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週刊評出2018年度十佳非虛構圖書 快加到您的書單裡吧!

參考消息網11月23日報道美國《時代》週刊網站11月15日刊登了題為《2018十大非虛構好書》的文章,作者為露西·費爾德曼,文章摘編如下:

2018年出版的政治回憶錄實在太多了,但與此同時一些作家突破障礙,講述了非常私人卻具有普遍影響的故事。

塔拉·韋斯托弗逃離了她位於愛達荷州、信奉活命主義的家庭,她通過自己的故事闡述了教育的力量和重要性;亞歷山大·奇伊認真梳理了自己的一些往事,提出了有關藝術如何改變人生的真知灼見;妮科爾·鍾深入研究了自己被跨文化領養的經歷,剖析了人類在面對自身差異時的共有優點和缺點……這幾位作家和歷史、商業、科學及民主領域的作家一起構成了2018年的最佳作者。讓我們依次來看看吧!

第十名:《民主是怎樣消亡的》(作者 史蒂文·列維茨基 丹尼爾·齊布拉特)

哈佛大學教授列維茨基和齊布拉特數十年如一日地研究全球各地屈服於威權主義的民主政府。現在,他們把這些專業知識應用於美國政治。他們斷言,今天的美國民主正在緩慢消亡。值得慶幸的是,他們也提供了挽救美國民主的方法。

第九名:《第九大街的女性》(作者 瑪麗·加布裡埃爾)

李·克拉斯納、伊萊恩·德科寧、格蕾絲·哈蒂根、瓊·米切爾和海倫·弗蘭肯塔勒……這些女性抽象派畫家克服重重困難、成功顛覆了戰後紐約藝術界由男性主導的局面。她們從鬧市區的閣樓中崛起,最終進入現代藝術博物館。加布裡埃爾通過她生動的敘述,準確地刻畫了這些藝術家的形象以及她們鬥志昂揚地參與這場文化戰鬥的方方面面。

第八名:《你所能知道的一切》(作者 妮科爾·鍾)

韓裔美國人妮科爾·鍾成長於俄勒岡州一戶白人領養家庭。當她自己準備做媽媽的時候,她開始尋找親生父母。在尋找父母的過程中,身份差異帶給她的各種痛苦逐一呈現。妮科爾·鍾讓讀者真切地看到了跨文化領養的複雜性,用最響亮的聲音呼喚讀者的共情。

第七名:《弗雷德裡克·道格拉斯》(作者 戴維·W·布萊特)

在這本被評論家譽為最權威傳記的新書中,奴隸制研究者布萊特用引人入勝的語言,真實再現了道格拉斯從在逃奴隸成長為著名演說家和廢奴主義者的歷程。布萊特利用新近獲得的檔案描繪了一個無比堅韌的美國開拓者形象。

第六名:《這些真理》(作者 吉爾·萊波雷)

美國建立在平等、不可剝奪的權利以及人民主權這些理想之上。萊波雷對這些建國基礎深感興趣,就像她對托馬斯·傑斐遜描述它們的短語那樣著迷——她借用傑斐遜的這個短語為這部接近1000頁的歷史書命名。她在書中探討了美國維護這些基本價值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

第五名:《如何寫一本自傳體小說》(作者 亞歷山大·奇伊)

如果把奇伊自己的人生經歷寫成回憶錄,足以填滿一個書架。十幾歲的他沉浸於墨西哥恰帕斯州文化中。在艾滋病疫情高峰期,他在一場抗議活動中保護了一名流血的朋友。這一路下來,他成了一名獨樹一幟、態度真誠的虛構和非虛構作家。在這本散文集中,他用切身經歷探究生活與藝術的交集。

第四名:《時間的秩序》(作者 卡洛·羅韋利)

《七堂極簡物理課》的作者、意大利理論物理學家卡洛·羅韋利將他的注意力轉向了時間:時間是如何發揮作用的以及我們對時間有哪些誤解。羅韋利的這部作品通俗易懂、啟迪心智,對我們心中的時間、空間和現實觀念提出了挑戰。

第三名:《受教育者》(作者 塔拉·韋斯托弗)

韋斯托弗生長於愛達荷州,她信奉活命主義的父母教她讀書識字,但不讓她上學。韋斯托弗17歲才第一次走進教室——後來,她努力擺脫人生的枷鎖,獲得了劍橋大學的歷史學博士學位。韋斯托弗用明白曉暢、引人深思的文字講述了一個親情面臨考驗後艱難獲得自我實現的故事。

第二名:《巴拉坑》(作者 佐拉·尼爾·赫斯頓)

年輕的人類學家赫斯頓採訪了已知最後一艘販奴船上的最後一名倖存者。赫斯頓詢問了這名86歲的倖存者遭受奴役、終獲自由的經歷。由此寫成的作品直到他去世半個世紀後才出版。這是一個關於迫害和生存、極易使人心生同情的故事。(“巴拉坑”——指臨時囚禁奴隸的房屋——本網注)

第一名:《惡之血》(作者 約翰·卡雷魯)

2015年,普利策獎得主卡雷魯披露了這樣一條新聞:雖然宣稱將用一種新式驗血方法帶來一場醫療革命,但估值90億美元的初創公司西拉諾斯公司並沒有掌握這種技術。在這個有關硅谷的故事裡,卡雷魯打開他的採訪筆記,將一個有關商業欺詐和司法恐嚇的故事娓娓道來,這本書讀起來就像是看一部驚悚的犯罪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