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應生:作為生命哲學的佛教文化

賈應生:作為生命哲學的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形態,其實質是關於人類生命的真相和實相的學說及實踐體系。拋開佛教歷史上那些宗教外衣和迷信成分,我們就會發現佛教文化本質上是一種理性文化形態,它既不像基督教等一神教那樣,認為人類生命和宇宙萬物是由上帝這一超越一切的最高神所創造和掌控的,也不像自然論或者偶然論那樣認為人類生命是宇宙自然演化或偶然出現的現象,而是認為人類生命是由絕諸對待的如來藏本體緣起而產生的,生命現象的產生、存在和變化過程有其內在的規律性,眾生可以通過把握這種規律性而改變生命盲目存在和發展的軌跡,從而實現生命解脫和圓滿存在的理想目標。

佛教文化關於生命的基本觀念是眾生生命具有本體和現象兩個層面,這兩個層面即法性和法相,又稱實相和假相,簡稱性和相。佛教生命哲學是從生命的現象入手來次第論述生命真相的。在佛教看來,包括人類在內的眾生都是一種和合性生命形態。這一主張在佛教“五蘊(五陰)” 說和“十八界”說中得到具體闡述。五蘊說是指佛教關於生命由色、受、想、行、識五個部分組成的學說,其中色即身體部分,受想行識為精神部分,這種生命的“結構性”或“條件性”說明了生命現象是“因緣和合”的假象,而不是單一性的真實存在。五蘊的展開就是十八界,即生命心身的構成要素和生命所感知的外在事物的總和。在佛教看來,生命現象的全部內容由六根、六塵和六識這三大部分、十八個領域(即十八界)構成。五蘊和十八界的生命現象變化無常,無法自主,因此虛幻不實。對生命現象變化無常而沒有實在性的理論概括就是著名的“緣起論”,其核心命題是“緣起性空”,即因緣而生的一切現象性事物本性是空,無有實性,不可執著,否則即被現象所束縛,無法獲得解脫自在。緣起論既是佛教揭示眾生生命現象本質的理論,也是佛教建立其生命解脫學說的理論基礎。

但是,變化的生命現象並非生命的全部內容,變化的背後一定有不變的因素作為其存在的基礎、前提和依據,因為變化的事物本身無法獨立存在。這就必然涉及生命現象的本體部分,即法性。法性是指一切生命現象背後的那個根本因素,即唯識宗所說的第八阿賴耶識(又稱如來藏),禪宗稱之為真心、自性、本來面目、這個、師子窟、家園等。它是宇宙中一切生命現象和物理現象的總根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因素和貯存者,是唯一真實的存在者,揭示這一本體實相的“如來藏說”構成了佛教文化的核心內容。有的學者認為,佛法是破斥一切真實存在觀念的,所以其核心思想是“緣起性空”,即一切法都具有“苦、空、無常、無我”的因緣生滅特性,而不存在一個永恆不滅的實體,否則就是佛法所要破除的“常論”。這種觀點是對佛法的一個誤解。常論是指將世間無常變化的現象看成是恆常不變和永恆存在的觀念,這種觀念是不如實的,因此是一種錯誤認識。但如來藏卻是如實存在的,其特性是本來存在、不生不滅、如如不動、無有分別、含藏業種、清淨無為。如來藏是一切存在之所以存在的依據,如果沒有這個真實存在者,則一切生滅變化的現象都無法自主存在,更無法有規律地運行和變化。

