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戰爭”與美國攻打日本的《橙色計劃》

“日俄戰爭”與美國攻打日本的《橙色計劃》

日俄戰爭後日本被目為“黃禍”。

在“日俄戰爭”中歐美列強各自選邊站

經過多年的失敗與延宕,1904年8月15日在美國政府的監督下重新啟動了巴拿馬地峽運河的開鑿工作。但這一年的2月爆發了“日俄戰爭”。最初美國表面上保持中立,但實際上與英國連成一氣,偷偷站在日本的背後,以對抗俄德法三國的聯合陣線。原因是美國與英國擔心俄國戰勝之後會改變遠東地區的戰略均勢,因為早在1899年時任美國國務卿的約翰․米爾頓․海伊(John Milton Hay,1838~1905)就曾經對外提出“門戶開放政策(Open Door Policy)”—— 希望能與列強共享在中國與遠東的利益,而這個政策的最大威脅,就是國土與中國相接的俄羅斯帝國。

美國開始將日本當成假想敵

只不過戰爭才剛開打不久,美國就驚覺絕於日本的進步神速,雖然鹿死誰手還說不定,但是為避免1897年6月6月16日,因美國和夏威夷在華盛頓簽署合併條約,結果導致美日雙方海軍在檀香山(夏威夷首府──Honolulu)外海相互對峙的危機再度爆發(注一)。1904年4月,時任美國陸軍參謀長的阿德納․羅曼扎․查菲中將(Adna Romanza Chaffee,1842~1914)即根據(老)羅斯福總統(Theodore Roosevelt,1858~1919)總統的指示,於“陸海軍聯合委員會(1903年7月17日成立)”中重新修訂了在1897年由海軍戰爭學院所擬定的一項對日作戰計劃,並擴大制定為--《橙色戰爭計劃》(War Plan Orange,簡稱:《橙色計劃/方案(或稱:橘黃計劃)》),這是美國首次將日本視為“假想敵(opposing force)”。

隨著時間演進,美國在二十世紀20~30年代也陸續制定的一系列“假想敵國”作戰演練計劃,其中《紅色計劃》針對英國、《黑色計劃》針對德國、《綠色計劃》針對墨西哥、《黃色計劃》針對中國、另外還有應付本土境內突發叛亂的《白色計劃》。這一系列作戰計劃,除了《紅色計劃》有其特殊的歷史因素外(注二),其它大多都只是指導軍隊戰備和訓練的紙上作戰演練。但針對日本所制定的《橙色計劃》,卻始終放在了極其重要的地位上,而且經常根據實況不斷的研究、修改,不過進攻日本本土的最後階段和作戰內容卻從沒有改變過。之後隨希特勒重整軍備導致歐洲戰雲密佈、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造成亞洲局勢動盪,美國陸海軍聯席會議緊急在1938年2月再度大幅修訂了《橙色計劃》。

“日俄戰爭”與美國攻打日本的《橙色計劃》

日本在英美的支持下向俄國發動攻擊。

5月國會通過新的《文森․特拉梅爾法案(Vinson-Trammell Act)》,批准追加建造總噸位40萬噸的69艘各型船艦。為了提供這些艦隊完善的後勤支援,一份由參議院提供的報告指出,美軍應該在太平洋的中途島(Midway Islands)、威克島(Wake Island)和關島(Guam)等地構築更多的軍事基地。《文森․特拉梅爾法案(Vinson-Trammell Act)》最早是在1933年,由眾議院海事委員會(後來改成:軍事委員會)主席卡爾․文森(Carl Vinson,1883~1981)所推動制訂的一個長遠的海軍建設規劃,法案要求到西元1942年為止,美國海軍新造船艦不得少於102艘。由於對美國海軍的發展貢獻良多,因此卡爾․文森被美國人稱為“兩洋海軍之父”(The Father of the Two-Ocean Navy),1980年正式下水的“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USS Carl Vinson CVN-70)”就是以其名其命名的“尼米茲級核子動力航空母艦(Nimitz Class Aircraft Carrier)”。所謂《橙色計劃/方案》簡單的說就是:利用優勢的海上兵力擊毀陸上兵力,之後再集結海空兵力封鎖日本本土,最後迫其無條件投降。而太平洋戰爭末期著名的“跳島戰術”(Island hopping,或稱“跳島戰略”、“蛙跳戰術/Leapfrogging”,日本稱為:飛石戰術)就是《橙色計劃/方案》的最佳體現。

