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一快遞宣佈停運,二三線快遞企業猶如“寒冬”

2019年雙十一剛剛過去不久,有的快遞企業都在忙碌著收件派件,忙的不亦樂乎。

不過在今天的快遞行業中,兩極分化現象日益嚴重,強者知名度越來越高,也越來越強,弱者只能越來越弱。

全一快遞宣佈停運,二三線快遞企業猶如“寒冬”

數據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中國快遞營業收入達到5100億元,增長幅度達到24%,不過如今,國內快遞市場形成層了四通一達、順豐為主,這些一線快遞搶佔大部分市場,其他的二線快遞只能是夾縫之中求生存。

近三年時間,國內許多快遞紛紛倒閉或者面臨倒閉的危險,像是快捷快遞、全峰快遞等,不禁令人唏噓。然而最近,又有一家快遞——全一快遞,在10月31日,宣佈停止服務。原因是“基於公司業務轉型調整,部分快遞類服務模式將會發生改變”。在告客戶書中該公司還提醒客戶,做好貨件轉交其他快遞公司寄遞的準備。

全一快遞宣佈停運,二三線快遞企業猶如“寒冬”

這個2000年成立的快遞,是中國大陸第一批快遞公司。儘管全一快遞具有先發優勢,,但是卻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發展坎坷,先後賣身給中外運敦豪和友和道通。

這個目前為止已有19年的龐然大物,全國擁有12000名員工,業務包括國內次日達、整車快運、零擔快運、國際航空運輸、國際快遞等國內服務,在國際快遞業務中,公司擁有10架運輸機,並在北上廣深、成都、香港、臺灣、倫敦、洛杉磯等城市建有國內、國際大型轉運中心和轉撥中心17家,現已全面建成航空快遞和地面配送服務網絡,擁有巨大的行業優勢。

全一快遞宣佈停運,二三線快遞企業猶如“寒冬”

然而卻從中國大陸快遞第一批玩家,到如今欠薪、停擺經歷了什麼?

其實全一快遞從創業開始就埋下了隱患,已經昭示了日後的結局。

首先這全一快遞是由17家個體經營者聯合成立,股權分散,話語權也分散。

從2006年開始,就有股東出走,另成立公司,並且把全一快遞資產劃了過去。之後,全一快遞去沒有規劃發展,並且錯失機遇。

全一快遞宣佈停運,二三線快遞企業猶如“寒冬”

淘寶當時快速崛起,三通一達當時直接轉向快遞件,與淘寶合作,走了一步平步青雲的棋,抓住了電商紅利,一躍而起。但全一快遞卻基本處於了停頓階段,發展緩慢,基本上是錯過了這個快遞行業的最大紅利。

即便是後來2010年的中外敦豪以3億元的價格進行了收購,但一年之後就將其出售給了友和道通,可見其是多麼燙手的一塊山芋。

全一快遞宣佈停運,二三線快遞企業猶如“寒冬”

友和道通併購全一快遞之後,將其定位為直營快遞,主攻高端航空件。直營模式雖然可以較好的把控服務質量,但需耗費大量成本,友和道通不得不大力扶持全一快遞。2019年,全一快遞業務不斷萎縮,友和道通集團痛定思痛,決定放棄全一,並裁撤了全國大部分的機構與人員。

全一快遞主攻高端航空件,與順豐速運構成了直接競爭,而順豐實力雄厚,不斷加大投入力度以搶佔市場,這讓全一快遞生存之路越來越艱難。而通達系在電商件市場強勢擴張,導致友和道通旗下速爾快遞盈利堪憂,友和道通無力繼續扶持全一快遞,間接造成了全一快遞的出局。

全一快遞宣佈停運,二三線快遞企業猶如“寒冬”

近年來,隨著順豐、“四通一達”、百世快遞、京東快遞等頭部企業市佔率不斷提升,造成二三線快遞企業陸續出局。究其原因,是因為快遞行業需要有一個強大的體系支撐,基礎設施、網點、人力成本等方面投入巨大,需要大量資金來維持,這對二三線快遞企業造成巨大的壓力。

事實上,僅僅在2019年,如風達、全峰快遞、青旅快遞等昔日知名快遞均陷入破產。大部分中小物流企業如果沒有從科技賽道異軍突起的能力,已經沒有機會自成生態,面對快遞行業向頭部企業集中的趨勢越來越明朗,二三線快遞企業的生存狀況將會日益嚴峻。

向上背靠大樹好乘涼,被頭部企業收購;或者接軌或融入超級生態圈,並立足區域市場或者垂直市場做專做精服務,會進入一個穩定發展的新階段。

不然苦苦支撐,最終必是免不了黯然出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