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覺得明朝的錦衣衛飛魚服和清朝的御賜黃馬褂哪個好看?

小舟講歷史


我還是喜歡明朝錦衣衛的飛魚服。明朝服飾是漢族服飾,是在蒙古族元朝後的最後一個漢族統治的封建王朝,它既繼承了唐宋漢族服飾的特點,又學習了蒙古族的服飾的一些元素,例如:曳撒 就是明朝繼承元朝服飾特點而創造的一種服飾,既輕便又比較美觀,像電影(龍門飛甲)的錦衣衛和東西廠公穿著的,服飾精美,很漂亮。所以,自認為明朝的更好看


希望之帆5


明朝的飛魚服和清朝的黃馬褂都屬於賜服,其中飛魚服本是明代錦衣衛、大內太監朝日、夕月、耕耤、視牲所穿的賜服,後也被皇帝賜予其他官員,是僅次於蟒服的一種二品賜服;而黃馬褂本是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侍衛,乾清門侍衛、外班侍衛,班領,護軍統領的官服,後也被賜予有軍功的臣子。那麼,兩種賜服哪種更為好看呢?

飛魚服:補色為飛魚紋的袍服

所謂的飛魚服,便是補色為飛魚紋的袍服。飛魚服上的飛魚並非以“能飛”而著名的那種海魚,而是一種近似龍首、魚身、有翼的虛構形象。《山海經·海外西經》有載,“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狸”,因能飛,所以名曰飛魚,頭如龍,魚身一角。

飛魚服並非官員的常用服飾,而是屬於皇帝特賞的賜服,代表了一種極高的榮寵,明朝一共有四大賜服,即蟒袍、飛魚服、麒麟服、鬥牛服,而飛魚服便是僅次於蟒袍的一種隆重服飾。服式為衣分上下二截相連,下有分幅,二旁有襞積。

飛魚服早期只被賜予錦衣衛、大內太監等天子近臣和近侍,以示榮寵,也算是這些人的一種特權。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皇帝往往也將飛魚服賞給其他大臣,到明朝正德年間,自參將、遊擊以上的武將都被賞賜有飛魚服,而到了嘉靖、隆慶年間,這種服飾則開始被賞賜給六部大臣和出鎮視師大帥等。

這裡需要說一下,雖然我們提到飛魚服就想到錦衣衛,但錦衣衛也並非人人都有資格穿飛魚服,而是隻有正三品以上的錦衣衛官員才有資格。而且飛魚服必須是重大場合如祭祀活動時候才能穿戴,而不是平日裡想穿就能穿的。

黃馬褂:顏色為明黃色的馬褂

馬褂乃是清朝時期極為流行的一種服飾,所謂的黃馬褂,其實就是一種明黃色綢緞或紗(冬天用綢緞,夏天用紗)製成的馬褂,沒有花紋和彩袖。

馬褂本沒有什麼特殊象徵,但因“明黃色”(淡黃色)乃是帝王專用的顏色,就連貴族和後宮嬪妃也不能使用,而只能用相近的“金黃色”(深黃色),平民更是隻能用更次一些的“杏黃色”(紅黃色)。正是由於這種顏色的特殊性,才使得黃馬褂被賦予了一種極高的榮譽象徵。

按照清朝的規定,黃馬褂又可以分為四種,且只有四類人在特殊的條件下才可以穿:

1、行職褂子。這種是在皇帝出行時,各內大臣、御前大臣、御前侍衛等隨從,必須穿黃馬褂以壯行色。不過由於其實因職責的原因而被允許穿,故而一旦離職,或者不與皇帝同行時,便不允許穿。正如《清會典事例·侍衛處·儀制》所載“後扈前引大臣一二等侍衛升級新補者,歲於十二月行文內務府,支領緣貂朝衣端罩,豹尾班侍衛支領蟒袍;恭遇巡幸,支領黃馬褂。”

2、行圍褂子。咸豐以前的清朝皇帝,每年都要外出行獵,在皇帝舉行圍獵、校射(射箭比賽)之時,表現出眾或向皇帝進獻獵物之人,皇帝一般都會賞賜黃馬褂。但這種黃馬褂只有在跟隨皇帝行獵之時才可以穿著,平時禁穿。

3、武功褂子。這種黃馬褂便是我們常見的“賜穿黃馬褂”,但只有在立下特殊功勳時才會賞賜,但在嘉慶以前少見於史書,因而判斷應該是在道光或咸豐年間以後才開始出現的。太平天國時期,與太平軍作戰立下戰功者多有賞賜,但通常也只是賞賜給高級武將。此外,如果能夠討得皇帝或太后歡心,有時也能被賞賜。不過,這種黃馬褂只有在隆重場合才可以穿,平時則要高高供奉在祖宗堂上,以示榮耀。不過,他們可以複製一件較原物簡單的黃馬褂,以備公務需要時穿用。

