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德國的統一進程要把奧地利排除在外?

葉子評論


為什麼德國統一進程要把奧地利排除在外?其實針對這個問題,桃花石雜談覺得主要有兩個方面的的原因,一是當時普魯士和奧地利之間對德國主導權的爭奪,導致矛盾不可調和;二是新興的德國和已有的奧地利帝國之間國家形態的矛盾不可調和。


新德國:姓普還是姓奧?

在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在19世紀初肢解之後,眾多日耳曼公國曾經在奧地利的牽頭之下組建了一個德意志邦聯。但此時的歐洲,民族國家已經成為了一個越來越根深蒂固的概念,所以德意志民族主義也開始興起,有越來越多的德意志公國開始認可相互結合,組建德意志民族國家的想法。

在神聖羅馬帝國末期,普魯士(藍色)和奧地利(棕色)就成為了其內部主要王國

但在德意志統一的過程中,始終有兩種構想,一是包括奧地利在內的大德意志,二是將奧地利排除在外的小德意志。而這兩者的差別除了未來德國的主導權之外,還包括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即宗教原因。因為以普魯士為代表的各個北方德意志王國,在16到18世紀之間的宗教改革大潮中先後都改信了新教,但以奧地利為代表的其它德意志王國則仍然維持信仰天主教。而且奧地利還擁有一個在歐洲堪稱龐大的帝國,因此如果把奧地利納入新建立的德國,那麼新德國就必然會是以天主教為主導的。而這是主張統一德國的普魯士絕對不願意看到的。

普奧戰爭形勢,奧地利及其盟國為紅色及粉色,普魯士及其盟國為藍色及青色

因為上述分歧無法調和,普奧雙方在公元1866年爆發了為期7個星期的普奧戰爭,又稱兄弟戰爭或德意志內戰。結果普魯士獲勝,取得了對德意志統一的主導權,奧地利則被排除在外。而戰勝的普魯士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帶領下,在第二年建立了排除奧地利的北德意志聯邦,開始邁出統一德意志的實質性步伐。而在公元1870年,俾斯麥在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在德意志地區完全肅清法國了影響之後,又宣佈建立德意志帝國,但這時的德意志帝國將奧地利排除在外已經是必然的了。

德國與奧地利:兩種國家形態的抉擇

除了主導權和宗教之外,德國統一不願接納奧地利還有一個原因是德國與奧地利雖然都是日耳曼人主導,但卻是在價值取向方面完全相反的兩個國家。

德國是普魯士人為了把德意志人統一起來而建立的國家,因為它是符合當時潮流的民族國家,即德意志民族的國家。但奧地利帝國當時卻可以說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遺存,其主導力量雖然也是奧地利的德意志人,但其國境內卻仍然存在大量其它民族,如匈牙利人,波蘭、捷克和斯洛伐克等西斯拉夫人和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等南斯拉夫人。

德意志帝國成立時的奧地利可不是現在這樣的小國,而是在歐洲排名數一數二的大帝國

因此如果接納了奧地利,那麼新德國就又會變成了神聖羅馬帝國類似的多種族邦聯了,但它又沒有神聖羅馬帝國那樣以統一宗教粘合各王國的條件了,因為前文已經提到,普魯士等德意志王國已經轉信新教。所以這樣建立起的新德國,恐怕會比神聖羅馬帝國更加脆弱,更加無法融入時代。

但奧地利又不可能為了加入新德國而放棄自己已經擁有的廣大領土,因為如果放棄了這些領土之後加入德國,他們的實力也肯定無法和普魯士相提並論,會成為一個從屬於普魯士的普通王國,也同樣沒法在德國境內取得主導權。而如果維持奧地利帝國的現狀,則奧地利仍能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作為歐洲的一個主要國家存在,對整個歐洲的事務都擁有相當大的話語權。

