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人口少軍事相對較弱,土地面積大,那爲什麼沒有國家侵略加拿大?

6064259310


說起加拿大,我想大家對它的印象不外乎經濟發達和地廣人稀,喜歡軍事的朋友或許會多一條軍事力量較弱。那麼加拿大地又大人又少,為什麼沒有國家侵略它呢?



第一,不是沒有國家侵略過加拿大,美國分別於1774年和1812年對加拿大進行了侵略,但都失敗而終,甚至被加拿大燒掉了總統府!

第二,加拿大和美國接壤,一直被美國視為後花園,也是美國的戰略‘緩衝’,所以當美國提出‘保護’加拿大時,加拿大‘欣然接受’。加拿大很多的國防計劃都是在美國的主導下完成,一旦有人侵略加拿大,可能會被美國認為‘對美國有巨大威脅’,從而和美國對上。我估計,誰都不想被美國惦記上。


第三,加拿大經濟發達,各種資源豐富,雖然人口只有三千多萬,但凝聚力很強。一旦被侵略,先不說戰略縱深極深,光是加拿大軍事動員就夠侵略者喝一壺。再加上加拿大相當大一部分地方氣候嚴寒,侵略加拿大必然會耗費極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所以,侵略加拿大不是什麼明智之舉!


西山軍武


實際上在歷史上也是有的,美國在歷史上就曾“侵略”過加拿大。這個問題分為兩部分,一個是歷史上,一個是現在。第一,歷史上。加拿大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與因紐特人,1535年,在法國國王的支持下,法國的探險家們通過大西洋進入加拿大的聖勞倫斯河航行到了今加拿大的魁北克,以魁北克為據點,逐漸建立起一個叫做“新法蘭西”的殖民地,面積上包括今加拿大大部分和北美中部的廣大地區。而英國則主要在北美的大西洋沿岸建立了一些殖民地,從面積上來看,當時法國是北美大陸最大的“地主”,英國和西班牙只能算是“富農”。雖然法國當時控制的“新法蘭西”面積廣大,但是人口主要集中於魁北克以及其周邊地區,今天加拿大面積最大的省魁北克80%以上的都是法裔居民,英國雖然控制的大西洋沿岸面積小,但在當時的整個北美大陸人口卻相對集中和稠密,工農業也開始具備初步的基礎。1776年,美國剛獨立時,美國(原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的十三塊殖民地)只有80餘萬平方公里大,後來面積不斷擴大,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這十三塊殖民地相比於當時北美的其他地方,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工農業基礎,並且人口也稠密。

1756—1763年,歐洲的主要列強之間發生了一場大混戰,稱為“七年戰爭”,英法從歐洲打到了北美,最後英國陣營獲勝。1763年,法國在北美的殖民地大部分割給了英國,一部分割給了西班牙,此後法國的殖民勢力基本退出了北美的舞臺。此後,法國所控制的“加拿大”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所以從歷史上看,最早侵略加拿大的應該是法國和英國。1774年,英國擴大了魁北克的面積,同時給予法裔居民在宗教信仰和其他方面的權利的尊重。1791,魁北克被分成上加拿大(主要是英裔居民和美國獨立戰爭中忠英派的難民,使用英國法律與制度)和下加拿大省(主要為法裔居民,保留法國民事法與制度),1841年,上加拿大和下加拿大再次合併為加拿大省。1867年,英國將加拿大省、新不倫瑞克省和諾瓦斯科舍省合併為一個聯邦,同時加拿大邦聯將加拿大省按照以前的邊界重新劃分為了安大略省(主要為上加拿大)和魁北克省(主要下加拿大),此後,加拿大其他的省也陸續加入了加拿大聯邦,加拿大成為英國最早的自治領。今天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無論從人口、面積、經濟上都是加拿大的最主要的兩個省(加拿大人口約3600多萬,其中安大略省約1300多萬,魁北克省800多萬)。1926年,英國承認加拿大的“平等地位”,加拿大始獲外交獨立權。1982年,英國女王簽署《加拿大憲法法案》,加拿大議會獲得立憲、修憲的全部權力。

