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法国战役后期的敦刻尔克为什么德国放弃全歼英法国主力的机会

法国战役是二战历史上第一场令人瞠目结舌军事行动,当时法国号称欧洲第一陆上强国拥有200万大军和大量先进武器和坦克,居然在短短10天时间里就遭到德国闪电战迂回纵深包围而全线溃退,当时法国无论在人员上坦克上整体来说都要比德国具备优势,但作为守方的法国实在是太过自信,把所有兵力都放在马奇诺防线,认为德军会从跟一战时期那样具有骑士精神强攻法国进行构筑的堑壕防线然后深陷泥潭。中国有一句成语守株待兔,但其结果是守株的人最终被活活饿死了,想一劳永益事情根本就不存在的,法国前期的战败完全是输在机动上而不是装备上,本该重兵把守的地方成为空洞并不是当时法军的不具备战斗力而是发现德军战略企图时已经一切都晚了。

二战法国战役后期的敦刻尔克为什么德国放弃全歼英法国主力的机会

当时英法联军近40万大军全面撤退到法国的一个港口重要城市敦刻尔克,其余部队的反抗都是各自为战,整个法国可以说是乱成了一团,根据英法联军的在法国战役投入坦克数量为5000多辆,当时英法联军主力40万撤向敦刻尔克城市坚守时应该还有1000辆可以用于战斗的坦克,根据敦刻尔克周边地形,不难发现英法联队占据了一块好地方,周围都有高地要道可以提供给英法掩护和打阻击战当时如果不是败局已定是一个绝佳好战场可以跟德军进行决战。就在德国百万大军如入无人之境时,希特勒却突然下达停止向敦刻尔克推进命令,使得英法两国有3天的时间征集撤退到英国船只,是什么原因让希特勒下达停止推进的命令呢,就是这一道命令最终使得英法联军40万大军能全身而退,留下了历史疑云。早在中国战国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中就有这样一句话,绝对不可以把敌人军队逼入绝境,其中道理是如果把敌人逼入绝境他们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战死或者投降,在战国时期投降也同样意味着死亡,所以正常情况下都选择团结一致共同战死,其兵法精髓不在勇和杀而在于谋,团结一致背水一战的敌人往往是最可怕的,但是德国当时真的是这样想的吗?

二战法国战役后期的敦刻尔克为什么德国放弃全歼英法国主力的机会

可能这个原因也是希特勒的麾下主张修整将军所想的吧,当时的希特勒对德军能在38年之内击败法国已经是激动得睡不着觉,自然会细节方面有所疏忽,当时希特勒的麾下的众多将领都在围绕着进攻和修整所争议,争议话题一,德军自从进攻法国以来每天几乎都是在推进作战没有休息过一天,有些步兵师甚至出现了严重掉队情况,如果装甲部队没有充足步兵掩护可能陷入绝境,其二德军包围在敦刻尔克英法联军大多数是英国人部队,而在法国境内很多地方仍旧有大量法国军队没有放下武器负隅顽抗,德军战线已经拉得过长如果不能及时收手恐怕会保不住德国一个月辛苦打下的胜利果实。

二战法国战役后期的敦刻尔克为什么德国放弃全歼英法国主力的机会

而主张进攻的德军将领却说,应该一鼓作气歼灭英法退却在敦刻尔克的部队,因为如果英法40万大军从海上撤退出来必将会在以后征服英国时增加不必要麻烦。最终希特勒征求A集团军司令格尔德·冯·伦德斯泰特意见,得到答复也与他之前听到意见是一样的,格尔德·冯·伦德斯泰特将军说“步兵应在阿拉斯东部进攻,而机动部队则停留在朗斯-贝顿-埃尔-圣奥梅尔-格拉夫林一线,以便截住在B集团军群前面撤退的敌军。”希特勒听完后就笑着说表示认同A集团军司令格尔德·冯·伦德斯泰特意见。

二战法国战役后期的敦刻尔克为什么德国放弃全歼英法国主力的机会

事实上德军当时是考虑到诸多因素才在敦刻尔克停下脚步,在德国人眼里敦刻尔克已经是志在必得,但德军面临首要的事情是部队的修整和截住法军大量的败退部队。就在德军下令停止进军的同时,英国人就已经截获德国人情报,英国仿佛在绝望海水抓到一根救命稻草。但事实上德军经过30多天作战,只在敦刻尔克外围休息了3天而已稳定战线后,在1940年的6月4日九时四十分德军就已经吹开总攻号角,追击而来德军歼灭英法联队将近28000人至少还有5万人被德军俘虏,事实上德国A集团军司令格尔德·冯·伦德斯泰特,确实是一个战略头脑元帅,这样结局几乎是敦刻尔克最好解决方法,当时德国确实也没有必要在意英法联军的33万溃兵,因为在德军身后是近百万的法军部队还在负隅顽抗,而英国人确实是想如何逃亡,这是一场英国人逃亡奇迹但这个奇迹对法国人来说对亡国之痛并没有起到任何挽回和抚慰的作用,如果当时没有法国军队抵抗牵制,英国军队能逃回英国这还很难说,假如决战到底那么敦刻尔克确实是二战历史一场经典般的战役,但英国人没有这样做,这算是英国在敦刻尔克一场行动的成功而已,几乎对二战影响甚微,甚至没有任何激励作用。

二战法国战役后期的敦刻尔克为什么德国放弃全歼英法国主力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