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英雄,也有凡人,紀錄片《長城》裡的“中國故事”有國際味兒

有英雄,也有凡人,紀錄片《長城》裡的“中國故事”有國際味兒

導讀:《長城》(國際版)立足國際視角,以歷史為基礎,以歷朝人物為主角,全景展現長城三千年的滄桑經歷和內涵價值。漫長文明,被濃縮成短短數小時的紀錄片,很難不叫人感嘆人之渺小。帝王、將士、百姓、外族,長城之下殺伐爭奪千年,與土地持續相愛的仍是山川河流壘石走沙。

文 | 老金

從帕米爾山脈一路綿延到太平洋海岸,萬里長城,有史以來人類建造的規模最大的軍事防線。

誕生於戰亂之中,長城設計與建造的初衷在於保護帝國千秋萬代山河永固。隨著時光流轉,幾個世紀的滄桑洗禮,長城早已不再是帝王一廂情願的遺物,它被賦予了新的身份與使命,它身上具有歷久彌新的感染力,它成了一位古老的見證者,見證了中國建築之美的延續,見證了中國政治經濟的歷史變遷,見證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它於中華民族的血液中屹立不倒,也成就了全人類共同的文化寶藏。

有英雄,也有凡人,紀錄片《長城》裡的“中國故事”有國際味兒

最理想的“中國故事”樣本——長城

這部名為《長城》的紀錄片,顧名思義,就是要和大家聊聊長城那些事兒。該片從春秋戰國講起,娓娓敘述至近代,格局頗具匠心,時空跨度引人驚歎。而一脈長城始終貫穿光影之間,恢弘基調也隨朝代更迭逐層疊加。即使在紀錄片語境下,宏大敘事的同時要保證主旨清晰、不蔓不枝,也並非易事。《長城》在這方面處理得巧妙到位,採用板塊化的敘述方式,根據朝代先後、事件關聯度安排篇幅,心思精巧且不著痕跡。

有英雄,也有凡人,紀錄片《長城》裡的“中國故事”有國際味兒

例如,第一集《不朽之城》中,影片講述了周朝到漢朝長城在外貿和功能上的變化,其中以秦長城和漢長城為側重點。秦始皇統一中國,派蒙恬修築長城抵禦匈奴。到漢武帝時期國家疆土擴大,並沿河西走廊繼續修建長城。漢長城除了作為軍事屏障之外,還成為了長城內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紐帶,加速了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進程。

而第二集《實力之牆》,則主要以明朝建立前後的長城為背景。到近代,長城作為一個高效的預警和通信系統,在二戰期間的東方主戰場上也大放異彩,保衛國家、抵禦外敵,長城默默無言卻始終未缺席。維護和平、保護文明是長城永恆的主題,也是長城精神的集中體現。

如何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當然,紀錄片在忠於史實的同時,必然要兼顧人文性與藝術性的表達。本片導演馬丁•貝茨深諳此理,並緊緊扣住了這一點,讓那些與長城命運息息相關的歷史人物,攜著他們的功績或遺憾,逐一登場亮相,親口向觀眾述說中國幾千年的滄桑變遷。

有英雄,也有凡人,紀錄片《長城》裡的“中國故事”有國際味兒

畢竟,人才是歷史的主體。《長城》運用了大篇幅的角色扮演,再現了那一段段烽火歲月。秦始皇、張騫、成吉思汗、朱元璋、朱棣,一個個歷史形象在本片中用影像生動呈現出來。他們與長城有著不解之緣,而長城也證明了他們輝煌的功勳。帝王將相,浮生若夢,但不得不承認,他們確實為中國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除去曾經叱吒風雲的大人物,《長城》也不忘給那些數以千萬計的普通百姓留下鏡頭,不忘歌頌他們以生命為代價換來的傳世寶藏。中國人民用汗血鑄成長城,長城代表了中國人的力量、勇氣和意志。正是這股拼勁與韌勁感染著觀眾,使現代人與古長城之間,也產生了深刻的情感牽絆。即使一箇中國人從未踏足長城,說起這座古老的建築工程,也無人會覺得生疏遙遠。它從我們祖輩開始,就在每個人四肢百骸裡紮了根。

有英雄,也有凡人,紀錄片《長城》裡的“中國故事”有國際味兒

無論是高清攝影機航拍下的長城,還是特效動畫呈現的長城,我們看到的都不僅僅是長城的壯美,更是偉大的長城精神。在極具藝術性的影像中,觀眾與長城共同回顧漫長的兩千年文明史,一個古老而深刻的秘密也浮出水面——正是這偉大的長城,造就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造就了經久不衰的長城精神。也正是這種精神,把華夏大地各民族串聯在一起,形成了中華民族自在的民族實體,並取得了大一統的格局。這種自在的民族實體在共同抵抗西方列強的壓力下,形成了一個休慼與共的自覺的民族實體,長城,也因此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

而這些,都是值得向世界好好講述的故事。

深掘“長城”的文化底色和精神內核

作為一部優質紀錄片,《長城》不僅通過影像還原了一個真實、全面的長城,以及長城背後的歷史,它還提供了大量新鮮而頗具專業性的知識、角度與觀點。

例如秦長城版塊中提到,除了利用長城作為屏障抵擋遊牧民族之外,秦朝政府還建立了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兵種包括步兵、戰車、弓箭兵和騎兵等,而除了強大的軍隊以外,先進的武器——弓弩的標準化生產,也是秦國兵力強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英雄,也有凡人,紀錄片《長城》裡的“中國故事”有國際味兒

為此,影片中還特意就弓弩的材質、速度等因素進行實驗室研究,從數據呈現、專家意見各方面綜合分析,帶領觀眾撥開迷霧,無限接近最真實的歷史場景。從這方面看,《長城》的嚴謹態度值得同類型影片參考借鑑。

再如影片記錄了浙江大學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張秉堅教授檢測明長城建築材料的過程,找到了明長城歷經風霜屹立不倒的奧秘,只因其在修築時添加了特殊的成分——糯米。糯米將灰漿完美粘合在一起,從而使建築材料結構密實。

有英雄,也有凡人,紀錄片《長城》裡的“中國故事”有國際味兒

這些全新的觀點與表達,為長城這個略顯陳舊厚重的主體,量身定做了現代感十足的服道化,說是“耳目一新”“與時俱進”亦不為過。收放自如的敘述節奏,使得觀影過程盎然有趣,不存在過分沉悶的片段,對各個年齡層觀眾都相當友好。

總體而言,《長城》這部紀錄片從真實性、感染力、審美價值、觀影愉悅度等各方面評判,都屬於一部不失水準的佳作。如今古老的中國土地上,狼煙不再四起,刀光劍影也早已消逝,或許我們不常記起蜿蜒於北方大地的長城,但它始終屹立,肉身不倒,精神更為不朽。而《長城》也許正是一個契機,提醒人們長城的存在,長城所代表的精神的長久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