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三所小學校成為四川省非遺保護傳承普及教育“小課堂”示範基地

關注我們 發現美好

12月24日,在汶川縣綿虒小學校,汶川縣舉行了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普及教育“小課堂”示範基地授牌儀式。

汶川三所小學校成為四川省非遺保護傳承普及教育“小課堂”示範基地

授牌儀式現場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文化的根脈和基石。文化的傳承離不開教育,非遺進校園、非遺保護傳承從青少年抓起,是推動非遺保護事業持久發展、繼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並使之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舉措。 長期以來,汶川縣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工作,深入紮實、持之以恆、獨闢蹊徑、卓有成效地在全縣開展非遺普及教育活動和非遺知識、技能傳習活動。其中,汶川縣特殊教育學校、綿虒七一小學、龍溪小學開展成效尤為顯著,為全省非遺進校園、非遺保護傳承從青少年抓起活動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學校開設的非遺小課堂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為自己是羌族人而自豪。”通過非遺進課堂活動,綿虒小學六一班的學生王瑞向記者分享她的學習心得。

汶川三所小學校成為四川省非遺保護傳承普及教育“小課堂”示範基地

“小課堂”示範基地授牌現場

由於在弘揚羌族優秀傳統文化,保護羌族文化,推進非物質文化的傳承推廣上的突出成效,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副會長何政軍為特殊教育學校、汶川縣綿虒小學校、汶川縣龍溪小學校三所學校進行了授牌,成為6個全省非遺保護傳承普及教育“小課堂”示範基地中的3個。他指出汶川縣深入開展非遺進校園的工作,在多年非遺普及教育實踐中創造的經驗,值得全省中小學學習借鑑。“授牌後,我們學校將更進一步加大非遺文化進課堂力度,讓孩子們學習更多的非遺技能,傳承好羌族非遺文化,讓羌族文化源遠流長。”特殊教育學校校長毛運蘭告訴記者。

汶川三所小學校成為四川省非遺保護傳承普及教育“小課堂”示範基地

特殊教育學校表演肩鈴舞

儀式上,三所學校還以文藝表演的形式揭開了羌民族文化的神秘面紗,展示了非物質文化進校園的成果。特殊教育學校的肩鈴舞蹈《羊角花兒開》、非遺舞蹈羊皮鼓舞《切果瑟瑟》,龍溪小學的《雲朵上的羌寨》,綿虒小學的莎朗舞,優美的舞姿,動聽的羌語歌,贏得了現場陣陣掌聲。 龍溪小學的節目表演後,參演的五年級學生餘國鮮高興地說:“參加這次非遺進校園成果展,瞭解了更多關於我們自己民族的非遺文化,希望通過歌聲把民族的非遺文化傳承下去,發揚出去。”

汶川三所小學校成為四川省非遺保護傳承普及教育“小課堂”示範基地

羌繡非遺傳承人正在授課

授牌儀式後,還參觀了綿虒小學校非遺進校園成果。縣委常委、副縣長張樹柏,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阿壩州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汶川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汶川縣教育局等相關領導參加儀式。

END

排版I承傑

來源I中國汶川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