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南昌的“大禹”裘曰修 曰修路因其而得名

出身南昌的“大禹”裘曰修 曰修路因其而得名

裘曰修像,曾任《四庫全書》館總裁

在南昌市灣裡區梅嶺國家森林公園深處太平鄉合水橋以西一公里的竹林幽谷,沿著“百步金階”而上,石階上端便是江西省最大的地表皇室墓葬——皇姑墓皇姑墓是一代名臣、大學士裘曰修與其夫人裘皇姑共眠的古冢。裘曰修是著名水利專家、文學家,曾參與規劃修建現在北京的北海、中南海等引水工程建設。裘曰修夫人熊氏是一位有著傳奇色彩的女性,雖然民間傳說她麻臉大腳、相貌不美,但在丈夫獲罪入獄之際,競千里赴京相探,澄辯冤情;皇太后對她更是“一見鍾情”,認作義女,成了“皇姑”。

南昌的曰修路就是紀念裘曰修而得名

“裘曰修的夫人去世後,他們夫妻倆的墓合二為一,砌成一座大型墳墓,就是被世人稱為的‘皇姑墓’。”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江西省作家學會會員,同時對新建縣歷史有名人物頗有研究的揭光保告訴記者,歷經兩個世紀的滄桑,皇姑墓多次遭到盜墓賊的盜掘毀壞。1983年,灣裡區人民政府專門撥款,組織修葺了皇姑墓,並將其列為全區的“文物保護單位”,皇姑墓才得以保存。1986年,南昌市將這座全省罕見的很有歷史價值的大型地表墓葬皇姑墓批准為“全市文物保護單位”。如今,灣裡區在創建梅嶺旅遊風景區的過程中,把皇姑墓列為風景區數十個旅遊景點之一。

南昌市地名辦陶姓工作人員介紹說,為了傳承和發揚歷史文化,南昌以名人命名道路的特色被保留下來。“目前,我市共有44條名人路,以32位歷史名人命名,名人路之多乃全國之最。”陶姓工作人員說,其中,目前位於南昌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華東交通大學北區校園外的一條曰修路就是為紀念清代名臣裘曰修而得名

揭光保說,裘氏後裔前些年在其祖基地老屋裘村附近,聯族籌資興建了一座恢弘的裘氏宗祠,祠堂裡面供奉著裘氏祖先中最有名的兩位,其中之一就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三部尚書裘曰修。

27歲考取進士 入翰林院做編修

“江西自古以來能人輩出,自唐宋以來,湧現出一批文人學士,他們有的文采非凡,流傳千古;有的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清代的裘曰修就是其中一位典型的南昌歷史名人。”揭光保告訴記者,裘曰修是江西隆興府(今江西南昌)新建縣人,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篇章。

據揭光保介紹,裘曰修生於康熙年間,長於雍正時期,青年時代天資聰穎,才思敏捷。裘曰修在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即27歲時考取了進士,改庶常。“這可是當時科舉考試的最高等級,年輕的裘曰修在殿廷上接受皇帝的考問,對答如流,博得了乾隆帝的讚賞,於是入翰林院做編修。”揭光保說,當時這在裘家引起了震動,新建縣雙港村的裘家名噪一時。

“翰林院是古代朝廷的‘儲才’之地,相當於現在的中科院或社科院。”揭光保解釋說,年紀輕輕的裘曰修入翰林院後,更加奮發圖強,憑著自己豐富的才學,逐漸博得了皇帝的欣賞。三十而立的他,便被擢升為吏部右侍郎、戶部右侍郎,繼而又擔任禮部尚書、刑部尚書等要職。

遭奸臣迫害 妻子熊氏救夫成了“裘皇姑”

揭光保說,裘曰修能夠取得明顯的政績,在仕途上成功,不僅僅在於個人的才華能力,還與他的身後的“賢內助”醜夫人有很大關係。裘曰修與其夫人熊氏的故事也頗具傳奇色彩。裘曰修在年輕時是位美男子,文弱白淨,貌若潘安;但民間傳說熊氏膚黑麵麻,額上還長著七顆排列得猶如北斗七星般的黑點。

洞房花燭夜,新郎裘曰修揭開面紗,平生第一次看新娘,頓時猶如雷擊愣在床邊,悶悶不樂,踱到書案前提筆書寫“抬頭不見月,遙見滿天星”。同樣琴棋書畫精通的熊氏為丈夫續寫“眾星拱北斗,牛女朝帝京”。以織女牛郎故事自比,表示能輔佐夫君成為朝廷高官。當即裘曰修對妻子的氣度、胸襟和賢惠大為讚歎,對自己唯貌是求後悔不已。此後,夫妻幾十年恩愛如初,情意深切。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裘曰修突然遭到奸臣迫害,被誣告受賄貪贓,徇私舞弊,從而被打入大獄。夫人熊氏聽聞後心急如焚,並連夜進京,孤身一人面見乾隆皇帝。熊氏不亢不卑,正色言辭,為丈夫喊冤。因與過世的公主有幾分神似,皇太后召見熊氏並當即認作“義女”。皇帝也頗為欣賞熊氏,於是禍事成了好事,裘曰修被無罪釋放,步步高昇,夫人熊氏也成了名噪一時的“裘皇姑”。