戰爭末期美軍透過其強大的海軍將兵力投射至太平洋上被日軍佔據的不同島嶼,初期美軍的跳躍距離約為300公里左右,隨著各類新式飛機的續航力大大提升,到攻擊菲律賓群島時其跳躍距離已增加至1,000公里。之後逐步進逼至日本本土,將日本困在島內,最後再以兩顆原子彈結束對日作戰。

“日俄戰爭”與美國攻打日本的《橙色計劃》

“日俄戰爭”與美國攻打日本的《橙色計劃》

上圖,圖中的英國紳士與法國女郎毫不畏懼的面對面的對峙,而躲在兩人後面的日本與蘇聯則是劍拔弩張,仗這兩國的勢準備開戰。

“日俄戰爭”迫使美國加緊開鑿巴拿馬運河

1905年8月9日,已經打的筋疲力盡的日俄兩國接受美國羅斯福總統的調停,議和地點就選在美國緬因州(State of Maine)基特里(Kittery)的朴資茅斯海軍基地(這裡因離隔壁新罕布什爾州的朴資茅斯市不遠而得名),此處早期為美國重要的造船廠,目前已改為核子動力潛艦(主要為洛杉磯級核子動力攻擊潛艦)的維修基地。在調停過程中,羅斯福總統更加確定了新崛起的日本已經能夠威脅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擴張,同時美國的軍事戰略專家也警告,日本能在對馬海峽輕鬆的擊敗俄國的波羅的海艦隊與黑海艦隊,充分的證明了想要從遠方基地跋涉千里來增援,乃是天下第一的笨事,美國除了必須在太平洋建立一個可以保衛或增援關島與菲律賓的基地外,美國更必須加快腳步開通巴拿馬運河,因為巴拿馬運河對美國不僅具有重大的經濟價值,而且能夠使美國海軍艦隊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間的調動更加快捷,具有重要的軍事戰略意義。

附註:

(注一)1897年6月16日,美國和夏威夷在華盛頓簽署合併條約,為此剛打贏甲午戰爭的日本特別派出“速浪艦(Namiwa)”,在夏威夷外與美國軍艦──“費城號”相互對峙,當時美國以不惜一戰的方式來告訴日本人—— 夏威夷的主權問題關係著美國東太平洋的安全底線。

(注二)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的報導指出,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上世紀二十到三十年代,曾制定多個秘密戰爭計劃,用以對付對美國有威脅的“潛在敵人”。其中,被美國列為“首要敵人”的就是當時世界最大強權英國。由於美國一直擔心英國會藉由加拿大入侵美國,為了先發制人,因此美國在1927就開始草擬反擊英國的作戰計劃。

這個名為:《紅色戰爭計劃/War Plan Red(全稱:《陸軍和海軍聯合紅色戰爭計劃/Joint Army and Navy Basic War Plan Red,簡稱為:《紅色計劃》)是在1930年,由美國戰爭部長和美國海軍部長正式批准通過。在這個作戰計劃中,美國將派出大軍入侵併佔領位於美國北方的英屬加拿大,之後再透過封鎖及經濟孤立,最後迫使英國能徹底臣服於美國之下。

1935年,美國不但為此舉行了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並在距離加拿大東部邊界僅半小時車程的紐約州德拉姆堡(Fort Drum)部署了大批的軍隊與武器彈藥。由於美國在1812年就曾經入侵過加拿大,因此《紅色計劃》又被視為美國第二次入侵加拿大的作戰計劃。目前美軍精銳的第10輕裝步兵山地師(10th Mountain Division)就駐紮於德拉姆堡。

第10山地師是美國陸軍唯一的山地師,以輕型步兵為主體、包括有空中突擊力量的諸兵種合成部隊,總兵力約1萬人,曾經參與過伊拉克戰爭(2003~2011)。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紅色計劃》因此被當時的美國總統小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1882~1945)否決,小羅斯福總統希望英國能全力對抗納粹德國的侵略,但美國並未廢除這個入侵加拿大的作戰計劃,只是將其“暫時保留”。

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才改變了美國對英國的態度。

但美英仍持續暗中較勁,直到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後,美國才完全擺脫英國的糾纏。

《紅色戰爭計劃(全稱《陸軍和海軍聯合紅色戰爭計劃》/Joint Army and Navy Basic War Plan Red)》直至1974年才被撤銷機密而正式公諸於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