現在的德國和奧地利版圖,是經過兩次世界大戰戰敗,被極大削弱之後的結果



因此從在奧地利與普魯士爭奪德意志諸王國主導權失敗之後,可以說奧地利就已經和其它日耳曼王國分道揚鑣了。在德意志帝國建立之後,被排除在外的奧地利更是進一步把奧地利帝國改組成奧匈帝國,以和其它民族聯合的姿態維持了歐洲大國的地位。直到一戰失敗,奧匈帝國被肢解時才被迫以小國的形式建立了奧地利民族國家。


桃花石雜談


歸根到底就是一個原因,奧地利太強了,普魯士當時吃不掉奧地利,只能把它踢出去了。

當時的德意志形勢是奧地利、普魯士以及德意志聯邦一群小國。三方都有自己的統一方案:

德意志聯邦主張“大德意志方案”;

奧地利王國主張“大奧地利方案”;

普魯士王國主張“小德意志方案”。

奧地利由於王國內部民族成分太複雜,非德意志民族的數量太大,被德意志聯邦的成員國一直所嫌棄。

(只有血紅色部分才是德意志民族聚居地)

法國大革命之後,法國人的民族主義思想傳到了德意志地區。當時的德意志人,以民族聚集為主題,主張建立一個德意志人的國家,把非德意志人全部踢出去。



(大奧地利方案,黑色部分)

但是當時德意志的老大,在奧地利的想法是建立一個大奧地利王國。也就是以當時德意志各邦國的現有領土,直接合並德意志邦聯,行成一個橫亙中東歐,疆土超越法國,人口七千萬的帝國。結果直接被德意志聯邦成員國給全員否決了。



(德意志聯邦成員主張的大德意志方案)

因為德意志聯邦的成員國代表認為,如果要建立德意志國家,就不應該包括非德意志民族的國土,也就是新的德意志國家,必須沿襲德意志邦聯現有的邊界。(上圖中紅線內)

如果按照大德意志方案,奧地利帝國可能會失去紅線之外的領土,奧地利不能接受。因而德意志聯邦的成員國選擇拋棄奧地利,倒向以普魯士為首的北方諸國。

當時普魯士的方案是踢出奧地利,將剩餘的德意志地區和東普魯士合併,也就是所謂的小德意志方案。

(德國主張的小德意志方案)

普魯士主張的小德意志方案,比奧地利主張的大奧地利方案。在維護德意志民族的純粹性方面,要更好一些。(非德意志民族很少)

普魯士主張的小德意志方案,比德意志聯邦主張的大德意志方案。在可行性方面,要更現實一些。(只要打敗奧地利就可以了)



為此,普魯士花了十年時間,韜光養晦,整頓軍隊。俾斯麥擔任首相後,先拉攏奧地利,以德意志聯邦軍隊的名義和丹麥開戰,並輕易取勝。奧地利當時仗著自己實力強大,根本瞧不起普魯士。

之後,俾斯麥又與意大利結盟,普意聯軍向奧地利發起所謂的德意志之戰。普軍以少剩多,令奧軍付出五倍於自己的傷亡。奧軍只在南部戰線針對意大利人稍獲成績,但這對於戰爭的大結局並沒有什麼意義。最終戰爭只打了七週,奧地利一敗塗地。


為了防止國外勢力介入,俾斯麥見好就收,迅速與奧地利議和。普魯士順利的解散德意志邦聯,兼併石荷地區、漢諾威、黑森、拿騷和法蘭克福,並約定奧地利不得干涉小德意志區域內的事務;意大利則奪回威尼斯。奧地利帝國就此出局,注意力從此專注在巴爾幹地區。

總結。德國統一之所以將奧地利踢出,主要是因為這本身就是普魯士的最初方案。這個方案得到了德意志地區,各邦國的支持。

而且,普魯士的實力不如奧地利。如果戰爭長久打下去,必然會遭到法國、俄國、英國的干涉。脾斯麥是一個非常睿智,懂得見好就收的政治家。統一奧地利,在當時並不現實。


Mer86


這樣的說法並不準確,歷史上的奧地利的確是德意志民族的一部分,但並非後來的德意志帝國的一部分。

當年普魯士統一德意志諸侯國的同時,將德意志的主體——奧地利給踢了出去。那麼,普魯士為什麼要將奧地利排除在外呢?主要還是因為“一山不容二虎”