乾隆皇帝稱讚裘曰修“品學端醇,才猷練達”,其人文化底蘊深厚,博學多才,曾任《清會典》總裁、《四庫全書》館總裁。奉敕撰修《西清古鑑》、《錢錄》、《秘殿珠林》、《石渠實笈》、《熱河志》、《太學志》等文集和奏議十卷,詩集十二卷。裘曰修更在治水疏河方面功績卓著,對當時的黃河、淮河等進行治理,領導治水二十八處、開河六十五條,完成堤防工程三千餘里,他所著《治河論》上中下三篇,是我國治水理論中的寶貴財富。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是裘曰修人生的一個轉折點。《清史稿》記載“河屢決山東、河南、安徽境,積水久不去”。這一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見到黃河決口,東部平原地區洪水氾濫成災,人民飢寒交迫,流離失所,於是酌情免去災區的賦稅,並派裘曰修謀劃治理黃河的策略。

已經45歲的裘曰修接到任命後足跡踏遍了河南、河北、安徽廣大地區,走訪了黃河及其有關的支流,以及附近的江河湖泊。探究了洪水氾濫的源於流的辯證關係,抓住洪水氾濫成災的關鍵所在,然後站在水利工程的全局看問題。

從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至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的十五年中,裘曰修先後受命前往河南、山東、天津等地進行治水,主要對黃河、運河、淮河等河流進行疏浚和治理。揭光保說,裘曰修在京城期間,還參與當時京城多地的引水工程規劃和改造,“現在北京中南海和北海的活水,是裘曰修當年勘察設計,從永定河引水灌溉而來的。”

曾提議黃河改道入海

裘曰修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一生中最有成績的莫過於“治水”。《治河論》詳細地闡明自己對水利工程的見解,許多思想直到今天依然很有價值。關於治水,裘曰修也說過這樣的話“治水當先審其受病之由,再論治病之法,就一縣一府而言,病有其處,合一省而言,則不然;就一省言,病有其處,合數省而言,則又不然。若僅於一處受病處治之,而下流之去路未清,則為患滋甚。”其所論述深得乾隆帝嘉許。

“河非可以治也,亦順其自然而導之”。裘曰修認為,河流走勢本是大自然的規律,不可能去更改或是治理,只能順勢去引導它,遵循天道。面對黃河對此決堤、河患嚴重,裘曰修曾提出過“黃河改道入海”的建議,即在黃河北岸開減河,引河水北流入大清河,經山東入海。但始終未能獲得最高統治者的批准,乃至嘉慶、道光年間,黃河治理依然侷限於堵決口、修堤壩、浚河身、通海口等傳統的辦法。數十年間河患不斷,災害嚴重,直至咸豐五年銅瓦廂決口,黃河才終於“東注大清河入海”,黃河改道成功。

老年主持編纂《四庫全書》

揭光保說,如果乾隆皇帝答應裘曰修的辭職告老還鄉,裘曰修在年老時對南昌的水利工程會有一定的指導意見。裘曰修一直辛勤工作至60多歲、感覺自己年紀大了才想起退休,但是這一願望也沒能如願。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裘曰修疏浚永定河、北運河後明顯感覺到自己年紀大了,而且身體多有不適,經常頭暈難受,四肢乏力。於是裘曰修奏請乾隆皇帝,辭職告老還鄉。

愛才的乾隆皇帝並沒有批准裘曰修的辭呈,也不再派他去水利工地奔波操勞。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二月,乾隆皇帝準備編纂規模宏大的《四庫全書》,任命裘曰修為《四庫全書》館總裁。為儘快完成這部前所未有的鴻篇鉅製,裘曰修推薦他的同鄉好友曹秀先擔任《四庫全書》館副總裁。在主持編纂《四庫全書》的兩個月,裘曰修便患病了,但裘曰修仍然抱病堅持編寫。不僅如此,他自感精力有限,總想在有生之年儘快把《四庫全書》完成。最後,裘曰修病倒在翰林院的《四庫全書》編寫館裡,終因病不治逝世。乾隆皇帝御筆封裘曰修諡號為“文達”。裘曰修為人寬厚,不以權勢欺人,他曾經說過“讓人怕我,不如讓人敬我。尊敬是從人心底裡發出來的,不能強求。”(南昌晚報 2014-12-0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