4、特使特賜。這種黃馬褂通常只被賞賜給特使或宣慰中外的官員。而且,被特賜的官員在詔書宣讀之後,被特賜黃馬褂的官員還要騎馬繞紫禁城一週,以示榮耀。

這四種雖然都被稱為“黃馬褂”,但因其功能用處不同,因而形制上也有所區別,例如侍衛及打獵與比武賞穿的黃馬褂的紐絆為黑色,而武將和文官穿用的黃馬褂的紐絆則為黃色。

清朝前中期,能被獲准穿黃馬褂的人並不多,要麼是天子近侍或天子近臣,要麼是立有卓越功勳的武將,然而隨著清朝的沒落,在朝廷已經無力負擔對有功之人的賞賜,於是便將有特殊意義的“黃馬褂”作為主要的賞賜物品,以至於清朝中後期黃馬褂開始氾濫,已經喪失了原本的象徵意義。


香茗史館


論外觀肯定是飛魚服更好看一些了。

飛魚服

飛魚服是明代錦衣衛、大內太監的制服,史料記載:

制如曳撒,繡飛魚於左右,系以鸞帶,此飛魚服,惟入侍用之。

款式上借鑑了蒙元曳撒服,由於繪有四爪飛魚紋,因此被稱為“飛魚服”,另外強調一點,飛魚形象並非我們日常所見的魚,而是《山海經》中記載的“因能飛,所以一名飛魚,頭如龍,魚身一角,”,更加接近於蟒的形象。

黃馬褂

黃馬褂是清朝侍衛內大臣、護軍統領等的制服,後也用於對軍功臣子的賞賜。史料記載:

凡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侍衛,乾清門侍衛、外班侍衛,班領,護軍統領,前引十大臣,皆服黃馬褂。

黃馬褂的樣式比較簡單,就是對襟盤扣的一件上衣褂子,有帶花紋的,有不帶花紋的,在顏色上採用皇帝特有的明黃色。


但無論如何,還是明代的飛魚服好看一些,清代的制服還是缺少設計美感。


曹老師xixi


一個笑話

扯淡之前先給大夥說個笑話吧。話說明朝嘉靖十六年,有天皇帝朱厚熜溜達出了皇宮,於是群臣就臨時去他落腳的地方拜見。因為事出比較突然,又不是朝會,大夥穿著就相對日常一點。

大家都知道嘉靖這貨有點小心眼兒,回宮之後就給首輔夏言寫了個諭旨:“兵部尚書張瓚區區一個二品官,為毛敢穿蟒袍?給我個交代!”

夏言順手從身後拿出一卷膠帶回復:“張瓚穿的是欽賜飛魚服,因為太鮮亮了才起來像蟒袍,老大你搞錯了。”

卡到滿臉花的嘉靖只能強行挽尊:“既然是飛魚為毛長了兩隻角?以後不許這麼穿!”

無語的夏言實在沒法再告訴文盲皇帝,那飛魚服上的飛魚紋本來他喵就是有角的,畢竟惹毛了皇帝必然沒好果子吃。其實從這個故事裡咱們可以看出來飛魚服的外觀很像蟒袍,另外也能知道明朝人放飛自我的胡亂穿衣服。

扯淡飛魚服

說起飛魚服首先得明確一件事兒,這玩意是沒有統一樣式的,只要上面有飛魚紋就可以算飛魚服。而飛魚紋也不是畫條帶魚在上面,畫的是出自《山海經》的龍魚,大抵上就是長了近似龍的腦袋、加長款魚身子,再加上魚鰭形狀的翅膀。

從嚴格意義上說飛魚紋是不應該有爪子的,但是之前也說明朝人穿衣服放飛自我,他們有時候會把龍魚前邊的兩個魚鰭改成爪子模樣,後邊不變。因為飛魚紋通常頭和前半身在胸口附近,後半身在肩膀和袖子上,如果用得布料高級點,看起來就特別像蟒袍(蟒袍上的蟒紋是四個爪子)。

另外飛魚服並不是錦衣衛專有的,其實大內太監們也可以穿,而且它應該算一種禮服,日常是不能穿的,只有朝日、夕月、耕耤、視牲之類的祭祀活動才會穿。像《大明風華》裡朱瞻基那麼穿出去辦案基本不可能,打一架後補衣服錢都心疼死。