德意志的主導者並非普魯士,而是奧地利

神聖羅馬帝國名存實亡以後,分裂成了大大小小300多個諸侯國,而帝國的主體事務由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奧地利所主導,奧地利大公兼任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

龐大的奧地利帝國,曾經也是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國土遼闊人口眾多,而且經濟繁榮富庶,然而隨著在對拿破崙帝國的戰爭中接連失敗,奧地利帝國元氣大傷,在列國中的威望也大大降低。

如果說到實力,雖然東部的普魯士王國也非常強大,但是與奧地利帝國相比,還是有不小差距。

一山不容二虎,所謂天無二日,土無二主

隨著德意志地區的工業發展,資本主義不斷壯大,然而因為德意志地區四分五裂的現實狀態,嚴重阻礙了德意志的民族工業與資本主義發展。

當時的普魯士王國與奧地利帝國都有統一德意志的野心,也有相當的實力,然而雙方對於統一的方案產生了分歧。
奧地利帝國不僅僅管理著奧地利地區,還統治著匈牙利、克羅地亞等眾多異族。奧地利雖然想統一德意志,卻也不想放棄這些地區,希望建立起一個德意志與眾多其他民族混雜的龐大帝國;而普魯士則不同,普魯士一心一意建立純粹的德意志民族國家,所以對於奧地利的方案,非常排斥

更何況,當時的奧地利帝國是歐洲傳統五大強國之一,也是世界主要列強之一。如果普魯士讓奧地利留在德意志境內,必然造成激烈的競爭分歧,普魯士的主導地位一定會受到挑戰。所以普魯士在統一德意志的進程中,逐漸將奧地利給踢了出去。


澹奕


許多問題都沒有回答到點子上。說普魯士不要奧地利的,怎麼解釋1938年的德奧合併甚至希特勒本人就是奧地利人的事實?

真實的原因是,奧地利帝國不是一個純粹的德意志國家

奧匈種族分佈,紅色為德意志人


這聽起來很滑稽,不過確實是一個事實——奧地利帝國國內斯拉夫人數量幾乎是德意志人的三倍。


從歷史上看,在經歷了法國大革命的洗禮之後,德意志的民族意識覺醒,“哪裡有人說德語,那裡就是德意志”的呼聲響徹雲霄。圍繞著統一的方式出現了兩種主要思潮,以奧地利帝國為核心的“大德意志”和以普魯士為核心的“小德意志”。


1862年出任普魯士王國首相的奧托·馮·俾斯麥堅定地主張後者,他的下面一段話幾乎可以直接回答題主的這個問題:“不能把一個容有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塞爾維亞人……的沉重包袱背在自己的身上……德意志並不會因為輸入大量的斯拉夫血液而強大起來”。為了 “把奧地利排除出德國,把德意志邦聯毀滅”,這位“鐵血宰相”決不允許長期存在普、奧分割德意志霸權的“二元政治”,一定要與奧地利一決雌雄:“德意志諸邦相互關係的戈爾迪之結(形容纏繞不已、難以理清的問題)不能用脈脈含情的二元辦法解開,只有用軍刀斬開。”

普奧戰爭


這也正是俾斯麥在普奧戰爭大獲全勝後收兵的原因——“與奧地利的爭端已經解決,現在我們必須恢復舊日的友誼。”俾斯麥告誡頭腦發熱的普魯士總參謀部,“要是敵軍放棄維也納,向匈牙利撤退,我們是否還要去追擊?我們一旦越過多瑙河……就失去同後方的聯繫;那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向君士坦丁堡進軍,建立一個新的拜占庭帝國,讓普魯士聽天由命。”


因此,只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摧毀了奧匈帝國這個多民族混合體之後,德國與純粹的德意志奧地利的合併才成為風潮,不幸的是,這忤逆了列強的意志,所以今天的德國與奧地利仍然是兩個彼此獨立的德語國家——有一個關於德國前總理科爾的笑話就是,“誰說科爾不懂外語,他在會見奧地利總理時根本不需要翻譯”……


