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存款有多賺錢?這家100人的民營銀行,2018年盈利近億元

智能存款有多賺錢?這家100人的民營銀行,2018年盈利近億元

/

百人團隊一年淨賺近億元,強監管下,智能存款還能堅持多久?

智能存款有多賺錢?這家100人的民營銀行,2018年盈利近億元

近日,知情人士向消金界爆料,一家團隊規模100人的民營銀行,憑藉新推出的智能存款產品,營業一年多時間,賺得盆滿缽滿。

這位知情人口中的“智能存款”產品,指的是1-5年定期存款,50-100元起存,按日計息,隨存隨取,年化利率為5%左右,而提前支取利率也能高達4.5%,遠超傳統銀行的存款產品。

消金界發現,僅京東金融APP的“銀行+”上,這類智能存款產品就有振興銀行的“振興存”、富民銀行的“富民寶”、億聯銀行的“億聯智存”等6款,起存金額50-100元不等,收益在4.3%-5.4%。

回看2018年,銀行1年期存款的平均年利率不到2%,3年期和5年期也就3%出頭,餘額寶的收益率也僅在2.5%左右,為何民營銀行能給出這麼高的利率?它真的是存款不是理財產品嗎?

如果給用戶支付5%的利率,加上管理運營成本,銀行資金成本大約為6%,另據銀行業普遍1%-3%的淨利差,還有其他費用,其對應的資產配置收益至少需達到9%左右。

在經濟承壓運行,資產估值縮水,投資普遍翻船下,不禁讓人好奇,這些民營銀行用智能存款產品拿到的錢,到底做的什麼生意?

智能存款有多賺錢?這家100人的民營銀行,2018年盈利近億元

利率兇猛

2018年下半年開始,富民銀行“富民寶”、微眾銀行“智能存款+”陸續上線。在各大理財產品收益持續走低的背景下,這種創新型現金管理類產品剛一上線,就以其門檻低、收益高、流動性好的優勢,備受歡迎。

隨後,包括蘇寧銀行、藍海銀行在內的至少10家民營銀行接連發行此類產品。此外,首家獨立法人的直銷銀行百信銀行也推出了相關產品。

一時間,投資者掀起搶購熱潮。智能存款,似乎在重演當年餘額寶撬動傳統基金行業的奇蹟。

智能存款有多賺錢?這家100人的民營銀行,2018年盈利近億元

既有活期的便利,又有定期的收益,智能存款到底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以富民銀行“富民寶”、藍海銀行“藍寶寶”為代表的“智能存款”,其本身對應的底層資產是5年期定期存款產品。

分解來看,投資者每存入一筆錢,相當於資金進入了一個定期存款的資金池。當用戶提前支取的時候,就將定期存款的收益權轉讓給信託等第三方機構,由第三方機構墊付給投資者。當資金到期後,銀行將再將部分定期存款利息分給第三方機構。

智能存款有多賺錢?這家100人的民營銀行,2018年盈利近億元

舉個例子,小王購買了“富民寶”產品,滿期5年,年化利率為4.8%。

現在小王急需用錢,需要提前進行支取,因此這筆定期存款轉讓給了第三方機構,第三方機構給他墊付本金和4.3%的年化利率,剩下的0.5%就是第三方機構拿到的利差。

可以說,存款還是那筆存款,只是銀行通過收益權轉讓,實現了“定期存款活期化”。

通過這個過程,銀行獲得了穩定的負債,投資者獲得了高收益的利息,第三方機構獲得了息差。

智能存款有多賺錢?這家100人的民營銀行,2018年盈利近億元

錢去哪了?

