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笔记」疯狂的追求——《爆裂鼓手》

「电影笔记」疯狂的追求——《爆裂鼓手》

「电影笔记」疯狂的追求——《爆裂鼓手》
「电影笔记」疯狂的追求——《爆裂鼓手》

在音乐的世界里,不只有音乐。美妙的乐曲,配以电影独特的镜头语言,讲述音乐人的心路历程,注定带给受众强大的心灵震撼。在为数不多的音乐电影导演中,年轻的达米恩·查泽雷是值得我们记住的。《爆裂鼓手》、《爱乐之城》这两部世界瞩目的获奖佳片正是他的代表作。

「电影笔记」疯狂的追求——《爆裂鼓手》

《爆裂鼓手》来自于达米恩·查泽雷的亲身经历。在魔鬼训练与励志青年的故事情节之下,充斥着鼓手与教授之间的心理较量,这种戏剧张力直到影片最后一刻才被打破。我们以人物心理发展为线索对本部电影进行解读。

梦想男孩VS暴戾教授

19岁的内曼是音乐学院一年级的学生,在学校里一个普通的乐团里担任替补鼓手。他一直梦想成为像查理·帕克那样的顶尖鼓手,为此他每天晚上都会独自一人在教室里拼命练习。

「电影笔记」疯狂的追求——《爆裂鼓手》

一天晚上,当他正在埋头苦练时,门口突然出现了一个人——音乐学院里声名显赫的弗莱彻教授。让他没想到的是,正是这次偶遇让他被选入了弗莱彻指导的顶尖乐团。

「电影笔记」疯狂的追求——《爆裂鼓手》

这次入选让性格内向的内曼信心大增,兴奋之余,他第一次向喜欢的女生发出了约会邀请。

「电影笔记」疯狂的追求——《爆裂鼓手》

然而在正式的排练场,内曼第一次见识到了弗莱彻教授粗暴的训练风格。弗莱彻训练要求极为严格,脾气怪异,他不能容忍任何一点失误,而处罚学生的手段就是无底限的人格侮辱与打骂。

「电影笔记」疯狂的追求——《爆裂鼓手》

而且排练前弗莱彻教授对内曼家庭背景的关心成了辱骂内曼的内容来源。内曼一下子从自信的高峰落到了谷底,泪水在脸颊上流淌。

「电影笔记」疯狂的追求——《爆裂鼓手》

【心理解读】

其实,从打鼓技巧上来说,内曼并非特别优秀。在原来的乐队中,他也只是后补乐手。但他为什么会被弗莱彻教授选中呢?

首先,内曼性格腼腆,平时朋友不多,和父亲相依为命。这样的孩子自信心不足,遇到问题喜欢自我归因,所以比较容易控制。

其次,内曼那天晚上一个人在教室苦练,说明他心中有梦想,愿意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经受得住弗莱彻的魔鬼训练。

控制与服从

为了向弗莱彻证明自己的能力,内曼比以往更加刻苦地投入到训练中。双手被鼓棒磨出了血泡,变成老茧,再磨破流血,充满汗水的面庞在激烈的鼓声中抽搐变形。

「电影笔记」疯狂的追求——《爆裂鼓手》
「电影笔记」疯狂的追求——《爆裂鼓手》

内曼此刻只有一个目标:苦练鼓技,赢得弗莱彻的认可,获得乐团的核心鼓手地位。

【心理解读】

对内曼及其他乐手来说,弗莱彻就是乐团甚至是整个音乐学院的权威,乐手们如果想要出人头地、取得成就,首先就要获得弗莱彻的认可。这种对权威的极度崇拜和绝对服从,使他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忍受着弗莱彻的暴躁与喜怒无常。

弗莱彻似乎也非常享受这种权威意志下的控制权,每一次对乐手的训斥和挑衅都让他获得了无比的满足。而他对演奏技巧无比挑剔的极高要求也迫使学生自觉地加强练习,学生的优异表现自然也带给了弗莱彻更多的荣耀。所有人都认为,弗莱彻的魔鬼训练是训练乐手成才的最有效方式。在这种信念的掩盖下,弗莱彻更加放肆无忌惮地用言语和行为打击着乐手的自尊。

反抗与超越

由于在校际乐团比赛中的出色表现,内曼成功赢得了自己在乐团里的核心鼓手地位,而弗莱彻对他的态度也逐渐变得好起来了。内曼有些洋洋自得,在跟家人晚餐时,他自豪地向大家介绍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不过好象家人似乎对体育更感兴趣,这也让内曼更加觉得,只有弗莱彻才是理解并成就自己的人。

「电影笔记」疯狂的追求——《爆裂鼓手》

可是突然事态有了变化,弗莱彻又选了一名新的备用鼓手加入了乐团,内曼突然感受到了自己的危机。

「电影笔记」疯狂的追求——《爆裂鼓手》

但是这次,内曼没有像往常那样简单服从,他为了自己的权力提出了抗争,而弗莱彻毫不在意。这件事刺激了内曼,他更加执著地沉迷于练习之中,甚至中断了与女友的交往。

在一次重要的比赛中,内曼因车祸而差点没赶上。当弗莱彻决定换鼓手时,内曼却发疯地冲着弗莱彻吼道:“我才是核心!”

