐烦了,提出和刘邦单挑,刘邦不干,他直接就把刘邦射翻了;

义帝楚怀王,他看着不顺眼直接就给杀了。

项羽手起刀落,杀尽心中不平事。他杀人不从天下道义出发,也不从政治利益出发,只从心中的好恶出发。

20万秦军降卒,只是稍有抱怨就被杀了。有人分析说项羽是迫于无奈杀了他们,说他们人太多不和诸侯军一条心,粮草跟不上等等。

困难肯定是有的,但难道真的只能一杀了之吗?而且杀了真的是最佳的选择吗?

刘邦西进灭秦,也降了很多秦地,甚至有些是他主动去招降的,那不也相安无事吗?

况且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就在秦国故地,也没有谁反刘邦呀?

项羽一路杀来,失去天下道义人心,虽然百战百胜,势力却越打越小,最后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

所以站在他自身成败的立场看,杀降对他的影响也是相当恶劣的。

我们再看刘邦。

刘邦活得洒脱,顺我者昌。这个“顺我者昌”的意思是说,只要是符合我的利益,甭管他什么世俗偏见,道德束缚,尊严身份通通可以抛开。

刘邦一路走来的理念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所以人才诸侯,最后都聚集到了刘邦周围,大家一起灭了项羽。

在众诸侯的一再拥戴下,刘邦做了皇帝。

后来刘邦所谓的诛杀功臣,我认为是没什么错的。

我们后来人之所以觉得刘邦诛杀功臣,有点不对,是因为我们不理解刘邦他当的那个皇帝和后来朱元璋当的那个皇帝有什么区别。

朱元璋当的皇帝,是中国皇权集权的巅峰。朱元璋和大臣们的关系,那是不对等的。他杀功臣那是想杀谁就杀谁,想收拾谁就收拾谁,任你再大的官儿再大的功劳,随便安个罪名,找两个捕快就把你干了。

而刘邦那个皇帝就不一样了,刘邦那个皇帝准确的说叫天下共主,和春秋时期诸侯国和周天子的关系差不多。

大家拥立你做老大,但各有各的地盘,史学界把秦末到汉初的这段时间叫做后战国时代。

战国诸侯嘛,大家各怀鬼胎,你防着我,我防着你,你怕我吞并了你,我怕你吞并了我,所以刘邦和他的所谓“功臣”们的形势其实是这个状态。

只能说最后刘邦牛逼把诸侯王都干掉了,刘邦如果不牛逼,很可能就被韩信、英布和彭越干掉了,那样中国的历史就要改写了。


刚刚历史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项羽搞了几次屠杀,刘邦又诛杀了多少功臣。下面,我就以史书的记录来看说说:

第一,项羽杀了多少降兵?

据《史记》所载,项羽第一次大屠杀是屠襄城。“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第二次屠城阳:“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这次项羽与刘邦一起攻城阳,屠城之事,多半是项羽干的。

第三次新安大屠杀:“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坑杀二十余万人,这次大屠杀,与白起在长平的大屠杀有得一比。

第四次屠咸阳:“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把秦王子婴也杀了,杀人放火,抢钱抢女人。

第五次是再屠城阳:“汉之二年冬,项羽遂北至城阳,田荣亦将兵会战。……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把齐国的降卒都坑杀了,把城池室屋都烧了,而且一路攻至北海,沿途烧杀抢掠,“多所残灭”。

第二,刘邦杀了多少功臣?

很多人一说到刘邦,就想到杀功臣,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其实这个事,还要分析一下。

首先,与其说刘邦杀功臣,不如说削平藩王。诸侯王是很独立的势力,与功臣并非一个概念。比如说刘邦封赏功臣时,以萧何为第一,萧何只是侯,地位其实是在七大诸侯王之下,可见所谓功臣,并不包括诸侯王在内。刘邦所封赏的功臣,包括萧何、张良、陈平、周勃、灌婴等,基本上都是善终的。被杀的,主要是诸侯王。

