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法國戰役後期的敦刻爾克為什麼德國放棄全殲英法國主力的機會

法國戰役是二戰歷史上第一場令人瞠目結舌軍事行動,當時法國號稱歐洲第一陸上強國擁有200萬大軍和大量先進武器和坦克,居然在短短10天時間裡就遭到德國閃電戰迂迴縱深包圍而全線潰退,當時法國無論在人員上坦克上整體來說都要比德國具備優勢,但作為守方的法國實在是太過自信,把所有兵力都放在馬奇諾防線,認為德軍會從跟一戰時期那樣具有騎士精神強攻法國進行構築的塹壕防線然後深陷泥潭。中國有一句成語守株待兔,但其結果是守株的人最終被活活餓死了,想一勞永益事情根本就不存在的,法國前期的戰敗完全是輸在機動上而不是裝備上,本該重兵把守的地方成為空洞並不是當時法軍的不具備戰鬥力而是發現德軍戰略企圖時已經一切都晚了。

二戰法國戰役後期的敦刻爾克為什麼德國放棄全殲英法國主力的機會

當時英法聯軍近40萬大軍全面撤退到法國的一個港口重要城市敦刻爾克,其餘部隊的反抗都是各自為戰,整個法國可以說是亂成了一團,根據英法聯軍的在法國戰役投入坦克數量為5000多輛,當時英法聯軍主力40萬撤向敦刻爾克城市堅守時應該還有1000輛可以用於戰鬥的坦克,根據敦刻爾克周邊地形,不難發現英法聯隊佔據了一塊好地方,周圍都有高地要道可以提供給英法掩護和打阻擊戰當時如果不是敗局已定是一個絕佳好戰場可以跟德軍進行決戰。就在德國百萬大軍如入無人之境時,希特勒卻突然下達停止向敦刻爾克推進命令,使得英法兩國有3天的時間徵集撤退到英國船隻,是什麼原因讓希特勒下達停止推進的命令呢,就是這一道命令最終使得英法聯軍40萬大軍能全身而退,留下了歷史疑雲。早在中國戰國時期,孫武的孫子兵法中就有這樣一句話,絕對不可以把敵人軍隊逼入絕境,其中道理是如果把敵人逼入絕境他們只有兩條路可以選戰死或者投降,在戰國時期投降也同樣意味著死亡,所以正常情況下都選擇團結一致共同戰死,其兵法精髓不在勇和殺而在於謀,團結一致背水一戰的敵人往往是最可怕的,但是德國當時真的是這樣想的嗎?

二戰法國戰役後期的敦刻爾克為什麼德國放棄全殲英法國主力的機會

可能這個原因也是希特勒的麾下主張修整將軍所想的吧,當時的希特勒對德軍能在38年之內擊敗法國已經是激動得睡不著覺,自然會細節方面有所疏忽,當時希特勒的麾下的眾多將領都在圍繞著進攻和修整所爭議,爭議話題一,德軍自從進攻法國以來每天幾乎都是在推進作戰沒有休息過一天,有些步兵師甚至出現了嚴重掉隊情況,如果裝甲部隊沒有充足步兵掩護可能陷入絕境,其二德軍包圍在敦刻爾克英法聯軍大多數是英國人部隊,而在法國境內很多地方仍舊有大量法國軍隊沒有放下武器負隅頑抗,德軍戰線已經拉得過長如果不能及時收手恐怕會保不住德國一個月辛苦打下的勝利果實。

二戰法國戰役後期的敦刻爾克為什麼德國放棄全殲英法國主力的機會

而主張進攻的德軍將領卻說,應該一鼓作氣殲滅英法退卻在敦刻爾克的部隊,因為如果英法40萬大軍從海上撤退出來必將會在以後征服英國時增加不必要麻煩。最終希特勒徵求A集團軍司令格爾德·馮·倫德斯泰特意見,得到答覆也與他之前聽到意見是一樣的,格爾德·馮·倫德斯泰特將軍說“步兵應在阿拉斯東部進攻,而機動部隊則停留在朗斯-貝頓-埃爾-聖奧梅爾-格拉夫林一線,以便截住在B集團軍群前面撤退的敵軍。”希特勒聽完後就笑著說表示認同A集團軍司令格爾德·馮·倫德斯泰特意見。

二戰法國戰役後期的敦刻爾克為什麼德國放棄全殲英法國主力的機會

事實上德軍當時是考慮到諸多因素才在敦刻爾克停下腳步,在德國人眼裡敦刻爾克已經是志在必得,但德軍面臨首要的事情是部隊的修整和截住法軍大量的敗退部隊。就在德軍下令停止進軍的同時,英國人就已經截獲德國人情報,英國彷彿在絕望海水抓到一根救命稻草。但事實上德軍經過30多天作戰,只在敦刻爾克外圍休息了3天而已穩定戰線後,在1940年的6月4日九時四十分德軍就已經吹開總攻號角,追擊而來德軍殲滅英法聯隊將近28000人至少還有5萬人被德軍俘虜,事實上德國A集團軍司令格爾德·馮·倫德斯泰特,確實是一個戰略頭腦元帥,這樣結局幾乎是敦刻爾克最好解決方法,當時德國確實也沒有必要在意英法聯軍的33萬潰兵,因為在德軍身後是近百萬的法軍部隊還在負隅頑抗,而英國人確實是想如何逃亡,這是一場英國人逃亡奇蹟但這個奇蹟對法國人來說對亡國之痛並沒有起到任何挽回和撫慰的作用,如果當時沒有法國軍隊抵抗牽制,英國軍隊能逃回英國這還很難說,假如決戰到底那麼敦刻爾克確實是二戰歷史一場經典般的戰役,但英國人沒有這樣做,這算是英國在敦刻爾克一場行動的成功而已,幾乎對二戰影響甚微,甚至沒有任何激勵作用。

二戰法國戰役後期的敦刻爾克為什麼德國放棄全殲英法國主力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