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當滴滴順風車的日子……

三年前的2015年8月初,看到很多朋友居然嘗試當滴滴順風車司機,也特意去嘗試了幾次。

幾次下來感受特別深就是:特別不容易,每個行業都不容易。

特此說明,以下簡單的感受僅僅限於個人體會,不能作為各位是否去當司機的決策參考。

不過最深的感受或結論先甩出來:如果要創業,尤其是要在互聯網或者移動互聯網搞點事兒闖個業神馬的,建議先去當司機。

三年前當滴滴順風車的日子……

那些蜂擁而至的訂單

當上順風車司機後,趕腳,薛師傅蠻子所說的“看微博像皇帝批閱奏章”的形容是那麼準確:無論何時何地,只要你打開應用,“附近”這個科目裡,賜給你的訂單都在10單左右——這意味著,只要你有一個可以開車的本事,只要你有一輛四個輪子的車車,就可以開工掙錢啦,既不需要頂燈費,也不需要天天打卡看狗日的上級領導的臉色,你從此走上了去中心化的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長江嘉陵江的自主創業之路鳥。

天是那麼的藍,氣是那麼的順,平臺還給你補貼(當時),還給你訂單,讓你掙錢。偉大的移動互聯網啊,撮合了供應和需求,釋放了盈餘的運能,優化了資源的配置,解決了出行的痛點,高,實在是高,高胖子的高。

三年前當滴滴順風車的日子……

論做一個好司機的修養

兄弟,且慢高興,其實,做好一個司機是不容易的——這也是我對專車司機的詬病,不專業!

你開了幾年的車,你在這個城市穿來穿去,大的路線和方位都比較熟,而且你還是百度和高德地圖的GPS定位,你以為一切你都搞的定對吧。

譬方,有個乘客在“渝中花園”,你以為是“渝中名郡”從大黃路殺下去,卻要經過好多調頭好多堵點才能達到;又譬方,人家定位顯示在袁家崗家樂福,天,你曉得家樂福的哪個出口哪條路邊?乘客和司機的電話溝通很重要,路線或具體地點的描述很關鍵。但,但,很多乘客在設置自己的地點的時候,挑選的定位是地圖上進行了標註的才行——貌似各家應用軟件的地圖都是比較差的數據更新慢的,這個事兒就是最費勁的。還有標準為“某某藥店”、“某某歌城”的,那更是不好整。

上了車,接下來應該是線路選擇了,一般是兩者商量,但,但,常常是某段路單行道了,或者地鐵修路斬斷了……說多了都是淚。

總之,互聯網的高大上背後,是傻笨粗,是掃街,是服務,是把用戶服侍安逸,每個細節,能做到嗎?

應用軟件的提升空間

嗯,說到線路選擇,其實,據說各家應用都在鼓勵司機和乘客進行社區或者社群的建設,但為了省事,目前僅僅是對司機乘客的標籤描述或者評價,對於線路在特定時間段,是否堵車——相應GPS在後臺有反應——著力不多,能不能鼓勵大家奉獻每次駕乘的線路描述,這算不算相關的大數據呢。在軟件裡設置當有乘客在某些時間點選擇這個線路時,除了駕乘的選擇外,能不能給予一點優化建議?

關於價格彈性設置,目前感覺,大多數都是按照出租車價格進行一定的係數處理,只有BUer,進行了彈性處理,這在算法方面,有沒有更好的提升。

至於地圖和個性化方面的細化,感覺作為功能性應用,粘性還是不夠,或者說品牌忠誠度不夠。

三年前當滴滴順風車的日子……

哪些人在坐順風車?

估計,訂單形成機制會是基於司機的定位,方面幾公里的需求撮合機制吧。

這些人,可以有個最基本的判斷是:他們的年齡大致在18—50歲之間,應該是互聯網的中度以上的用戶。

男性對於價格不怎麼敏感,力求的是出行快;女性基於淘寶剁手黨出身,一定是下載了多個應用,多個平臺發佈需求——一次車上,就聽到乘客在評價幾個應用的優劣,很多應用比如“天天用車”,聽都沒聽說過;基於某寶的洗禮,女性每次都會講,下車後會給你好評,而男性,很少有此次出行的評價。

順風車的乘客,主要是基於上下班,因此專車用的不多,選擇的原因:首先是價格合適,一般因為平貼原臺因,比出租車價格低;其次是安全和相對靠譜,出租車高峰時期不好打,而且上下班常遇到塞車,出租車司機一般都比較惱怒而態度不好,順風車司機對於塞車有心理預期,而且路線相對一致,所以心態比較一致;最後,相對而言,順風車司機都是私家車,算是勉強有素質,所以乘車比較愉快——因為來做順風車的,不乏嘗試新方式的人,那麼也應該是互聯網的中度用戶——一位標註顯示乘了37次的乘客說,自從有了順風車,家裡的人都不用送了,算下來很划算,在伊的印象中,只有三次,能感覺司機是專職做這個生意的,其他人都是順便。

三年前當滴滴順風車的日子……

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

與想象中的不一樣,重慶,譬方民心佳園、康莊美地、雲篆山水等公租房作為起點或重點的順風車需求很多——我只僅僅就順風車而言,專車不知情——這說明,重慶公租房為年輕的無房戶、落戶重慶的年輕學子確實做出了貢獻,他們也真正成為了主要住戶。與印象中公租房是城市無房戶、低收入家庭為主的不同。而他們要去終點或者起點,不乏一些金融、藝術單位等看上去還不錯的單位,不管是去上班還是接洽工作,大概率上講,他們跟這些單位或者行業是有交集的。

好了,要知道你的產品、服務、對象、定位、模式是否需要進一步的調研,是否需要種子用戶或者一線的需求,建議去當專車或順風車司機,從他們身上會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