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智利軍事強人皮諾切特?

齊林居


當他的行為符合西方利益的時候,他就是民主,當他的行為觸犯西方利益的時候,他就是獨裁。當民選的阿連德總統倒在總統府的時候。他是獨裁者,而當依靠政變上臺的軍事獨裁者皮諾切特上臺的時候,卻是民主的表現。西方國家的偽善與虛偽可見一斑。

皮諾切特,全名是:奧古斯托·何塞·拉蒙·皮諾切特·烏加特(1915年—2006年)智利政治家、軍人、總統。即英雄與惡魔,獨裁與民主於一身。一生可謂譽滿天下,謗滿天下。他所處的時代,正好是冷戰最激烈的時代。也是南美政治勢力轉型期最動盪不安的時代。他的出現應該是時代的產物。皮諾切特有一句名言:“我不是獨裁者,因為獨裁者都不能善終,而我現在卻過得很好。這句話確實他一生的寫照。

智利。位於南美洲西南部,面積75.6萬平方公里(比青海還大),世界排名38位。人口只有1800萬人。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智利總統皮諾切特是職業軍人。1972年被智利總統阿連德任命為陸軍總參謀長,1973年8月出任智利陸軍總司令,並獲上將軍銜,同年9月11日發動軍事政變,推翻民選總統薩爾瓦多·阿連德,成立軍事執政委員會並出任委員會主席,1974年12月出任智利總統,執政長達十六年

。1990皮諾切特將總統職位交給民選總統。本人繼續擔任陸軍總司令,1998年3月卸任,但終身參議員職務,(免於刑事處罰。)2002年辭去參議員職務,2006年去世。他去世那天是“世界人權日”。“大獨裁者”死於此日,實在是太譏諷。

都說這個獨裁者在智利的最大功績是讓智利的經濟大幅度提高。但事實並非如此。在皮諾切特上臺的1973年,智利的人均GDP是1622美元;在皮諾切特下臺的1990年,智利的人均GDP是2388美元。17年年均增長2.17%,實際來看。這個增長真不高。對比幾乎同一時期的韓國差的太遠,而且智利的貧富差距已經差距到令人髮指的程度,階級固化極其嚴重。在皮諾切特掌權以後,大肆屠殺,據智利“真相與和解”國家委員會1991年發佈的調查報告,皮諾切特執政期間,失蹤者共計3197人。而在1973至1979年間,至少有2.8萬智利人因受到軍政府的迫害而流亡海外。

軍權脫手以後。皮諾切特徹底失去庇佑,立即被起訴,失去了軍隊的支持的他只有介紹司法的審判。智利法院,宣佈皮諾切特因患有輕度老年痴呆症等疾病,不宜接受審訊。數日後,皮諾切特被迫聲明,放棄參議員席位。皮諾切特徹底退出了智利的政治舞臺,一無所留。89歲那年,他還接到法院傳票。晚景之淒涼,對照盛年之風光,情何以堪?誠所謂,千古艱難惟一死。這是獨裁者的必然下場。



應該說,智利之所以能夠堅持獨裁統治16年,外部原因是國際冷戰環境。以及美國的支持。已經在當時南美所有國家對比是比較不錯的,當美國拋棄他的時候,兩年以後,這個獨裁者只有滾蛋。只不過,他很幸運。總算平安度過晚年、可以說如果僅僅因為經濟發展,而就可以

集權獨裁屠殺的話嗎,可以用愛國和民族的理由來解釋的話。那麼這實在是這個國家的悲哀。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皮諾切特:譽謗滿天下的南美最後軍事強人

在20世紀的歷史上,

西班牙語系國家裡出了兩個極其複雜又充滿爭議的軍事強人,一個是西班牙的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大元帥,另一個是智利的奧古斯托.皮諾切特大元帥。

地處南美洲最南端、同南極洲隔著德雷克海峽相望,自稱“天涯之國”的智利遠不如位於歐洲西南部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出名。但這個國家頗有特點,其西和南瀕太平洋、北靠秘魯、東鄰玻利維亞及阿根廷,南北距離4300多公里,處在安第斯山脈與太平洋之間的東西平均距離卻只有200公里(最寬處大約400公里左右),智利是世界上國土最狹長的國家之一,因之被稱為“絲帶國”。它還擁有全球最豐富的銅礦資源,盛產葡萄酒。南美大陸有12個國家,組成南美洲國家聯盟,其中巴西、智利、阿根廷因國力較強被當地人叫作ABC強國。南美諸國在19世紀先後獨立,而多數國家直至20世紀80年代,長期為形形色色的軍人政府所把持。

