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爲什麼會衰落,是制度原因嗎?

GREENWAY


英國的衰落實乃形勢使然:從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來看英國其實並不算是一個大國,只是因為在人類社會向工業化時代轉型的過程中佔盡先機才得以取得跨越式發展。英國崛起的制勝法寶在於技術和制度的創新,然而當完成工業化轉型後新興的美、德、俄、法、日等國就對英國的經濟和軍事霸權構成極大的威脅。這主要是基於兩方面的原因:

其一當人類社會處於由農業文明時代向工業文明轉型的時期決定一國國力的首要因素不是由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構成的體量,而是技術和體制的創新。誰能抓住時機變革創新,誰就能抓住歷史的發展機遇,否則就會被時代所淘汰。英國恰恰是因為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才得以崛起成為世界性的大國。問題是當人類社會已整體過渡到較為平穩的工業化時代後決定各國國力的首要因素已不再是創新,而是體量了——這是因為在相對平穩的社會狀態下技術和體制的創新是有瓶頸的,很難再像時代轉型時期那樣突飛猛進;而那些體量龐大的國家即使在生產技術上和英國有一定差距,也完全可以質量不夠數量湊,從而形成規模效應。

其二隨著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崛起成為世界霸主,這時的英國實際已失去引領世界變革潮流的創新精神。恰恰相反這時英國資本家有時還會出於一己私利而阻擾技術進步——舉一個較為淺顯的例子:如果你有一部手機,這時又有新款手機問世了,那麼到底要不要購買新款呢?作為個人行為你可以選擇購買新款,這樣你可以享受到最新款的優質技術;當然也可以選擇不購買,這樣可以省錢。但作為國家如果留戀於已成熟的技術和制度,而不能有所改革創新就會陷入到《大秦帝國》中甘龍、杜摯所說的“沒百倍之利不變成法”的境地。而那些發展相對滯後的國家在改革創新方面的阻力相對較小——如果自己原本一無所有,自然在改革過程中也不會失去什麼,這就叫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問題是儘管從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來看英國並不算是一個大國,但在大英帝國全盛時期英國幾乎在全世界範圍內進行擴張,那麼為什麼英國的殖民地豐富的物產資源和人口不能為英國的國力增長提供加持呢?別國可以質量不夠數量湊,英國為什麼不行?這主要是因為相比美、俄這種基於陸權擴張的國家而言:英國的殖民地同英國本土之間的地緣距離過於遙遠,在交通資訊並不發達的年代英國對殖民地的控制力度天然受到地緣屏障的制約。從某種程度上而言:英國的殖民地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不僅不能為英國的國力增長提供加持,反而需要英國投入大量財力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並在當地駐軍以維持殖民統治,這就使英國的殖民地成為消耗英國財力、軍力的無底洞,從而使英國在同後起的美、德、俄等國的爭霸競爭中處於相對不利的狀態。

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由於日趨保守的英國資產階級為維持壟斷地位而對新技術的排斥使英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被後起的美、德兩國相繼趕上並超過,到19世紀80年代英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第一名的位置被美國取代,20世紀初英國又被德國反超而屈居第三。儘管英國是一戰戰勝國,但到1918年一戰結束時英國已損失了1/3的國民財富和300萬青壯年勞動力,與此同時還欠下美國大量債務。為償還這些債務英國開始徵收苛捐雜稅和濫發紙幣。這一時期各英屬殖民地都掀起了獨立運動的高潮: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白人自治領要求英國政府給予更多的自治權限,印度則在聖雄甘地領導下展開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這時的愛爾蘭人同樣沒閒著:事實上早在一戰尚未結束的1916年都柏林就爆發了反英的“復活節起義”,愛爾蘭獨立運動的領導人甚至試圖同德國合作,這令英國政府驚恐不已。1919年1月21日拒絕在英國下議院任職的愛爾蘭共和派議員在都柏林通過了國家獨立宣言、組建了愛爾蘭議會,隨即以獨立的“愛爾蘭共和國”的名義要求英軍立即撤出愛爾蘭。剛經歷完一戰的英國國力大不如前,儘管英國政府仍對愛爾蘭獨立運動進行了鎮壓,但很快陷入愛爾蘭軍民的游擊戰之中。1921年12月6日英國政府被迫簽訂英國——愛爾蘭條約:愛爾蘭南部26郡脫離英國的直接統治,成立愛爾蘭自由邦,成為和加拿大、澳大利亞一樣享有高度自治權的自治領。與此同時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白人自治領要求分離成為獨立國家的傾向日益強烈,以致於英國政府為避免大英帝國的解體而在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賦予自治領獨立解決對外對內政策、交換外交使節和簽訂國防協定等權利,自治領由此成為與英國同為平等成員的英聯邦國家。1931年英國又通過建立英鎊區加強了英聯邦內部的經濟聯繫。1932年7~8月在渥太華召開的英國自治領經濟會議上籤訂了實行特惠關稅率制度的協定:在英聯邦內實行特惠關稅,對外則提高關稅,防止外國商品低稅滲透英國的市場範圍。