其次,诸侯王死了五个,其中三个是死于叛乱,两个是被处死。

西汉七个诸侯王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长沙王吴芮、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后来是卢绾)以及韩王韩信。长沙王吴芮与赵王张耳是得以善终,卢绾是逃到匈奴后,死在匈奴。

因叛乱被杀的是三个诸侯:韩王信、臧荼、英布。最早叛乱的是臧荼,这个可视为楚汉战争的一个尾声。韩王信是在匈奴大举南下时,投降匈奴的。英布是在韩信、彭越死后,因恐慌而叛反,最终被杀。此三人之死,与刘邦有关系,但不是说完全是刘邦的责任。

被处死的两王,大家都很熟悉:韩信与彭越。但是真正杀害两人的,并不是刘邦,而是吕后。如果刘邦要杀韩信,那只是一句话的事,可是一直都没杀,直到他不在长安时,吕后自作主张,把韩信杀了。对于彭越,刘邦只是流放,后来吕后又把他逮回来处死了。韩信与彭越固然死得比较冤,但并非毫无理由。在汉楚战争中,两人都曾抗命不出兵,以此要胁刘邦封他们为诸侯。这其实也是被杀的深层原因。

第三,项羽的罪行比刘邦要恶劣得多

上面分析了,汉初功臣真正被处死的人,只有韩信与彭越两人。而两人实际上都是死于吕后之手。有人会问,死于吕后与死于刘邦之手不同吗?确实不同。大家看看刘邦立太子之后就知道,他想立戚夫人之子如意为太子,最终被吕后所阻,贵为皇帝,刘邦居然无法保护最心爱的女人,戚夫人后来悲惨的命运,刘邦是看到了,但他竟然改变不了。吕后也是中国历史上无冕女皇,所以大家在明确一点,韩信与彭越是吕后杀的,不是刘邦。

这样看起来,刘邦在杀功臣这事上,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恶劣。而项羽的罪行大了去了。刘邦杀的,不过数人而已,而项羽所屠,动辄一城,上至秦王子婴,下至降卒百姓,屠杀数十万人,这些都是无辜之人,可谓是罪行滔天。


君山话史


这个自然是项羽杀降性质更恶劣。当然这个结论也会因为所站的角度不同而有所改变,在此咱们先站在起事者的角度来分析。

原因一:

投降,意味着放弃抵抗,意味着不具备反抗能力,降者可以完全被定义为弱势群体,所以站在道义上讲,项羽杀降完全是违背天道,无论是出于何等考虑。

至于帮助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们,需要承认的是,打下整个天下,确实跟他们有着莫大的关系,但他们无论多大功劳,终究只是臣子,更何况“功高震主”,他们在统治者心里的去留,并不是取决于他们“会不会”造反,应该是由他们“能不能”造反来决定,“君子无罪,怀璧其罪”,设想自己若是统治者,怎会允许自己身边有除了自己还拿着枪的第二个人。

原因二:

“得到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打天下的这个过程,人心是最重要的,这个时候的人心但凡是有一点动摇,都将是灭顶之灾,更何况,投降的人都杀,以后谁还敢投降。因此打天下,最重要的是稳民心。

至于刘邦建国,灭杀异姓王,也可以看作是稳定社稷的一种手段,天下初定,求的是一个社稷太平,而各异姓王小朝廷与汉国并存,无异于多了很多国家稳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为了追求政权稳固,刘邦做法也许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稳固社稷的最好的办法了。

以上为小编个人看法,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闲话杂说


站在现代人道主义的立场,1项羽杀降的行是更加恶劣的,是反人类的暴行,和他反对的所谓的暴秦一样残暴,以杀降屠城为乐。如果项羽生在21世纪干了这样的事情,肯定会遭到全人类的谴责。这是大屠杀,灭绝人性,是希特勒式的人物。2刘邦杀功臣的行为,放在现代也只是政治斗争,权谋之战,杀了几个人而已,换来的是避免了以后的大战,避免了更多人的死亡。实际上无关紧要,对普通人来说走运了。