飛魚服的底材一般有三種,羅、紗、絹,哪種都不便宜,而且上面的飛魚紋是妝花繡在補子上的,一個飛魚紋分成幾大塊,胸口、袖子、下袍的紋理都不一樣,繡線不是大紅就是織金,補一回就夠擼三頓串了。

除了錦衣衛和太監這種專門職業配發禮服外,飛魚服還是皇家特賜給大臣的衣服,一般只有二品以上官員才會給,在賜服體系裡是僅次於蟒袍的存在,真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穿的,那算一種極大的恩寵。

前邊不是一直強調明朝人穿衣服放飛自我嘛,到中後期皇帝又比較懶,對袍服的識別也不嚴,於是虛榮心爆炸的人們就經常穿奇裝異服,連飛魚服也不能倖免,但不得不承認確實滿好看的。

再說黃馬褂

關於黃馬褂有個誤解,很多人以為就是拿明黃布做件衣服,其實那玩意也是可以刺繡的。只是因為在清朝明黃和淡黃只有皇家能用,所以大多數人選擇突出顏色,而不是凸顯紋飾。

黃馬褂在使用上大體分成兩種,一種算職務使用,就是內大臣啊、侍衛啊之類的履行職務時穿。滿洲話叫“禿山褂子”,也叫“職任馬褂”,你卸任了就得還回去,不能再穿著招搖過市。

另一種算榮譽賞賜,就是電視劇裡常見的“賞黃馬褂”,但是這種賞賜也是分等級的,有些只能在特定場合穿,比如“行圍褂子”只能圍獵時候穿。能終身穿的只有恩賞“武功褂子”,但是這種形勢其實清朝中前期很少,嘉慶年間都沒直接見於信史。

其實吐槽機一直就有個觀點,清朝的袍服設計有個誤區,他們總想一邊體現袍服的華麗,一邊又想要實用性。於是弄得禮服不夠莊重,常服又缺乏實用,黃馬褂就是其中最典型的惡例。

馬褂其實是實用性很強的衣服,穿著騎馬既舒適又能避免裡面的衣物弄髒,它應該是和蓑衣類似的工具型衣服,並不強調美觀。把這東西變成一種榮譽性禮服顯然不合適,用絲綢做馬褂既失去了實用性又缺乏粗布馬褂那種筆挺的美感,等於取兩邊之短。


所以吐槽機的觀點很簡單,從美觀上說飛魚服絕對優於黃馬褂,題主這麼比屬於欺負人,扯淡完畢。


歷史吐槽機


很難相信這是個歷史題目,從審美來看,還是飛魚服更好看點。是個正常人都會這麼選吧,雖然純色的衣服也很美但是絕不是這種亮黃色。沒有高級的顏值是穿不出來的。

但是這兩種衣服都象徵著皇權,錦衣衛是保護皇帝的存在,而黃馬褂是御賜。

飛魚服的來源

它的顏色款式來源於蒙古,稍微從顏色和尺寸上做了修改。而且飛魚服也不是是錦衣衛就能穿。而且不是每個錦衣衛都有資格穿,得錦衣衛的頭頭,關於飛魚服的顏色,據史籍記載,錦衣衛堂上官服為大紅蟒衣、飛魚服,戴烏紗帽,束鸞帶。而現在大眾都在cos漢服,其中飛魚服也很受廣大網紅的歡迎。且大作修改。已經脫離了明朝正經的飛魚服了。

正經飛魚服

不正經飛鳥服

明朝人王世貞在《觚不觚集》裡講過“胡服也,其短袖或無袖,而衣中斷,其下有橫褶,而下腹豎褶之。若袖長則為曳撒”。

明朝人將其改良,加上刺繡紋飾,變為錦衣衛和大內太監所穿官服。飛魚服紋樣有“青織金妝花飛魚過肩羅”、“青織金妝花飛魚絹”、“大紅妝花飛魚補羅”、“大紅織金飛魚補羅”等,再佩繡春刀,所有飛鳥服都是紅色,由所配的配飾區分官職。

黃馬褂

相比飛鳥服人家黃馬褂很明確的表示它是黃色的,不容你們篡改。清朝黃馬褂除了皇帝身邊的帶刀侍衛近身保護的那批哦是穿的,還有一些是皇帝御賜的,見黃馬褂如見皇上。

而且黃馬褂還有分場合穿的,有的是圍場打獵時賞的就只能是打獵時候穿,有的黃馬褂就是皇帝近身侍衛穿的,這種是工作服沒啥意思。最光榮的是御賜給大臣的黃馬褂,但是吧給你榮耀也勢必有風險。不分場合穿,弄壞了什麼被別人抓住把柄是可以搞你的。