當英國看起來出現復興跡象時隨著納粹德國在歐洲大陸的崛起英國被捲入破壞力驚人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如果說一戰已大幅重創削弱了英國的世界霸權,那麼二戰則使英國的世界霸權徹底崩潰:除了戰爭直接導致的人口傷亡和經濟損失外,英國經濟在戰時管理制度下產生了超過200萬失業人口。隨著1944年7月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的誕生英國在世界金融中的霸主地位為美國所取代。大英帝國治下的各白人自治領紛紛成為獨立國家,而被譽為“大英帝國皇冠上的寶石”的印度也在二戰時期“趁火打劫”要求英國給予更大的自治權才對德、日作戰。1947年8月15日原英屬印度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獨立國家,印度周邊的緬甸、錫蘭(今斯里蘭卡)也相繼獨立,至此英國實際已淪為二流國家。1951年埃及政府宣佈廢除此前同英國締結的條約,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從此英國失去了對這一國際貿易航線關鍵節點的控制。1957年3月6日英屬殖民地黃金海岸宣佈獨立並改國名為加納,這是黑非洲第一個擺脫殖民統治的國家,由此開啟的示範效應迅速在整個非洲廣泛傳播並引發了英國殖民體系的全面崩塌。隨著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從英國手中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英國在全世界範圍內只剩下安圭拉、百慕大、英屬印度洋領地、英屬維京群島、開曼群島、福克蘭群島、直布羅陀、蒙特賽拉特島、皮特凱恩群島、聖赫勒拿及其附島、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亞克羅提利與德凱利亞、英屬南極領地十四個海外領地,總面積24.41萬平方公里,人口約6602.2萬。

儘管大英帝國隨著二戰後殖民地的紛紛獨立早已分崩離析,但仍給今天的英國留下了諸多遺產:英國作為率先實現工業化和憲政制度的國家給世界深深打上了英國烙印,迄今為止英國作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的地位仍無法撼動,英鎊也依然是一種堅挺的國際性貨幣。而在大英帝國最為鼎盛輝煌的時代奠定的英語作為國際語言的優勢地位迄今仍無法撼動。而大英帝國殘留的十四個海外領地則為英國提供了海外軍事基地,使今天的英國仍具備向全球投送軍力的實力。儘管如今大英帝國已不復存在,然而作為替代角色的英聯邦使英國依然可以通過英聯邦將自己的影響力擴張至全球。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數據:英國以2649890百萬美元的GDP總量在世界各國中僅次於美、中、日、德,位居世界第五。英國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也是全世界九大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之一。由此可見英國的衰落只是相對小,至少到目前為止英國仍是當今世界具有相當的國際影響力的大國之一,不過這個大國的國力仍有可能進一步下滑——如果蘇格蘭獨立的話。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英國的衰落當讓不是制度方面的原因了,反而英國的制度建設非常優秀,是現代國家制度的起源,英國早年能夠成為世界海洋霸主也和英國優秀制度是分不開的,看一看以英國制度為模板或者傳承的國家都發展的十分不錯,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所以英國衰落和英國的制度沒有關係。

哪有要問英國衰落到底是什麼原因?

