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互聯網寒冬,你所不瞭解的那些事

互聯網寒冬如同喬治.馬丁筆下的北境,終年被積雪環繞,而身處其中的互聯網公司便是北境各家族,除了要與境內的競爭者爭奪領地,還要與境外的傳統企業一比高低。

關於互聯網寒冬,你所不瞭解的那些事

01

如果你打開百度,搜索關鍵詞“互聯網寒冬“”,並將時間限定在2017-01-01至2017-12-31,則會驚奇地發現,原來寒冬早在前年就到來了。

接著,如果你將關鍵詞換成“互聯網裁員”,則會看到以下信息:“今年初滴滴傳出大規模裁員,不久前傳出貝貝網裁員10分鐘走一個,後來有華為清理34歲以上員工的消息,日前消息曝出魅族裁員幅度達25%,估計超1000人。”

同樣的情節,相似的軌跡,只不過今年的主角換成了知乎、鬥魚和美團。

如果再往前翻,將時間限定至2016-01-01至2016-12-31,此時你的驚奇可能快變成麻木了。

寒冬依舊存在著,不來不去,不增不減。只不過這一年的裁人主角,變成了樂視、滴滴和360。此刻你或許會恍然大悟,原來互聯網寒冬並非一個季節性和階段性的存在。

相反,它的持續週期卻異常堅挺。

堅挺到什麼程度呢?你需要整整回溯到1999年,那時候的搜索界面才不會顯示與互聯網寒冬有關的信息。

關於互聯網寒冬,你所不瞭解的那些事

到此,你也許會長舒一口氣,這個漫長的寒冬總算劃上一個休止符了。

但很遺憾,你之所以無法檢索到相關頁面,是因為搜索工具的限制。畢竟,李彥宏在2000年1月1日才創建了百度。

但事實上,在1995-2001年間,由於風頭的巨量湧入,互聯網發生了自誕生起的第一次經濟泡沫。

據事後數據統計來看,僅在2000.3-2002.10月,互聯網公司就損失了約5萬億美元的市值。而這,距離1991年 8 月 6 日蒂姆·伯納斯·李將萬維網項目簡介的文章貼上 alt.hypertext 新聞組(萬維網首次亮相)也不過剛過去4年。

27年的時間,除了最初的幾年用於基礎設施搭建和普及外,互聯網似乎一直處在寒冬的籠罩下。

它如同喬治.馬丁筆下的北境,終年被積雪環繞,而身處其中的互聯網公司便是北境各家族,除了要與境內的競爭者爭奪領地,還要與境外的傳統企業一比高低。

如果從歷史的演進軌跡來看,這樣的一個惡劣之地,終將要被時間的洪流淘汰。

02

可吊軌的是,明明是寒冬籠罩的北境,卻誕生多家強大的企業。

截至2018年,世界上市值最高的10家公司中有7家屬於互聯網企業,前五名則被互聯網獨佔。

若是仍借用馬丁筆下的地域描述,此情此景,互聯網非但不是寒冬籠罩的北境,反而是七國中最為富裕的南境了。

行文至此,相信列位已經對互聯網寒冬有一個大體的認知了。馬東在《十三邀》裡曾經說過一句話:“人類的底色是悲涼的。”

這句話也可以理解為:“人類的天性中帶有某種悲觀主義。”

我們總是假想自己遭遇的困難是史無前例的,自己的處境是前所未聞的,自己所處的時代是最壞的。

這種心理無論在文學還是影視中都或有反映:狄更斯的《雙城記》中說“這是最壞的時代”,伍迪.艾倫則在《午夜巴黎》中展現了他理想中的“黃金時代”。

總之,並不在現在。

傳播學上對這種心理有個頗為類似的理論:第三人效果。該效果可用八個字概況:“高估自己、低估別人”。

把客觀環境的困難太高,其實是變相提高自己的心理良好度。這樣一來,在遭遇困厄時,大家就可以把問題歸咎於環境,而無損於對自身的高估。

同樣的,若是先輩們做出成就來,也可將其歸功於環境的簡單,自身在能力上還是與之平等的。

掩耳盜鈴也好,皇帝的新衣也罷,都只是維持自己認知協調的藉口而已。而在諸般藉口中,越是貼近生活的話題,越是需要被反覆提及,因而諸如裁員、失業、經濟下滑等便成了老生常談的話題。

但很可惜,由於不具備戲劇性,這些話題最終並不能成為如愛情、復仇之類的文學母題,而只能成為科技記者們靈感枯竭時,百用不爽的行文素材了。

03

事實上,如果撇開如互聯網寒冬這類新聞的月經性不談,單從創新的角度而言,一項新事物要被接受是不容易的。

羅傑斯的創新擴散理論提出,創新擴散的趨勢呈S型曲線,而接受人群則呈正態分佈。

關於互聯網寒冬,你所不瞭解的那些事

如圖所示(橫軸為時間,縱軸為市場佔有率),新事物早期的市場佔有率是不高的,也僅有少部分創新者試用。

隨著時間的遞增,市場份額慢慢增加,跟隨者也慢慢增多。

互聯網在誕生之初雖是個新事物,但發展至今,早已成為人類社會的基礎設施之一。但正如人類對貓的感覺一樣(認為貓的忠誠度低於狗,因為兩者的馴化時間不同),商用互聯網的發展不超過30年。

如此短的時間內,不要說與距今七千餘年的農耕文化相比,就是相比距今不到300年的機器文化,人類對互聯網的信任度也遠居其後。

一方面是互聯網帶來的高額回報,一方面是新事物帶來的不確定性,處於天平中間的我們開始不斷搖擺,總是擔心天平往劣態一方傾斜。

但這種擔心有沒有道理呢?

當然是有的,2000年的那場泡沫,使得納達克斯綜指一路攀升至5048.62,卻又一路下跌(見下圖),整整用了15年,才因為蘋果和谷歌的股價上漲而再次超過該指數。

關於互聯網寒冬,你所不瞭解的那些事

這場泡沫主要是由於資本的過量注入,導致整個科技股的估值過高。而歷史總是重複的。共享經濟模式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有賴於風投的盲目性。

橋水基金的創始人Ray Dalio說: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往復循環,如果對重複出現的事件仔細研究,就能發現其中的規律,從而得出正確處理這些事件的原則。

有鑑於此,我們有必要對現實情況抱有警惕。

現在讓我們重新回到上圖,如果撇除泡沫區域,那麼整個綜指的趨勢其實是上升的(見下圖)。

這也符合發展的規律: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

關於互聯網寒冬,你所不瞭解的那些事

事實上,如泡沫經濟類的問題並不構成我們的最大隱憂。

凡此類事件,只需迴歸基礎邏輯即可明曉:外在的否定終不能使一件事物被摧垮,只有內在的否定才是對新事物的真正剷除。

但那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