從美觀程度看,飛鳥服肯定勝出,黃馬褂感覺像件閃亮的保暖內衣。但是從價值上說,黃馬褂那種明黃色是值得炫耀的,再醜也喜歡。


尼采廣寒宮中坐


大家最近看過熱播的電視劇,大明風華就會看到裡面有一種飛魚服。飛魚服主要是皇宮大類的人穿,主要的成員就是錦衣衛和太監,此外一些大臣也會被皇帝賞賜穿飛魚服。



飛魚服上面繡著一種魚的圖案,看起來相當的威武漂亮。上面繡了四爪飛魚,而且這種魚比較特別,不是一般的魚,不細看的話,甚至感覺和龍差不多。當然他和皇家成員所穿的龍袍或者其他的服裝還是有所差別的,但是拿到外面去還是相當唬人的。畢竟宮中的太監和錦衣衛也是為皇家直接服務的,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代表他們。



滿清的黃馬褂主要是因為用的是皇帝專用的黃色,所以才顯得不一般,因為普通人也會穿馬褂,只不過不能用黃色的而已。黃馬褂和飛魚服員大概類似,主要也是宮中侍衛所穿,同時滿清的皇帝也會把他賞賜給自己親信的大臣,例如乾隆最寵幸的和珅,擁有很多件黃馬褂。當然普通人想擁有一件黃馬褂,還是相當困難的。



對於這兩種服裝進行比較的話,我覺得還是飛魚服更好看一些,因為飛魚服顯得非常的威武。黃馬褂只是從顏色上來顯示皇家的威嚴而已,上面並沒有任何圖案,顯得過於單一。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大家最近看電視劇大明風華,就可以看到裡面有一種飛魚服,是錦衣衛所穿的。看起來龍飛鳳舞,相當的好看。而相對應的清朝的大內侍衛們穿的則是黃馬褂,兩者所對應的人群基本上是類似的。

這兩件衣服裡面我覺得飛魚服更好看,飛魚服是明朝所設立的,除了錦衣衛穿了之外,皇上還會將他們賜給一些義工的大臣或者其他人,僅次於蟒袍。飛魚服,顧名思義就是一種補色為飛魚紋的袍服。飛魚服上面所繡的圖案是一種奇特的魚,龍首魚身能飛,所以不仔細的看的話,甚至有人會把它當和蟒袍混淆。

飛魚服剛開始的時候使用的人群比較有限,主要是錦衣衛,大內侍衛以及一些升L臣之類的,即使是錦衣衛,也不是人人都能穿,必須達到一定品級才行。只不過後來隨著明朝的發展,皇帝也將飛魚佛賜於很多其他的人,甚至包括一些低等級的參將之類的。

馬褂本來是一種普通的衣服,只不過因為黃色是皇帝的專用色,所以顯得不一般,必須是皇帝賜予才能穿,否則就是殺頭的大罪。這兩種衣服我覺得非衣服更好看些,因為飛魚服圖案多樣,看起來相當的威武,而黃馬褂就顯得一般,除了顏色之外並沒有什麼特別的。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飛魚服——明代賜服之一。飛魚是一種紋理,有飛魚紋的曳撒、直身、貼裡都是不同款式的飛魚服。是明代錦衣衛、大內太監朝日、夕月、耕耤、視牲所穿賜服,由雲錦中的妝花羅、妝花紗、妝花絹製成,佩繡春刀,除此之外只有蒙皇帝恩賜,才可穿著,是明代僅次於蟒服的一種二品賜服。

黃馬褂——清代的一種官服。凡領侍衛內大臣,護軍統領等,皆服黃馬褂。後也賜與有軍功的臣下。亦作“黃馬袿”。清代的巡行扈從大臣,如御前大臣、內大臣、內廷王大臣、侍衛什長等,皆例準穿黃馬褂。有功大臣也特賜穿著。

就小編個人來看,還是明朝的飛魚服比較好看!