「电影笔记」疯狂的追求——《爆裂鼓手》

满脸是血的内曼冲上了舞台,尽管他尽了全力,可是颤抖的双手连鼓棒都拿不起来。当弗莱彻临时终止了演奏,抛下一句“你完了”的时候,内曼的情绪完全失控。他直接将弗莱彻扑倒在地,他对弗莱彻的崇拜完全变成了愤怒。

「电影笔记」疯狂的追求——《爆裂鼓手》

【心理解读】

情感与成就感是人的两大心理支柱。如果把健康的心理系统用一个圆形来展现的话,情感与成就感就是其中的两个半圆。不同的性别、不同的个性,这两个版块所占有的比例不同。男生的事业心比较重,所以成就感占的比例会多一些;女性比较感性,所以情感占主导。但是无论哪一种,情感支撑都不可或缺。

弗莱彻的训导已经让内曼放弃了所有的情感,所有的心理能量全部寄托在成就感上,而他的成就感唯一来源就是获得弗莱彻认可。为了这个目标,他已经变得近乎疯狂。所以当他这根心理支柱突然崩塌时,他的负面情绪彻底暴发。

这起事件引发学校的关注,加上弗以前调教的学生因不堪高压训练而患抑郁症自杀一事,导致弗莱彻丢了大学的工作,而内曼也消沉了几个月,直到他在酒吧再次遇到了弗莱彻。弗莱彻友好地向内曼打招呼,并坦言他所采用的方式是为了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潜力。内曼再次被打动了。弗莱彻告诉内曼,近期他会组织一个乐团参加 JVC的开场演出,表现出色的选手将会成为林肯中心的核心乐手,他希望内曼能来参加。内曼心存感激地接受了邀请。

「电影笔记」疯狂的追求——《爆裂鼓手》

当演出即将开始时,内曼突然发现本次演出的曲目根本不是弗莱彻之前所说的Whiplash,他手里根本没有这张曲谱。

「电影笔记」疯狂的追求——《爆裂鼓手》

指挥台上,弗莱彻轻蔑而得意地向内曼瞟了一眼,一种复仇的快感在他内心荡漾。

「电影笔记」疯狂的追求——《爆裂鼓手》

演出失败了,内曼一个人低着头走下了台。这次也许他真的完了,他的爵士鼓之梦彻底破碎了。内曼沮丧地走到后台,迎接他的是父亲的一个拥抱。

「电影笔记」疯狂的追求——《爆裂鼓手》

正是这个拥抱让内曼突然有了新的领悟:我要用自己的实力向观众证明我的价值,而不是只为得到弗莱彻的认可。于是他不顾众人异样的眼光,重返舞台,自顾自打起鼓来。

「电影笔记」疯狂的追求——《爆裂鼓手》

而乐队团友也在他的带动下演奏起来。精彩绝伦的演技让观众乃至弗莱彻也为之征服,终于,他凭一己之力,完成了这首超高难度的乐曲,登上鼓技的巅峰。

最后内曼与弗莱彻的微笑对视的一刻,让我们看到了内曼的绝地重生,也看到了这场师生对决之战的最终结局。

「电影笔记」疯狂的追求——《爆裂鼓手》

感 悟

01

励志故事与暗黑童话

有人说《爆烈鼓手》像是一部暗黑童话。传统励志故事里,总有一个天赋异禀的学生和一个温情智慧的导师,在导师的关怀、教导下,男主历经重重磨难,终于走向成功。我们为这样的圆满结局而感动,因为童话总能弥补现实中的缺失。但《爆烈鼓手》恰恰给了这种传统励志故事一鞭子:现实的成功之路远比童话要残酷得多。痛苦与欺骗,屈辱与争斗无处不在。要想在各种危难中脱颖而出,强大的心理承受力是最重要的基石。

02

寓意深刻的片名

电影的英文片名很有讲究,《Whiplash》意为“鞭打、鞭策”。既是片中乐团一直在练习的乐曲,也暗指弗莱彻极具争议的教育方式。而在爵士鼓中也有一种名叫“Whiplash”的技法:将手臂和鼓棒像一条鞭子一样甩出去,并用鼓棒一半左右的长度抽在军鼓的鼓边和鼓面上,声音效果爆裂异常。中文片名译作《爆裂鼓手》则是更为具象化了这种表达。

03

关于教育方式

最后小编以教育工作者的身份谈谈自己对影片中魔鬼训练方式的看法。对于偏技巧性的训练来说,熟能生巧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一定强度的逼迫和训练确实有突破能力极限的效果。钢琴家郎朗小时侯也有过一段艰苦的练琴历程,这几乎是每一位音乐大师的必经之路。但是我不能认同的是,将人格侮辱和打压学生的自尊作为激发学生斗志的主要方式。每个人的性格特质不同,心理承受度各不相同。健全的人格应该建立在成就感与情感的共同基础之上。如果让孩子们为了获取优异成绩而放弃所有的情感(包括亲情、友情与爱情),就会像片中的另一个乐手Sean Casey那样,当他达到自己人生的巅峰——成为林肯中心首席乐手后因长期抑郁而自杀。

教育的前提,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才,而不只是把他们变成弹琴的疯子。

如果失去应有的人际关系与情感支撑,即使获得事业的成功也很难获得人生的幸福感。

「电影笔记」疯狂的追求——《爆裂鼓手》

心灵柯南心理电影沙龙,每月数次线下沙龙体验,邀请台湾心理专家全程专业解析。同时线上影片推荐与心理学美文分享,请扫码关注公众微信号:xinlingkenan。

如需查看近期活动详情,请关注本公众微信号后,在活动日历中查询。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另一位天才琴童的电影故事《闪亮的风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