(一)盛極而衰,這是天然的規律。

我想起了《三國演義》開篇言道“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就是“盛極而衰”的自然規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英國也逃脫不了“盛極而衰”的規律,英國從大航海時代後,在1588年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走上世界舞臺,到二戰後英帝國殖民體系徹底瓦解。

前前後後經歷了近400年,其中稱霸海洋時間達到300年,已經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是一個極其輝煌的歷史了。英國從一個20多萬平方公里的小島國起家,做到如此輝煌成績已經算是前無古人,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

(二)英國擴張到了極限,過了極限就是純消耗。

19世紀末,英國殖民地擴張已經到達極限,遍佈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如南非、英屬印度、英屬海峽殖民地、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英國控制殖民地總面積已經超過3000萬平方公里,算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有人說只有蒙古帝國面積能與之媲美,不過論起統治力和控制力,還是英國人厲害,蒙古帝國面積雖然大,但都是供於掠奪的,真正實際控制區域倒不是太大。

英國殖民地到了3000萬平方公里以上後,世界也沒用多少可以擴張的地方了,英國也無法再擴張,保住現有地盤已經很不錯了,因為英國本土人口也只有4000萬左右,所謂“盛極而衰”就是到了極限就是下坡路了。英國為了保住這些殖民地,每大打一次戰爭都是消耗戰,不斷降低英國實力。

最典型就是19世紀末期,英國在南非打的兩次布爾戰爭,共計出兵34萬,軍費花了5億英鎊,嚴重透支了英國的國力,也讓當時國家看到,英國這個世界霸主打布爾人那麼吃力,已經是要衰落的前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更不用說了,是日不落帝國的瓦解之戰,雖然都取得勝利,但已經是昨日黃花,實力被嚴重消耗,已經無力維繫龐大殖民地了,大英帝國瓦解已經成為事實。

(三)英國人有自知之明,在殖民地中體面退出,保存了顏面。

而二戰後,英國殖民地掀開轟轟烈烈的獨立運動,英國人這時制度優越性顯示出來了,不認死理,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已經無力控制殖民地了。所以在殖民地獨立運動時並沒有出手嚴厲鎮壓,而是通過與獨立勢力談判,設計好殖民地未來的制度方向和方案,最後體面退出存了顏面,如印巴分治就是典型。

直至今日,曾經的是英國殖民地的國家對英國都非常有好感,甚至加入英國主導的英聯邦國家,把英國女王當自己國家的名譽元首,時不時參加英聯邦運動會,增進一下與曾經宗主國之間的感情,英聯邦國家有印度、基里巴斯、馬來西亞、文萊、肯尼亞等國,說明英國人殖民非常成功,是殖民者中的異類,也體系英國人獨有的政治智慧和制度優勢。

很多大帝國土崩瓦解時,都十分悲慘,甚至都面臨滅國的危險,而英國卻是個例外。


大正看世界


英國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衰落,即便歷史發展到今天,英國依舊是世界政治經濟舞臺上的一個重要力量。英鎊是最穩定的貨幣之一,倫敦也是世界重要金融中心,英語依舊是最為通用的世界語言,這些都是強國的重要標誌。

但是,如果要把現在的英國和歷史上的大英帝國相比較,那英國的影響力確實是下降了不少。


一戰之後的大英帝國,控制區域佔地球陸地的四分之一,人口也達四分之一,是當之無愧的日不落帝國。

然而沒過多久,這個帝國就逐漸分崩離析,殖民地不斷的要求自治與獨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大英帝國基本瓦解。

其實早在十九世紀末,英國的優勢就開始逐漸下滑。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隨著其他國家迎頭趕上,英國逐漸喪失了獨霸全球工業的地位,其中以美國和德國尤為突出。到了1913年,英國被德國全面反超,從世界第一落到世界第三。兩次世界大戰,英國雖然都最終獲勝,但是大英帝國卻徹底瓦解。戰後的英國,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慢了半拍,也牴觸歐元的使用,經濟發展上逐漸被法國超越。

