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診“痛風”10年,38歲深圳大叔打激素上癮

今年剛剛 38 歲魏先生,在深圳經營了一家火鍋店,10 年前開始反覆出現多發性關節腫痛,在當地醫療機構診斷為"痛風"。10 年來,魏先生始終被當成"痛風"進行治療,每次關節痛一發作就到診所打地塞米松(糖皮質激素)來緩解症狀。發展到後來,不打激素就渾身不舒服。近日,魏先生終於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確診為強直性脊柱炎,通過對症治療,症狀已明顯好轉。

誤診“痛風”10年,38歲深圳大叔打激素上癮

10 年來,魏先生始終被當成"痛風"進行治療,每次關節痛一發作就到診所打地塞米松(糖皮質激素)來緩解症狀。由於長期的糖皮質激素治療,魏先生身上出現了多種激素治療副作用,其中就包括高血糖、高血壓。魏先生終於下定決心到中山七院治療。

經過詳細詢問病史,醫生髮現,魏先生血糖非常高,但 10 年來反覆檢查卻從未發現尿酸異常,此外,他還有髖關節及足跟疼痛的情況。"如果是痛風,一兩次尿酸不高還有可能,但 10 年來尿酸都沒有異常就太不正常了。"醫生說。

在中山七院,魏先生做了系統的檢查,發現 HLA-B27 陽性,CT 提示胸椎、腰椎多個小關節融合,進一步完善骶髂磁共振檢查(MRI),發現骶髂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面模糊、部分關節融合。最終確診為"強直性脊柱炎"!

病根找到後,醫生開始給予生物製劑 ( 抗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 ) 進行針對性治療,一個療程後疼痛症狀就明顯好轉,醫生把魏先生的激素停了,也沒有出現不良反應。目前魏先生在接受第二個療程治療,希望控制好病情,不影響自己做生意。

強直好發於青壯年男性

據中山七院腎內風溼科主任鄭智華介紹,強直性脊柱炎(AS)是一種慢性炎症性風溼免疫疾病,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遺傳及感染相關。該疾病主要侵犯骶髂關節、脊柱關節、外周關節及肌腱和韌帶附著於骨的部位(附著點炎),最典型和常見的表現為腰背部疼痛伴晨僵。隨著疾病的進展,受侵犯的關節從骶髂關節逐漸向上蔓延至脊柱的其他節段,最後造成強直。

之所以稱為強直,是因為疾病進展到晚期會使關節融合在一起,失去活動性,無法彎曲、自由活動,導致殘疾,喪失勞動力,其長期的醫療花費更是給家庭及社會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我國 AS 的患病率約為 0.3%,有近 400 萬患者,男女之比為 2-3:1。發病年齡通常在 13-31 歲,高峰發病年齡為 20-30 歲,40 歲以後及 8 歲以前發病者少見,20% 左右患者具有家族聚集患病現象。

早期不受重視容易誤診

強直性脊柱炎早期臨床症狀沒有特異性,亦沒有高度敏感性、特異性的血清學標誌物可以協助確診,同時,疾病早期往往尚未出現骶髂關節炎的典型影像學改變,許多患者需要花費多年的時間才能最終確診。

早期強直性脊柱炎較難分辨,患者在初次求診時往往被誤診為其他疾病而未能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很多被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在中山七院腎內風溼科接診的病例中,這些情況並不少見。

強直性脊柱炎目前尚沒有能夠根治的辦法,所以很多人一旦被確診為強直性脊柱炎後往往心灰意冷。

"強直性脊柱炎被稱為不死癌症,其實這是嚴重的誤解。"鄭智華教授指出,"強直性脊柱炎一般不影響壽命,早期通過針對性的藥物治療和規律的鍛鍊,往往可以獲得良好的結果,恢復正常生活。"強直性脊柱炎的目標為控制炎症,緩解症狀,提高生活質量,避免遠期關節畸形。

強直性脊柱炎的臨床表現多樣,緩解期和活動期可交替出現。若能及時接受正規治療,大多數患者預後良好,可保持基本生活和工作能力。但誤診、治療不及時可導致病情進展。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應在風溼免疫科長期隨診,並在專科醫師指導下規範治療。

深圳晚報記者 周倩 通訊員 唐蓴 江清浩 責編 陳逸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