智利的皮諾切特政權,統治時間不算南美洲最長的,巴拉圭的軍政府執政35年;也不算最嚴酷的,阿根廷軍政府要兇橫許多,但它可以說是政治經濟轉型最成功的一個,社會發展水平現已相當於北美和歐洲發達國家。正因為如此,皮氏可謂“譽滿天下,謗滿天下”,令愛他的人贊他是盡忠報國的真正軍人,恨他的人罵他是作惡多端的暴君和獨裁者。

當2006年末此公病危入院時,有民眾自發在軍醫院外為他徹夜祈福;當年12月12日,智利軍方在首都聖地亞哥軍事學院為兩天前逝去的這位前最高統帥舉行隆重軍事葬禮,多達6萬人列隊瞻仰其遺容,但執政的中間偏左的巴切萊特政府卻拒絕為皮諾切特將軍舉辦國葬或者宣佈全國哀悼,在民間亦有不少人開香檳慶祝……

軍人皮諾切特

皮諾切特,1915年11月25日出生於智利的港口城市瓦爾帕萊索。1933年,他進入軍校學習。1937年,以少尉軍銜畢業加入陸軍。1939年,晉升中尉。1940年,回到步兵學校學習。1943年1月30日,結婚,育有二子三女。

1948年,皮諾切特進入戰爭研究所。作為該所最年輕的軍官,他尚有任務需要執行,次年才真正開始在研究所的學習;1951年,他獲得參謀長職務,回到軍校教書,同時在戰爭研究所做助教,講授軍事地理學和地緣政治學的課程。另外他還積極參與軍事學術刊物《百鷹》編輯。

1953年,皮諾切特晉升少校。隨後回聖地亞哥接受了戰爭研究所教授職位的任命,後又入智利大學法學院學習;1956年,皮諾切特與一群年輕軍官同時獲選參與厄瓜多爾戰爭研究所的合作項目,為此他不得不放棄法學的學業,在合作的三年半中致力於地緣政治學、軍事地理學及情報學的研究。

1959年末,皮諾切特回國入陸軍第一師總部;1960年,他被任命為“埃斯莫拉爾達”軍團司令。因任上工作出色,1963年,他被任命為戰爭研究所副所長;1968年,他出任陸軍第二師參謀長。年底擢升為準將,出任第六師師長;1971年1月,皮諾切特任聖地亞哥駐軍司令,晉升少將;1972年,被任命為陸軍總參謀長。1973年8月23日,在智利國內政治鬥爭風起雲湧之際,皮諾切特受命出任武裝部隊中最具實力的陸軍總司令。

從皮諾切特的軍人生涯能看出,他並非一介武夫而且經歷豐富,他從少尉幹起,多次在一線部隊和軍事學府間轉換崗位,對地緣戰略、情報分析造詣頗深。早年打拼在軍隊中積攢的豐富人脈、自幼養成的自信堅強果斷的個性、以及長期治學形成的視野,對皮諾切特今後執掌智利最高權力能一路闖過激流暗礁、識別各種危險,起到了一定作用。
1973年發動政變推翻民選總統阿連德

1973年9月11日,皮諾切特將軍親自揮師包圍總統府拉莫內達宮,智利空軍出動飛機轟炸了陸軍部隊圍困中的總統府,第29任總統、左翼社會黨人薩爾瓦多.阿連德遇難。按照智利軍方的說法,阿連德是用AK-47自殺的,槍托上嵌有黃金,上刻“致好友薩爾瓦多.阿連德,菲德爾.卡斯特羅贈”。但多年來,阿連德的支持者幾乎一致說他是被政變軍人殺害的;另一個版本則稱,阿連德是在總統府外臺階上的激戰中被殺。旋即皮諾切特建立軍政府,中止憲法、解散國會、實施嚴厲的輿論管制、取締所有左翼政黨、暫停一切政治活動。此次政變還被視為冷戰階段,美蘇兩大強權在智利激烈角力的象徵。阿連德出生於1908年6月26日,和皮諾切特是同鄉。年輕時阿連德就參加智利社會黨併成為其無可爭辯的領導人,他先後擔任過內閣部長、眾議員、參議員等職,直至參議院議長。1952年、1958年、1964年,阿連德三次競選總統失利,他曾自嘲說自己的墓碑上應該刻上“下一任智利總統長眠在此。”