個人意見,歡迎拍磚。


雜史譚


民族的認同問題徹底撕裂了神聖羅馬帝國!以神聖羅馬帝國為前身的奧地利帝國,它是一個包括德語人口,匈牙利語人口,捷克語人口,巴爾幹拉丁語人口和阿拉伯語人口的大雜燴,你如果要建立一個德意志國家,就最起碼要保證這個國家內部的大多數人口是講德語的,而如果,當時將奧地利也吞併進後來的德意志帝國,那就意味著,德意志帝國內部有了大量的非德語人口,非常的不利於德意志帝國內部的整合!

當然,後來的奧地利地區確實是以德語人口為主,但是你既然要進攻奧地利帝國,就不可能只拿下這一點土地,你還是要想方設法的將奧地利帝國所有的屬地納入麾下,這樣表面上是佔了一點便宜,可帶來的結果就是將大量心懷異心的人口納入德意志帝國內部,反而會給德意志帝國帶來無窮的麻煩!

俾斯麥是一個非常審慎的政客,這樣的道理他不可能看不出來,所以說他果斷的放棄了將整個奧地利帝國吞併的想法。


帝國曆史觀察者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奧地利原本就是德意志地區的老大哥,雖然這個老大哥只是名義上的,但是畢竟是大佬,實力雖然頹了,但是威望還在。

普魯士,名義上只是小弟,是屬於後起之秀。雖然大家都是“德意志”人,但是在一個鍋裡吃飯,小弟總是要讓著老大呀。但是此時的普魯士已經羽翼豐滿,成為了列強,而你奧地利充其量只是個小強,讓你這個小強繼續當大哥,憑什麼呀?

但問題在於,普魯士想當老大,德意志地區其他的小弟並不服,尤其是以奧地利這個大哥為首的一幫小弟,覺得不管你普魯士再牛逼,就算統一了德意志,那麼奧地利還得是名義上的老大。雖然只是“名義”上的,但對於普魯士來說,性質不一樣了。

假如德意志還是一盤散沙,那麼奧地利當老大,只不過是象徵意義的,沒啥實際意義。

假如普魯士已經稱霸,即將統一德意志,如果奧地利繼續當老大,這就成了搶別人嘴裡的肉。

對於普魯士來說,自己打下的天下,憑啥要分給別人一部分呢?

普魯士人創業維艱,有這點家底不容易,自然是不想讓給外人,所以乾脆:一腳踹開奧地利。

普魯士第一步是聯合奧地利發動了對丹麥的戰爭,這兩家去打劫丹麥,讓奧地利嚐到了甜頭。

這給予了其他列強一個錯誤的信號,那就是:普魯士和奧地利是哥們,是自己人。

這就使得歐洲其他列強被普魯士給忽悠了,大家覺得普魯士和奧地利會走向聯合,這樣的話就在德意志地區出現兩個核心,反而不會危及各個列強的利益。各個列強所希望看到的局面,那就是:

德意志地區處於分裂狀態,陷入內耗。

同理,列強們最不希望看到的局面,那就是:德意志地區出現唯一的核心,最終完成了統一。

緊接著,普魯士就通過“普奧戰爭”,踹開了奧地利,讓奧地利徹底放棄德意志地區的老大地位,並且被逐出了德意志。普魯士就帶著自己的創業公司:北德意志邦聯,開始了建國之路。

此時的歐洲列強,已經感覺到了普魯士在玩套路,此前對於普魯士的認知,主要是停留在“普魯士企圖擴張自己的勢力,鞏固普魯士王國”這個階段。現在看來,普魯士的目標是要整合德意志,建立一個新的公司,並且藉機上市啊!!

