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被稱為全中國最博學的人,梁啟超等人自嘆不如,他就是陳寅恪

陳寅恪,江西義寧(今修水縣)人,1890年7月3日生於湖南長沙,1969年10月7日卒於廣州,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著名詩人陳三立之子,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孫。陳寅恪少時在南京家塾就讀,在家庭環境的薰陶下,從小就能背誦四書五經,廣泛閱讀歷史、哲學典籍。 從1902年到1925年這段時間裡,他奔赴多國求學,在留學期間,他勤奮學習、積蓄各方面的知識而且具備了閱讀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種語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學的工具,他國學基礎深厚,國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見解,多為國內外學者所推重。

此人被稱為全中國最博學的人,梁啟超等人自嘆不如,他就是陳寅恪

陳寅恪

1925年,陳寅恪回國。這時,清華學校改製為大學,設立國學研究院,其“基本觀念,是想用現代的科學方法整理國故”。聘任當時最有名望的學者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等人為導師,人稱清華四大國學大師。當時的研究院主任吳宓很器重他,認為他是“全中國最博學之人”。梁啟超也很尊重他,虛心地向人介紹:“陳先生的學問勝過我。”他們都曾極力向校方舉薦他。1926年6月,他只有36歲,就與梁啟超、王國維一同應聘為研究院的導師,並稱“清華三巨頭”。陳寅恪的學生薑亮夫曾回憶道:“ 陳寅恪先生廣博深邃的學問使我一輩子也摸探不著他的底。…… 聽寅恪先生上課,我不由自愧外國文學得太差。他引的印度文、巴利文及許許多多奇怪的字,我都不懂,就是英文、法文,我的根底也差。所以聽寅恪先生的課,我感到非常苦惱。”由此可見他不愧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

此人被稱為全中國最博學的人,梁啟超等人自嘆不如,他就是陳寅恪

陳寅恪

就是這樣一個博學多才的人,他對於愛情也有著他獨特的看法。陳寅恪將愛情分為五等:“第一等,情之最上者,世無其人,懸空設想,而甘為之死,如《牡丹亭》之杜麗娘是也;第二等,與其人交識有素,而未嘗共衾枕者次之,如寶、黛是也;第三等,曾一度枕蓆而永久紀念不忘,如司棋與潘又安;第四等,又次之,第五等,最下者,隨處接合,惟欲是圖,而無所謂情矣。”實際上,陳寅恪在感情上確實有天賦,這也是他能在自己變成大齡剩男之際依舊不急不慢的原因。也就是在他36歲的時候,遇到了他的終身伴侶,唐篔。兩人相見傾心,於1928年,38歲的陳寅恪和30歲的唐篔順利地走進了婚姻殿堂。彷彿天註定的緣分,一對大齡剩男剩女,從此相知相守,相伴一生。他們風雨同舟,即使之後陳寅恪壯年失明,唐篔依然陪伴著他,做他的眼睛,一起生活,一起做學問,直至1969年,這對恩愛夫妻攜手西去。

此人被稱為全中國最博學的人,梁啟超等人自嘆不如,他就是陳寅恪

陳寅恪與愛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