如果站在个人成败的角度来说,项羽的行为也是极为恶劣,是个屠夫刽子手。项羽这一路都是杀过来的,他不屑于和别人讲道理,起义时,冲进县衙一刀砍下县令的头,然后手刃县衙内数十人,宋义救赵时,要坐山观虎斗,项羽不同意,冲进帐篷,一刀砍下了宋义的头;

20万秦军降卒只是有些抱怨,直接就给埋了;

攻入咸阳,火烧阿房宫,把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也给杀了;齐国反叛,他攻下一城,屠一城,让本来投降的人又叛变了;楚汉相持数年,他不耐烦了,提出和刘邦单挑,刘邦不干,他直接就把刘邦射翻了;义帝楚怀王,他看着不顺眼直接就给杀了。项羽手起刀落,杀尽心中不平事。他杀人不从天下道义出发,也不从政治利益出发,只从心中的好恶出发。

20万秦军降卒,只是稍有抱怨就被杀了。有人分析说项羽是迫于无奈杀了他们,说他们人太多不和诸侯军一条心,粮草跟不上等等。但是办法总是多于困难,但难道真的只能一杀了之吗?而且杀了真的是最佳的选择吗?刘邦西进灭秦,秦地多有投降,都是相安无事呀?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就在秦国故地,也没有谁反刘邦呀,反而都跟随刘邦出战。项羽一路杀来,失去天下道义人心,虽然百战百胜,势力却越打越小,最后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所以站在他自身成败的立场看,杀降对他的影响也是相当恶劣的。

刘邦也是顺我者昌逆我者死。但是只要是符合刘邦的利益,世俗偏见,道德束缚,尊严身份等通通可以抛开,给你生路。所以刘邦一路走来,天下英才都聚集到了刘邦周围,合力剿灭项羽。在众臣民的拥戴下,刘邦称皇帝。战国诸侯相互提防,相互吞并的常态导致刘邦和所谓“功臣王”不信任,相互提防他们不反又怎么会死?汉初的老实的异性王也是有没削的,大汉100多个侯刘邦一个没杀。王陵之母以死明志令其不得背叛刘邦,纪信等为刘邦而死,这些不都是人心所向吗?。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好应用于这个时代。 刘邦仁慈博爱,深得人心,是天下人的选择,是人心所向的天子。汉家之名于始此。男子汉,好汉等名词仅仅是人们对强汉的怀念吗?


你d感覺


“刘邦诛杀功臣”与“项羽坑杀降卒”,从对后世的影响来看,无疑是刘邦诛杀功臣的影响更大。若但从恶劣程度来考虑,谁更恶劣呢?

(刘邦)

我们先来说说,为什么说“刘邦诛杀功臣”的后世影响更大。

所谓的后世影响,是由两方面产生的:一是在史书上的影响。二是在民间传说中的影响。

史书上所记载的,都是帝王将相的事情;所评价的,也都是帝王将相的事情。老百姓是很少有人去关注的。所以,韩信、彭越、英布这些人被杀,肯定是被史书重点关注的。至于被项羽坑杀的那些降卒,就没人在乎了。

还有,史书都是为胜利者写的。项羽是一个失败者,他的事迹,史书上也就是提一下而已。项羽都只是提一下,那些降卒,就更是提也没人提了。而刘邦是成功者,刘邦的事迹,史书肯定是会大加渲染的。

再说民间传说。有个伟人说过,在阶级社会里,统治者的思想,就是老百姓的思想。统治者怎么说,老百姓就怎么看。统治者对刘邦的事迹大力宣扬,对项羽的事迹不怎么在乎。所以,刘邦诛杀功臣,在民间得到了广为流传。而项羽坑杀降卒的事情,后世知道的却很少。

(项羽)

不过,若说到影响的恶劣程度的话,我认为,项羽坑杀降卒的事情,影响更恶劣一些。

刘邦虽然诛杀功臣,手段太过残忍。但是,因为刘邦所建立的是一个皇权社会,要求中央集权,那些功臣们要造反,刘邦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保持国家统一和稳定,避免老百姓再经受战乱,他诛杀那些挑起战乱的人,也是情有可原的。

而且,严格地说,在刘邦诛杀功臣过程中,手段最恶劣的,并非刘邦,而是吕后。比如吕后杀彭越,彭越向吕后求情,最后却反被吕后杀掉,这是很不厚道的。但这毕竟不是刘邦亲自动手。至于杀英布、陈豨,包括韩信(韩信也是吕后杀的),确实是他们造反了,刘邦不得不带兵讨伐他们。

但项羽就不同了。项羽坑杀降卒,降卒们非常无辜。

为什么说降卒无辜呢?

