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巡:安史之乱中誓死不降却不宜宣扬的大忠臣

张巡:安史之乱中誓死不降却不宜宣扬的大忠臣

光扬于史册,龟鉴于人伦

今天壮着胆子写一个开博以来最难写的人物,他便是唐人张巡,对这个人,喜欢历史人的应该知道,但无论是史家还是民间,对他的评价却见仁见智,说这话是温柔的,准确说,对他的评价于公视为忠臣,于私指责其惨无人道,因为其中涉及到人伦惨绝的“人吃人”现象。

正因为这一现象,历史在绝大部分的时间中,对他是不冷不热,似乎是个边缘人物,从内心来说,他实在是个不好评价之人,因此,虽然哪个朝廷都认为是个大忠臣,却也是个不宜宣扬之人。但他在我心中,不仅是忠臣,还是英雄,还是个无论什么赞美之词加之都不为过的中华民族之魂。

张巡,山西永济人。唐开元进士,授清河县令,安史之乱时,起兵守雍丘,抵抗叛军。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军南侵江淮屏障睢阳,张巡与许远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前后交战四百馀次,使叛军损失惨重。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江淮地区,保障了唐朝东南的安全。最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

张巡:安史之乱中誓死不降却不宜宣扬的大忠臣

当那“渔阳鼙鼓动地来”时,张巡深知睢阳的战略地位,失则江淮尽失,守则大唐屏障,所以,率数千兵将会同城中数万百姓死守不退,为大唐拖住了胡兵,赢得了时间和空间,唐王朝最后能反败为胜,张巡居功至伟。

在那守城的十个月的时间里,后援无继,食物吃尽,但张巡依旧誓死不降,于是,只好以人相食为继。

《旧唐书 张巡传》载:“尹子奇攻围既久,城中粮尽,易子而食,析骸而爨,人心危恐,虑将有变。巡乃出其妾,对三军杀之,以飨军士。曰:诸公戮力守城,一心无二,经年乏食,忠义不衰。巡不能自割肌肤,以啖将士,岂可惜此妇,坐视危迫。”

就是说,张巡首先是把自己的爱妾“以飨军士”, 这就是历史著名的“杀妾飨士”之典出处。太守许远也把自己家的僮仆拉出来杀了,给军队吃。区区一个小妾,几个僮仆岂能填饱一千多士兵饥肠辘辘的肚子,最后,终于更惨烈的出来了。军队开始吃小孩,接着吃妇女老弱病残。

张巡:安史之乱中誓死不降却不宜宣扬的大忠臣

《新唐书》载:“被围久,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人知将死,而莫有畔者。城破,遗民止四百而已。”《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均有类似记载,只是司马光只说是城破时“所馀才四百人”而没有说吃了多少人。但吃人之事是确凿无疑的。

最终,城还是被攻陷,张巡的表现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他大骂贼寇,言:“我为君父义死,尔附逆贼,犬彘也,安能久哉!”于是被害。

经过岁月冲刷和社会变迁,张巡这个名字被大部分人遗忘,却也被一部分人永远仰望。随着时代的转变,时至今日,张巡的功绩正在被世人渐渐抹杀或质疑,而其罪过却被日益放大和谴责。张巡的功罪之议辩纷纷,成滋蔓之势。张公在天之灵睹此,必不安息。

张巡:安史之乱中誓死不降却不宜宣扬的大忠臣

于今人来看,张巡有功有罪,功至“守一城,捍天下。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罪至吃人,功至伟而罪至大。张巡事件做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例存在。特殊时代特殊环境之下出现的特殊人物所为的特殊之事。

我觉得,除了当时睢阳城里的百姓以外,那些其它吃饱了撑的人,都没有责难张巡的资格。倘若清谈能退敌,张巡何须死睢阳?如果张巡当时就撤退,你们会不会说他是胆小畏敌?若叛军南下,则又是一次五胡乱华,开城投降,然后让胡人进来烧杀屠城就是你的良心?

史思明部下兵将是安史叛军中最残暴的队伍,每攻陷郡城,都杀光老弱男丁,以壮丁为挑夫,把妇女奸淫殆遍,凶淫无比。弹尽粮绝之时,为了守城,士兵都没得吃,怎能顾得上百姓,这也不排除百姓之间相食,怎能把全部责任都怪罪到张巡一个人身上,假如百姓是被逼的,难道不会内乱?还能仅以一千多兵抵抗叛军几万?还能坚守数月而不失守?可见军民是一致对外。以大我牺牲小我的,实属无奈之举。

张巡:安史之乱中誓死不降却不宜宣扬的大忠臣

张巡,古往今来因为不得已吃人的事,成了一个有争议的人,一个不能,也不敢宣传的人,悲哉。

另外,我觉得张巡的形象还是正面的。他用自己、手下将士和三万百姓的生命,换来天下的转危为安,要不是张巡死守睢阳,胡人南下,天下大乱,死的人会更多,古代久战,必有饥荒,死者何止百万。

在后人对张巡的质疑中,以清王夫之可为代表,“君子于此,唯一死而志事毕矣。若巡者,知不可守,自刎以徇城可也。”意思就是到了这步危难田地,知不可守,不要死守,自杀殉国完事,也不能犯吃人的罪过。此见识未免显得迂腐。

唐朝韩愈对于当时世人非议张巡有很中肯,也很公允的评价:“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宋人徐钧曾有诗云:”析骸易子守孤城,六万惟馀四百人。生道杀民民不怨,千年庙食尚如新。”,这诗很能说明问题,也是我对张巡的认识。

张巡:安史之乱中誓死不降却不宜宣扬的大忠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