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廣州三年展:以無畏的視野對轉瞬即逝的未來進行思考

主題為“誠如所思:加速的未來”的第六屆廣州三年展於近日開幕,分為主題展和文獻展兩個部分。主題展邀請來自約15個國家的近50位/組藝術家參展,文獻展將全面回顧過往五屆“廣州三年展”的歷史發展,梳理學術脈絡。本屆三年展的另一個亮點是,由廣東美術館展聯合廣東地區多個藝術空間組成分展場/平行展,共同探討當代藝術問題。本次展覽由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擔任總策劃和文獻展策展人,安琪莉可·斯班尼克(Angelique Spaninks)、張尕、菲利普·齊格勒(Philipp Ziegler)擔任主題展策展人。

「現場」廣州三年展:以無畏的視野對轉瞬即逝的未來進行思考

主題展覽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疊加: 數字中的藝術”,策展人:菲利普·齊格勒。這個部分回顧迄今為止的計算機技術發展史,提出關於數字基礎設施的深刻見解,展現數字對當代的滲透,預測未來數字技術發展的前景。第二部分:“同類演化”策展人: 安琪莉可·斯班尼克。“同類演化”將技術的發明和干預帶到倫理層面的探究上,將主體性延伸到非人類的生命,關注人類和非人類共同的起源和共同進化的軌跡,以及生物政治的新視野。第三部分:“機器不孤單”,策展人: 張尕。“機器不孤單”展覽進一步將主體概念延伸到非生命領域和物體世界中。無論文化或自然、技術或心理,提出在後人類的共生形態下,對現代性、自由和解放的深刻反思。

三個部分各自以其分主題共同編織了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出入點,凸顯出一個藉由真實和虛構來闡釋這個“誠如所思”的世界,讓觀者得以再一次以無畏的視野對轉瞬即逝的未來進行思考。

「現場」廣州三年展:以無畏的視野對轉瞬即逝的未來進行思考

策展人張尕認為第六屆廣州三年展的題目雖然看起來平鋪直敘,其實蘊含著很多內容。前半句 “As We May Think” 翻譯成“誠如所思”是去人格化的翻譯,這樣的翻譯也點出了展覽所蘊含的去人類中心論的表述。後半句“加速的未來”,英文是“Feedforward”, 即“前饋”的意思,指的是控制論裡相對於“反饋”的一種預設機制,即在行動開始之前就採取控制。

本次三年展希望在探討由技術構建的時空,從真實到虛擬所產生的多重影響,通過人類和非人類、生物與機器、有機與無機的願景的聯盟,提供一種關於新的生態可能性的場景,使得經過重整的人文主義可以在物的集合中共生並互惠地成長。展覽現場充滿科技和未來感。

「現場」廣州三年展:以無畏的視野對轉瞬即逝的未來進行思考

林恩·赫什曼·利森作品《無限的引擎》。林恩·赫什曼·利森是美國媒體藝術和影視先驅。過去40年來,她創作了一系列反映科技、媒體和身份的作品。《無限的引擎》是她仍在創作當中的一個項目,包含許多部分。如同一個基因實驗室一般《無限的引擎》將自然展示為一臺永不停歇的機器、一個進化的過程。

「現場」廣州三年展:以無畏的視野對轉瞬即逝的未來進行思考

《無限的引擎》涉及到的話題包括轉基因生物的產生、通過 3D 生物打印來人工製造人體器官,以及DNA 這個幾乎無窮大的信息儲存媒介。赫什曼·利森將這些再生性醫藥的成就作為藝術品,呈現出它們獨特的美學。

「現場」廣州三年展:以無畏的視野對轉瞬即逝的未來進行思考

塔噶·布雷恩作品《深沼澤》

「現場」廣州三年展:以無畏的視野對轉瞬即逝的未來進行思考

《深沼澤》包含一系列部分沉沒在水中的環境作品,其中還結合了溼地生命形式和人工智能軟件代理。這兩個代理分別叫做哈里森和漢斯,它們耐心地守護著沼澤領地,並不斷調整沼澤環境。每隔幾分鐘,它們就會調整一次燈光、水流、霧氣和營養素,想要打造適合不同用途的環境。哈里森想要一個天然溼地環境,漢斯則希望打造一件藝術作品。藉助深入學習方法,每一款軟件都通過解析從在線圖片庫中下載的數千張帶標籤和分類的圖片,瞭解了具體的目標。它們一次又一次地嘗試新的設置組合,給自己拍照,然後選擇讓自己越來越接近原定需求的滲透方法。

「現場」廣州三年展:以無畏的視野對轉瞬即逝的未來進行思考

作品《第二人生——棲息地》是一件互動生態裝置,由藝術家鄭先喻與張碩尹於2016年雙個展共同創作。作品由組件式溫室以及電腦 模擬環境組成。溫室中的蚊子會藉由藝術家外部提供的血液以及養分循環生長,而死去的蚊子會以人形轉生於電腦軟件中的荒島,並且擁有20分鐘的生命週期。觀眾能借由給予補給品增加其生命週期長度,或是任由人形角色死亡。人形角色死亡時會觸發作品喂血裝置,將血液輸入溫室喂血器中,提供母蚊養分。