阿連德長期公開批評資本主義、支持工人運動、致力於推動社會革命,因此他在從肯尼迪到尼克松的歷屆美國政府中都不受歡迎。華盛頓擔心智利會變成社會主義國家,並效法古巴加入蘇聯陣營。

美國在智利擁有實質性的經濟利益,一旦激進的左翼執政,一些大公司的投資極可能被國有化或沒收。尼克松政府對阿連德的仇視最深,1970年9月,尼克松總統指示中情局:“把智利經濟搞垮,讓阿連德上不了臺,上了臺也要把他趕下來。

在1970年一場關乎智利未來命運的總統大選中,美國資助保守派候選人、前總統若熱.亞歷山德里;阿連德也從蘇聯那裡獲得財政支持。阿連德的人民團結聯盟在大選中獲得36.2%的微弱多數、亞歷山德里為34.9%、排名第三的基督教民主黨候選人拉多米爾.托米克得票為27.8%。依照當年智利憲法規定,如果沒有總統候選人獲得超過半數選票,將由國會從得票最高的兩名候選人中選出總統,通常做法是選擇得票最高的候選人。

大選後,美國中央情報局聯繫即將卸任的智利總統埃杜阿多.弗雷,希望他能說服所在的基督教民主黨在國會投票中支持亞歷山德里。按這一計劃,亞氏在就任總統後將立刻辭職,並舉行新一屆大選。弗雷就能夠合法地再次競選總統(智利憲法不允許同一人連續擔任兩屆總統,但對非連續的當選不設限制),依彼時情勢,他應能輕鬆擊敗阿連德。但智利國會最終還是選擇了阿連德,條件是要他簽署一個“憲法承諾條款”,保證尊重並遵守憲法,所展開的社會改革不能破壞任何憲法條文。

阿連德一就任總統,即著手推進號稱“智利社會主義之路”的規劃,包括大型工業(銅礦、銀行等)的國有化、徹底改造醫療衛生系統、改革教育系統、給兒童提供免費牛奶、深化前總統弗雷的土地改革等。由於智利總統任期六年,不能連任,因此阿氏急於調整經濟結構,“要想使他的事業得到繼承,他不僅要組織改革,更重要的是必須獲得成功。”

阿連德的具體措施包括:開徵“福利稅”、延期償付外債、對國際貸款人和外國政府的債務不予償還、提高工資、同時凍結物價。這些措施招致了地主、中產階級、保守派、羅馬天主教會(天主教會對政教分離的教育改革方向強烈不滿)的一致反對。

阿氏政策的中心是土地改革,這一改革在弗雷執政時就已啟動,前政府沒收了全國約1/5-1/4的易於接管的財產,但阿連德政府的目標是沒收所有超過80公頃有基本灌溉的土地。另外,阿氏期望通過提供(在實行了國有化的企業中或者公共工程項目中的)工作機會,改善最貧窮國民的經濟社會福利。

在阿連德任期的第一年,在經濟部長奉行的擴張貨幣政策下,短期經濟狀況十分喜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6%,工業增長12%,而通貨膨脹率從34.9%降至22.1%,失業率也明顯回落至3.8%。但到了1972年,這一成果未能得到保持,出現無法控制的高至140%的通貨膨脹;而政府採取的凍結物價政策反使得黑市上的大米、大豆、糖、麵粉價格飛漲,超市貨架上都看不到這些基本食物了。阿連德政府在1970年、1971年數次欲提高工人工資,卻都被食品價格的連續上漲抵消。1971年,阿連德政府不顧美洲國家組織條約的規定,與古巴恢復外交關係。古巴領導人菲德爾.卡斯特羅對智利進行了一個月的超長訪問,他公開對阿氏提出內政建議,出席大型集會,這讓虎視眈眈的智利右翼認定,“「智利社會主義之路」就是要將智利送上與古巴一樣的軌道。”

