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将至,这里有一份互联网“寒冬”抗冻指南

凛冬将至,这里有一份互联网“寒冬”抗冻指南

互联网改变了什么?

互联网公司卖的常常不是实体商品,而是强大产品带来用户规模流量下的“曝光度”,是卖用户的注意力……你猜对了,就是做广告,这个生意很赚钱。

另一方面,互联网公司可以通过社交渠道和自动化系统两种方式,把成本压低到令人发指,于是可怕的盈利空间和成长速度出现了。

必须明白:互联网商业的本质依然是卖,是产品和渠道,只不过互联网的科技特性给了你无限的商业设计空间。

只有明白这一点才不会被一堆务虚的言论忽悠、带偏了节奏。

回归到生意的本质,这不是一句装逼的口号。

降低履约和交易成本,加大履约能力,提升交易规模和利润,是永恒的主题。

在存量博弈的时代,这一点尤其重要,电商、社交、游戏、内容、工具……每一条赛道的模式都值得重新审视,或者提升质量做升级,或者做减法玩破坏性创新,或者聚焦局部打差异化。

可以做的还有很多,还是马云那句“不是……不行了,只是你的……不行了”。

然而,由于资本和媒体的粉饰,过去几年我们看到了太多偏离生意本质的故事,很多菜鸟创业者被洗脑忽悠打鸡血。

“为什么要想盈利模式呢,现在就盈利是不是太没想象空间了呢?”

“他三分钟就投我,因为看上了我的情怀。”

“失败了,大不了做公益。”

这样的故事,讲的人不相信,听的人却当真了,不仅创业者,甚至一些投资人、媒体人、高校老师、政府公务员也信以为真。

现在,让我们忘记所有的颜面;在商言商,面对现实,或许有以下几条路线。

寒冬抗冻指南:五个关键词

1. 下沉

当下有一个观点非常流行:“下沉人群”是最后的人口红利,小镇青年、中老年人群、00后新世代正在成为商业狙击的主战场。

典型的代表是拼多多、快手、趣头条组成的皮卡丘,PKQ对BAT成了一种新的商业现象。

另一个印证是:宝妈社群正在崛起,知识付费从中产阶级装逼充电的标签,开始变成微商分销裂变的重点;小程序上的社交电商向阿里王国发起挑战,很多都直指低价下沉。

还比如:最近这几天,爱情银行又因为一个“打卡365天送1000元”的Low玩法火了,DAU据说到了100万,虽不知多少羊毛党。

进军下沉的项目在诞生的那一刻,往往成为业界忽略的对象,但是一旦稍有起色乃至上市,就会备受争议质疑,甚至被掌握话语权的“主流市场”嗤之以鼻,因为主流们不懂也看不上。

2. 闷声

如果,你在寒冬中发现了蓝海和自留地,并打算在此深耕,那么……

嘘~

最重要的是低调,有的人耐不住寂寞,有一点进展就恨不得天下人都知道,这是致命伤。

永远记住:这市场上多的是有资金有技术有豪华背景却找不到方向的团队,不要暴露你的坐标。

趣头条在进入主流视线之前,已经登录纳斯达克,上市速度和当日涨幅都令人惊愕,这就是典型的闷声。

这或许因为上海公司的背景,习惯了闷声发大财。

在互联网大发展的风口时代,快速融资、快速推进侵吞增量市场需要的是高举高打、大鸣大放,北京无疑是这个时代的受益者。

而当风口过去、红利消失,我们需要的是精耕细作、在商言商、充分闭环消化存量市场时,闷声发大财的上海模式或许会出现一些优势。

3. 大单

17年以来,企业服务一直是投资的重点。

很多互联网人并不喜欢2B,乔布斯和张小龙一个产品打天下的故事太深入人心,而2B看起来更传统,你要日拱一卒、一单单地销售、一单单地执行、一单单地回款,太多的一户一案没有通用方案,没有那么刺激和性感。

但是,在2C领域平台级机会消失的背景下,追求2B的大单不失为好选择。

首先追求现金、快速盈利,手里有货心不慌。

但是你必须充分考虑两个问题:

一是背靠哪棵大树。要弄清楚自己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地位,找准大腿、当好小弟。

对于一个创业公司来说,与其漫天撒网追求订单,不如咬定几个大客户,追求几笔年框、全案,哪怕只是从他的预算盘子里分出一部分,也够你好好活下去。

二是如何追求人效。很多人做销售追求的就是人海战术,一堆电销上去,一群地推过去……但是,在用过成本上升已成现实的今天,这样的打法无异于自杀。

有时候我真的很难理解:一些老板似乎是大企业待惯了,总是追求大而全,排场越大越好,人越多越好。仿佛一声令下几百人集结很有面子。

装逼遭雷轰啊,现在这么玩真的是不想活了,你得找一人能当十人用的精英——别怕别人说你抠说你剥削,他们又不当老板。

4. 反周期

企业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反周期”的生意,任何时期需求都旺盛。

在周期不好的时候,你要多做反周期的生意,比如:教育、娱乐、消费、内容,君不见最近嫌弃社交已久的投资人们又开始看社交了?

这些生意的特点是,并不太需要大的周期风口的助推,而是一直都在稳步提升,甚至教育这种寒冬里“强身健体”的领域,会更吃香。

5. 发灾难财

有些人在战争中发“国难财”,这当然令人不齿。

但是当经济寒冬到来时,着眼冷天里爆发的需求,或许也是一种生意之道。

当老板们纷纷为税收政策的严格和改变忧心忡忡时,专业的税收顾问服务迎来了机会。

当老板们纷纷为拿不到政府的定向基金捶胸顿足时,专业的融资顾问服务迎来了机会。

当老板们纷纷为看不懂法律合规的边界战战兢兢、不知如何避雷防雷德时候,专业的法律咨询服务迎来了机会。

当老板们纷纷为流量获客成本的上升而迷茫无助时,专业的社群、裂变、事件营销、小程序换量等就有机会。

当老板们纷纷为不知道如何出海进击而迷茫的时候,你或许可以帮他们指路。据说当一堆人看好非洲时,华为的余承东说,那是你没有真正去过非洲。那么,围绕非洲的一整套防坑服务呢?

当一些老板终于撑不住倒下时,不良资产处置这种“殡葬业”就有机会。

谈论灾难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生意人最需要的是清醒和客观。

“别人恐惧的时候你要贪婪”从来不是一句装逼的话,做避难所、消防员、灾难顾问甚至秃鹫都有益于寒冬期的生态。

这无关道德,没有不光彩,你要在商言商。

回顾以往的历史,那些最终有了大成就的公司,基本都不是那些一开始就被广泛看好的公司,而是那些挺过寒冬、找到全新方向策略、笑到了最后的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