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被称为全中国最博学的人,梁启超等人自叹不如,他就是陈寅恪

陈寅恪,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著名诗人陈三立之子,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孙。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四书五经,广泛阅读历史、哲学典籍。 从1902年到1925年这段时间里,他奔赴多国求学,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者所推重。

此人被称为全中国最博学的人,梁启超等人自叹不如,他就是陈寅恪

陈寅恪

1925年,陈寅恪回国。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其“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人为导师,人称清华四大国学大师。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认为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梁启超也很尊重他,虚心地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他们都曾极力向校方举荐他。1926年6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陈寅恪的学生姜亮夫曾回忆道:“ 陈寅恪先生广博深邃的学问使我一辈子也摸探不着他的底。…… 听寅恪先生上课,我不由自愧外国文学得太差。他引的印度文、巴利文及许许多多奇怪的字,我都不懂,就是英文、法文,我的根底也差。所以听寅恪先生的课,我感到非常苦恼。”由此可见他不愧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此人被称为全中国最博学的人,梁启超等人自叹不如,他就是陈寅恪

陈寅恪

就是这样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对于爱情也有着他独特的看法。陈寅恪将爱情分为五等:“第一等,情之最上者,世无其人,悬空设想,而甘为之死,如《牡丹亭》之杜丽娘是也;第二等,与其人交识有素,而未尝共衾枕者次之,如宝、黛是也;第三等,曾一度枕席而永久纪念不忘,如司棋与潘又安;第四等,又次之,第五等,最下者,随处接合,惟欲是图,而无所谓情矣。”实际上,陈寅恪在感情上确实有天赋,这也是他能在自己变成大龄剩男之际依旧不急不慢的原因。也就是在他36岁的时候,遇到了他的终身伴侣,唐筼。两人相见倾心,于1928年,38岁的陈寅恪和30岁的唐筼顺利地走进了婚姻殿堂。仿佛天注定的缘分,一对大龄剩男剩女,从此相知相守,相伴一生。他们风雨同舟,即使之后陈寅恪壮年失明,唐筼依然陪伴着他,做他的眼睛,一起生活,一起做学问,直至1969年,这对恩爱夫妻携手西去。

此人被称为全中国最博学的人,梁启超等人自叹不如,他就是陈寅恪

陈寅恪与爱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