1972年10月,由沒落中產階級發起,卡車司機、小商人、一部分職業團體和學生積極參與,智利爆發第一波大規模的罷工浪潮,這次延續24天的罷工給經濟以重擊。同時,智利超過一半的出口依賴於銅,1971-1972年,國際銅價從1970年高峰時的66美元每噸,下降至48-49美元每噸,國際銅價的波動使危機中智利經濟“雪上加霜”。

執政期間,阿連德政府與基督教民主黨主導的國會摩擦不斷。基督教民主黨立場中間偏左,但在阿連德任內,該黨與右翼的國家黨結成聯盟。他們指責阿氏將走古巴式道路,試圖推翻他的一些激進改革措施。阿連德的政策和與哈瓦那的親密聯繫,使遠處的尼克松政府憂心忡忡,美國不斷透過多邊組織向智利施加經濟壓力,尼克松總統下令國務院和中央情報局滲透阿連德在國會與軍中的反對派。智利國內對軍事政變的擔心由來已久,最早在1972年便有流言傳出。1973年,因銅價快速下跌,智利經濟墜入低谷。到9月,惡性通貨膨脹和商品短缺導致整個國家陷入一片混亂。雖然經濟指標下滑,但是阿連德所在的人民團結聯盟在1973年早先舉行的議會選舉中所獲席位仍些微上升至43%。此時基督教民主黨與右翼的國家黨結盟(“民主同盟”)反對阿連德政府,反對派在國會佔多數但未過2/3,阿連德政府與國會的矛盾陷入僵局。

1973年6月29日,羅伯託.索帕上校指揮的第二坦克團包圍拉莫內達宮,但政變未遂;8月9日,彈壓了索帕反叛的陸軍總司令卡洛斯.普拉茨將軍出任國防部長,但此決定招致軍隊普遍不滿,導致他在8月22日一併辭去該職及所兼陸軍總司令一職,皮諾切特將軍取而代之。阿連德政府擔心警察部隊的忠誠度,始終不敢用之來平定軍人發起的叛亂。

1973年8月,智利憲政危機浮出水面,最高法院抨擊政府執行土地法不力,而國會指責阿連德政府違憲,號召軍隊維持國內秩序。9月上旬,阿氏欲通過公民投票來解決危機,但他還沒來得及行動,1

973年9月11日,皮諾切特領導軍隊突然出手,阿連德在總統府前中彈身亡,在南美大陸,他的形象如同切.格瓦拉一樣,成為了左翼革命的標誌。美國是否在軍事政變前插手了智利政治?外界對尼克松政府介入程度至今眾說紛紜。可信的是,中央情報局在皮諾切特軍事政變前兩天就得到了準確消息,但其堅稱“沒有直接參與”政變。時任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向尼克松總統彙報說:“美國沒有發動政變。但是盡力創造政變的條件,包括領導經濟制裁。”2000年白宮解密的文件顯示,中情局曾企圖在1970年阿連德就職之前推翻之,計劃代號“福貝爾特”,這導致其時的智利陸軍總司令勒內.施奈德被暗殺。

解密文件還表明,美國情報機構在智利軍事政變前3周,決定拿出100萬美元做反對阿連德勢力的活動資金。皮諾切特執政時期智利秘密警察機構DINA的頭目曼紐爾.康特雷拉斯,曾在1974年至1977年間為中情局提供機密情報,美方為此於1975年向他支付了一次性酬金。在1973年皮諾切特上臺執政後的5年時間裡,康特雷拉斯執掌情報系統,位高權重,他在智利的地位及人們對他的懼怕程度一度僅次於總統皮諾切特。1976年,康特雷拉斯策劃了對正在華盛頓訪問的前阿連德內閣外長、皮諾切特的政敵奧蘭多.勒特里爾的謀殺;前陸軍總司令普拉茨於1974年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遇刺身亡。1977年,美國中斷與康氏的聯繫,他在1993年因軍政府時期犯下的謀殺罪被判處7年有期徒刑。

