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是韓信一生寫照,具體是怎樣一個故事呢?

歷史上的君王,向來如此,得天下容易,守天下難,所以,難免對於功高蓋主的人有所猜忌和防備。多少功臣名將,用自己的生命血汗換來國家的安定平靜,最後卻淪為了政治的犧牲品,對於他們來說,最好的歸宿也許就是告老還鄉,隱於山水之間。越國的勾踐,臥薪嚐膽,終於等到復國之機,而功臣范蠡自知無法與其共享榮華,辭官隱居,才避免了殺身之禍,臨走前,他告誡文種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而文種沒有聽從他的勸誡,最終被勾踐殺死。

韓信祠裡有一副形容韓信的一生寫照的對聯,即“生死一知己,存亡倆婦人”。一知己是蕭何,倆婦人,一位是在韓信投軍前,食不果腹,流落街頭,被一位婦人所救,這位婦人照顧了他十多天,才保住了性命。而另一位,就是劉邦的原配呂雉。這三個人,成為左右韓信命運的重要人物。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是韓信一生寫照,具體是怎樣一個故事呢?

韓信早年在鄉里名聲十分不好,既窮困又無品行,常靠去各家寄食度日。按說這樣的人看起來一輩子也只會是一個遊手好閒之徒,可韓信偏偏就不是,往往越是在窮困潦倒之時越能看出一個人不凡的一面。

韓信另一件著名的故事是胯下之辱。對於這件事,韓信曾在衣錦還鄉的時候對人說,“方辱我時,我寧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故忍而就於此”,這說明他當時是有想法且有能力殺死戲辱他的那名少年的,但他卻沒有那樣做,因為當時不僅殺之無名而且殺之無益,為逞一時之氣,殺人犯法,而使自身難保,這不是大丈夫所為。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是韓信一生寫照,具體是怎樣一個故事呢?

後來,韓信去參軍,先是在項羽門下做事,只是長期得不到重用,於是,轉而投向劉邦,不曾想,劉邦以貌取人,認為他與常人無異,韓信一怒之下,走出漢營。此時,蕭何聽到消息,來不及稟告劉邦就飛奔而出追韓信而去,就這樣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一說。

幾天後,蕭何回到營中,誓要劉邦對韓信封侯拜將,並說此人可助其拿到天下,當時劉邦對韓信並沒有特別的印象,但是劉邦十分信任蕭何,答應封韓信為大將,就這樣,韓信留在了劉邦一方,韓信在漢軍中資歷尚淺,卻被一舉拜為大將,而軍中眾多征戰沙場軍功顯赫的老將卻被晾在了一旁,這使韓信無法不遭人忌恨,也多少為後來埋下了禍根。由於韓信之前在項羽營中做事,對項羽的脾氣秉性很是瞭解,於是為劉邦出謀劃策,併為其屢建奇功。尤其在垓下之戰中,使項羽大敗,立下汗馬功勞。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是韓信一生寫照,具體是怎樣一個故事呢?

另外一件不得不說的是由於韓信貪功也是其被殺的原因之一。話說韓信奉命領兵平齊,但還未到達之時就聽說齊國已被酈食其說下,韓信本想就此收兵,卻為蒯通的一番話所動容,韓信決定發兵攻齊,發兵攻齊的舉動不僅使酈食其無辜被齊王烹殺,還致使齊連楚兵拼死抗擊。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韓信這次的決定都是隻顧貪功不顧大局的行為。平齊之後,韓信立即派人給劉邦上書說,齊國詐偽多變,且南面臨楚,若不趁此時任命代理齊王恐怕形勢有變。最後他表示“願為假王便”。而劉邦此刻正被楚軍圍困於滎陽,形勢危急,正盼望韓信引兵來救,可韓信卻趁人之危向劉邦邀功請賞。無奈之下,劉邦只能忍氣吞聲,還頗為大度的說,大丈夫有平定諸侯之功,要做就做真王,做什麼代理齊王?於是劉邦派張良立韓信為齊王,再調兵回來攻打楚軍。

劉邦常與韓信談論諸將的領兵統帥之能,有一次高祖問韓信,你覺得像我這樣能帶多少兵?韓信說,陛下不過能將十萬眾。劉邦問,那你又如何?韓信說,多多益善。韓信在皇上面前也沒有絲毫收斂,可謂鋒芒過露了。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是韓信一生寫照,具體是怎樣一個故事呢?

劉邦建立漢朝的第六年,有人上書告韓信謀反。當時是誰來告,是否誣告,我們都不得而知。但在劉邦看來只要涉及到謀反,寧可錯殺也絕不能放過,更何況韓信的勢力一直是劉邦的心腹大患。藉著這個由頭,劉邦設計將韓信綁至洛陽,但不久又把他放了。至此韓信的勢力大減,劉邦能釋放韓信說明他心裡清楚韓信此時並沒有謀反,但為防微杜漸考慮,劉邦將韓信貶為淮陰侯。韓信覺得心寒,認為自己為他攻打天下,最後竟遭到這樣的對待,於是,聯合下陽侯密謀造反,不幸被蕭何識破,用計將他引到宮中,被呂雉殺死。就這樣,韓信受到劉邦重用,是由於蕭何的引薦,而他斷送性命,也是因為蕭何。於是,有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詞,他的一生,註定和蕭何密切相連。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是韓信一生寫照,具體是怎樣一個故事呢?

韓信,是西漢的開國功臣,當時傑出的軍事家,甚至有人稱其“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可見其軍事才能之無人能比。在反秦鬥爭和楚漢相爭中,他為劉邦做出了許多貢獻,為漢朝的基業奠定了基礎。韓信帶兵作戰遊刃有餘,但君王的心思,他卻應付不來。他沒有吸取前朝功臣的教訓,退世隱居,反而自恃功高,認為劉邦不敢對他動手,想要在亂世中爭得一席之地,出人頭地,這才釀成了他的悲劇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