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中張巡誓死保衛的睢陽,如今的商丘!

安史之亂,是唐代於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發生的一場政治叛亂,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造成唐代藩鎮割據。由於發起叛唐者乃是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安史之亂歷時七年零三個月,雖然亂事最終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後世史家均認為安史之亂不但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而且對中國後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對外關係的發展均產生極為深遠而巨大的影響。


安史之亂中張巡誓死保衛的睢陽,如今的商丘!

司馬光《資治通鑑》:“(安史之亂爆發之後)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塗炭,無所控訴,凡二百餘年。”

張巡,(709年-757年),唐朝著名將領,祖籍蒲州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出生於鄧州(今河南省鄧州市彭橋鎮寺北張)人。天寶十五年(755年),安史之亂中,張巡在以真源(今安徽亳州西)縣令的身分,起兵守雍丘(今河南杞縣),抵抗安史之亂的燕軍,至德二載(757年),移守睢陽(今河南商丘),與太守許遠共同作戰,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城破被俘,英勇就義。他以區區兩縣幾千兵力,苦守雍丘、睢陽,二個孤城近二年,顯示了傑出的軍事才能。唐追贈張巡為揚州大都督。


安史之亂中張巡誓死保衛的睢陽,如今的商丘!


商丘,簡稱“商”或“宋”,河南省地級市,位於豫魯蘇皖四省輻湊之地,素有"豫東門戶"之稱。商丘自古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和商賈雲集中心,隋唐大運河橫貫全境,隴海鐵路與京九鐵路的普鐵高鐵、連霍高速與濟廣高速均在此交會,是國務院規劃建設的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慶緒殺其父安祿山,接掌大權。安慶緒又命尹子奇為河南節度使進攻睢陽,妄圖向江、淮方向發展,奪取富庶的江淮財賦重地。正月二十五日,尹子奇率領媯州、檀州及同羅、突厥、奚族等兵,與楊朝宗部會合,共十幾萬大軍向睢陽進攻。睢陽太守許遠探知後,忙向在寧陵的張巡告急。睢陽地處進入江淮的要衝,萬一失守,江淮一帶便不保。於是,張巡聞訊後,決定放棄寧陵,率兵與許遠合兵,共守睢陽。張巡僅有三千餘士兵,到睢陽與許遠合兵後,共有六千八百兵。

燕軍全力攻城。張巡親自督戰,激勵將士,晝夜苦戰,有時一日二十餘戰,仍然精力不減。許遠見張巡智勇兼備,請求張巡主理一切軍務,自願處其下。張巡接受了請求。從此以後,二人分工,許遠負責調軍糧、修戰具等後勤工作,作戰指揮權都交給了張巡。兩人密切配合,使燕軍久攻不下,只能圍而不攻。守城期間,城中大將田秀榮與燕軍私通。有人把消息告知許遠。經許遠核實,告知張巡。張巡將田秀榮召至城上,斬首示眾。

後,燕軍攻城不下,乘夜退去。尹子奇連夜遁逃,張巡初戰告捷,全軍士氣大振。睢陽守軍連戰十六日,擒獲燕軍將領六十餘名,殺敵兩萬餘人。勝利後,守軍獲車馬牛羊甚多,張巡將之全部分給將士,自己絲毫不要。城中守軍對他更加忠心,殺敵更用命。唐肅宗聞得捷報,下詔拜張巡為御史中丞、許遠為侍御史、姚誾為吏部郎中。

睢陽被圍日久,城中可食之物已經吃盡。有人建議放棄睢陽,向東撤退。張巡和許遠商議,認為:“睢陽,江淮之保障,若棄之去,敵必乘勝長驅,是無江、淮也。且我眾飢羸,走必不達。古者戰國諸侯,尚相救恤,況密邇群帥乎!不如堅守以待之。”(睢陽是江、淮地區的屏障,若棄城撤退,燕軍必然長驅南下,侵佔江淮地區。再說我軍士兵飢餓勞累,撤退必定走不脫。戰國時各諸侯還會還互相救援,況且我們周圍還有許多朝廷軍隊的將帥!不如固守待援)十月初九,燕軍攻上城頭,將士們已經疲病得不能戰鬥了。張巡向西面拜了兩拜,道:“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無以報陛下,死當為厲鬼以殺敵!”隨後,睢陽終於被燕軍攻破。

