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奇平:世界潮流,浩浩蕩蕩——評《共享經濟100問》

姜奇平:世界潮流,浩浩蕩蕩——評《共享經濟100問》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

——評《共享經濟100問》

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 姜奇平

張新紅、於鳳霞所著《共享經濟100問》是一部應時的好書。

本書重點回答了近年來大家關於共享經濟提出的主要問題。第一類問題主要圍繞共享經濟發展的現狀和趨勢,第二類問題主要圍繞對共享經濟基本理論和實踐的認識展開,第三類涉及重點應用領域大家關心的問題,第四類問題涉及共享經濟未來發展。四類問題貫穿了共享經濟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從中可以看到一個大致的發展脈絡。誠如作者所說,由於共享經濟發展太快,好多問題可能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書裡提供的解答更多反映的是現階段研究的成果和認知。

共享經濟是一場長跑,以衝刺心態是難以完成的。跑到最後的人,不一定是跑得最快的人,而一定是認準並堅持目標的人。這需要理論指導,因為人們往往是看不長遠的。打個比方,看到一輛車大家都往上擠,於是先一轟而上,擠上去再說。第一站一看是個荒地,就說,這條路沒有前途,趕緊下車,再換另一個熱門的車去擠。現在湊共享經濟熱鬧的人,就在猶豫要不要下車。

本書的一個基本判斷是:無論從實踐上還是從理論上分析,共享經濟都是經濟社會發展內在需求和技術創新相結合的必然產物,是大趨勢而不是階段性現象。這是一個重要判斷。

認識大趨勢,需要有定力。不能人云亦云。中國自春秋戰國後,認識涉及發展歸宿的大趨勢,不少人經常陷入人云亦云的“雲計算”:印度人云,中國人亦云;日本人云,中國人亦云;德國人云,中國人亦云;俄國人云,中國人亦云;美國人云,中國人亦云;新加坡人云,中國人亦云……。事後,往往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因為發現那隻不過是雞毛。

作者的思考是認真的,其定力來自格物致知,獨立思考。

這首先表現在他們對共享經濟的定義上。原來美國人的定義強調“閒置”,他們後來改為轉向強調“使用”。這就是他們不人云亦云,認真觀察現實,深入總結理論的結果。

他們現在的定義,要比此前全面得多。認為共享經濟是指利用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以使用權分享為主要特徵,整合海量、分散化資源,滿足多樣化需求的經濟活動總和。認為共享經濟是信息革命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出現的新型經濟形態,是整合各類分散的資源、準確發現多樣化需求、實現供需雙方快速匹配的最優化資源配置方式,是信息社會發展趨勢下強調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崇尚最佳體驗與物盡其用的新的消費觀和發展觀。同時他們提出鑑別共享經濟的三個標準,即基於互聯網的智能化資源配置、大眾參與、使用權分享,也是非常有見地的。

作者的獨立思考還體現在,對趨勢的判斷,從跟隨型判斷髮展為引領型判斷。

他們提出,中國發展共享經濟有得天獨厚的特殊優勢,有條件通過發展共享經濟構建國際競爭新優勢。 2018 年,工業革命經歷了 250 年,我們飽嘗過落後就要捱打的教訓,後來通過改革開放 40 年的加快追趕才換來製造大國的稱號。2018 年,互聯網快速發展有 25 年時間,這一次我們抓住了機遇,所以才確立了互聯網大國的地位。 2018 年,共享經濟快速發展的歷史剛剛 10 年,中國已經在全球共享經濟發展中發揮引領作用。

我個人很喜歡作者說的共享經濟的文化特徵:“不求擁有,但求所用”。我在想,這可以用來解中國未來大趨勢中的一個謎。中國現代第一個考慮大趨勢的人,應是孫中山。他談大趨勢時,最喜歡用的一個詞,就是“天下為公”。據說光“天下為公”題詞,就寫了三十二幅。古漢語中“天下為公”的“公”字,據東漢經學家鄭玄的解釋,是“共”的意思。但這個“共”是什麼意思?按現在理解,應是“天下為公所有”,與“天下為公所用”兩層意思的結合。可以說,中國革命起於共享,中國建設奔向共享,這就是大趨勢。

趨勢一旦成了世界潮流,它的樣子就很形象了,叫浩浩蕩蕩。

姜奇平:世界潮流,浩浩蕩蕩——評《共享經濟100問》


姜奇平:世界潮流,浩浩蕩蕩——評《共享經濟100問》


姜奇平:世界潮流,浩浩蕩蕩——評《共享經濟100問》


姜奇平:世界潮流,浩浩蕩蕩——評《共享經濟100問》


姜奇平:世界潮流,浩浩蕩蕩——評《共享經濟100問》

姜奇平:世界潮流,浩浩蕩蕩——評《共享經濟100問》


張新紅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師、分享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信息社會50人論壇”理事,“中國信息化百人會”執委兼秘書長。主要從事信息社會發展理論與實踐、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與規劃等政策研究。主持完成了50餘項省部級委託研究及諮詢項目,多項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發改委優秀研究成果獎;參與一系列國家信息化發展相關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作。2010年開始組織發佈年度《中國信息社會發展報告》。2015年以來致力於分享經濟發展研究,2016年以來組織發佈年度《中國共享經濟年度發展報告》,已連續發佈三年;出版了《分享經濟:重構中國經濟新生態》《共享經濟:中國新故事》等著作,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