就是說直到1982年,加拿大才成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獨立國家。

實際上從加拿大的歷史可以看出,從1763年以後,加拿大一直處於當時的全球頭號強國英國的羽翼保護之下。美國剛建國時,就對當時加拿大最主要的地方魁北克(其他還有新斯科舍、紐芬蘭、魯珀斯特蘭)“擠眉弄眼”,試圖拉著魁北克一塊獨立,在1774年,當時還是英國大西洋沿岸十三個殖民地的美國召開了第一屆大陸議會,當時就向魁北克省發佈了一封《敬告加拿大人民書》,邀請魁北克鄉鎮議會選出代表,前來參加大陸議會,但當時以天主教法裔居民居多的魁北克人對於基督教新教徒為主的新生的美國不感興趣。1775年,美國一看拉攏不成,還派軍隊入侵魁北克城,美國大陸軍沒能攻下魁北克城,1776年,英國首批軍艦抵達魁北克,在加拿大民兵和英軍的夾擊下,美國大陸軍被擊退。

1812年,美國向英國宣戰,開始攻擊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加拿大各省,英軍與加拿大民兵開始回擊,雙方互有勝負,英軍與加拿大民兵還曾攻陷美國的首都華盛頓,白宮都讓英軍與加拿大民兵給燒了。1815年雙方停戰,邊界恢復原狀。至此,美國也就不再惦記“解放”北邊的加拿大了,而是一心搞“西進運動”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從綜合實力上來講,世界第一強國是英國。在英國的羽翼之下,加拿大獨特的民族和文化開始形成,而加拿大各省的聯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南方這個強大的鄰居的“恐懼”。

第二,現在。在1982年之前,美國和加拿大的關係是受英國影響的,現在加拿大是英聯邦成員之一,它是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國家,元首是英國女王。1840年之前,英美的關係基本可以用敵對這個詞來形容,後來英國一看無法遏制美國,英美的關係開始緩和。二戰以後,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綜合領域,美國成為了世界頭號強國和西方的盟主,英美的關係已經日漸親密。這時雖然加拿大地廣人稀少,但是加拿大國家認同和獨特多元的民族與文化已經形成,這時就算美國或者其他國家侵略它,也基本白搭了。原因,第一,加拿大作為世界面積第二大國,人口也有上千萬以上,誰侵略它也“消化不動”。第二,加拿大還是有人口資源的,腹地廣闊,誰侵略它必然面臨加拿大的反擊,截止到2016年,加拿大正規軍兵力約6萬,人口約3600多萬,雖然正規軍少,人口還是不少的。第三,二戰以後,國家間的邊界基本已經定型,民族國家也基本開始定型,沒有國家會貿然侵略和吞併別的國家,更別說侵略加拿大這樣的大國了,也“消化不動”,就算美國侵略它,也會面臨整個西方世界巨大的壓力。

1949年,美國、加拿大、比利時、法國、盧森堡、荷蘭、英國、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和意大利在華盛頓簽署了北大西洋公約,北約正式成立,加拿大的安全被置於了北約軍事同盟的保護之下了。加拿大與美國有著漫長的邊界線,雙方互為最大的貿易伙伴,同時加拿大也與西歐以及世界各國保持友好的關係。二戰以後,無論是美蘇爭霸的冷戰時期,還是現在,誰侵略加拿大都會引起美國的劇烈反應,英國等西方國家也不會坐視不管。並且加拿大致力於獨立、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想不出哪個國家會“犯渾”入侵加拿大。


十三叔看歷史


1775年至1783年的美國獨立戰爭是北美歷史、文化的分水嶺。在整個戰爭期間和戰爭結束後的幾年裡,大約有40000名保皇黨人從美國逃到加拿大。與此同時,相當數量的同情美國革命的加拿大人則跨過邊界,進入美國。正如學者所指出的那樣,“美國是革命的產物,而加拿大則是反革命的產物”。