2014年首家民營銀行——微眾銀行開業以來,陸陸續續已經有17家民營銀行開業。

與傳統銀行相比,民營銀行受“一行一店”的政策要求,在實體網點、實體銀行卡、客戶資源等方面存在較多約束,因而在攬儲方面壓力重重。更多時候,民營銀行靠同業負債,或者是股東存款來吸取資金。

然而,也正是因為沒有或者較少實體網點,民營銀行主要採用互聯網銷售模式,不需要僱傭大量員工,也不需要為了維持網點正常運營而額外支付費用,因此節省下來一大筆運營成本。

這些節省的成本,一方面可以提升存款利率,另一方面可以在存款產品創新上做很多嘗試。

如今依靠智能存款業務,民營銀行吸收存款的能力大幅上升,不少用戶排隊每天搶額度。

我們在開頭提及的,京東數科(原“京東金融”)的“銀行+”版塊,已與富民銀行、眾邦銀行、藍海銀行、億聯銀行、振興銀行、三湘銀行這6家民營銀行開展合作。在共計16家合作銀行中,屬民營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最高,產品的熱度最高。

面對暴增的存款,大部分民營銀行能夠消化嗎?

消金界瞭解到,某家團隊規模100餘人的民營銀行,主要憑藉智能存款這一業務,2018年盈利9000多萬元。

該民營銀行負責人說,除了存款,他們主要做小額借貸和助貸業務,10%-11%的貸款利率,完全可以覆蓋存款的高息。此外,他們通過旅遊、車貸、消費等第三方機構合作,不斷拓展業務範圍。

深挖下去,消金界發現,這些民營銀行多為BATJ等互聯網巨頭旗下放貸平臺的“輸血者”

根據微眾銀行2017年年報數據,其合作的聯合貸款機構達50家,這50家機構分享了微眾銀行75%的業務。其中,華瑞銀行、金城銀行等民營銀行作為微眾銀行的聯合貸款機構,主要為其現金貸產品“微粒貸”輸送資金。

2018年3月,京東數科與將近30多家銀行共同發起成零售信貸產品“北斗七星”,致力於幫助中小銀行及新興民營銀行經營零售信貸業務。

具體來說,京東提供資產端和風控,銀行出資金。聯合放貸的信貸產品,大多數是利率較高的消費貸。

由此可見,儘管給用戶5%的年化利率,但這些民營銀行依靠信貸產品,還是可以賺得盆滿缽滿。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民營銀行總資產3381.4億元,同比增長85.22%,其中各項貸款餘額1444.17億元,增長76.38%。

顯然,如今一些民營銀行以高利率吸收了大量存款後,找到了規模相當的資產端。

智能存款有多賺錢?這家100人的民營銀行,2018年盈利近億元

監管出手

去年9月理財新規下發後,不少民營銀行下架了結構性產品。而今,智能存款推出僅半年,監管的動作更加迅速。

近期有消息稱,針對這種互聯網存款業務,央行已於近日進行窗口指導;而知情人透,個別地方已經正式落地“關於停止辦理第三方收益權轉讓存款業務的通知”。

微眾銀行最先做出反應,12月13日就發佈公告,稱“智能存款+”限時開放購買,並在12月20日下架不再銷售,僅支持取出。

隨後,其他民營銀行紛紛下調產品利率,億聯銀行“用億存”、眾邦銀行“眾邦寶”、網商銀行“定活寶”,均已進行每日銷售限額管理。

智能存款有多賺錢?這家100人的民營銀行,2018年盈利近億元

京東金融APP上的“當日”系列產品,顯示均已售罄

從產品特性來看,智能存款屬於存款,受存款保險制度的保護。銀行工作人員也回應,即便智能存款受到限制,也不會影響已經購買的產品。

專業人士說,這種創新型存款產品目前尚屬於灰色地帶,沒有針對性的法規文件。除去高息攬儲以外,確有打擦邊球之嫌。

此外,將定期收益權轉讓給信託等第三方機構,如果投資者集中提前支取,第三方無力墊付的時候,就會引起流動性風險。

目前,消金界發現,除去最先下線“智能存款+”的微眾銀行,蘇寧銀行“升級存”、新網銀行“隨心存”均已下線。剩下的幾家民營銀行還能撐多久,目前還是未知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