这些降卒,他们原本是骊山刑徒。当了残暴秦朝的刑徒,被迫去进行无休无止的劳动改造。这是无辜的第一层意思。

后来,秦朝让刑徒们去打仗,参与镇压农民起义。打仗当炮灰,这是无辜的第二层意思。

(章邯)

接着,章邯没和他们有任何商量,就带着他们投降了。这些行为,并不是他们自愿的。这是无辜的第三层意思。

接着他们抱怨项羽对他们不好。这个抱怨也是很正常的。确实项羽只是封了章邯等少数几个人为王,对大多数士兵,并没有当回事。在暴秦那里,还有军功奖励制度。投降了项羽,却什么也没有。再加上之前刘邦做过“约法三章”的好榜样。三方面对比,士兵们抱怨,也是很正常的。士兵们的合理诉求没有得到满足和解释,反而被坑杀了,这是无辜的第四层意思。

就算是抱怨议论,也是只有少数人抱怨议论,并不是所有人抱怨议论。项羽却不管那些人是不是抱怨议论过,一并诛杀。这是无辜的第五层意思。

有这五层意思,项羽坑杀降卒这事,就是天大的冤案。

不仅仅是冤案,而且是惨案。

白起坑杀降卒,已经是让人神共愤了。而且白起被杀的时候,他还认为他的被杀,正是当年坑杀赵国降卒的恶报。项羽却并不吸取教训,还要继续这样干,还要继续制造这样的大惨剧。这不是文明的进步,而是文明的倒退。是人性罪恶最集中的表现。


张生全精彩历史


章邯率20万秦军投降,理论上说,这二十万人已经成为俘虏。

我们无从考量项羽当时的心境,也许他是为了防止这些人降而复叛,也许他是为了以杀戮震慑秦军。


不过从结果上看,就是他杀了20万失去反抗能力的活人。

这个结果,导致无数家庭支离破碎,二十万人埋骨荒野。

这种杀戮,加深了百姓疾苦,与人们所渴望的起义初衷是相悖的,这是一种暴行。

刘邦诛杀功臣,有他自私的一面,为了巩固大汉江山,为了防止功臣作乱,他挥下了屠刀。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卸磨杀驴,确实忘恩负义,不过从长远来看,刘邦避免了战乱的发生。

对于经历了秦末至汉初长期动荡,饱受蹂躏的百姓来说,和平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刘邦的杀戮迎合了百姓的期待,而且,他杀人数量是有限的,基本上都是有的放矢。

相比之下,二人之杀,高下立判。


浮沉于史


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评价历史,必须的有正确的史观,特别是不能认为总体结果是好的,就抛弃老百姓的死活,以及抛弃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关注个人的得失。

凡是必有两面。不管是杀降,还是杀功臣,就看对国家和人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或许还应该放在更长的历史维度。

项羽一次坑杀20万秦军降卒,不管是不是加速了暴秦的崩溃,都是老百姓的深重灾难。就算是加速了秦朝的崩溃,就要杀20万人吗?

这正是是楚怀王一帮人要派刘邦这个“宽厚长者”,而非项羽去进攻关中的重要原因。

从后来关中老百姓的反应来看,他们确实拥戴刘邦,而不支持项羽。

而刘邦杀功臣,特别是杀韩信,则是帝王巩固统治的权术。刘邦是为了避免后来的天下大乱才杀的功臣,也有把握杀了韩信不会导致天下大乱。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是韩信等功臣个人悲剧,没有从根本上危害老百姓。

想一想,古人讲“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爷俩都死在了疆场,这一家子该怎么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