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系列-譚嗣同:“慷慨成仁易,從容就義難”,試問國人醒了沒?

寫在前面

按照我對大師時間跨度上的設定:

生活經歷主要在1912-1932年,當時年齡在20-80歲之間,並且出生在1900年之前。也就是說,出生大概在1852年-1900年,以1872年左右為主,並且經歷過1912年。譚嗣同生於1865年,變法失敗後卒於1898年,並未經歷過1912年,不符合此處“大師”的選擇範圍。“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有之,請自嗣同始!”,諸君聞此振聾發聵之語,作何感想!“慷慨成仁易,從容就義難”,赴死之時年僅33歲,譚公當之無愧大師!


譚嗣同:為理想灑熱血,喚起國人覺醒

大師系列-譚嗣同:“慷慨成仁易,從容就義難”,試問國人醒了沒?

1865年3月10日(清同治四年),譚嗣同出生於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衚衕,後搬入瀏陽會館,其父譚繼洵時補授戶部廣西司主事。因其5歲時得重病昏死三日復生,故取名"復生",號壯飛。10歲時,拜瀏陽著名學者歐陽中鵠為師,學"經世"之學,後又師從塗啟先,系統學習中國的典籍,開始接觸算學、格致等自然科學。12歲時,其母徐五緣因染瘟疫,禍及其子女,長姐長兄,以及母親相繼去世。其母性情端肅,管教甚嚴,按他話說"性惠而肅,訓不肖等諄諄然,自一步一趨至置身接物,無不委曲詳盡。又喜道往時貧苦事,使知衣食之不易。居平正襟危坐,略不傾倚,或終日不一言笑;不肖等過失,折囊操笞不少假貸",其父反而仁和未有主見,突然失去了母親的庇護,姨奶奶當家,自然受了很多冷眼。也正是在這種環境下,其養成了倔強而善感的性格。

在北京期間還結交唐才常、大刀王五等人,“惟將俠氣流天地,別有狂名自古今”,任俠之氣初漏。又拜胡七、王五、劉雲田等人學習刀劍拳法騎射之藝,仗劍天涯,豪氣沖天。

1884年(光緒十年),出走遊歷疆、隴、秦、直、豫、鄂、湘、蘇、贛等省,觀察風土,結交名士,感慨“風景不殊,山河頓異。城郭猶是,人民復非”。

1888年(光緒十四年),隨著名學者劉人熙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華和唯物色彩思想,同時又廣為蒐羅和閱讀當時介紹西方科學、史地、政治的書籍。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對清廷所為甚為不滿,隨即提倡新學,呼號變法,並在組織算學社,集同志講求鑽研,同時在南臺書院設立史學、掌故、輿地等新式課程,開湖南全省維新風氣之先。

1896年2月入京,結交梁啟超、翁同龢等人。旋奉父命,入貲為江蘇候補知府,供職南京,期間閉戶養心讀書,成《仁學》2卷。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2月,回到湖南,在巡撫陳寶箴、按察使黃遵憲、學政江標的支持下,與唐才常等倡辦時務學堂,加強時務學堂中維新派力量,擔任了分教習,唐才常任中文教習,梁啟超任總教習,在教學中大力宣傳變法革新理論,“所言皆當時一派之民權論,又多言清代故實,臚舉失敗”。孔子改制、平等、民權等學說由此而乘風揚波,日益恢張。他還把《明夷待訪錄》、《揚州十日記》等含有民族主義意識的書籍發給學生,向他們灌輸革命意識,使時務學堂真正成了培養維新志士的機構。又倡導開礦山、修鐵路,宣傳變法維新,推行新政。

1898年,創建南學會、主辦《湘報》,積極宣傳變法,成為維新運動的激進派。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讀學士徐致靖推薦,被徵入京,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與林旭、劉光第、楊銳等人參與新政,時號“軍機四卿”。康梁譚等人的變法得到了光緒帝的支持,“汝等所欲變者,俱可隨意奏來,我必依從。即我有過失,汝等當面責我,我必速改。”,此舉卻觸怒了西太后,光緒帝因而被囚禁。期間譚嗣同曾前往法華寺爭取袁世凱支援,密謀營救光緒,殺榮祿、囚慈禧,不料袁世凱告密,徹底激怒慈禧太后,下令大肆逮捕維新人士。康梁二人相繼逃亡日本,譚嗣同等六人被逮捕。譚嗣同本有機會像康梁那樣逃離,但他選擇了留下來,說了開頭那幾句振聾發聵之語。9月28日譚嗣同在北京宣武門菜市口就義,臨刑前高呼:“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譚嗣同死後,王五冒死為其收屍,運回譚嗣同湖南瀏陽家鄉安葬。


譚嗣同之思想:雜而不精

大師系列-譚嗣同:“慷慨成仁易,從容就義難”,試問國人醒了沒?

譚嗣同思想包括了儒學、經學、理學、佛學、諸子學和西學,其中佛學尤其突出,既有唯物也有唯心,既有自然科學又有社會科學,既有宗教、哲學,又有政治思想,形成了一個融中西古今之學於一體的龐雜體系,其主要思想,融匯在《仁學》一書中。

其仁學對秦漢以來專制制度抨擊尤甚,認為君主專制是一切罪惡的淵藪,提出“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

譚嗣同之仁學雜而不精,還需提煉,多有意氣負起夾雜其中,譚公而立之年即慷慨就義,倘若再向蒼天借你二十載,其思想當不遜康梁。


譚嗣同之影響:變法流血自嗣同始

這裡只列舉幾個人物,均與譚嗣同有一定關係,或為朋友,或為師生。

唐才常(1867-1900.8.22),與譚嗣同同在長沙時務學堂教習,並稱“瀏陽二傑”,戊戌政變後,去日本、南洋集資,回滬創“自立會”,於漢口發動起義,事洩被捕,為張之洞殺害。

楊昌濟(1871.4.21-1920.1.17),在嶽麓書院讀書時,積極參加譚嗣同、唐才常在湖南組織的南學會,期間曾向譚嗣同求教問學。之後任教湖南省第一師範學校,引導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等人,促成新民學會成立,後籌備湖南大學。

蔡鍔(1882.12.18-1916.11.8日),15歲考入長沙時務學堂,師從梁啟超、譚嗣同。1900年隨唐才常回國參加自立軍起義,失敗後改名“鍔”,立志“留血救民”。辛亥革命時在雲南率領新軍起義,之後反對袁世凱稱帝。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改革變法流血自譚嗣同開始,並沒有因他而結束,無數的仁人志士前赴後繼。


寫在結尾

要知道,在譚嗣同那個年代,守舊之人居多,民眾的思想並未開化。譚嗣同就義之時,民眾就如電視劇中演繹的那般圍觀看熱鬧,擲以爛菜葉子,歡呼喝彩。即便到了如今年代,遇事圍觀的吃瓜群眾依然眾多,當時更可見一斑。

也正是在譚嗣同頭顱滾地的一剎那,維新變法才有了不一樣的意義,絕不是思想的改變那麼簡單,更多的是靈魂的震顫。或許譚嗣同那樣死去確有些激進,

在那個沉默的時代,需要一個英雄振臂一呼的時候,他站了出來!

關於譚嗣同,似乎言猶未盡,還想再多寫一篇,敬請期待。

大師系列-譚嗣同:“慷慨成仁易,從容就義難”,試問國人醒了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