凜冬將至,這裡有一份網際網路「寒冬」抗凍指南

凜冬將至,這裡有一份互聯網“寒冬”抗凍指南

互聯網改變了什麼?

互聯網公司賣的常常不是實體商品,而是強大產品帶來用戶規模流量下的“曝光度”,是賣用戶的注意力……你猜對了,就是做廣告,這個生意很賺錢。

另一方面,互聯網公司可以通過社交渠道和自動化系統兩種方式,把成本壓低到令人髮指,於是可怕的盈利空間和成長速度出現了。

必須明白:互聯網商業的本質依然是賣,是產品和渠道,只不過互聯網的科技特性給了你無限的商業設計空間。

只有明白這一點才不會被一堆務虛的言論忽悠、帶偏了節奏。

迴歸到生意的本質,這不是一句裝逼的口號。

降低履約和交易成本,加大履約能力,提升交易規模和利潤,是永恆的主題。

在存量博弈的時代,這一點尤其重要,電商、社交、遊戲、內容、工具……每一條賽道的模式都值得重新審視,或者提升質量做升級,或者做減法玩破壞性創新,或者聚焦局部打差異化。

可以做的還有很多,還是馬雲那句“不是……不行了,只是你的……不行了”。

然而,由於資本和媒體的粉飾,過去幾年我們看到了太多偏離生意本質的故事,很多菜鳥創業者被洗腦忽悠打雞血。

“為什麼要想盈利模式呢,現在就盈利是不是太沒想象空間了呢?”

“他三分鐘就投我,因為看上了我的情懷。”

“失敗了,大不了做公益。”

這樣的故事,講的人不相信,聽的人卻當真了,不僅創業者,甚至一些投資人、媒體人、高校老師、政府公務員也信以為真。

現在,讓我們忘記所有的顏面;在商言商,面對現實,或許有以下幾條路線。

寒冬抗凍指南:五個關鍵詞

1. 下沉

當下有一個觀點非常流行:“下沉人群”是最後的人口紅利,小鎮青年、中老年人群、00後新世代正在成為商業狙擊的主戰場。

典型的代表是拼多多、快手、趣頭條組成的皮卡丘,PKQ對BAT成了一種新的商業現象。

另一個印證是:寶媽社群正在崛起,知識付費從中產階級裝逼充電的標籤,開始變成微商分銷裂變的重點;小程序上的社交電商向阿里王國發起挑戰,很多都直指低價下沉。

還比如:最近這幾天,愛情銀行又因為一個“打卡365天送1000元”的Low玩法火了,DAU據說到了100萬,雖不知多少羊毛黨。

進軍下沉的項目在誕生的那一刻,往往成為業界忽略的對象,但是一旦稍有起色乃至上市,就會備受爭議質疑,甚至被掌握話語權的“主流市場”嗤之以鼻,因為主流們不懂也看不上。

2. 悶聲

如果,你在寒冬中發現了藍海和自留地,並打算在此深耕,那麼……

噓~

最重要的是低調,有的人耐不住寂寞,有一點進展就恨不得天下人都知道,這是致命傷。

永遠記住:這市場上多的是有資金有技術有豪華背景卻找不到方向的團隊,不要暴露你的座標。

趣頭條在進入主流視線之前,已經登錄納斯達克,上市速度和當日漲幅都令人驚愕,這就是典型的悶聲。

這或許因為上海公司的背景,習慣了悶聲發大財。

在互聯網大發展的風口時代,快速融資、快速推進侵吞增量市場需要的是高舉高打、大鳴大放,北京無疑是這個時代的受益者。

而當風口過去、紅利消失,我們需要的是精耕細作、在商言商、充分閉環消化存量市場時,悶聲發大財的上海模式或許會出現一些優勢。

3. 大單

17年以來,企業服務一直是投資的重點。

很多互聯網人並不喜歡2B,喬布斯和張小龍一個產品打天下的故事太深入人心,而2B看起來更傳統,你要日拱一卒、一單單地銷售、一單單地執行、一單單地回款,太多的一戶一案沒有通用方案,沒有那麼刺激和性感。

但是,在2C領域平臺級機會消失的背景下,追求2B的大單不失為好選擇。

首先追求現金、快速盈利,手裡有貨心不慌。

但是你必須充分考慮兩個問題:

一是背靠哪棵大樹。要弄清楚自己在整個產業鏈中的地位,找準大腿、當好小弟。

對於一個創業公司來說,與其漫天撒網追求訂單,不如咬定幾個大客戶,追求幾筆年框、全案,哪怕只是從他的預算盤子裡分出一部分,也夠你好好活下去。

二是如何追求人效。很多人做銷售追求的就是人海戰術,一堆電銷上去,一群地推過去……但是,在用過成本上升已成現實的今天,這樣的打法無異於自殺。

有時候我真的很難理解:一些老闆似乎是大企業待慣了,總是追求大而全,排場越大越好,人越多越好。彷彿一聲令下幾百人集結很有面子。

裝逼遭雷轟啊,現在這麼玩真的是不想活了,你得找一人能當十人用的精英——別怕別人說你摳說你剝削,他們又不當老闆。

4. 反週期

企業服務,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反週期”的生意,任何時期需求都旺盛。

在週期不好的時候,你要多做反週期的生意,比如:教育、娛樂、消費、內容,君不見最近嫌棄社交已久的投資人們又開始看社交了?

這些生意的特點是,並不太需要大的週期風口的助推,而是一直都在穩步提升,甚至教育這種寒冬裡“強身健體”的領域,會更吃香。

5. 發災難財

有些人在戰爭中發“國難財”,這當然令人不齒。

但是當經濟寒冬到來時,著眼冷天裡爆發的需求,或許也是一種生意之道。

當老闆們紛紛為稅收政策的嚴格和改變憂心忡忡時,專業的稅收顧問服務迎來了機會。

當老闆們紛紛為拿不到政府的定向基金捶胸頓足時,專業的融資顧問服務迎來了機會。

當老闆們紛紛為看不懂法律合規的邊界戰戰兢兢、不知如何避雷防雷德時候,專業的法律諮詢服務迎來了機會。

當老闆們紛紛為流量獲客成本的上升而迷茫無助時,專業的社群、裂變、事件營銷、小程序換量等就有機會。

當老闆們紛紛為不知道如何出海進擊而迷茫的時候,你或許可以幫他們指路。據說當一堆人看好非洲時,華為的餘承東說,那是你沒有真正去過非洲。那麼,圍繞非洲的一整套防坑服務呢?

當一些老闆終於撐不住倒下時,不良資產處置這種“殯葬業”就有機會。

談論災難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但生意人最需要的是清醒和客觀。

“別人恐懼的時候你要貪婪”從來不是一句裝逼的話,做避難所、消防員、災難顧問甚至禿鷲都有益於寒冬期的生態。

這無關道德,沒有不光彩,你要在商言商。

回顧以往的歷史,那些最終有了大成就的公司,基本都不是那些一開始就被廣泛看好的公司,而是那些挺過寒冬、找到全新方向策略、笑到了最後的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