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在剛剛開始反抗英國的統治時,就十分重視爭取加拿大的工作,力圖把加拿大納入反英獨立同盟者行列。作為美國獨立戰爭的領導機構,大陸會議為此採取了兩方面的行動,一是進行反英的宣傳鼓動,一是對加拿大實行武裝遠征。1775年11月,大陸軍組織了一次對加拿大的武裝遠征。在進攻魁北克的過程中美軍損兵折將,陣亡100餘人,另有400人被俘。1776年5月,英軍大舉增援魁北克,美軍不得不全部撤走,入侵加拿大行動宣告失敗。

為擴展勢力範圍,徹底清除英國在北美大陸的勢力,1812年6月18日,美國向英國宣戰,爆發著名的"1812年戰爭”。1812至1813年,美國向加拿大各省發起攻擊。戰爭開始的時候,英國因為在歐洲大陸忙於同法國作戰,尚無暇他顧。1813年10月後,等英國在歐洲擊敗拿破崙帝國,才騰出手來將更多的兵力增援北美戰場。

戰爭過程中,如果美軍直撲聖勞倫斯河防線,佔領蒙特利爾和魁北克城,那麼英軍的補給線就會被切斷,加拿大西部地區就無法堅守。但是美軍很愚蠢地把軍事行動集中在西線,西線戰事以美國的完敗告終。1814年英美雙方簽署了和平停戰協議,邊界恢復原狀,美國的第二次入侵再度宣告失敗。

加拿大的反美傳統在兩個多世紀的時間裡經歷了深刻的變化。首先,在一戰、二戰以前,加拿大和美國的關係處於英、加、美的北大西洋三角關係中,這種反美傳統是同忠英、親英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保持英國的傳統不僅是感情上的需要,也是防止美國吞併的必要。一戰、二戰以後,傳統的英、加、美北大西洋三角關係蕩然無存,加拿大和美國的關係也完全演變成為單純的加美雙邊關係,雖然軍事吞併和佔領的可能性已經變得微乎其微,但加拿大卻面臨了來自美國無孔不入的經濟、文化的侵蝕,反美傳統於是主要體現在抗擊美國經濟、文化侵蝕的鬥爭中。

其次,在1988年《美加自由貿易》簽訂後,加拿大和美國的經貿關係空前緊密,北美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日趨明顯,如何在同美國維持精密經貿合作關係的同時,確保加拿大自身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獨立性,成為巨大的難題,加拿大的反美傳統和民族主義可謂是任重而道遠。但是,無論美加關係多麼緊密,它都不能抹殺加拿大與美國在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巨大差別。


諍聞軍事


其實在歷史上是有國家侵略過加拿大的——那個國家就是美國:

事實上早在美國還在為獨立而與大英帝國激戰時就已打起了加拿大的主意:當時的尚未贏得獨立地位的英屬北美殖民地就試圖將加拿大拉攏到自己一方,成為反英聯盟的第14個成員:1775年11月R.蒙哥馬利率左路軍攻佔蒙特利爾,隨後與B.阿諾德率領的右路軍在聖勞倫斯河下游會合,然而圍攻魁北克的戰鬥卻兩次受困於惡劣的地形和天氣,與此同時加拿大無人響應美國革命,最終北美大陸會議輸出革命的企圖落空,在英軍和忠於英王的加拿大民兵的打擊下北美大陸軍不得不解圍撤退。1777年夏由約翰·柏戈因少將率領的由英軍和加拿大民兵以及一部分黑森僱傭軍組成的9500人的部隊從加拿大南下,9月19日這支軍隊在薩拉託加縣的弗里曼農場同北美大陸軍遭遇,戰鬥一直持續到10月7日。在這場戰鬥中英軍陣亡600人,大陸軍陣亡150人,這場戰鬥就是被譽為北美獨立戰爭轉折點的薩拉託加大捷。