張巡、許遠都被俘虜。部下見到張巡,無不慟哭,張巡說:“安之,勿怖,死乃命也。”尹子奇見到張巡後,問道:“聞公督戰,大呼輒眥裂血面,嚼齒皆碎,何至是?”張巡答道答:“吾欲氣吞逆敵,顧力屈耳。”尹子奇大怒,用刀撬開張巡的嘴巴,只見嘴裡僅有牙齒三四顆。張巡罵道:“我為君父死,爾附敵,乃犬彘也,安得久!”尹子奇佩服張巡的氣節,本想不殺他,但有部下勸止道:“彼守節者也,終不為用。且得士心,存之,將為後患。”於是,尹子奇用刀子脅迫張巡投降。張巡始終不肯屈服。其餘大將三十六人,無一願降。於是尹子奇把張巡與南霽雲、雷萬春、姚誾等三十六人全部殺害。張巡臨刑前,神色自若,面不改色,慷慨赴難,時年四十九歲。許遠則被押送往洛陽,在途中被殺。

睢陽破城七天後被唐軍收復。十天以後,唐軍組織大反攻,廣平王李俶一舉收復東都洛陽(當時為安史燕軍的大燕都城)。

睢陽之戰,張巡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之下,面臨強敵,臨敵應變,屢屢制勝。從757年1月開始,到757年10月陷落,張巡用不足萬人守軍,在睢陽苦守了十個月,有力地牽制了燕軍;若算上在雍丘之戰、寧陵之戰,則共與燕軍共對抗了二十一個月。史書載,共經歷大小四百多戰,斬叛將三百餘人,累計殲敵人十餘萬。由於張巡的堅守,阻擋了燕軍南下,使得富庶的江淮地區得以保全,保住唐朝的稅賦重鎮;此外牽制了大量叛軍,又為唐軍組織戰略反攻贏得了寶貴時間。當時的翰林學士李翰等人認為:巡蔽遮江淮,沮敵勢,天下不亡,其功也。

整個長江黃河之間基本為平原,十幾萬叛軍完全可以打其他地方,東邊過濟寧入徐州乃至下揚州,中部過許昌下長江,都有很多路可以劫糧搶城。為何十幾萬叛軍這麼傻,非要在幾個小城耗上一年功夫,損兵折糧無數,最後也只得到一座空城?

宋州睢陽位於中原(河洛地區)南下江淮的必經之道,陸路幹道和水路(大運河)都從它城下經過,是繞不開的,叛軍的目的不是劫掠當流匪,而是要奪取政權,流匪可以繞,它繞不得,山東地區和河南中南部還在唐手中,而睢陽剛好卡在中間,捍衛後面的江淮。叛軍繞了後勤補給會廢掉,會被唐軍在徐、毫地區包餃子。它只能逐步推進。任何軍事作戰,除了無根據地流動戰,分兵和繞道都是兵家大忌,特別是在自己的後路上留個硬釘子,是關門打狗之勢。

當時,朝廷僅剩下長江、淮河流域的賦稅支撐著,睢陽位於大運河的汴河河段中部,是江淮流域的重鎮,如果失守,運河阻塞,後果不堪設想。張巡、許遠守睢陽,兵力最多時也不滿7000,前後400餘戰,竟然殲滅叛軍12萬人。睢陽堅守10月之久,在此其間朝廷不斷地得到江淮財賦的接濟,已完成了恢復、準備到反攻的過程,前一個月已收復西京長安,在睢陽陷落後10天又收復了東京洛陽,叛軍再也無力南下。唐朝天下得以保全,全仗睢陽堅守10月之久。

張巡死後,唐肅宗下詔,追贈張巡為揚州大都督,許遠荊州大都督,封其為鄧國公,史稱張中丞;贈張巡妻為申國夫人,賜帛百;又寵張巡子孫,拜張巡兒子張亞夫為金吾大將軍;又免除雍丘、睢陽徭役、兵役兩年。大中年間,更將張巡的畫像置於凌煙閣上。此後,歷代仍有對張巡加封。

由於張巡、許遠睢陽保衛戰影響深遠,所以歷代不少政治家、文學家、詩人紛紛來到商丘憑弔吟詠。王安石讚頌張巡、許遠:“兩公天下駿,天地與騰驤,就死得處所,至今猶耿光。”文天祥頌揚:“罵賊張巡、愛君許遠,留取聲名萬古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