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寶貝:中國文化七大特徵,中華民族七大品格

<strong>1、文化認同性善,國人真誠善良

中國文化中關於人性論的觀點雖有分歧,但性善論一直是我們道德實踐的基本前提假設。

戰國時期,孟子主張“性善”說,認為人本善良,人人皆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荀子雖提出“性惡”,但他同樣認為“惡人”經過教育便可向善,人的最終歸路就是善良。

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性善”的人性論逐漸成為官方欽定的主流派觀點。

佛教的“眾生皆有佛性”的心性論,不但是中國佛教理論的核心內容,也與中國固有哲學思想旨趣最為契合之點。儒家學者雖有多人排斥佛教,但對佛教的心性論,則多持肯定的態度。

中國數千年傳統文化歷來追求一個“善”字:與人處事,強調心存善良之意;與人交往,講究與人為善;與己要求,主張獨善其身。

善良真誠,是做人的根本,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一個善良的人,就像一盞燈,在照亮他人的同時,也溫暖了自己。善良無需強迫,它會傳播。以真誠和善良做人處世才能活得安穩寧靜。

夫子寶貝:中國文化七大特徵,中華民族七大品格


<strong>2、文化綿延堅韌,國人自強不息

中國文化是綿延不絕的、具有極強生命力的文化體系,它歷盡滄桑,飽受磨難,於起伏跌宕中傳承不輟,在數千年發展中,各代均有斐然成就。

中國文化是在特定的環境中產生、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伴隨著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國家政權雖有更迭,或間有盛衰,但民族間的融合從未中斷。

在民族的遷徙、聚合和戰爭衝突中,出現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融合和文化交流高潮,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並綿延不斷地向前發展。

在一次次分合興衰中,中華民族也形成了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周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之語。《論語》中也強調人要自強,“不怨天,不尤人”。

唯有自強不息,才能獲得尊嚴,一個國家如是,一個民族如是,一個人更是如此。從百日維繫到辛亥革命,從洋務運動到黃花崗,自強不息是一種義無反顧的執著努力。

<strong>人生當自強,吾輩當自強!

夫子寶貝:中國文化七大特徵,中華民族七大品格


<strong>3、文化講究情義,國人有情有義

中國文化是一個講情的文化,鄉土情,倫理情。中國文化中隨處可見對故土,對家庭的依戀與深厚情誼。

《禮記》中說“不能安土,不能樂天;不能樂天,不能成其身。”鄉土與自身的修養緊密結合在一起。祠堂、家譜都是中華文化重情的明證。

中華文化中流淌出的情,不僅蜿蜒在故土家國上,還在宇宙山水間,詩詞書畫哪一樣不是情景結合的產物?枯藤、老樹、秋風、黃花,每一樣都有情融在其中。

中國文化重情,受文化滋養的中華民族也不例外。與西方人相比,我們更重感情,更講道義,我們會有“鄰里守望”,“路見不平”。中華民族是一個有情有義的民族。一個重感情的人是一個善良的人,一個重感情的人是一個真誠的人。

夫子寶貝:中國文化七大特徵,中華民族七大品格


<strong>4、文化歷史悠久, 國人穩重保守

中國有悠久的歷史,這是人盡皆知的。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 中華民族經歷歷史潮流一次次的衝擊、盪滌和淘汰, 通過自身的艱苦奮鬥、自強不息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

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早在殷商時期。西周末年人們已開始冶鐵並使用鐵器。當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先後湮沒在歷史的塵埃裡,只有中華文化傳承了下來。

中華文化的悠久性,在一定程度上生成了國人保守、穩重的性格特點,而中華民族注重現實生活、重保守的品格又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中國文化的悠久特質。

歷史為何悠久?一般認為是中國人重視現實生活的維持,和重保守。

由於重視現實生活的維持,所以不像西方人喜歡從事超現實生活的理想或神境的追求,而使民族的現實生命能長久保存下去。

由於重保守,所以一切生活皆習故蹈常,不要多耗力氣,於是使民族生命力得因節約而長久不弊。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走過的時間長,積澱的文化厚,經歷的憂患多,所以中華民族具有慎思熟慮,穩重行事的品格。陸游詩中說:“平生憂患若縈纏,菱刺磨成芡實圓。”

夫子寶貝:中國文化七大特徵,中華民族七大品格


<strong>5、文化家庭本位, 國人注重親情

中國社會最大的特色,是以家庭為社會活動的中心。家族就像一個一個人為的保壘,變成每一個人最完全的避風港。“國之本在家”,中國的家族意識,是不斷向外膨脹的,膨脹得使所有的人間關係,幾乎都予以家庭化。

傳統的家庭中卻有家法,祖先崇拜也可以說是中國特有的,這個過程也須在家庭中進行。

錢穆先生曾說“中國文化,全部都從家族觀念上築起”,中國人格外注重家庭。

中華民族有注重家庭的品格,我們現在強調要注重家庭建設,推進家庭文明建設,其實中國文化中從來不缺對家庭的重視。

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今天的國人來說,家庭也永遠是排在心裡第一位的。

夫子寶貝:中國文化七大特徵,中華民族七大品格


<strong>6、文化崇尚和平,國人內心平和

中國文化崇尚和平是有跡可循的。堯舜禪讓,千百年來傳誦不絕。春秋戰國時期,雖兵事不斷,但崇尚和平仍是主流。墨子提出“兼愛”,“非攻”,孔子講“禮”,孟子、荀子則說“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為也。”

中國自古就是農業社會,“重農抑商”。小農經濟下,人們居有定所,依賴田地生活,一旦戰事起來,人們往往流離失所。農民最高的要求,就是能過太平日子,他們最怕動亂。

當佛教傳入中國,佛教中的平和之氣也對中國的文化產生了影響。

中國文化是崇尚和平的,中華民族也是內心平和的。平和的人,看得開,放得下,想得明白,過得灑脫。能容,能忍,能讓,能原諒。

我們常說“心平氣和”,平和是做人的一種智慧,“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莊子《逍遙遊》裡說“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平和是待人處事的一種態度。

夫子寶貝:中國文化七大特徵,中華民族七大品格


<strong>7、文化海納百川,國人待人寬容

儘管中國的正統儒者們也排斥異端,比如孟子斥楊、墨,但“道並行而不相悖”,始終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個理想。

從歷史上看,隨著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許多外來文化進入中國地域,但直到近代前夜,這些文化從來沒有造成嚴重的衝突,中華文化以其特有的張力包容同化著這些外來的文化。

在中國的許多寺廟中,往往存在著儒、釋、道三教並祀一堂的現象,這恰恰說明著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不管什麼樣的文化,都能這片神奇土地上被本土文化同化,與本土文化交融。

與中國文化的包容特質相一致的是中華民族具有的寬以待人的品格。宋代有位道人寫了首《絕句》,詩中說:“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明代馮夢龍說“能容小人,方成君子。”

寬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偉大的,寬容並不是姑息錯誤和軟弱,而是一種勇敢和堅強。

孔子說:“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寬容是一種大度、一種涵養,寬容他人,包容他人。生活就能少一份爭吵,多一份和諧。

許多人認為寬容會讓自己吃虧,其實寬容是在為自己積福。學會寬容,世界就能多一份和諧,畢竟寬容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最好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