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積薄發,汽車消費認知已成熟,自主品牌上位的“火候”基本到了

自主品牌向上走最大的障礙是什麼?有人說是技術、有人說是設計。這些都沒錯。但更大的障礙,在於認知。當這種認知火候沒有培育到位的情況下,即便有好的產品、好的技術也很難成功。觀致的反面教材已經被人說爛了。它在產品、技術、策略等方面確實有很大問題,但同時我們也要承認,“生不逢時”也是它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厚積薄發,汽車消費認知已成熟,自主品牌上位的“火候”基本到了

中國汽車市場幾十年,自主品牌一直被詬病,是低價、劣質的代名詞。甚至很多人認為即便最好的自主也不如最差的合資。

厚積薄發,汽車消費認知已成熟,自主品牌上位的“火候”基本到了

當然,這也是自主品牌發展必須經歷的過程。剛開始階段,車企多,之間的技術水平差距較大,質量控制水平也良莠不齊,一些低端的廠家為了拼市場往往造出一些價格低質量很差的車,很容易拉低自主車的整體質量。另外,剛開始汽車行業各項標準制定的比較低,給了一些車企鑽空子的機會,導致一些不合格的汽車也能進入市場銷售,坑害消費者利益。

厚積薄發,汽車消費認知已成熟,自主品牌上位的“火候”基本到了

但隨著自主品牌的不斷前進、奮起直追,最近幾年,國人對自主品牌的認知已大為改觀。有很多人甚至認為今天的汽車市場上的自主與合資特別是在家用車的品質質量上已相差無幾。這個變化的起點,可以說是從吉利推出博瑞開始。

厚積薄發,汽車消費認知已成熟,自主品牌上位的“火候”基本到了

在這之後,包括博越、傳祺GS8、榮威RX5、長安CS95、LYNK&CO、 WEY等等在內一系列的自主車。它們不僅銷量可觀,主銷車款的價格也與“二線合資”基本接軌。

厚積薄發,汽車消費認知已成熟,自主品牌上位的“火候”基本到了

這意味著當下的汽車市場,已經開始出現類似於 “手機市場(也可以)認同華為”的轉變。即消費者已不再覺得買自主品牌很LOW。將這些好的自主產品,去與“二線合資同級車”比較、選擇,並且最終選擇自主品牌車型已不再僅僅是因為價格,這樣的消費者已大有人在。

厚積薄發,汽車消費認知已成熟,自主品牌上位的“火候”基本到了

隨著2018中國汽車市場30年來首次銷售萎縮,結束粗獷紅利時代,進入品牌與品質精細化競爭階段。市場對自主品牌逐步走向高端的認知顯得特別及時和尤為重要。當然,我們現階段所談的自主高端,不是紅旗那種“空中樓閣”,而是基於自主品牌現在已逐步向上的趨勢下,努力完成向國際主流品牌定位的方向上的最後一躍。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日系,後來的韓系都經歷過這個階段。

厚積薄發,汽車消費認知已成熟,自主品牌上位的“火候”基本到了

自主品牌發展了這麼多年,也是時候要跳這個“龍門”了。博越、WEY、領克作為當下自主軍團的“精銳”,也確實具備“跳過龍門”的基礎,確實值得期待。但無論最終的結果如何,它們對於自主品牌成長的價值都是意義非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