最後在俾斯麥的策劃下,引誘法國對普魯士宣戰,結果法國慘敗,拿破崙三世被俘虜,普魯士王國軍隊佔領巴黎。隨後德意志帝國建立,普魯士國王即為德意志皇帝,一個叫做“

德國”的國家,出現在了世界上。

反觀奧地利,被普魯士踹了之後,就跟“德國”沒有啥關係了,雖然奧地利人自己認為屬於德意志,可問題是人家不願意接納你呀。直到奧地利出了個人物,叫X特勒,並且還當了納粹德國的領袖,在他的運作下,德國才吞併了奧地利,奧地利才回歸了德意志,但在德國戰敗後,奧地利又被分了出去。


圖維坦


德國統一有其歷史的特殊性,將奧地利納入德意志帝國範圍內既是不可行的,也是不現實的。

其實在德國統一前一直有兩種統一德國的方案,一種是建立所有日耳曼人的德意志帝國,包括普魯士、以及巴伐利亞、符騰堡、黑森等邦國,當然,也包括奧地利(1867年改組成奧匈雙元帝國),其疆域北抵北海,南至地中海,西臨法國,東邊則與沙俄接壤。此種方案在1848年-1849年德意志邦聯法蘭克福會議上被否定,之後建立排除奧地利帝國的小德意志方案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而且最終,德國也是按小德意志方案完成統一的。

大德意志範圍(紅線部分)

之所以說將奧地利納入統一的德國及不可行,也不現實,主要是基於歷史以及現實政治原因。

俾斯麥像

所謂歷史原因,一是普魯士與德意志同時並列為當時的德意志邦聯內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奧地利雖然在19世紀60年代後開始衰敗,實力稍弱於新興崛起的普魯士,但它一直是歐洲傳統意義上的大國,其君主也是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名義上的皇帝。如此兩個國家,怎能共同生活在一個政治體制之下?普魯士在完成王朝戰爭之後,考慮到這個問題:與其把奧地利納入帝國橫生事端,不如就讓它在外面飄著吧。而且,自從俾斯麥主導普魯士政局以後,普魯士便一直奉行小德意志的統一方案。二是奧地利的民族問題十分複雜。奧地利名義上雖然是日耳曼國家,但它領土的東部,主體卻是匈牙利民族,而且他們的人口數量不比奧地利境內的日耳曼人少很多。這便很麻煩了,要建立大德意志帝國,就必須把奧地利納入德意志民族的範圍,但它境內的其他民族如何處理?奧地利肯定不會願意割捨他的東部地區以成全民族大義。而且,匈牙利民族也不願意始終被外族統治,在1867年,奧地利皇帝迫於境內匈牙利民族的獨立風潮,被迫將奧地利帝國更名為奧匈雙元帝國,以表示匈牙利民族和日耳曼民族用同樣的地位。但即便如此,匈牙利要求獨立的呼聲一直的未曾消失。

小德意志帝國(藍色)與奧匈帝國(紅色)

所謂政治原因,其實是基於兩個國家的態度。一個是當時自詡為歐洲霸主的法國,另一個則是英國。很顯然,法國是不會容許自己的身邊出現如此強大的鄰邦的。雖然法國樂意見到普魯士和奧地利窩裡鬥,消耗自己的力量,但是卻不能容忍一方太強導致另一方完全消失,故而大德意志的方案,也就是奧地利併入德意志帝國的方案是不能為法國所接受的。;迫於法皇的威脅,先成立小德意志帝國,也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而英國其實報的態度與法國相同,他也想坐收漁翁之利,所不同的是,他關注的雙方是法國與德國(或者普魯士)。普魯士的崛起可以牽制法國,避免法國在歐陸獨霸,但是也要避免德國太過強大,反而成為英國的新的對手。要把奧地利納入德國,英國處於自身的利益考慮,也不會同意。所以說,成立小德意志帝國,把奧地利排除在外,也是當時的政治現實下一個不得已的妥協或者說選擇。

(全文完)


小文章大視野


《普奧風雲,奧地利我不需要你》

一篇文看清歐洲分封制。普魯士統一德國排除奧地利,既有歷史淵源,也有權力之爭。

歷史淵源如下,奧地利,普魯士是不是屬於德意志民族這個概念。

這裡,我們要明確一點就是,就領土而論,奧地利屬於德意志民族大區。

奧地利是原來德意志四大公國之一,獨立後成為奧地利公國

我們在看看普魯士屬於不屬於德意志?答案是,不全部屬於。(詫異吧😄)