從本來不生不滅和清淨恆常的法性本體產生生滅變化和染汙不淨的法相現象,這其間的動力就是眾生法性“忽然不守自性”的“一念無明”。由於一念無明而次序產生前七識的虛妄心識,眾生從此就成為了由法性本體真心和七個虛妄心識所構成,並顯現出可見可感的物理色身的身心和合生命,這是佛教生命哲學的主要內涵。這八個心識就是接觸外境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等前五識,分別和整理現象細節的第六意識,處處作主的第七末那識(即意根)和無分別性的第八阿賴耶識。眾生依據這八個心而顯現事物,感知外部世界,成就一切身口意行,其中第八識如來藏是含藏眾生業行種子和顯現一切現象的根本識,第七末那識是聯結第八識和前六識的作主心,也就是眾生時時所認知的“我”,第六意識則是第七識的使者,是協助第七識之“我”仔細分別外部所有現象的具體內容的認識主體,而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識則是直接接觸和了別外部世界和現象的感知主體。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到八個心在一起和合運作的基本情形。更為確切地說,眾生的八個心中,第八識的特性和功能是“恆而不審”,即永恆存在而不分別六塵境界;第七識是“既恆又審”,即祂自出生之後到被修證解脫道的阿羅漢滅除之前也是永久存在的,並且不停地在一切法上面進行粗略的了別;第六識是“審而不恆”,即此識能夠分別六塵境界但卻不能夠永恆存在。有一首偈子非常形象地描述了這八個心之間的配合運作情形:“八個兄弟共一胎,一個伶俐一個呆,五個門前做買賣,一個屋裡把賬開。”“伶俐”的是第七末那識,因為能時時刻刻遍緣一切法;“呆”的是第八阿賴耶識真心,因為不分別六塵的緣故,因此看似呆傻無用;門前做買賣的是前五識,因為祂們負責與六塵境界直接接觸,感知一切現象;開賬的是第六意識,因為衪負責仔細分別核對前五識送來的各種信息,如同認真做賬一樣。這八個心相互之間配合密切,運用自如,看似天衣無縫,因此一般人感覺不到是八個心在運作,而以為只是一個心在運作。

佛教認為,眾生八識心王與一切現象之間的關聯遵從因果法則,即人與一切眾生都以身口意三業為造作手段,而成就不同的生命運動和事物組合的現象。這種學說為眾生行為與後果之間的關係建立起了邏輯上和事實上的紐帶,使任何人的行為都具有可測量和可預測性,是建立世間道德價值和法律關係的前提和基礎。而因果關係之所以能夠成立,又是因為永恆存在而又不分別諸法的第八識如來藏能夠收藏眾生身口意三業的所有業種,使之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能夠遇緣顯現,因此,如來藏才是因果法則的真正執行者。這樣,證悟如來藏本體真心就是大乘佛法修證的關鍵,因為通過證得如來藏真心,就可以隨順如來藏本體而修正自己的業行,同時也可以逐漸清淨如來藏中的隨眠業種,從而使生命從根本上得到淨化和顯現其真實無妄的智慧。當然,佛教生命哲學中的因果關係是非常複雜的,它具有“因”“緣”“果”“報”的四個關鍵概念,而“緣”的存在則為人們改變自己的身口意業行,從而棄惡從善創造了機會和條件。佛法鼓勵人們從當下生髮慈悲善心,修除不良習性,改過遷善,使生命呈現純善無惡的美好境界,這種理論及其修行方法具有促進世間道德建設、淨化人心、維護秩序和提振精神的積極意義。

在佛教文化看來,獲得對生命現象和本體的真實認識之後,需要以積極有效的方法破除生命假象對自己的束縛,從而證得生命的生死解脫,並且進一步完全了知生命及其相關事物的全部內容,從而達到生命圓滿無缺的智慧狀態,這是佛教生命哲學的目標所在。大乘佛法是佛教生命哲學的核心內容和主要內容, 它以能夠成就終極佛果的如來藏本體為中心,通過對全部八識心王特性和功能的深細觀察、瞭解和把握,證悟這個唯一真實無妄的真如本體,從而使自己的意識和意根轉依如來藏的清淨無為性和無我利眾性,遵循因果法則,調節自己的運行方式,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按照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的六波羅蜜多(六度)次第,在三界六道中廣行以無我心利益一切眾生的道德作為,廣度一切有緣眾生出離生死苦海,證得一切種智,修除如來藏中含藏的隨眠業種,最終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生命圓滿境界。

總之,佛教文化其實是圍繞眾生和人類的生命這個宇宙萬物的核心而展開的。研究佛教生命哲學,可以為人類探究生命現象的深層結構和運用機制,從而為減少生命過程中的煩惱和痛苦,建立人心安定、社會有序、政風清廉的繁榮社會提供一種積極的文化智力支持。

(本文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佛教生命哲學研究”(15XZJ001)階段性成果;作者單位:西北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管理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