「現場」廣州三年展:以無畏的視野對轉瞬即逝的未來進行思考

吉爾伯託•埃斯帕薩《自動光合植物》項目被視為一項研究試驗,其重新構想了汙水處理系統,尤其是其中的廢棄框架,從而搶救其中蘊含的能源,並建立一個可以讓全新生態系統賴以生存的互利共生系統。讓需要不同營養水平的生產物種和消費物種(原生動物、甲殼類動物、微藻類和水生植物)可以實現內環境平衡。

「現場」廣州三年展:以無畏的視野對轉瞬即逝的未來進行思考

由彼得·魏博爾和貝恩特·林特曼共同創作的互動裝置《You:R:Code》。貝恩特·林特曼是一位藝術家和科學家,他專門從事實時計算機圖形學領域的工作,研究重點是交互系統和生成系統。該裝置作品展現了在超人類時代,人類也會成為一堆代碼以及數據的載體。裝置有兩種解讀方式。第一種解讀是“你的代碼”,在欣賞該裝置作品時,參觀者會體驗到不同類型的數字轉換。第二種解讀是“你是代碼”,強調了我們本身也是由代碼組成,這也最先體現在我們的基因代碼中。遺傳代碼構成了生命的算法,從出生起就決定了我們要做什麼。

「現場」廣州三年展:以無畏的視野對轉瞬即逝的未來進行思考


「現場」廣州三年展:以無畏的視野對轉瞬即逝的未來進行思考


「現場」廣州三年展:以無畏的視野對轉瞬即逝的未來進行思考


「現場」廣州三年展:以無畏的視野對轉瞬即逝的未來進行思考

劉娃的作品涉及多種媒介,如互動裝置、表演、繪畫等。她的作品取材於社會現實與日常生活,結合人類學的理論框架,探討人與社會之間辨證的權力關係和相互作用力,意在喚起觀者潛在的共同意識,在不同文化和生存方式之間建立對話與共鳴。

「現場」廣州三年展:以無畏的視野對轉瞬即逝的未來進行思考

王鬱洋的作品既是對於真實的知性追求,也是對於真實藉以顯現的材料之潛力的探索。在作品《嘴》中,藝術家在展廳的牆面上安裝著一個仿真的機器嘴。當觀眾走近它時,觸發到感應器,牆面上的嘴將口水吐向觀眾。這時嘴的無理之舉卻贏得了人們的歡心。

「現場」廣州三年展:以無畏的視野對轉瞬即逝的未來進行思考

藝術家安娜·達米特里的作品《病原之裙》。這件名為“乾淨的亞麻”的睡袍靈感來源於過去幾個世紀里人們的習慣—當時的人不常清洗身體,反而認為清潔自己的亞麻衣服就足夠了,因為他們覺得衣服會傳播疾病。這一觀點出現於倫敦大瘟疫時期,乾淨的亞麻衣服在那時擁有潔淨和體面的獨特含義,即使窮人也是如此。

「現場」廣州三年展:以無畏的視野對轉瞬即逝的未來進行思考

達米特里帶來的另一件展品是一條 1665 年時期風格的“病原之裙”。裙子採用生絲為原料,同時用胡桃皮進行手工染色,因為當時最有名的草藥師尼古拉斯·庫爾佩珀(Nicholas Culpeper)曾推薦胡桃作為治療瘟疫的方法。裙身裝飾有典型 17 世紀風格的刺繡,刺繡上浸了藝術家從滅活瘟疫細菌中提取的 DNA。長裙上還部分點綴了薰衣草花束——在歷史上的倫敦大瘟疫時期,人們常會攜帶嗅聞薰衣草,以遮掩疫病所散發的臭味,也起到防止疾病汙染的作用。這條裙子的裙襯(一片通常穿在裙子裡好讓裙子蓬起來的襯墊)裡塞進了氣味刺鼻的草藥和香料混合物,和當時治療瘟疫的醫生所佩戴的鷹嘴形口罩裡填充的一樣。

「現場」廣州三年展:以無畏的視野對轉瞬即逝的未來進行思考

安娜·達米特里是一位英國藝術家,主攻雕塑、裝置藝術、手工藝和生物媒介,探索人類與合成生物以及新科技之間的關係。

「現場」廣州三年展:以無畏的視野對轉瞬即逝的未來進行思考

奧利弗·拉瑞克是一位出生於奧地利的藝術家,目前在柏林工作。他的多媒體作品長期圍繞過去與現在、真實與虛擬、原創與重組之間的關係。在創作其最新作品《狗年》的過程中,他繼續研究有關變形的概念,並且關注時間以及人類與非人類生命形式之間複雜的動態關係。

「現場」廣州三年展:以無畏的視野對轉瞬即逝的未來進行思考

這件採 用 樹 脂 澆 鑄 的 人 犬 (Hundemensch) 雕塑。由狗頭和下蹲人身組成,懷裡護著一隻小狗。其肌肉發達的透明背部下方清晰可見人耳、青蛙、蠑螈和螃蟹的輪廓。與拉瑞克此前的許多作品不同的是,創作這種作品的靈感並非來自現有雕塑。相反,他是根據史前至 19 世紀期間創作的各種擬人形象來繪製圖紙,然後製成 3D模型,最後依此澆鑄成雕塑。