其實歷史上,普魯士是波蘭王國采邑,普魯士地區,是華沙大公國領土,後來日耳曼人取代波蘭人建立封邦,不過普魯士有個問題,他沒有封君(不被承認),也沒合法手續加入德意志王國。(就是沒戶口)


普魯士領土另一部分,勃蘭登堡(今柏林附近)是大德意志領土,但是勃蘭登堡地區卻是“斯拉夫人-普利比斯拉夫”所有。屬於德意志是因為大熊阿爾伯特(普魯士公國創始人)繼承了“普利比斯拉夫”的勃蘭登堡領。

普魯士兩個組成部分,普魯士和勃蘭登堡,一個完全不算德意志領土,另一個則算是牽強的德意志領土,(普魯士居然不是德意志,深究歷史,驚喜不斷)

18世紀起,德意志人在普魯士建立王國,那麼一個王國又怎麼可能屬於另一個王國?

至於普魯士國王成為神聖羅馬帝國諸侯(有戶口啦)原因因為他兼任勃蘭登堡伯爵,而不是因為普魯士是德意志的邦國。


封建制度,其根本是封邦建國,嚴格意義說,中國秦後就不屬於封建社會,沒有封邦建國,這也是中國一直大一統,而歐洲小國林立的原因,感謝秦始皇。

回到正題,之後為何奧地利沒有加入1871年的德意志帝國而普魯士加入了?

原因很簡單,王朝戰爭奧地利敗給普魯士

肯定有人問,既然如此,為什麼普魯士不進軍維也納奪取奧地利呢?

很簡單,普魯士不想,冒風險。

第一,他害怕吞併奧地利自己吃不消

第二,他怕吞併奧地利自己權力不穩。

普奧戰爭後普魯士吞併了1815年合約按照條款約定,可以吞併的小邦,剩下的邦國組織到北德意志邦聯。

(這就是北德意志聯邦由來)

1870年後,普魯士南進吞併南德意志四邦,統一南北德意志的普魯士,根據《德意志邦聯憲法》把“北德意志邦聯”改名為《德意志聯邦》

普魯士在這個聯邦中還玩心機,沒有要求南德意志四邦的權利,只是名義上統一,德意志聯邦成立。

為何普魯士要留隱患?原因很簡單因為不想吞併南德意志,怕有人指手畫腳。

1871年到1919年的德意志帝國,就是大普魯士國無論軍隊、外交、政府全都把持在普魯士手裡。所以,1871年的皇帝宣言,不過是普魯士宮廷對民族統一的唯一讓步,也是最後一次,你們要一面國旗,就給一面國旗,你們要一個皇帝,就給一個皇帝,多的沒有。

究其根源:俾斯麥也只是一個普魯士貴族,他想利用民族統一運動,但不會真的對民族統一做出讓步。

所以,普魯士必須是普魯士,德意志帝國是普魯士的工具,核心權力必須掌握在普魯士。


假如1871年奧地利和南德意志四大邦加入,建立大德意志,那麼哈布斯堡君主將放棄奧地利,尊貴的哈布斯堡家族如何安置?跟隨奧地利合併帶來的天主教人口,也將變成無法無視的力量。還有其他各種問題存在,普魯士貴族們還能保住由普魯士領導的德意志帝國嗎?

所以:我的結論是,普魯士不合並奧地利,無非因為普魯士貴族私心,他們害怕在合併後的大德意志帝國中失去主導權。

這才是關鍵,其次是,他們需要一個同源同種的盟友,外戰守望相助,這是次要原因,看看一戰,德國奧匈就是如此。

於是德國奧地利,同源同種民族,分割成二個國家,直到現在。不過現在德國的發源地,東普魯士,已屬於俄國。

地圖所示就是東普魯士,現在是俄國飛地,加里寧格勒!


