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真正的共产党人,是有温度的

基层干部离群众最近,但空间上的“近”,并不天然意味着感情上的“亲”。不带感情去做接地气的动作,就是“作秀”,不带感情同群众说话,就是说“空话”,基层形式主义泛滥恰能说明这一点。而有感情、有温度的同志下基层搞工作,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才能温暖群众。

那么,共产党人该如何让自己持续“升温”?

马克思让我们看到

共产党人的事业是充满感情的、充满“温度”的

「荐读」真正的共产党人,是有温度的

马克思主义不相信有生而有之的、固化的人物性格,而是认为丰富的社会实践塑造了人的丰富的道德品质。但是,马克思早在青少年时期的确显示出超凡的关心人类冷暖,有人文关怀的,带有“温度”的优秀思想品格,对世界上受苦受难的人寄予深厚的同情和火热的感情。

他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感到大厌倦、始终不会松劲、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少年马克思已经决定投身于“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而且义无反顾: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恩格斯出身并非社会底层,如果他们以绝世才华为个人奋斗,足以获取个人的荣华富贵,但他们甘于清贫,对劳动人民充满感情、充满热情,为了劳动人民脱离苦海而孜孜不倦地工作。恩格斯在青年时代“放弃了资产阶级的社交活动和宴会、波尔图酒和香槟酒,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全部用来和普通工人交往”。马克思废寝忘食的研究使得无产阶级获得了解放的理论与策略,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的历史趋势,揭示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者的历史使命。从理论到实践,诠释了马克思创立的共产党的革命事业是有“温度”的事业。

中国共产党人

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赤诚感情充满“温度”

「荐读」真正的共产党人,是有温度的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中国共产党人绝对不是敌对势力污蔑的那样“青面獠牙”,而是对国家、民族、人民充满了赤诚。山河破碎,共产党人的肝肠断;人民受难,共产党人的怒火燃。为了人民摆脱日本侵略者的欺辱压迫,身陷囹圄的共产党人发出“受刑不怕浑身的筋骨断”“坐牢不怕把牢底来坐穿”的豪言壮语。这是共产党人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的赤诚情感,充满了“温度”。

共产党人在原则问题上,在严明的纪律面前,铁面无私、大公无私,但并非不讲究阶级友谊和组织团结。共产党人能够接受不同意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一道工作,甚至能够“团结跟自己意见分歧的,看不起自己的,不尊重自己的,跟自己闹别扭的,跟自己作过斗争的,自己在他面前吃过亏得那一部分人”。如果共产党人内部存在思想上的分歧,往往采取的是说服的方式,细心地、周到地从原则上思想上去说服同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犯错误的同志的“治病救人”、团结帮助的“温度”。

剥削阶级的思想家有时也满口仁义道德,偶尔对人民群众也讲仁慈的话,但与共产党人对待人民群众的友善感情不是一回事。他们是将人民群众当成驱使的剥削对象,是为了从人民群众身上榨取血汗,同养牛爱牛以便于更多汲取牛奶,供自己享用一样。而共产党与之不同,共产党是人民的一部分,是人民的代表,是将人民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看待的,坚持实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建立了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鱼水情感。

共产党长期在极端困难的境地中发展壮大,常常处于被敌人围剿的处境,究竟用什么样的神秘法宝克敌制胜呢?其实,没有什么神秘的法宝。如果有的话,那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兵民是胜利之本”,那么用什么办法让千百万人民群众拥护并积极参加到共产党的事业中来呢?

毛泽东同志郑重地向共产党员们提出,要关心群众的疾苦,注意工作方法,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要关心群众的柴米油盐、住房穿衣生小孩子的问题,他具体谈到:“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

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是党情系人民、为民谋福的“温度”

「荐读」真正的共产党人,是有温度的

中国的改革已到了一个重要关头,推动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可能要涉及到复杂的难以权衡的利益关系,涉及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此时,共产党员需要以对人民群众负责的精神,做好群众工作。切忌对待群众态度冰冷,耍官僚主义的威风,拒群众的合理要求于门外。 要以共产党对待人民群众的火热情感和高明的工作方法化解矛盾,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在党的温暖中化解矛盾,在组织的温暖中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唯有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回应群众诉求、真情顺应群众期盼,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从而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是党真诚倾听人民群众、真诚回应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 “温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是,中国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充分性,尚有数千万没有脱贫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在十九大上向全世界庄严承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一个也不能少;带领全体中国人民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

党中央的号召,转化为广大基层干部扶贫工作的动力,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着一件足以永载史册的惊天动地的事业,在2020年将有数千万的贫困人口成功实现真脱贫、脱真贫,这是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殊时刻。全体人民彻底摆脱了贫困,整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对世界进步事业的巨大贡献,具有世界史诗般的意义。这是告慰那些“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的礼物,更是告慰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英灵的好消息。这是共产党人救民于贫困的暖暖“温度”。

作者: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王传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