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中张巡誓死保卫的睢阳,如今的商丘!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三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后世史家均认为安史之乱不但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且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安史之乱中张巡誓死保卫的睢阳,如今的商丘!

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张巡,(709年-757年),唐朝著名将领,祖籍蒲州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出生于邓州(今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寺北张)人。天宝十五年(755年),安史之乱中,张巡在以真源(今安徽亳州西)县令的身分,起兵守雍丘(今河南杞县),抵抗安史之乱的燕军,至德二载(757年),移守睢阳(今河南商丘),与太守许远共同作战,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城破被俘,英勇就义。他以区区两县几千兵力,苦守雍丘、睢阳,二个孤城近二年,显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唐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


安史之乱中张巡誓死保卫的睢阳,如今的商丘!


商丘,简称“商”或“宋”,河南省地级市,位于豫鲁苏皖四省辐凑之地,素有"豫东门户"之称。商丘自古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隋唐大运河横贯全境,陇海铁路与京九铁路的普铁高铁、连霍高速与济广高速均在此交会,是国务院规划建设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庆绪杀其父安禄山,接掌大权。安庆绪又命尹子奇为河南节度使进攻睢阳,妄图向江、淮方向发展,夺取富庶的江淮财赋重地。正月二十五日,尹子奇率领妫州、檀州及同罗、突厥、奚族等兵,与杨朝宗部会合,共十几万大军向睢阳进攻。睢阳太守许远探知后,忙向在宁陵的张巡告急。睢阳地处进入江淮的要冲,万一失守,江淮一带便不保。于是,张巡闻讯后,决定放弃宁陵,率兵与许远合兵,共守睢阳。张巡仅有三千余士兵,到睢阳与许远合兵后,共有六千八百兵。

燕军全力攻城。张巡亲自督战,激励将士,昼夜苦战,有时一日二十余战,仍然精力不减。许远见张巡智勇兼备,请求张巡主理一切军务,自愿处其下。张巡接受了请求。从此以后,二人分工,许远负责调军粮、修战具等后勤工作,作战指挥权都交给了张巡。两人密切配合,使燕军久攻不下,只能围而不攻。守城期间,城中大将田秀荣与燕军私通。有人把消息告知许远。经许远核实,告知张巡。张巡将田秀荣召至城上,斩首示众。

后,燕军攻城不下,乘夜退去。尹子奇连夜遁逃,张巡初战告捷,全军士气大振。睢阳守军连战十六日,擒获燕军将领六十余名,杀敌两万余人。胜利后,守军获车马牛羊甚多,张巡将之全部分给将士,自己丝毫不要。城中守军对他更加忠心,杀敌更用命。唐肃宗闻得捷报,下诏拜张巡为御史中丞、许远为侍御史、姚訚为吏部郎中。

睢阳被围日久,城中可食之物已经吃尽。有人建议放弃睢阳,向东撤退。张巡和许远商议,认为:“睢阳,江淮之保障,若弃之去,敌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且我众饥羸,走必不达。古者战国诸侯,尚相救恤,况密迩群帅乎!不如坚守以待之。”(睢阳是江、淮地区的屏障,若弃城撤退,燕军必然长驱南下,侵占江淮地区。再说我军士兵饥饿劳累,撤退必定走不脱。战国时各诸侯还会还互相救援,况且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朝廷军队的将帅!不如固守待援)十月初九,燕军攻上城头,将士们已经疲病得不能战斗了。张巡向西面拜了两拜,道:“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敌!”随后,睢阳终于被燕军攻破。

张巡、许远都被俘虏。部下见到张巡,无不恸哭,张巡说:“安之,勿怖,死乃命也。”尹子奇见到张巡后,问道:“闻公督战,大呼辄眦裂血面,嚼齿皆碎,何至是?”张巡答道答:“吾欲气吞逆敌,顾力屈耳。”尹子奇大怒,用刀撬开张巡的嘴巴,只见嘴里仅有牙齿三四颗。张巡骂道:“我为君父死,尔附敌,乃犬彘也,安得久!”尹子奇佩服张巡的气节,本想不杀他,但有部下劝止道:“彼守节者也,终不为用。且得士心,存之,将为后患。”于是,尹子奇用刀子胁迫张巡投降。张巡始终不肯屈服。其余大将三十六人,无一愿降。于是尹子奇把张巡与南霁云、雷万春、姚訚等三十六人全部杀害。张巡临刑前,神色自若,面不改色,慷慨赴难,时年四十九岁。许远则被押送往洛阳,在途中被杀。

睢阳破城七天后被唐军收复。十天以后,唐军组织大反攻,广平王李俶一举收复东都洛阳(当时为安史燕军的大燕都城)。

睢阳之战,张巡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之下,面临强敌,临敌应变,屡屡制胜。从757年1月开始,到757年10月陷落,张巡用不足万人守军,在睢阳苦守了十个月,有力地牵制了燕军;若算上在雍丘之战、宁陵之战,则共与燕军共对抗了二十一个月。史书载,共经历大小四百多战,斩叛将三百余人,累计歼敌人十余万。由于张巡的坚守,阻挡了燕军南下,使得富庶的江淮地区得以保全,保住唐朝的税赋重镇;此外牵制了大量叛军,又为唐军组织战略反攻赢得了宝贵时间。当时的翰林学士李翰等人认为:巡蔽遮江淮,沮敌势,天下不亡,其功也。

整个长江黄河之间基本为平原,十几万叛军完全可以打其他地方,东边过济宁入徐州乃至下扬州,中部过许昌下长江,都有很多路可以劫粮抢城。为何十几万叛军这么傻,非要在几个小城耗上一年功夫,损兵折粮无数,最后也只得到一座空城?

宋州睢阳位於中原(河洛地区)南下江淮的必经之道,陆路干道和水路(大运河)都从它城下经过,是绕不开的,叛军的目的不是劫掠当流匪,而是要夺取政权,流匪可以绕,它绕不得,山东地区和河南中南部还在唐手中,而睢阳刚好卡在中间,捍卫后面的江淮。叛军绕了后勤补给会废掉,会被唐军在徐、毫地区包饺子。它只能逐步推进。任何军事作战,除了无根据地流动战,分兵和绕道都是兵家大忌,特别是在自己的后路上留个硬钉子,是关门打狗之势。

当时,朝廷仅剩下长江、淮河流域的赋税支撑着,睢阳位于大运河的汴河河段中部,是江淮流域的重镇,如果失守,运河阻塞,后果不堪设想。张巡、许远守睢阳,兵力最多时也不满7000,前后400余战,竟然歼灭叛军12万人。睢阳坚守10月之久,在此其间朝廷不断地得到江淮财赋的接济,已完成了恢复、准备到反攻的过程,前一个月已收复西京长安,在睢阳陷落后10天又收复了东京洛阳,叛军再也无力南下。唐朝天下得以保全,全仗睢阳坚守10月之久。

张巡死后,唐肃宗下诏,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许远荆州大都督,封其为邓国公,史称张中丞;赠张巡妻为申国夫人,赐帛百;又宠张巡子孙,拜张巡儿子张亚夫为金吾大将军;又免除雍丘、睢阳徭役、兵役两年。大中年间,更将张巡的画像置于凌烟阁上。此后,历代仍有对张巡加封。

由于张巡、许远睢阳保卫战影响深远,所以历代不少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纷纷来到商丘凭吊吟咏。王安石赞颂张巡、许远:“两公天下骏,天地与腾骧,就死得处所,至今犹耿光。”文天祥颂扬:“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