英國這樣一個曾經世界第一強國,一步步的實力有所下降,原因有很多,制度確實是一個原因。

首先,絕對自由的資本主義制度,讓英國的財富分配極為不均,貧富對比懸殊,上層社會佔據著社會絕大多數的財富,下層民眾甚至要為溫飽而奔波。這與美國和德國等國相對公平的社會保障體系就有很大的差距。

其次,科技發明優勢逐漸喪失。第一次工業革命最先在英國發展。但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英國幾乎毫無作為。而德國與美國則大力發展以電力、化工、石油、電器、汽車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

第三,長期吃老本,沒有及時更新升級技術設備,生產效率低下。自由主義政策的英國對其他國家免徵關稅,對別國產品敞開大門,很快那些後起的工業化國家利用本國廉價的勞動力成本,保護本國企業,限制英國產品,逐漸佔領了英國的海外市場。

第四,因為效率落後,所以經濟發展過高的對外依賴。大量資本投向國外尤其是殖民地,造成國內資本空虛,國內的經濟社會生產投資和技術革新受到了極大的制約,迫使英國經濟養成對外的依附性。

因此,可以說英國是成也殖民地,敗也殖民地。因為擁有廣闊的殖民地,市場廣闊,資源豐富的英國率先發起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但是同時也因為殖民地的廣闊,英國守著巨大的家業,缺乏上進心,患上了“英國病”。在核心技術上逐漸落在了美國,德國後面。兩次世界大戰摧毀了英國的殖民體系之後,英國徹底陷入衰落。



除了自身發展的問題外,一直不願意融入歐洲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英國依舊保持著傳統的外交思維,不願意看到歐洲大陸的崛起,依舊幼稚的希望通過自己的小聰明遏制歐洲大陸上的發展。

在歐共體的成立過程中,本來可以成為元老的英國迂腐的錯過了機會,這一錯過實際上就把歐洲的領導權讓給了法德兩國。


拒絕歐元區,等於把自己相對獨立與歐洲一體化的大市場之外。

率先脫歐,雖然是英國公民自己的權利,但是也從側面看出英國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保留著舊時代的傳統思維,孤立主義,大陸均衡,還沉浸在日不落帝國的美夢中,看不慣歐洲大陸上任何一個國家強大。

今天的英國似乎還沒有從根本是治好“英國病”,其實英國坐擁英聯邦這樣一個廣闊的市場,優勢還是很明顯了,但是必須好好利用才行,這就要求英國必須拋開舊的觀點,有新的全球視野。


徽南城意


我是無名小卒沒有名字,這個問題我來為您解答!

英國曾經在世界政治舞臺上叱吒風雲,一天24小時陽光都能照到他的領土上,號稱日不落帝國。然而今天的日不落帝國即將夕陽西下了!英國的衰落有多方面原因,今天我們就來詳細分析一下!

英國經過一戰和二戰的洗禮,大部分城市被打成了廢墟,整個國民經濟體系都被打垮了!

在一戰之前,英國絕對是世界的霸主,經過了一戰,和德意奧三國同盟打了一仗之後,軍事實力迅速下降。但他仍是世界的霸主這無可非議。但是二戰中德國確把英國給打慘了。英國的大城市基本上都變成了廢墟,整個經濟金融體系都已經癱瘓了。現在的英國不比以前的英國是因為現在英國是在廢墟之上建立起來的!以前日不落帝國所積累的財富都被打沒了!二戰以後世界霸主的接力棒交到了美國手中!英國也沒有了日不落帝國的輝煌!


英國不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起國,使得英國在科技技術層面上落後於美國和德國!

在20世紀初期美國和德國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力內燃機等新的科技成果迅速被應用到了經濟和軍事領域!然而此時的英國卻渾然不知它與世界已經脫軌了。當德國和美國已經開始使用電力和內燃機的時候,英國還在心高氣傲的使用著蒸汽機!頗有當年清朝末年的風範!“我大英帝國物產豐富,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英國也步了清朝的後塵!