皮諾切特執掌智利

1973年9月11日發動政變後,皮諾切特軍政府對左翼政治活動的鎮壓導致至少約3,000人被殺或失蹤,超過27,000人遭監禁或拷打,一些人被迫流亡國外。

政變初期建立的軍政府,從1973年9月11日-1974年6月27日,由陸軍代表—皮諾切特和海軍、空軍、憲兵各派一名代表組成,軍方原本安排由四人輪流掌權,但皮諾切特的首要地位不久就得到了鞏固。皮諾切特在回憶錄裡稱自己為政變領導者,是他作為陸軍總司令牽頭與海軍、空軍、憲兵達成了政變計劃。但近年來有和皮氏同時期的高級軍官指出,他只是在政變發動前幾天才勉強介入其中,且在政變過程中接受了其他軍種(尤其是海軍)的領導。

1974年6月27日,皮諾切特自任智利最高領導人。1974年12月17日,皮諾切特自任總統,並一直幹到1990年3月11日。他的軍銜也提升到“大元帥”,此前只有殖民政府首腦和智利開國元勳得到過這一軍階。軍政府中的空軍代表古斯塔博.雷逐漸對皮諾切特的獨斷專行不滿,1978年7月24日,雷被逐出軍政府。1977年至1978年間,因對美洲大陸南端的三個小島(Picton, Lennox and Nueva)歸屬發生爭執,智利與同處軍事獨裁下的阿根廷瀕臨交火邊緣,和兩國都交好的梵蒂岡教皇保羅二世派出特使,化解了一場戰爭。1984年,智利以同阿根廷簽署條約方式獲得對爭議島嶼的主權。

皮諾切特上臺後,面對崩潰的經濟局面,大刀闊斧的採取了市場化的經濟改革措施,他稱自己希望“將智利變成一個企業家的國度,而不是無產者的國度。”皮氏大膽起用“芝加哥男孩”(Chicago boys、指一群在芝加哥大學學習過的經濟學家,貨幣政策深受米爾頓.弗裡德曼影響)來貫徹他的放鬆經濟管制和私有化等主張。

皮諾切特政府先後廢除最低工資,取消工會權利,將養老金體系、國有工業和銀行進行私有化改革,降低了部分稅收。這些政策的支持者們(特別是弗裡德曼本人)宣稱,“智利奇蹟”是因此產生的(1970年-1990年,智利人均GDP實際增長了35%)。反對者則指出,智利失業率從1973年的4.3%上升至1983年的22%,實際工資水平下降了40%。到皮諾切特當政的最後幾年,情況才略有改善,1990年失業率降至7.8%,阿連德時期的物資短缺現象也得到改善。

因受20世紀80年代初全球經濟衰退的影響,80年代是其他拉美國家“失去的十年”。反觀皮諾切特治下的智利,經濟卻保持了強勁且持久的增長,皮諾切特政府的經濟政策有三個主要目標:經濟自由化、國有企業私有化、穩定通貨膨脹。1985年,智利發起第二輪私有化改革,修改之前的提高關稅政策,並賦予中央銀行更大的權力。80年代中葉,智利約45%的人口依然生活在貧困線下,到了1992年,智利的失業率下降到5%以下,每年平均GDP增長率達到6.2%。皮諾切特下臺後,其繼任者雖均為中左派,但他們繼承了他的經濟政策。

智利軍政府在建立之初便與古巴斷交,南美的玻利維亞、巴西、巴拉圭、烏拉圭、阿根廷也紛紛建立右翼軍事獨裁。六國制定了“禿鷹計劃”,旨在打擊同盟國中的左翼“顛覆分子”、游擊隊和他們的同情者。


智利是1982年4月-6月的福克蘭群島戰爭中唯一不支持阿根廷的南美洲國家,這使智利與英國的撒切爾夫人政府關係密切。里根、老布什執政時,華盛頓默認了皮諾切特政權,並提供軍火物資。

1980年,智利過渡憲法條款規定,1988年10月5日將舉行公民投票,決定是否給予皮諾切特新一屆8年任期,如得不到多數支持,則在1989年做總統大選,1990年還政於民。1983年5月,皮諾切特政府鎮壓了反對派和勞工運動組織的示威及罷工。
1986年,智利安全部門發現被取締的智利共產黨武裝分支曼紐爾.羅德里格斯愛國前線(FPMR)走私的80噸武器,這一行動由古巴情報部門暗中操作,蘇聯和東德也介入其中。9月,其中一些武器被FPMR用於對皮諾切特的未遂暗殺,皮諾切特僅受輕傷,但他的5名保鏢身亡。