事實上北美獨立戰爭並不完全是一場北美殖民地人民同大英帝國的戰爭,與此同時也是北美殖民地人民的一場內戰——這時的北美殖民地人口以英裔移民居多,他們中有的人萌發了殖民地應該脫離英國的獨立自主理念,也有人堅持效忠英王。在北美獨立戰爭勝利後原本生活在英屬北美十三殖民地的效忠派成員大量向北遷徙到加拿大,這改變了加拿大的人口結構和政治傾向,在此後相當一段時間內親英反美成為加拿大的主流民意思潮。

美國獨立後開始不斷開疆拓土:1803年美國用1500萬美元從法國手中購入了路易斯安那,使美國國土面積擴大了一倍。1819年美國從西班牙人手中奪取了佛羅里達。美國領土的迅速擴張引起了英國的警惕,於是以加拿大為基地支援印第安人與美國政府作戰,以期阻止美國進一步向西擴張。1812年6月18日美國向英國宣戰,第二次美英戰爭爆發。這時英國正忙於在歐洲同拿破崙爭霸,美洲的加拿大成為大英帝國防務體系中的薄弱一環,這讓美國認為有機可乘。

1814年8月19日由英國海軍陸戰隊和加拿大民兵組成的2500人軍隊趁大霧繞開美國海陸軍優勢攔截,迂迴到馬里蘭州海濱登陸,迅速擊敗匆匆拼湊的6000美國民兵,然後在華盛頓擊潰了500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抵抗,僅以200人傷亡的代價佔領華盛頓,並於24日火燒總統府,然後揚長而去。戰後的美國總統府牆壁被燻黑,慘不忍睹,1817年美國人不得不用白灰把牆壁重新粉刷,從此才有了“白宮“的名稱。而攻入加拿大境內的美軍也遭遇加拿大民兵的頑強抵抗,最終一無所獲地退出了加拿大。

1859年一個美國農民跑到位於美國和英屬加拿大之間的聖胡安島宣佈這個島是他的財產並打死了一頭他農場裡的豬。然而這頭豬卻是島上的愛爾蘭人的財產,而當時愛爾蘭尚未從大英帝國獨立,然後英、美兩國就宣戰了,然而卻是宣而不打,最後簽訂了停戰協議,那頭豬成為了這場戰爭中唯一的傷亡。

1867年英國將自己在北美的殖民地合併為加拿大聯邦。儘管在獨立戰爭和第二次美英戰爭中美國都曾攻入加拿大境內,但最終都一無所獲。不過美國並未就此打消對加拿大的野心。20世紀初加拿大軍方獲悉:美國正在研究入侵及吞併加拿大的作戰方案。於是加拿大制定了對美國先發制人打擊的“國防部一號計劃”。當然加拿大深知:以自己的實力不足以同美國抗衡,所以將希望寄託在宗主國英國的援助上。然而隨著美英關係的改善,加拿大也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和美國的關係,1928年加拿大取消了“國防部一號計劃”。然而兩年後美國就秘密制訂了旨在消滅英國駐加拿大與北大西洋的陸軍部隊的“紅色帝國”計劃。

隨著納粹德國和日本的威脅日漸增大,美、英兩國越走越近,這時美國開始逐步放棄對作為英國自治領的加拿大的吞併計劃。二戰的爆發使美國徹底放棄吞併加拿大,轉而為應對共同的法西斯威脅而並肩作戰。二戰結束後形成了美蘇爭霸的兩極格局,這一時期加拿大已是美系陣營的成員,美國自然不再去打加拿大的主意。美國不僅不再打加拿大的主意,與此同時美國還為加拿大的國防安全提供支持——在冷戰時期美、蘇對立的格局下美國實際上將加拿大視為自己戰略縱深的延伸。加拿大的地緣格局大體上和美國相仿:遠離其他大陸,有大西洋和太平洋作為天然的地緣屏障,又有作為世界霸主的美國提供保護自然沒什麼國家會去侵略加拿大了。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二戰以後,無論是美蘇爭霸的冷戰時期,還是現在,誰侵略加拿大都會引起美國的劇烈反應,英國等西方國家也不會坐視不管。並且加拿大致力於獨立,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想不出有哪個國家會"犯渾”入侵加拿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