相比於美國中國,英國的國土面積狹小,人口只有6500萬,國土小人口少使得英國經濟發展缺乏動力。

英國的本土面積十分有限,人口也只有6500萬人,還不如中國的一個山東省!有人的地方就有市場,有市場才有需求,有需求才有生產力,有的生產力才能發展經濟!英國的國土和人口制約了英國的進一步發展,況且現在英國也不可能在進行殖民擴張,侵佔他國是不可能得到國際社會的允許的!

基於上述分析,英國的衰落不僅僅是制度上的原因,還有一戰和二戰,工業革命,科技技術等方面的原因。

喜歡的朋友可以評論關注一下。

謝謝大家!


三農見聞


英國制度非常好,興盛於工業革命,衰敗於戰爭。



英國制度就當時存在君主國家來說是最特別,最先進的既:君主立憲制。該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絕對權利,加強國會與議會權利,少數服從多數。反而比其它那些“絕對君主”制國家顯得更加開放更加民主。現代很多還保有君主的國家基本上全都仿學英國的“君主立憲制”,連滿清當年也拿來當最後救命稻草,但是滿清只是空說口號,換湯不換藥好無誠意,最後被革命徹底推翻。而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學成精了,一直保留至現在。



首先說工業革命帶來的影響,我們可以把工業分為輕工業與重工業。輕工業大都是一些基礎的生活用品;重工業往往是一個國家實力強大基礎,比如蒸汽機車(火車頭),鋼鐵廠,鋁合金廠;以軍工方面,比如大型船舶造船廠,重型火炮生產,裝甲車,坦克,飛機之類等等。



英國缺點就在這裡,地理上是個島國,資源全部依賴進口,工業產業大部分都集中本土,特別是重工業。雖然擁有廣闊殖民地,但是大多是為了本土提供與輸送原材料,只擁有少量輕工業。雖然經歷了維多利亞女王黃金時代巔峰,但是由於產業結構過於依賴本土化,自身擴展空間有限。很快就被後來者美國超越了,其實普魯士(普法戰爭前還不叫德國)工業化程度與總體實力上就已經超越英國了。



英國唯一保有優勢就是:強大的帝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還是全球第一,英國衰落還是跟大戰有關,由於工業產業侷限性,戰爭中消耗大於自產。英國不得不花大價錢去購買美國軍火,一定程度上又刺激了美國軍工企業的發展。



而德國確恰恰相反,單獨面對英法兩強完全可以做到自給自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爭耗盡了大英帝國在維多利亞女王黃金時期留下的全部資本,接著又是全球經濟危機打擊使得社會復甦與發展動盪不安。以倫敦為世界金融中心的寶座已主動讓位給了美國紐約。



到了二戰時期,英國又再次陷入戰爭消耗中,而美國憑藉本土地理資源豐富以及工業化擴展後廣闊優勢,成為西方世界的領頭羊。



二戰結束後英國依舊負債累累,再加上殖民地獨立革命運動的興起,一個個殖民地漸漸脫離了英國成為獨立國家。英國不僅無力阻止,還丟失原材料掠奪權,免費進口與稅收等特權。而且英倫三島獨立運動也蠢蠢欲動,西部愛爾蘭最先獨立出英國,最近蘇格蘭險些又獨立。除了一戰,二戰時期累積下來的國際影響力,現在的英國實際上已經是一個很普通的島國了!



小編最後用一句話形容現在英國:即便英國有能力生產大量軍艦,它也沒有這個國力與財力去維護與保養他們。維多利亞女王輝煌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這便是英國的衰落吧!