1989年,智利舉行總統大選,投票結果是反對票56%,贊成票44%,心高氣傲的皮諾切特在選舉中失利,被迫同意交權。中間偏左的基督教民主黨的帕特里西奧.艾爾文獲勝, 1990年3月11日,皮諾切特離任。

皮諾切特卸任總統後,根據1980年憲法的規定,仍保留陸軍總司令的職務至1998年3月;他還可在智利參議院擁有一個終身參議員席位,皮諾切特因這一職位獲得司法豁免權。1998年9月,皮諾切特前往英國就醫,休養期間遭西班牙法官加爾松發出國際逮捕令,於倫敦被捕後被軟禁在他動手術的診所,後來改於一個租來的豪華房子。西班牙法庭發出的傳票,將其拘禁在倫敦家中達503天,經智利政府和軍方多輪交涉,2000年3月2日,英國布萊爾政府以健康原因決定不將皮諾切特引渡至西班牙,他乘智利空軍派來的專機回國。撒切爾夫人曾專程拜會滯留倫敦的皮諾切特,一直感念於皮氏在英阿戰爭時出手相助的她說,“我知道我們欠你的有多少……”

2000年3月皮諾切特從英國返國後,又遭到智利法官古斯曼以綁架和殺人罪起訴,這引起軍方強烈反彈。智利陸軍總司令奧斯卡.伊蘇列塔向總統拉戈斯明示,軍方首腦們認為逮捕皮諾切特將軍的決定威脅了智利的和平和穩定,並要求舉行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以便讓他們在國家出現危機的時刻有發言權。之後,一家上訴法庭暫時終止了對受到綁架和謀殺指控的皮諾切特將軍發出的逮捕令;2002年,智利最高法院裁定皮諾切特因為血管痴呆症不適宜出庭接受侵犯人權的指控,他隨即放棄在參議院的席位;2004年5月,智利最高法院又裁定皮氏具有接受審判的能力,同年12月他遭到多項罪名的起訴。

2006年11月25日,皮諾切特在度過91歲生日後,指派夫人宣讀一份聲明,稱願意承擔在執政17年中所發生事件的政治責任。但是他再次為自己辯護,聲稱1973年軍事政變的唯一目的是“使智利變得強大起來,避免走向分裂。”他拒絕了“獨裁者”的帽子,皮諾切特說:“我不是獨裁者,因為獨裁者都不能善終,而我現在卻過得很好。如果上帝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依然會選擇像從前那麼做!
2006年12月3日,皮諾切特因突發急性心肌梗塞和肺氣腫送往聖地亞哥軍醫院接受治療。10日14點15分,皮氏在該醫院去世,終年91歲。消息在聖地亞哥引發騷亂,多人被捕。12月12日,皮諾切特的葬禮在聖地亞哥軍事學院舉行,智利國防部長布蘭洛特代表政府出席,陸軍總司令伊蘇列塔在葬禮上發表講話說:“

皮諾切特是在國家處於最嚴重危機的時候承擔起領導國家的職責,他當時確信沒有其它辦法能使國家擺脫危機。

據一項在2017年11月19日智利總統大選前進行的民調顯示,在皮諾切特軍政府終結27年之後,仍有12%的智利人覺得皮諾切特將軍是最好的領導人之一。而代表中右翼的皮涅拉能在2018年3月以大幅領先優勢重登總統寶座,民眾對右翼的支持是他走向勝利的關鍵。一家智利媒體說:“雖然影響力越來越弱,但皮諾切特主義在經濟領域和智利最大政黨獨立民主聯盟當中依然陰魂不散。皮涅拉雖然不是皮諾切特主義者,但他需要皮諾切特主義。


齊林居


也許上臺方式違反憲法,但你見那個獨裁下臺沒流血,是被選民趕下臺的。


飄哥4587


皮氏英明果斷


思考的中國人


獨夫,民賊,雙手沾滿人民鮮血的儈子手,因為有更大的惡魔存在才沒有排進世界前三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