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限制出口,華為技術研究“打水漂”?

1月11日,美國商務部表示不會續簽華為在美子公司的出口許可證,意在禁止華為硅谷芯片子公司向中國傳輸技術。對此,華為表示可能將研發中心遷往美國以外的地方。

北京時間1月11日,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商務部表示不會續簽華為在美子公司(Futurewei Technologies)的出口許可證,意味著這家中國電信巨頭無法將其在硅谷研究的部分技術運回國內,這為華為帶來新的打擊。


美國限制出口,華為技術研究“打水漂”?



據悉,Futurewei雖然規模不算龐大,但目前在職的工程師已經達到了700人,並且自2014年以來就持有出口許可證。

報道稱,美國商務部去年6月致函Futurewei,稱出於國家安全考慮,打算拒絕續簽其自2014年以來持有的出口許可證。華為舊的許可證於2018年4月到期。

出口禁令會影響華為的部分業務。被否決的許可證涵蓋電信技術和軟件出口,包括高速數據傳輸技術。這項技術的業務預算超過1600萬美元,涉及超過40名全職員工。

但據知情人稱,美國商務部此舉對華為子公司不會造成致命打擊,因為其從美國出口的大部分技術並不需要出口許可證。

華為對美國商務部的舉措提出異議,但與此同時,相關技術的出口已被禁止。Futurewei去年7月致信美國商務部,稱美國商務部援引國家安全理由毫無依據,這些技術在美國以外已經廣泛運用。公司表示,如果申請未獲批准,可能將研發中心遷往美國以外的地方。


舉步維艱的華為

從全球範圍來看,美國毫無疑問是一個非常誘人的市場,龐大的市場規模和高端的用戶人群,意味著強大的消費能力。沒有任何人願意放棄這樣好的一塊市場,對於華為來說也是如此。


美國限制出口,華為技術研究“打水漂”?



事實上,華為在美國市場已經佈局了10多年。據相關報道顯示,目前華為在美國包括華盛頓特區及華盛頓州等共有 3 處辦公場所,主要負責與亞馬遜、微軟等企業進行渠道合作,同時也為一些合作伙伴提供通訊業務的服務。

另一方面,華為還在硅谷具有千餘人的研發中心。其中最大的研發中心位於聖克拉拉,數百名工程師和科學家正在從事無線網絡技術到芯片設計的各種工作。位於聖地亞哥的華為研發中心專注於智能手機等消費產品。此外,華為在西雅圖、波士頓、達拉斯、新澤西和北卡羅萊納等地區附近都設有研發辦公室,研究的方向分別是雲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無線網絡技術和半導體等。除此之外,華為還通過資助與美國高校中領先的實驗室建立聯繫,最著名的就是創新研究計劃(HIRP)。

由此可見,華為對於美國市場的期待和投入可謂非常大。然而作為全球知名的通信設備廠商,華為在美國市場的處境卻非常尷尬,甚至可以說是舉步維艱。

早在6年前,美國國會就發表報告聲明稱華為設備會對美構成國家安全威脅,令其禁止在美國銷售電信設備。而在今年年初,華為打算重返美國市場,但最終因為美國政府的阻撓而告吹,以至於也傳出華為將全面推出美國市場的消息。雖然最後華為出面否認,但這樣反映出華為進退兩難的處境。


美國限制出口,華為技術研究“打水漂”?



在正在舉辦的CES2019展會上,華為宣佈MateBook 13筆記本以及MediaPad M5 Lite平板將在本月登陸美國市場。

而就在華為宣佈再次登陸美國市場幾天之後,美國商務部表示不會續簽華為在美子公司(Futurewei Technologies)的出口許可證,這使得華為在美國市場又蒙上了一層陰影。

懸著的靴子即將落地?

此次華為子公司事件並不是一個孤立事件,其背後則是美國不斷強化對關鍵技術和相關產品的出口管制,懸在半空的靴子即將落地。

早在去年11月19日,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署(BIS)出臺了一份針對關鍵技術和相關產品的出口管制框架,重點針對微處理器、人工智能(AI)、深度學習、機器人等14項關鍵技術,並開始對些新興技術的出口管制面向公眾徵詢意見。

去年12月13日,金融時報曾報道,2018年初一份遭到外洩的美國國家安全會議(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備忘錄顯示,華盛頓對於中國的 5G 優勢深感憂心,認為美國快要輸掉競賽,而取得 5G 科技、市佔領先者,對稱霸科技將有極大優勢。此後便接連出現了對華為5G的封堵行為,以打壓中國5G。


美國限制出口,華為技術研究“打水漂”?



雖然該提議的公眾評論期在1月10日已經結束,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措施出臺,但是從對華為子公司的表態來看,美國強化關鍵技術管制已經成為大概率事件。

實際上,除了華為之外,國內集成電路產業內很多公司都在美國設有研發中心,建立研發團隊。這樣做的好處,首先就是人才招聘問題,如果在國內進行研發,很難吸引到核心人才。另一方面,國內創業企業團隊,很多也來自美國硅谷。如果美國對關鍵技術限制措施出臺,那麼對於國內集成電路產業將會造成不小影響。

對華為將造成什麼影響?

除去美國市場來看,華為在海外已經建立了16個研究所,分佈在美、英、德、法、俄等國家。早在1999年,華為就已經在俄羅斯設立了數學研究所,吸引頂尖的俄羅斯數學家來參與華為的基礎性研發。進入21世紀後,華為設立海外分支機構、吸引人才的力度也是有增無減。

對於華為而言,美國子公司及研究中心,只是其全球佈局的一部分。上面的表述中也可以看出,美國商務部此舉對華為子公司不會造成致命打擊,因為其從美國出口的大部分技術並不需要出口許可證。而華為也表示,如果申請未獲批准,可能將研發中心遷往美國以外的地方。

話雖如此,美國商務部此次的動作卻非常具有象徵意義。今年早些時候,負責監管華為資助的研究項目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Michael I. Jordan就表示,華為的資助“沒有附加任何條件”。但同時他也表示,華為對於在美國開展研究項目變得更加謹慎。


美國限制出口,華為技術研究“打水漂”?



而此次華為美國子公司事件,也釋放出了美國強化關鍵技術的“信號”,這對於2019年的中美科技競爭早早地定了一個“基調”。可以預見到,在2019年中美科技競爭有可能進一步惡化。

根據之前的報道,在華為的50家核心供應商中,有18家為美國公司,分別為:Qualcomm(高通)、DHL(敦豪)、Analog Devices(亞諾德半導體)、Amphenol(安費諾)、Broadcom(博通)、Keysight(是德科技)、intel(英特爾)、Micron(美光)、Microsoft(微軟)、Neo Phontonics(新飛通)、ON Semiconductor(安森美半導體)、Oracle(甲骨文)、Qorvo、Seagate(希捷)、Synopsys(新思科技)、Xilinx(賽靈思)、 Texas Instruments(德州儀器)以及Western Digital(西部數據)。

對於中國企業而言,被人“掐脖子”的問題依舊非常嚴峻……

那麼,我們又將如何應對呢?借用任正非的一句話,內功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抗住外部壓力要靠內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