「現場」廣州三年展:以無畏的視野對轉瞬即逝的未來進行思考

作為《狗年》的一部分,這個無標題視頻展示的是白色背景下移動和變形的魚類、真菌、人類和非人類形態的線性動畫。隨著構成動畫的線條不斷地延伸或縮小,越來越多的細節也被放大,並且在圖像變化的同時也增強了時間感。

「現場」廣州三年展:以無畏的視野對轉瞬即逝的未來進行思考

陸平原擅長用“故事”這一獨特的媒介進行藝術創作,撰寫了大量與藝術有關的奇幻短篇作品。本次展覽上呈現的是藝術家該系列在科幻方向上的最新實踐,這不僅僅延續了該系列現實和夢境關係的模糊顛倒,也包含作為日常儀式的創作過程:藝術家將日本漫畫家貳瓶勉《人形之國》中的人形賽伯格視為創作的靈感來源, 每天的寫作時間都以膜拜這後人類的神祗作為開始。作品講述的是在人工智能語境下,靈(靈魂)肉(肉體)可分離所引發的衝突和矛盾。故事用 A3 紙張打印,並用一雙機械手雕塑固定並懸掛,使得故事帶有神秘、雕塑化的人工智能氣息。

「現場」廣州三年展:以無畏的視野對轉瞬即逝的未來進行思考

藝術家托馬斯·費爾施代恩彌合了應用科學和理論科學之間的差距。他尤其關注言語、視覺和材料元素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對事實與虛構之間的潛在關聯、藝術與科學之間的相互作用的挖掘探索等。他的核心方法被其稱之為“觀念敘事”。《被解放的普羅米修斯》講述了一個關於在科幻小說和恐懼、烏托邦和反烏托邦之間搖擺不定的故事。這個項目結合了雕塑、繪畫和文學元素,同時還有生物化學過程——將人體肝細胞經歷培養、發酵,最終蒸餾成酒精。

「現場」廣州三年展:以無畏的視野對轉瞬即逝的未來進行思考

作品的中央矗立著一尊《被縛的普羅米修斯》大理石雕塑。這尊雕塑正在被自養型細菌緩慢吞噬。無機的石頭變成了有機的“食物”。

「現場」廣州三年展:以無畏的視野對轉瞬即逝的未來進行思考

菲利普·齊格勒作品

「現場」廣州三年展:以無畏的視野對轉瞬即逝的未來進行思考

喬恩·凱斯勒是一位以機械雕塑和沉浸式裝置而聞名的美國藝術家。凱斯勒的智慧和強大的設計能力體現在他對戰爭、媒體、消費文化、政治和氣候變化等主題的詮釋。他的作品揭露了對媒體體驗成癮的這一文化現象,並利用這一現象展示了其帶來的恐怖和虛偽。

「現場」廣州三年展:以無畏的視野對轉瞬即逝的未來進行思考

喬恩·凱斯勒的動力雕塑《世界是布穀鳥的(時鐘)》的核心部分是由沛納海的製表大師改造的陀飛輪手錶機芯。時鐘不會告訴我們時間,但它會講述一個故事!時鐘講的是一個有關失去了飛行慾望和能力的布穀鳥看到的故事。凱斯勒的作品往往具有潛在的政治寓意,雖然它是通過隱喻的手法來體現,但這個作品暗示了環境變化對布穀鳥的影響,從氣候變化導致的遷移模式轉變,到環境災難如石油洩漏和森林火災帶來的影響。

「現場」廣州三年展:以無畏的視野對轉瞬即逝的未來進行思考

除了極具科幻感的主題展覽,這屆廣州三年展嘗試通過分展場、平行展的方式,重新整合廣州周邊的各個當代藝術機構,使得機構和機構之間,無論公立還是私立都能夠形成交流,達成有效的協作關係,構建一種“地區美術館群”的聯盟機制。其中的亮點紫泥堂藝術小鎮改造於紫坭糖廠,小鎮保留了大量上個世紀50—90年代的工業風建築,配套發展多種藝術產業版塊和國內一些知名的藝術家工作室,讓整個園區充斥著濃烈的當代藝術想象力。作為平行展的承辦方之一,紫泥堂藝術小鎮開放了兩個總面積約1400平方米的主展館,呈現多元化視覺觀感和藝術的思考與表達,形成了一種藝術與空間的美妙結合。

「現場」廣州三年展:以無畏的視野對轉瞬即逝的未來進行思考

紫泥堂藝術小鎮展覽現場

「現場」廣州三年展:以無畏的視野對轉瞬即逝的未來進行思考


「現場」廣州三年展:以無畏的視野對轉瞬即逝的未來進行思考


「現場」廣州三年展:以無畏的視野對轉瞬即逝的未來進行思考


「現場」廣州三年展:以無畏的視野對轉瞬即逝的未來進行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