七品闡史官


最酷的男裝漢服,錦衣衛飛魚服,沒有之一











淺笑138594885


對飛魚服,史料上是這麼記載的:《明史·輿服志》:“嘉靖十六年,群臣朝於駐蹕所,兵部尚書張瓚服蟒。帝怒曰:‘尚書二品,何自服蟒’。張瓚對曰:‘所服乃欽賜飛魚服,鮮明類蟒,非蟒也’”。飛魚類蟒,亦有二角。所謂飛魚紋,是作龍形而加魚鰭魚尾為稍異,非真作飛魚形。

大家對龍,麒麟,仙鶴這些吉祥寓意的紋飾都很瞭解,也許有人會好奇,為什麼錦衣衛要選擇我們知之甚少的飛魚紋在胸前? 其實飛魚在古代史有特殊含義的。飛魚,傳說中的上古神獸,據《山海經》載:“其狀如豚而赤文,服之不雷,可以御兵。”《林邑國記》說:“飛魚身圓,長丈餘,羽重沓,翼如胡蟬。”

而飛魚服的形制其實是源於蒙古袍,是曳撒的一種。曳撒(yì sǎn ),讀法源自蒙古語,為“一色(shǎi)”變音,來自蒙語“質孫(jisum),元代服飾之一。明朝人王世貞在《觚不觚集》裡講過“胡服也,其短袖或無袖,而衣中斷,其下有橫褶,而下腹豎褶之。若袖長則為曳撒”。

明朝人將其改良,加上刺繡紋飾,變為錦衣衛和大內太監朝日、夕月、耕耤、視牲所穿官服。飛魚服由雲錦中的妝花羅、妝花紗、妝花絹製成,紋樣有“青織金妝花飛魚過肩羅”、“青織金妝花飛魚絹”、“大紅妝花飛魚補羅”、“大紅織金飛魚補羅”等,再佩繡春刀,這就是典型的大眾心目中錦衣衛的形象了,但其實,不是每個錦衣衛都有機會穿飛魚服的。

明代《出警入蹕圖》局部

飛魚服在明代分為兩種情況穿戴。飛魚服屬於賜服,歸為蟒衣紋一類。所謂賜服是指皇帝賞賜的服飾,與蟒衣、鬥牛服同屬顯貴之服,非特賜不能穿。飛魚服是僅次於蟒衣的一種顯貴服飾,一般不可得。正德年間,明武宗喜歡亂賜服,平時不易得的蟒衣、鬥牛、飛魚服大量賞賜臣子,武官自參將、遊擊以下,都得飛魚服。

飛魚服也是高品級錦衣衛專用制服。能穿飛魚服的基本上屬於錦衣衛軍官,至於校尉和力士,則根本穿不到飛魚服。關於飛魚服的顏色,據史籍記載,錦衣衛堂上官服為大紅蟒衣,飛魚服,戴烏紗帽,束鸞帶。意思是錦衣衛的飛魚服是大紅色。在明代《出警入蹕圖》繪畫中,已經描繪得很清楚,飛魚服全為大紅色。

而黃馬褂,在清代,皇帝出門有許多“內大臣”和“御前侍衛”隨從,這些人全要穿“行褂”,帽後戴孔雀翎,還要佩刀(最挨近皇帝的嚴令不許佩刀)。根據史料記載,這些內大臣和御前侍衛所穿的行褂全部用明黃色的綢緞或紗(一般冬天穿綢緞,夏天穿紗)製成,沒有花紋和彩袖。 他們所穿的這種“行褂”就被稱作“黃馬褂”,清代典制裡有時也稱“黃褶”。例如《清會典》、蔣良騏的《東華錄》和高士奇的《扈從東巡日錄》裡就都曾記做“黃褶”。

在《清會典事例.侍衛處.儀制》中記載:後扈前引大臣一二等侍衛升級新補者,歲於十二月行文內務府,支領緣貂朝衣端罩,豹尾班侍衛支領蟒袍;恭遇巡幸,支領黃馬褂。

這裡要說明的是,“明黃”就是“淡黃”,是當時帝王專用的顏色,一般貴族或宮妃只能用“金黃色”(即“深黃色”),平民最多隻能用“杏黃色”(也即“紅黃色”)。“明黃”在這裡是最名貴的,除皇帝外,只有為皇帝服務的人才特許服飾明黃色。因此一般說來,這種馬褂是天子近侍的服裝。

“賞穿黃馬褂”與前面所講的內大臣和御前侍衛所穿的黃馬褂不同,前者是由於職務關係而穿的,如果職任解除,不做御前侍衛或內大臣,黃馬褂就不能再穿。所以這種黃馬褂也叫做“職任馬褂”,滿洲話為“禿山褂子”。而“賞穿黃馬褂”則沒有這方面的限制,它可以在一切莊重或典重的場合穿著;必要時,甚至可以見官大三級,方便行事。

如果論美觀,黃馬褂根本沒有飛魚服好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