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啤酒文化

啤酒文化

在青岛很长一段时间酒吧都没有办法兴旺,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曾经为之努力过,但是依旧没有任何的改善,说到其本质的原因,是因为青岛自己产生的啤酒文化,或者说啤酒屋文化完全成为了主流,压制了大多数和酒有关的商业形态的繁荣。

青岛的啤酒文化

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其根本在于文化土壤,也在于这种文化在土壤中的适应性。青岛的啤酒文化并不是与德国的啤酒文化一脉相承的,也与中国其他城市的啤酒文化迥然不同,固然,这和青岛拥有者青岛啤酒这一国际知名的啤酒品牌有关系,但是又不完全是因为青啤的品牌影响。

这文化产生的根在于青岛本土文化的包容性。对于处在黄海之滨的青岛而言,自古以来就受着海洋文化的深刻影响,这种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开放性和包容性相统一的。而从上个世纪初开始,青岛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包容性更强的文化特质。这一点无论是从青岛的街巷、建筑还是从青岛人的日常生活都可以充分的体现出来。

青岛的啤酒文化

里院,这种诞生于青岛的特殊建筑形式,产生初期就被称为“华洋折中式建筑”街坊布局与中式建筑类似,外观也像极了中国传统建筑,但是从规划和建筑内的诸多细节又传承了西方的建筑特点。更重要的是这种建筑格局下所带来的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的变化。

里院可以说是上个世纪典型的商住综合体的代表,底层大开间的临街门面多用作了商业用途,而二层以上则作为住宅使用。这种结构下,居民打破了中国传统的聚族而居的习俗,一个里院可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不同职业、不同背景、不同习惯的居民。因为大家要公用一个卫生间,一个水龙头,所以里院内的居民各种接触自然也就多了起来。青岛特有的里院文化也就就此形成了。

在这样的院子里,夏日男人们下班回来多数是在院内的天井里围坐聊天的,在那个相对贫穷的年代,多数时候有一碗大碗茶也就是不错的享受了,孩子们则在一起嬉戏玩耍。大院的孩子们多数时候是很团结的,我们时某某“里”的是出门之后的名号,所以孩子的团结和成年人的团结很多时候代表的是一个里院的兴盛。这个特殊环境下结成的小社会单元,有时候粘合度甚至超过了亲戚关系。或许这就是冤亲不如近邻的最好诠释吧。到了里院居民的第二代、第三代逐渐成长起来的时候,这种习惯被继承了下来,但是和祖辈父辈不同的是,他们围坐在一起时,桌上不再是茶水,而变成了啤酒。

青岛的啤酒文化

最初散啤酒的兴盛,里院集中的中山路区域是非常突出的。黄岛路、四方路、山西路都有很不错的散啤销售点,这也就为里院的居民们喝酒聊天提供了最好的佐餐饮料。

青岛的另一种最初的民居形式大概就是西镇一带的平民大院了。平民大院比里院的规格要低很多,建筑上非常普通,最初多是低矮的平房,但是规划还算是规矩,内部横平竖直的交叉有街巷,巷子最初也算是宽敞,但是后期随着居民的人丁繁育,不断地各种加建也就使得巷子变得狭窄起来。但是狭窄的巷子虽然不能作为纳凉之所,房顶却可以。很多住在平民大院的居民在几十年里建筑翻新的过程中自己加建了二层,青岛本不是一个多雨的城市,因此很多的尖屋顶随着这种改建变成了平屋顶,屋顶的平台也就成了大院居民们纳凉聚会的场所。

和里院居民们不同,平民大院的居民们没有天井这样的公共空间,要去别人家的屋顶围坐聊天要么就从自己家房顶过去,要么就从别人家里上去,自然不像里院那么方便。但是大院居民多数是祖辈就来自周边县市的农民,很多都是一起来青岛闯生活的亲戚村人,所以同在一个大院也多数相熟,普通百姓也就不必避讳什么“妻子不避”的俗礼,这样一来大院也成了相对团结的一个非家族的群落。

青岛的啤酒文化

四方沧口一带则又有另外一种特点,因为是工厂区,所以大部分的居民都是周边不同工厂的工人,厂子有大有小,大一点的多数都在周边建设了自己的职工宿舍,形成了一个自己的小社会。像李沧的各个纺织厂、钢厂、橡胶厂等等,动辄都是几千名工人,自然也就形成了自己的小部落。

所有这些部落的形成,最终都使得青岛人从出生起就将群体观念和家庭观念分隔开来。一家有事就是一条巷子有事,一家有难就是一个院子有难,孩子们往往很多时候是在邻居家吃的比在自己家吃的还要多。下了班要么院子里扎堆打牌,要么就是一起喝酒聊天。因此,青岛的社交文化也就在这种居住条件的促使下形成了独特的特色。

青岛的啤酒文化

大部分50后、60后的青岛人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也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开始习惯喝啤酒的生活的,这也就为青岛特殊的啤酒文化形成打下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的青岛,新移民开始大量的涌入,短短三十年的时间青岛市区的常住人口已经从原来的一百万增长到了六百多万。随着第三代和第四代青岛人的成长,移民的进一步涌入,青岛人的开放程度也更加提高了,在这种背景之下啤酒作为一种社交的特殊润滑剂作用也更为凸显。

青岛的啤酒文化

喝啤酒多数时候并不讲究场合,但是讲究的是圈子。青岛人多数时候一起喝酒并没有什么主题,这也就和很多的商务宴请有了本质的区别,邻居同时同学校友,甚至是完全没有什么关系,仅仅因为都喜好啤酒聚集在一起的群体,不为任何利益,只为举杯畅饮,享受泡沫里的愉悦。成都人喜欢喝茶,茶馆里成了摆龙门阵的好去处,而青岛人好啤酒,于是啤酒屋也就成了肆意奔放的场所。

青岛人把这样的一群人叫做“酒彪子”。听上去似乎是有贬义,但是就如青岛人所说的“青岛小哥”在很多人心目中似乎也不是夸奖一样,酒彪子更多的时候也是一种爱称。虽然酒后的各种糗事也多有耳闻,但是多数青岛人都只是将其作为一种茶余饭后的话题而已,并不会因此对任何一个人产生厌恶之感,反倒会更喜欢这种豪爽的性格。

青岛的啤酒文化

所有这些是和这个城市的根基联系在一起的。一座本来就是以海洋为生的城市,渔民、海员、军人、铁路工人等等这样一些底层的群体,骨子里就有着一种江湖的豪气与侠肠,因为见过风浪,所以也就更加云淡风轻。更开放、不计较、讲义气、好抱团,这可以说是青岛人祖上就留下的基因,而这种基因是祖辈在其职业生涯与人生阅历中所必需的无论是常年漂泊于海上的渔民还是船员;无论是经历过生死与共的军人还是行走在两条线上的铁路工人,这一切都告诉他们朋友与兄弟的重要性。自然,这种情怀也就随着长辈的话语与行为传递给了他们的后代。

青岛的啤酒文化

在青岛,没有几个过命的朋友是吃不开的,但是如果没有啤酒的滋润友情也是难以维系的。正是这种城市特有的朋友气质,决定了青岛的啤酒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带着一种江湖特质。

不讲究场合,不讲究豪华装修,不讲究饮酒器具,不讲究美味佳肴,只要是啤酒,一切都可以从简。

喝酒,恰如交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