阿斗不傻


據我們所知,奧地利和德國同屬一脈,而歷史上普魯士統一德國的時候,卻把奧地利排除在外,這自然讓我們對這次統一產生疑惑。 其實很好理解,起初誰來統治德意志是有懸念的,在1848年有大小德意志之爭,大德意志毋庸置疑就是奧地利來統一,小德意志就是普魯士把奧地利趕出去統一德意志。同樣這一年,革命平民、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德意志運動達到最高點,但是君主和貴族的反革命也隨之開始,反革命最嚴重的是奧地利,而普魯士的反革命則是漸進的,同時此後的反革命潮流當中普魯士表現出相當的進步與寬容,也為以後的普魯士統一德國埋下伏筆。


早期奧地利帝國可謂不折不扣的歐陸東部霸主,在這種情境下,普魯士則顯得貧瘠。儘管後來世事變遷,可奧地利自然也不願屈居其下,這也是排除奧地利在統一之外的極大因素。


奧國那些事兒


為了保證普魯士在德意志聯邦的絕對領導權,俾斯麥決定把奧地利排除在外。奧地利王室哈布斯堡家族長期擔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本身國力(軍事除外)也不遜色於普魯士。如果奧地利加入新生的德意志帝國,無法保證普魯士人在新帝國的絕對領導地位

德意志統一的關鍵人物俾斯麥,號稱鐵血宰相

奧利地在德意志地區特殊的地位和雄厚的實力

奧地利皇帝世襲兼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直到1806年,一代梟雄拿破崙解散了神聖羅馬帝國。第六次反法同盟打敗了拿破崙之後,奧地利成為了德意志邦聯的永久主席國,在德意志聯邦的政治地位高於普魯士。

拿破崙時期的奧地利帝國與普魯士王國版圖

19世紀初,奧地利面積達到65萬平方公里,在歐洲僅次於俄羅斯,排名第二;總人口超過2000萬,也僅次於俄羅斯,高於沒有統一德意志的普魯士與法國,排名第二;機械製造及軍火工業發達,僅次於英國與美國,甚至強於普魯士;斯柯達兵工廠生產的重炮武器雄踞世界第一。

鑑於奧地利特殊的地位與雄厚的實力,德意志統一的推手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決定把奧地利排除在統一的新帝國之外,這樣才能保證普魯士在新生帝國絕對的領導地位。

普魯士在統一德意志帝國的過程中用高超的外交手段與強悍的軍事實力將奧地利排除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德意志地區有大大小小的300多個邦國。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統一成了大勢所趨。政治地位與綜合實力最強的奧地利和軍事實力最強的普魯士兩個邦國成為了統一的最可能實現者。普魯士俾斯麥提出“鐵血政策”,通過普丹戰爭(1864年)、普奧戰爭(1866年)和普法戰爭(1870-1871年間)三次戰爭的勝利,再加上政治家的高超手法,成功的建立起排除奧地利的德意志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德意志大分裂

1.普丹戰爭:1863年,丹麥將勒蘇益格一荷爾斯泰因和羅恩堡地區吞併。1864年普魯士聯合奧地利戰勝丹麥,迫使後者放棄勒蘇益格一荷爾斯泰因和羅恩堡地區。這一戰奠定了普魯士在德意志北部地區的霸主地位。

2.普奧戰爭:1866年,普魯士戰勝奧地利,奠定了在德意志的霸主地位。此次戰爭結束後,俾斯麥施展了高超的外交手段,並沒有要求奧地利賠款或各地,為日後德國統一及德奧聯盟的建立打下基礎。1867年,奧地利與匈牙利合併為奧匈帝國,退出德意志。

3.普法戰爭:1870年,自詡歐洲無敵的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宣戰普魯士,結果被迅速打敗,本人也做了俘虜。戰勝法國的普魯士成為了歐洲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排除了英、法、俄對德意志統一的干擾。

威廉一世加冕為德國皇帝

1871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成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國正式成立。

統一以後的德意志帝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