圓子說事


英國的弱點是它的國土和人口不算多,進入總體戰時代它確實是力量有限,已經無力維持了,最後讓位也是必然的,制度可以保護國家的元氣,但是有個限度,就比如你只有100塊,你的保護再好,收益再高,你也整不了有1000塊的


帝國曆史觀察者


就是風水輪流轉,強盛國運期中培養了既得利益團體,當技術進步等推動世界向前時,需要做觸動現有利益變動,英國趙家人不願意,老天爺就把變強的因素轉移到美國等,美國抓住機會就變強了


大否pi哥


國家和民族的競爭在於人口數量和質量的發展潛力和差距,英國現在只能說迴歸正常,慢慢迴歸和它的人口與面積相配的地位。以前的崛起,因為它吸取的殖民地大量的資源和利潤,還有領先世界的知識,率先完成的工業體系造就的優勢。

就比如目前的四代機,隱形戰鬥機,為什麼只有中美能研製成功,這兩個國家有大量的碼農,可以寫出來幾千萬、上億行代碼,這需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大量的人員,像英國、法國,人口數量不足,體量不夠,從三代機開始,就必須幾個國家組團合作了,以後可能組團都困難!


一方990


英國的衰落早就不是制度問題了,而在二戰的時期,英國首相丘吉爾就選擇了錯誤的路線,和德國進行對抗,與德國開戰。

丘吉爾成就了自己的夢想,成就了帝國戰勝一切的大夢,卻將英國從強盛的國家帶領向了逐步的衰落里程。要知道,當時的希特勒曾派出代表到英國去談判,希望能夠和英國簽訂和平協議,互不侵犯。在當時的英國海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海軍部隊,這是德國所忌憚的,為此希特勒派出代表希望能夠和英國簽訂和平條約。但是遭到了丘吉爾的極力反對,並且還下令抓獲了前來的德國代表。德國和英國成為了敵人,英德戰爭在所難免。

雖然英國在盟國的共同努力下,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但是,我們在看看英國的國力卻衰弱了許多,英國在世界上的所有的殖民地,已經都大部償失。由此可以看見英國在二次世界大戰之中失去的,遠比他得到的更多,英國由此從驕傲的日不落帝國變回了彈丸之國。

英國失去了大部分的殖民地之後,英國的經濟就非常困難,儘管英國是世界上最早的工業化國家,但是由於二戰時期英國的國力衰敗,國家需要大量的資金來進行建設,單單這樣的事情,也要英國耗費很長的時間和很大的精力。一個已經打回原形的大英帝國,就已經喪失了在世界上稱雄的地位,並且很忠實的成為了美國的跟班。

自二戰結束之後,雖然英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依然很高,但是,與當初世界霸主的地位已經格格不入,曾經的美國是英國的殖民地,而二戰之後的英國,成為了美國忠實的跟班。就這樣的地位的轉變,已經顯示出英國的敗落了,英國不管是花費多長的時間,多大的精力,想要再成為世界強國的可能性已經沒有了,英國走向敗落只是時間問題,只是速度問題,在未來的英國,還會繼續的走向衰落,永遠下去不會停止。

雖然二戰後,英國一直在世界上以強國站在世界之林,可是強國與霸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所以英國自然也只能夠是一步一步的走向衰落。英國已經成為了美國的忠實跟班,跟班而言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要聽從大哥的指揮,而大國的指揮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所有的利益要在大國首先得到的基礎上,才能夠餘下給你,所以這就是跟班所得到的利益。

所以我們看到了英國一時比一時的衰落,因為英國的利益首先要在美國之後,多大餘下的才能留給英國,英國只能夠吃剩飯,吸二手菸的份兒。雖然英國之後也出現了許多的好政治家,但是,由於英國自身的問題已出現,由於英國的國力較小,國家較小,所以只能夠越走越衰落,不管是那個首相上臺,都無法改變英國的走向。這就是英國由盛而衰的主要原因,不管英國出現怎樣的政治家,都不可能逆轉這樣的趨勢,這樣的走向,這樣的命運!


幸福地帶2


皓月千山,回答的很到位了,英國不能算衰落,只是迴歸到與其本土面積、人口相稱的“大國狀態”

當然,與輝煌時代的大英帝國相比,現在的英國是沒落了,其根本原因,不是經濟、軍事或戰爭,而是其強盛時期,本土外的領土,也只是殖民地,而不是帝國統一的版圖,一旦世界性的殖民體系終結,英國還是要退歸到本土的。

以一個基本只相當於湖南省面積+人口的底子,能雄居世界經濟前5強,本身就說明不列顛民族的的確確是個偉大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